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三释外疑者。谓恐外人闻上所说光用中云。此光觉悟一切众生。而生疑云。此菩萨。悲一放光无时处之限。何故现今众生不得见耶。为断此疑。故有斯文。文中七颂分二。初总释。谓初句牒前随光因得光果。次二句正释疑。谓随彼彼众生宿缘同行等。今放光。彼彼如是见。后一句结放光智在用。后六颂别显。於中二颂法说。后四颂喻况并合。前中有七种众生得遇此光。一发得业。二爱彼行。三随喜彼。此上二三或通遥闻。或令为一。四见所作。五自修多种施行。六修供佛行。七回向大菩提行。后喻况并合。二初二颂明生盲不见日喻。於中。初颂喻显。后颂法合喻。后二句释不见疑凡夫是未修者。次二虽修其道邪劣。谓外道邪信二乘解劣。后二颂明香涂宝宫宝乘喻。亦初颂法。后令配释。可知。
  第四闻光益中有三。一生净信。二起胜解。三不疑虑。以此因速成佛果故。云功德幢也。
  第九主伴三昧中。六颂分二。初一颂标门显意。后五明业用。用中二。初四颂举一方业用。后一颂类通余方。就前一方中。初一颂明主定。次二颂明伴相。於中。一标。一释。后一颂主伴合举故。以星月为喻也。
  第十寂用三昧中。三十四颂半分三。初一颂标名总辨。次或东方下正显业用。后是名下一颂总结。
  初中谓於一切方出入交络犹如罗网。故名方网也。
  二业用中。三十三颂半分六。初二颂明於十方处交络入出。以於器世网得自在故。二有五颂。明於十方佛所入出三昧无碍自在。於中。前四别辨东西二方。后一总结十方。此辨智正觉世间自在。然菩萨於三世间自在有二义。一以自身作三世间。二菩萨於三世间处示现自在。上下文中通有此义。不可局配。随文当说。如眼根下不必唯是众生世间。亦不唯是菩萨身作毛孔微尘毛端显等入出定也。今此文中。前二颂明东入西出寂用得时。后二颂明西入东出寂用。同准义翻前。非直正东入时即西出正西入时即东出。亦乃正东入时即东出。西出时即西入。复西入东出亦尔。何以故结文云三昧自在故。何故三昧得此自在。从如是因感故。谓观察理事不即不离。不即故理随事而不坏事。各各差别。不离故事随理而融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故入出定心虽异。而即一一即异也。一切世间一切佛菩萨一切身虽殊。而即一一即殊也。后无碍行得无碍果。法尔如是。准后结颂。十方世界互望同时。各具入出。菩萨一身遍一切佛所。此亦隐显义也。
  三於眼根等下十二颂。约根境相对。以明定用。一一对中。各有八义四对。一根境无[得-彳]。谓观根入定。令从根出。乃从境出故。二入出无碍。准前文。正入出此此时入故。三境根无碍。谓於尘入定。令从尘出。乃从根出故。四理事无[得-彳]。谓眼是事正照境时。体无生。用无起。以性本寂灭无有能作者故。问境岂不然。何故不说。
  答理实亦然。略故不说。又境从根起。根既如是。尘岂有异。故不得说。
  四於童子下有六颂半。明於他身得自在。此有二义。一自身相广化速疾转变。一一化身相应化。或以自作他。或以他作自。如下八地中说。十身根作等故。此云於彼身入此身出等。而彼众生不觉不不知。唯应度者乃得见也。
  五有二颂半。明微细自在。谓毛孔约正根体事中极细也。毛端约虚空界体事极细也。微尘约色体事可见有对中极细也。此通二义。一於彼微细境入出一多无碍。二身在彼境入出一多无碍。
  六有四颂半。明於金刚地等中周遍入出。谓菩萨以定业用。其身普遍。略显五位。一普遍一切十方剎海。二遍彼剎内地树等物。三遍彼一切尘毛等中。四顿遍非前后。五圆遍非分限也。
  三总结中一颂二意。一近结此第十定用无尽。二通结前十门定用。且是略说。若广分别。十方佛多劫说亦不尽。上来第五无方大用竟。
  第六喻况玄旨分。名举胜显劣分。於中。七十九颂分三。初二颂总标显意。二声闻心下别辨。三彼菩提下一颂结说显德。
  初中。意者为上来所说自在业用。乃似因圆。论二颂。前颂通举一切诸难思力。后颂彰喻不全似法。前中四种。一众生异业感果互望难思。谓有於他见小处而见大。他见大处而见小。时节延促。色净秽奴丑。声喧静粗耎知或香臭味甘苦触涩滑等。皆互不同。乃至一切。又由业力。六趣循环大身小身长命短命乃至一切改易迅速。实难思也。二龙变化力难思。如下说。海龙王不出自宫。於六欲天等。兴云雷电降雨。各各差别等。三佛自在力难思。如下不思议品等说。四菩萨神力难思。如下离世间品等说。然梵经别本中无此菩提力用。而有神定力用。何故不同者。以禅定即是菩提所入故也。后颂显非喻能喻中。以三昧业用。从法性所起镕融。因感法性既无世间法喻。所感定用。当知亦然。喻既不合似法。闻者仍解。所喻自非。智慧听达。焉能致之。故斯称美。
  二别辨中。有二十大喻。初有三颂半。明声闻现通喻。喻菩萨自在益生德。先举劣后显胜。下并准此。东方入正定准之。二譬如日月下二颂。明日月游空现影喻。喻菩萨普应群机德。三如净水中下二颂。明水现四兵喻。喻菩萨海印现像德。四海中有神下二颂。明善音巧辨喻。喻菩萨辨才陀罗尼称根令喜德。五有一妇人下二颂。明蜜授辨才喻。喻菩萨授法益生德。六譬如幻师下二颂。明幻师巧术喻。喻菩萨不思解脱德。七天阿修罗共战下二颂。明修罗隐显喻。喻菩萨胜通自在德。八释提桓因下五颂。明象王随变喻。喻菩萨三三昧自在德。九如阿修罗下二颂。明修罗大身喻。喻菩萨现法界身。其德如上文主伴三昧用中说。准梵本。晋朝谓为其首广大如须弥者悞。今课为首与须弥齐等者正也。十天阿修罗下四颂。明帝释降怨喻。喻菩萨降伏魔怨德。十一忉利天下六颂。明天鼓说法喻。喻菩萨无思现身说法德。初颂中第二句。梵本云从天业根而出生。十二天阿修罗共斗下三颂。明天鼓安慰喻。喻菩萨慈音除恼德。十三帝释并应下三颂。明天王普应喻。喻菩萨圆身悦众德。十四他化自在下二颂。明魔王系缚遇夫喻。喻菩萨十力摄生同行德。十五三千世界下二颂。梵王殊显喻。喻菩萨解脱自在德。十六摩酰首罗下二颂。明摩酰数滴喻。喻菩萨一念普知众心德。十七众生业根下三颂。明风轮持散喻。喻菩萨大愿宿成德。十八男子下二颂。明众声悦意喻。喻菩萨妙辨悦机德。十九海有希奇下二颂。明大海包含喻。喻菩萨禅慧普修德。二十大海龙王下二十四颂半。明龙王自在喻。喻菩萨普雨法界德。於中分三。初半总标龙游自在。次二十二颂别明自在之相。后二颂举劣显胜。初标可知。
  就别相中分四。初四颂半辨现其色异。经本云阎浮提中青宝色者。再勘梵本。云南阎浮提其如青山色。次四颂明现电光殊。经本云阎浮提中豪青色者。今勘梵本云。天帝释火焰摩尼色。释曰此是珠名也。第三颂第二句中云宝藏色。梵本云室利揭波。此云胜藏。胜藏即是异色宝义。此句应云胜宝色龙宫现。次三颂半明现雷声别。后十颂明所雨不同。初颂第四句云曼陀罗华及泽香者。泽香即是香油也。故梵本云。阿奴里婆。此云涂香。此句中亦云雨鬘故。总应云曼陀及鬘升涂香。释多罗名。如下第三十三中音义释文。第六颂第二句。有本云。一一雨滴如车轮者。谬也。梵本云裒讫叉。此云车轴也。此上所现云电雷雨。於一十五处。各各差别。皆是娑竭罗龙身不移动心无分别。而能如是种种应现。此喻菩萨以无功用三业随应而现。
  后结说显德中。三颂分二。谓前二颂总结龙现自在。后一颂结喻非喻。就中。前半结非喻。后半结所说。略说其末句。梵本云略说彼之自在力。
  第七校量劝持分中。九颂分二。初一颂约六慧结前所说。初第一慧者。慧中之首故。二广大者。照无碍法界故。三真实者。无虚妄故。四无边者。照无限量故。五胜者。慧中尊故。六殊胜者。尊慧中极。此亦可配缨络经六慧。即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也。如是法门今已说者。总结前说故。
  后八颂明信受难得中分二。初一总叹法。前信器少难得可知。后七别显难信难得。於中二。初约乘校量器少故信者难得。后有以下约事校量法深故难信。前中四。一初颂前半正明人天乘器信此者不可得故言甚也。后半释疑。谓有疑云。我亦信受此法。岂非世四凡夫。故此释云。今所信者。以现修净福及由发曾闻熏力故。二次一颂明求三乘。从声闻至大乘。展转渐少。三次半烦明信一乘信更微少不可有也。四后半颂举劣说胜。谓但信者尚陪难。况有能如法持诵宣说实解修行者耶。后举事校量中二。初二颂约身力校量显法深难信。后二约福力校量显法深难信。并易可知。上来七分不同。明第三大段依劝演畅分了。
  第四显实证成分中三。初明现瑞现实证成。谓动地故。二魔宫下明利益显实证成。谓降魔救苦故。三十方下明佛印许显实证成。谓十方佛三业印故。上来四分不同。贤首品竟。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四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五(本末合)(尽第三会)


  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释会名。后解品称。前中约处名须弥山顶会。亦名三十三天会。若通别具言。名三十三天帝释宫中妙胜殿会。若约所法说。名十住会。此即从处从法。皆依主释。
  后解品名者。升登也。须弥梵音具正应曰苏迷卢。此云妙高也。山顶者。谓此山顶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其形畟方。四边各有八城。中央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帝释居中。有大卫殿。名为妙胜。据实佛但往妙胜殿。品目就通。名升须弥。或是言总意别。故曰山顶。山顶之品。依主释。若依梵本。具名应云如来向苏迷卢山顶上品。言妙高者。妙谓体以四宝所成。高即相出七金山等。俱舍第十一云。於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王处中而住。余八周匝绕妙高山。於八山中。前七名内。第七山外有大洲等。此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持双山等唯金所成。妙高山王四宝为体。如次四面北东南西。金银瑠璃颇胝迦宝。乃至云。如是九山。住金刚轮上。入水量皆等八万踰缮那。苏迷卢山。出水亦尔。余八出水半半渐升。谓初持双山出水四万。乃至最后铁轮围山。出水三百一十二半。如是九山。一一广量。各各与自水出量同。(若依此经十定品说。妙高山身。入水出水。皆八万〔千〕由旬。山顶从广。及余八山。并准应释。)又彼论颂云。妙高层有四。相去各十千。傍出十六千八四二千量。坚手及持鬘恒憍大王众。如次居四级。亦住余七山。妙高顶八万。三十三天居。四角有四峰。金刚手所住。中宫名善见。周万踰缮那。高一半。金城杂宝地柔耎。中有殊胜殿。(此殿梵名〔吠〕制演多。此云妙胜。或曰殊胜。)周千踰缮那。乃至广说如彼云云。今此明佛以自在力不起觉树下应机现彼。故云升须弥山顶也。问何要升天说此法耶。
  答有二义故。一者机感在彼处故。二者显德渐增胜故。问既显德增。何不按次向四王天耶。
  答此亦二义。一表此将说成位法故。谓十信但是十住方便。未得成位。四王住处。在须弥半。未至山顶如来成位。二表此非位与位悬隔。是以说住越彼四大王众天尔。
  二来意者。亦有二种。一显会来。然有二义。一为答前十住问故。二显信是住方便故。方便既满。正位宜陈。故次来也。
  二品来意者。前品说信德用究竟。此品明住方便。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亦为二种。一以十住行位为宗。摄位得果为趣。二明品宗者。以严处请佛为宗。成后正说十住为趣。
  四释文者。此会总有六品经文。长科为三。初二品显当会由致。次三品是当会正宗。后一品明胜进趣行。问前会何故无此进趣行耶。
  答显二义故。一显此成位。前但行故。二显前无位。总为此位进趣行故。更无别也。问若尔者。回向是位。何故亦无进趣行邪。
  答彼亦为显二种义故。一显三贤位满。总为趣地加行故。二显趣地加行。是无分别慧离趣相故。
  就初二品。文即分二。前一品明化主赴机。后一品明助化赞佛主伴圆备方可显说。就前品中。长分为八。一本会圆遍。二尔时世尊不离下。佛以应法界会身各升当处帝释宫殿。三时天帝下十方天王各见佛来严殿及座。四尔时帝释下十方天王诸佛居殿。五尔时世尊下明一切佛皆受请入殿。六尔时帝释下乐声止息。七即自下天王忆念昔佛入殿自种善根。八尔时世尊下佛普坐殿。殿匆宽容。
  初中二。先明能现因。谓佛威神力。后十方下明所现相。所现相中二。先明化主遍一切会赴机。后各有下明助化遍一切会说法。前中赴机所遍之处。略有九重。一遍一娑婆界内百亿阎浮提菩提树下。二遍围绕娑婆世界十剎尘数广大世界内。三遍围绕一一广剎各十剎尘数眷属剎中。四遍娑婆种中一切世界。五遍尽华藏剎海一切世界。五遍尽华藏剎海一切种内诸世界中。六遍尽虚空界所有剎海诸世界中。七遍前一切世界各各同类皆遍法界诸世界中。八遍前一切世界所有尘中诸世界内。九遍前尘中一切剎内所有尘中一切世界。乃至重重如因陀罗网诸世界内。今此文中。但显遍在第七重中娑婆同类剎内。余略不说。下诸结通皆约此辨。上文光觉品等所说会遍皆此准也。又此依器世间说。若约智正觉世间身及众生世间身中所有世界乃至尘剎。亦有如前重重无尽佛皆充遍。准释应知。问若佛遍前九会等处者。为同时遍前后遍耶。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同时遍。何有九会后次第。若前后遍。则佛及会不称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