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四后一推功归本。上半牒前。下半述己为离己我慢故。又令法成钩锁故。
  第四功德慧者。解功德法之慧故名也。十颂分七。初一颂明凡夫迷真。妄执异法为真。即诸外道数胜论等。执冥性神我等。广叙如前第一记中。由彼妄执。不识实性。故致轮回。云云可见。
  二次一颂明二乘学有执心外法有实自体。若说若思。皆妄非真。由此法执障真唯心也。
  三次一颂明初心菩萨教学者。但谓外坏八识变现。非如来藏第一义心无不了。此将何正慧。为菩提因。慧既颠倒无恶不增长也。
  四次二颂明不见佛为损。佛以法性为体。若不见法性。即是不见佛体。於中。前一颂半正明无法眼见佛故损。后半颂明观修法眼观佛。
  五次二颂明是佛为益。於中。前颂得了真智如佛知法性益。后颂得了真智如佛知法性益。后颂得了俗智如佛见世间益。
  六次二颂释前见法性。於中。前颂释见行相。后颂上半释法性体。下半释佛觉此法性亦令众生觉此。七末后一颂推功於先。
  第五释进慧者。以勤观真理故名也。十颂分三。初一痴妄之失。次八明真悟之得。后一推功显实。初中上半坏净眼。下半由痴不见佛。
  二次八中。初二明所执无相观。前一离所取。后一离能取。前中论说遍计所执有二义。一情有。二理无。此中上半知於情有名如实不倒。下半知於理无名本真见佛。如迷木见鬼知鬼是迷有。名如实知。知鬼本无举体是木。名知妄本真。所以者何。由见鬼者则不见鬼。见本者乃见鬼故。二离能取中。以前所取既尽。能取应息。上半明存能见。即为垢障智不见理。下半明离能见则智见理佛。如见鬼则不见木离鬼方见木。迷悟相翻。理数皆尔。次三明缘起无性观。一遣所缘。二泯能缘。三辨观益。初中明依他。有二义。一幻有。二无性。於中。上半缘起世间。但是言说幻妄。下半知即无生。方名见世。二中泯能缘者。初句牒前见世间。若此见见於世间。此见即是世间之想。如实言之。见与世间无异。如是知名真见。三中观益者。初句牒前等观。下三句显四益。一离妄。二断障。三证无漏。四用自在。后三明圆成无性观。一牒前二性无。二正显真性。三明观益。初中。上三句明前二性皆无所有。下句辨无之性本清净故。二中显真性者。上半明真性体有相无。下半明离言成观。三中明观益者。一於法离妄想。二不乐着法。三证理不待修。四见佛益。
  三后一推功显德可知。
  第六善慧者。积众善而见理故名也。十颂分五。初二举佛实德。次三明佛说法。次二泯能所见。次一结知佛及法益。后二推功德结。初中。一佛德希有。二能见者难得。前中初两句显利他德有二种。一希现令欣。二勇健益物。下句结德归佛。次一句明自利德。亦二种。一离所知障垢。二烦恼障解脱。下句通结二利。后见者离得中。上半述自所见。下半积智方睹如也。
  二次三明佛说法相中四。初一颂明众生即法性。初三句会相归性。下句引说证成。前中上二句。言速归尽等者。谓有为诸行当相即尽。不待迁坏。此尽是无尽尽德。无自性即是法性。法性体常故名无尽。如上文云。无尽平等妙法界。上下斯文。其例寔繁。胜鬘云。如来色无尽。亦此类也。次句辨体喻显。下句引说证成。并可知。二次一颂明能说同所说。於中。上半会相。上句牒前引证能说。下句唯所说无性故亦无说。下半出因。谓能说自性是无尽法性故。得会相尽。即性其相。尽是不尽尽故。名难思也。三次两句明法性非众生。谓法性是常。众生无常。前会相归性。明性相不离。今显不即。四末后两句。明知此真实非即离义。则见佛也。
  三次二泯能所见中。一无能所为能所。谓众生性空故。即以无众生而作众生。称此而见。见亦如彼。故以非见而为见尔。下半释成。谓以见及众生俱无性故。二遣能所而现真性。上半遣能所见及彼见者。下半不坏真性而现了知。
  四次一结知佛及法益中。上半结如上所知佛及说法。下半辨知利益。谓如毗卢遮那佛光照世间。此人亦当成就此益。五后二颂推功总结。初中。上半佛示一道法。下半进慧说为多。后中上半离有无想。下半见佛住真。
  第七智慧者。闻慧究竟照佛境故名也。十颂分四。初一显自名义。次六凡愚违理不见佛。次二颂顺理见佛。后一释佛名义。以显其至理。初中。上半闻教生慧光。光即照用。下半普照见佛。
  二次六中。初一人执违理。上半明理实无人。下半横计造业。梵本云阴处此是诸众生苦中众生以自性不亦於中有少许。此是假言说。回文应云阴处诸众生。以众生自体於中无少物。但是假言说。二法执乖理。上半起法执。谓观身实相。凡愚计内等法实。下半明佛超彼执故非彼见。三无二空慧眼不见。上半失益。谓以二执障翳慧眼。不睹真理。故不见佛。下半具损。谓由二执故。於生死海。多劫流转。四释彼生死。谓诸凡夫具惑业苦。乖理违诤故为生死。二乘之人以永断名为涅盘。就实无故。云二俱不可得。五明二乘人执着。前二乘大乘道。六於佛执取故不能见。
  三次二顺理见佛中。一颂三句显法超言。后一句明佛亦尔。
  四后一释佛名义。以显其理。於中。上三句显义。下句结名。谓佛既永断分别根。根即法执。明知离妄方见佛也。
  第八真实慧者。以见佛法界真实身故名也。十颂分五。初五显佛名能益闻者。於中。初一明令知闻佛名益故宁受苦得闻。后一明昔不知不能忍苦求闻。所以至今流转。
  二次一释前名有何义闻获斯益。释云。於真俗境。无倒现证。无倒现证者。照和合相即非和合相故。如是觉照究竟成满。名无上觉。
  三次二显前名下何体立此名邪。於中。初一释义。后一辨益。释中。依体立名。名不异体。名诠自体。体不异名。名既无合为义。其体亦然。益中可知。
  四次二重显前名。於中。初一明能觉智称真俗境而觉。谓於真境觉实。俗境觉不实。觉真境外无俗。俗境外无真。二境镕融。非即非离。为究竟解。名佛也。后一明离能所觉。谓离能觉智。无别所觉境。离所觉境。无别能觉智。以一性故。一性故如此觉了方名能所觉。由二俱离。下句结云一法不可得。
  五后三重显前名体无和合义。於中。初一显诸法无依。以一多缘和合故。离和合相也。次一明诸法无能所作。以从妄想业缘所生起故。诸业缘中。一一望余。为一多和合作果故。无能所作。后一明诸法无住。初三句释。以诸缘业果无能所作故。诸法名体。定安一处竟不可得。下句结成。谓诸佛住此无依无作无住毕竟不动成真体。得觉名也。
  第九无上慧中。十颂分三。谓初一颂释自名义。二次八颂显佛胜德。三后一颂推功及结。初一可知。
  二次八中。前六明佛内证德。后二外化德。前中初二明所证深。次二明能证离。后二泯能所证。就初二中。总五义。初颂初句标所证。故云佛所得处。於中四。一非缘所作。亦离所作证。以离境界相故。二非分别所及亦离差别相。三非五识得故。无粗者也。四非意识知故。无细者也。后颂初句亦标所证。於中。一义谓无为。不堕数故。正觉离数者。此以能显所也。下句结所证。次二中。初四义。一标智及用普。二用益。谓灭众生惑。三用无所用。照相离故。四非用而用。无照照故。灭众惑故。后颂六义。於中。初五义释前照相离。谓一灭惑暗时。智自反照。不取此用者自相。故不着也。二即由此不起所用有自相。故无念也。三不恃此用有功能。故不染也。四用於境无二别物相对故。无住也。五照境时不作分限相故。无处所也。后一义释前无照照故。云不坏法性。性即体也。谓智用皆是法。皆有体故。后二泯能所证中。初颂上半正明泯能所之二。二既不立。一亦不存。以一斯二。说一还是二故。下半赞智巧证如斯之处。后颂泯无二之迹。所以者何。若存二无。还即是二。以无离有立故。无二亦泯也。三界一切空此离有无之无性空。非对有之空故。中论颂云。执有名为常。计无则为断。若离於有无。是名真实空。执有取体相。执无着无体。不存於有无。是故真实观。下句结益可知。上来明佛内证德竟。后二明佛外化德中。初颂教住正法。上半总教。下半令住无所住见身实体。后颂释成见自身实体。上半释身。谓非身为身。以缘起无性。故云非起。此释非身也。又即此无起而起。故云现起。此释而说身也。下半释见。谓身既非有。见亦如身。观身既尔。故云是佛无上身。亦可见自实体。即是见佛身也。
  后一推功及结中。上半推所说。下半结闻益。
  第十坚慧者。了佛境界净慧增固故名也。十颂分三。初六显佛大悲德。次三明庆遇见闻。后一结赞无尽。初中一总标。谓上半能救。上句智光广大。下句悲愿勇健。下半为物出兴。二别显大悲见物流转。三唯佛能救。四佛及菩萨方能与乐。五佛及弟子亦尔。六标见闻获益。
  次三庆遇中。一庆己见闻益。二同会菩萨同斯见闻宿缘力。三庆重见佛增净信喜。而得赞说佛智无尽。
  后结赞中。上三句结能赞人多复各赞径多劫。下句结佛德深广说犹不可尽。

  十住品第十五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创此得位不退名住。又诸佛法界慧能安住故。本业下卷云。住空性位故名为位。乃至云心生一切功德故。不名地。但名住。住义多种依则说十。总言十住。带数释也。依梵本中。具名演说菩萨十住品。菩萨是能得十住法之人。十住是所得位法。此皆所诠也。演说是开显为能诠也。谓於此品。开显菩萨得十住位法故。若依此释。则通有四种。一依主释。谓菩萨之十住故。二带数释。约十显名故。三有财释。十住是菩萨所有故。四持业释。人法相即故。
  二来意者。前二品是当会中序。自下三品是其正宗。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以十住解行德为宗。成后十行为趣。
  四释文者。就此正宗三品经文。即为三节。初解。次行。后德。就初品中。分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七分。一三昧分。二以三昧力下加持分。三法慧菩萨下起分。四告诸下本分。五佛子云何下说分。六尔时佛神力下瑞应分。七又以佛神力下证成分。
  就初分中。文四。一入定人。谓法慧菩萨。何故此菩萨入者。是众尊故。显此十住是慧解故。二承佛力者。为显随顺师资义故。示此菩萨无我慢故。三入定意者。有五种。一显所说法非思量境界故。二以此定是法体故三显非证不说故。四观机审法故。五为受佛加故。四定名者。谓标人别法。及简非果定故。云菩萨能发巧慧故。称方便巧慧。多门故曰无量。三昧具言谓三摩地。此云等持。具如前释。
  第二加分中三。一总辨能加。二为增长下显加所为。三善男子如当下正明加相。初中六。一显能加诸佛方所望行为劣故。云千也。后佛数同此。释各字二义。一十方各。二就一一方中。诸剎相去。各有二千。下彰能加佛数。十地论云。何故多佛加显於法及法师。增长恭敬心故。又显一切佛同说故。此通因果二人说也。三皆同下显佛名同说法菩萨者。有四意故。一明得法不异故。二此菩萨闻佛同己名已。重增踊悦故。三显住中说因果同故。四显诸佛於住门显现即名法慧。以法力故。法尔故。四普现其前者。显彼十方佛不来而至故。五善男子汝能下。彰得深定。言汝能者。显余不能故。所以者何。入此定者。希有难得。自非十方佛力毗卢宿愿及现威神并自善根。余无能入故。问佛何举定名。於众中叹耶。
  答为欲令众各知渴仰故。六善男子十方下明得定因。文中二。初别显。后入此下总结。前中二。先明正显得定因。后亦是下转显加因。谓入定则加持为因。加持则愿等为因。所因虽异。然加定同时。后当具释。前中诸佛自述由己等力加者。佛若不说。众则不知。法慧在定。不应说故。为令大众生敬仰故。多佛加同名加如前显。后转显加因中三。一毗卢宿愿。二毗卢现力。三自善根力。十地论云。彼佛先作是愿。今复自加。何以先有此愿者。佛曾过去见有斯事。即发愿故。后总结中二。先结入定因。后结说法因。问加之与定。何先后耶。若先定故后加。则不应云汝能入此三昧。此是十方诸佛菩萨共加於汝。又是毗卢。乃至云及汝善根力故。入此三昧。若先加后定。则不应在三昧分后方说加分。又十地论。加分释云。何故加为说此法故。不言为入三昧故加。又彼释意加中云。何故唯加金刚藏。不加余者。以是菩萨得此三昧。余不得故。既俱文证如何会通。
  答据此等文。似各前后。理实二事同时成就。所以者何。若未定而加。则发心不能胜致诸佛加持之力。若未加而定。则自力不堪入此深定。是故正加时入定。正入定时受加也。
  二加所为中十一句。前十别辨。后一总结。前中一为令未得十住菩萨闻说住已。增长无师自然智故。二为令证得无碍法界故。三为令了知所化种性故。四为令往所化处无障碍故。五为令自行无障故。六令得胜善增化法故。七为令得佛证真智故。八为令悟佛了俗智故。九为令知所化根故。十为令得陀罗尼辨才故。后一总结为欲发起未入十住菩萨令进入故。
  三加相中三。初语业加。次是时诸佛即与下明意业加。后是时诸佛各申下明身业加。初中何故先语业加者。因前语便故。何以语加者。令增辨才故。辨有二种。一他力辨。二自力辨。经云承佛威神故。而演说法故。又此劝承力说即为加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