-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答同时前后遍。所以者何。法界体故同时遍。法界用故前后遍。用是体用。常前后不碍同时。体是用体。常同时不碍前后。如印中字印即同字不碍时字前后也。问经说略毗卢。但严华藏。如何今说周遍法界一切剎海。乃至尘剎皆其化境。
答但严华藏。则为已严无尽剎海。若尔者经何但言严华藏邪。解云。为显诸佛严土行果互望无碍。一即一切故。毗卢严一华藏。则已严净法界诸佛一切剎海。一切即一故。法界诸佛所严剎海。即为但严毗卢华藏。如毗卢望余佛既尔。余一一佛望余亦然。问若一佛化境则遍周法界。余一切佛更何处化。
答一佛化遍则为一切诸佛化遍。举毗卢望余佛。收摄既尔。举余各各望余亦然。一即一切故。一切即一故。如十业佛云云。文云皆见如来者。谓由佛威神故。令前十方一一会众各皆见佛在当处会中。此文意显前十方一切处一一会皆俨然不散。佛法界身该一切时。遍一切处故。
后明助化遍一切会说法中二。先明承佛力说法界十住。后靡不下明承佛力见佛法界身。前中法界十住者。具主伴故。一说即一切说故。一切说即一说故。后见法界身者。一身不分。多处恒见。此一即一切也。多身不合。一处令见。此一切即一也。一多同时。应感无碍。是佛法界身矣。文中有三世问及三宝等。准释可知。
第二佛以应法界身。各升当处帝释殿中。云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而上升等者。据文。则不离一切处。而升一处。约理则不离一切处。而升一切处。为显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故互举尔。若通而言之。具有四句。一不离一处升一处。二不离一处升一切处。三不离一切处升一处。四不离一切处升一切处。问动静不俱。去住悬别。既言不离。何复云升。
答释此。略以三门分别。一叙古。二辨违。三显正。初叙古四说。一云释迦本身不离道树。别起应化。升於天宫。故曰不离而升也。一云不离是报身。升天是化身。二身别故不碍有坐有升也。一云不起是法身。升天是化用。一云此升天之身是不住而至。以往即不往故。所以不起也。不往即往故。所以升天也。如云以不来相而来故。
二辨违者。且前三说俱违本教。此经九会。皆说毗卢遮那法界十身不分法报化故。第六会云释迦佛者。还於十身。呼释迦尔。故名号品及入法界品中。说摩耶夫人处。并有明文。第四师说。但明升相离故。升即无升。不离相离相。即无碍。
三显正者。此佛神通同体业用。即住是去。去即是住。住是体遍。去是用应。应是体应。虽升后而不离前。体是应体。虽不离前而升后。然此中有三无碍六相即。三无碍者。一去住无碍。谓不离而升故。二多一无碍。谓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升一天等。具前四句故。三合前二种无碍。谓佛以不离而升之身一处升时即是前一切处不离而升故。六相即者。一去住相即。此有二种。一住时即去时。二住身即去身。二多一相即。亦有二种。一谓一身升即一切身升。二升一处即升一切处。三前后相即。此亦二种。一前会即后会。二前时即后时。上三各二。总六相即也。又此带前赴后。有相入义。至后之时二俱在故。亦有帝网义。后后之中有前前故。思之。问佛既同时遍在九会。而不碍去住相即者。则凡从前往后。皆应云。不离前复而往后。何故但云不离前耶。
答此显二义。一显相即义。谓前即是后故。但云不离前。则已是不离后也。二显相顺义。谓用顺体故。虽前后历然。而不碍同时普遍。体顺用故。虽同时普遍。不坏前后次第故。依次第理。但说不离已经之处不说未经。以其不坏前后相故。问九会所显。因果虽别。然带前赴后。事理应齐。何唯三天会有。余并无耶。
答从前往后。理实皆相连带。为显别义。故致异同。谓第二会与初会同在人间。相去非远。故略不说不离菩提树下。又即由此二会相近后三会初皆举树下。摄普光殿。故亦不云即此三会同诠贤位故。递相望说带前赴后。第六七会所诠望前相无相。别不可带相。契於无相故。阙升天不离等说。第八会所诠行位细微。同生解中证一会顿彰五位行相。体用已融。不待带升以显。第九会所证入证玄妙体用一味。亦不假带前赴后融会之尔。
第三十方天王各见佛来严殿座等。於中二。先明见佛彰其根就。后即以下明严殿座。表严根欲为法器。於中十一句。初句总。余句别。别中前七句依报严。次二句正报严。后一句通二严。或天放光。或宝光故。
第四十方天王请佛居殿中二。初结前可知。后曲躬下请。於中二。先三业殷敬。后唯愿下正显愿词。前中三业文显。语业再三者。叹德无尽故。善来之言。略有四义。一称机来故。二应时来故。三不来来故。四带法界会来故。后愿词可知。
第五佛智受请入殿者。谓根缘契合故。十方亦如是者。结前所明第七重处也。
第六乐音止息者。显三贤行相有胜劣故。此有三说。一云十住十行止胜观劣。回向望於住行。观胜止劣故。以乐音息不息相。表差别也。一云住行多修会相归性故。以乐音止息。表回向多修。以理从事观故。以乐音不息表也。一云住行多修寂观。少起事行。回向多修事行。然不乖寂而起大用故。以音乐息不息表也。虽有三说。大略相似。共无异途。任取所当。
第七天王忆昔佛入此殿自种善根中二。先明佛力令天王得宿住随念。忆昔佛所於此植善可知。后迦叶如来下正明偈赞。於中二。初明此方天王偈赞。后如此世界下结通十方天王偈赞。前中但列十佛者。表说十住故。岂不说十显无尽耶。不尔天王忆昔见佛种善。不至无尽故。何故天王说偈。余不说者。是所应器最上首故。问经文自云天王偈赞十佛功德。何故今乃科判赞殿。
答赞佛欲显殿胜所因。偈云。如是胜德吉祥之人。既皆曾入此殿。当知此殿是吉祥处也。
文中十颂。一一各分为二。初三句显殿胜所因。於中二。初两句标佛名略赞德。后一句述德者入殿。后一句结成殿胜。初颂中迦叶者。此云饮光。是饮光仙人种中现生故。取族望为名。饮光仙者。彼仙身光能映夺人间光明使尽。如吞饮之。故立其称。二中云拘那牟尼者。正云迦那迦牟尼。言迦那迦者金也。牟尼者寂也。或曰金仙。谓身真金色。心恒恬寂。近瑜世仙故或名仙。三中迦罗鸠驮者。具云迦罗鸠忖驮。此云所应断已断。惑业苦也。四中毗舍浮者。正云毗湿婆部。言毗湿婆者。此云遍一切也。部者自在也。谓普於诸法。自在无碍故。或云遍胜。五中尸弃者。正云或弃那。此云持髻。或云有髻。六中毗婆尸者。此云净观。或云胜观见。亦曰胜见。亦曰遍见。七中弗沙者。正云勃沙。此云增盛。八中提舍者。正云底沙。依西域训字。底是底逻那。此云度也。沙是皤沙。此云说也。谓说法度人故。或曰说。已当说法故。九中婆头摩者。此云赤莲华。十中然灯者。智度云。此佛从初现生乃至成佛。举身常光。如然灯故。或曰锭光。亦其义也。此十佛中。后七是前庄严劫佛。如何曾得入此殿耶。本疏两释。一据世劫等相入故。二约处有粗妙。粗者随劫坏灭。细者常存。如法华云。天人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土常安隐故。又如维摩云。梵王见净。舍利弗见秽。亦其类故。后结通中二。先牒前。后十方世界下类通普结可知。第八明佛普坐殿。殿忽宽容。此依业用门。同体即成。小大无碍。亦名广狭无碍。结通可知。
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须弥顶上是处。偈赞是法。此即须弥顶上之偈赞法。依处以标显。依主释也。若依梵本。具名应云如来於须弥顶神变集会菩萨说偈品。此即如来於须弥顶之神变集会菩萨说偈。依主释也。品字望所诠。亦是依主。
二来意者。前品明化主应机。是当会远方便。今此明助化说偈。是当会近方便。故须来也。
三宗趣者。此中以集众偈赞为宗。成后正说为趣。
四释文中三。初明集众。二尔时世尊下明放光。三尔时法慧下明偈赞。
初中二。先辨此方。后如此世界下结通诸剎。前中七。一佛力者。集众因也。二十方各有下明众集大数。三从百佛下明来处近远。谓前十此百。显渐增之相。四其名下辨列其名。同名慧者。表十解故。五所从下明来处剎名。同名华者。表此解慧依无着故。六各於下明来处剎中。同名月者。表解开敷十行华故。七是诸下设般列坐。后结通者。十方世界皆同具前七门事也。本疏云。问准此结通。即於十方尽空世界。皆有菩萨。而来集者。且如东方过百剎尘数外。亦有众集。未知彼因陀华界为在何处。余界亦尔。
答彼百剎尘数外众集之处。彼因陀华界。还从彼向东百剎尘数外。与此相似。余界亦尔。是故诸会各见本众来集。不见东众过向西。亦不见西众过向东。以诸本会处定是多集众普应一为一切。如佛普应一为一切普应。余可准思。
二放光中五。一放光主。谓世尊也。二放光处。谓佛足指指能令身住立。表十住成位不退故。三光数。四光相妙色。表住中慧解细密而照。五光照处。谓十方尽空世界须弥顶上佛会皆现。此则一光照一切。一切光亦尔。重褺无碍。无不互见为一法界大会也。
三偈赞中十菩萨说偈。即为十段。初一是总。余九是别。以法慧是说法主故。通叙此会本末事意。总显佛德。余九别叹佛理教等。
初中十颂分二。前七叙会中事。后三举因释成。前中一叙此品放光。二叙前品天王请佛偈赞。三叙此品中菩萨来集。四次二颂叙集众结通。初一叙菩萨名剎皆同。后一辨佛名同。五次二叙佛不离觉树下而升天等。初一明恒在一切阎浮会。后一明普在十方须弥山顶皆佛神力。
后三颂举因结果。初一举因。谓佛於过去。遍彼诸剎。发心求佛。常发此愿。依愿行满。今成彼果。后二明依前行愿得普遍大用。一身云普遍。二慧光灭暗。可知。
第二一切慧中。十颂分四。初三明佛非妄见。次三明解真睹佛。次三明简妄异真。后一推功归本。就初三颂。分二。初二明迷理依我见佛虽见如盲睹。於中。初一显因。后一辨果。其显因颂中。梵本云尽於多百劫依我见导师。彼於救世者。不能知法理性。后一颂明顺理观蕴等唯是假名。梵本云。观察此诸法自性不可得生灭悉皆如。但示现名字。言示现者。如幻相故。
二次三解真睹佛中。一明佛离生灭。上半真境。下半真见。二明佛泯能所。谓无所取无能见。上半初句标法体。次句泯也。下半上句明法即是佛。下句显法体离图度。三明见益。上半显所知。下半辨益惑尽故。
三次三简妄异真中。一不了相是无相相故而作有取故不见佛也。二了相是无相。不随生住灭等大三相迁。虽住无所住故。虽遍而不动故。三由了前相无相等。所以见佛真体无碍惑也。
四后一推功归本中。上半牒前说。下半述己闻。
第三胜慧者解佛胜智之慧故名也。十颂分四。初三明妄执不见佛。次二明了真见佛。次四喻况得失。后一推功在本。就初三中。初一总标所见能见真妄异故。妄见不到真境。上半标真境有三。一智德广大。二不为满德輙见三世无与等。下半标非妄境。谓可破坏故名世。堕虚伪中故名间。佛非如此思所到故。云莫能及。后二别显。於中。初一明以相取佛故不见佛。由佛非倒根境故。梵本云愚夫思佛时。生想不如理。若於佛离见净治一切想。后一明以体取佛故不见佛。由佛非漏蕴为体故。或取蕴幻相。不识实性。故名迷惑无知者。此二颂或前约凡夫见。后约二乘见。
二次二颂明了法实性见佛者。异前小执。兼异权大。於中。初一明了性见佛。后一释了之行相。前中既了蕴性非品守性。则己亦乃见佛法界身云。所以者何。由了相即性见即性根之相故。不同余宗。后释了行相中。上半释前上半。下半释前下半。就释上半中。约前后色心相望无性。佛以无性成故。了此即为见佛。谓由前蕴灭。后蕴方生。后蕴续起。显前开导。此则相望成缘。各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佛体。是故欲识佛体。先当观蕴起灭也。涅盘二十九云。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以是二因体无缚解。是五阴者念念生灭。如其生灭谁缚谁解。世尊。因此五阴生后五阴。此阴自灭不至彼阴。虽不至彼。能生彼阴。如子生牙子不至牙。虽不至牙而能生牙。众生亦尔。云何缚解。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如人舍命受大苦时。乃至云。众生业果亦复如是。此阴灭时彼阴续生。如灯生暗灭灯灭暗生。善男子。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而蜡印不变在泥。文非泥出。不余处来。以印因缘而生是文。现在阴灭。中阴阴生。是现在阴终不变为中阴五阴。中阴五阴亦非自生。不从余来成。因现五阴。生中阴阴。如印印泥印坏文成。名虽无差。时节各异。释曰。由缘因故。则前灭后生。成缘起相。由正因故。后缘起相无性所成。是故生灭恒相续但不相至。故中论第四云。若因前五阴。有后五阴者。应是从他生。如缕应作布然缕无布。下半释前下半者。续成前文了性见佛也。
三次四颂喻况得失中。初三喻不见失。於中一虽有因阙缘失。二虽有缘因障失。谓心有障故不净也。又亦无净信心故。三虽有缘阙因失。谓无见理之慧。后一喻前真见之得。谓除无明翳。离妄想色。绝诸法见。方得见佛。此无见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