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十一精进菩萨十颂叹佛圆音妙色神实自在。於中分四。初三颂明佛圆音说法。一谓一音中具一切音音闻十方说法。二以随类音一切佛剎中说法。三一切剎中见佛神变说法趣菩提。次一以佛解脱力於一切剎尘中现身。次三体用无碍。一法身如空无碍。无别色身如影如像。随类现殊。二重彰前门并显能了者。三明前体用无二如空。后三明佛神通愿力。谓一十方佛入遮那一毛孔。现通智眼乃见。二遮那昔愿今得遍法界剎中说法。三毛孔中诸佛神变一切佛同说。欲寻涯际。多劫不得也。上来别明十一菩萨各说偈赞德。第七段竟。
  第八结遍广遍中二。初举此四六下道场中菩萨云集。后应知下续通广遍。此文漏略。准梵本。应云。如此世界四天下阎浮提场中。以佛神变。十方各有一信世界微尘数世界海中菩萨云集。开显法门。如是一切四天下。一一阎浮提菩提场中。以佛神变。十方各有一亿世界微尘数世界海中菩萨云集。开显法门。亦复如是。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初释名。者德周法界曰普。柔顺调善曰贤。若依理趣般若释。得法界智。遍证自体如故。故彼云。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三昧名如前释。普贤是人。三昧是法。人为能入。法为所入。能所合为其称。故曰普贤三昧。此则得名也。六释中依主释。以普贤依佛三昧入故。或有财释。以三昧是普贤所有故。若依能所证非即离义。有依主持业二释可知。今勘梵本。具名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普贤三昧谓标名召体。威德神变即定用也。摄用从体故。但云普贤三昧。
  二来意者。前品明众集次应说法。法是玄妙非定不宣故。又前品是正说远方便。今是近方便。故次来也。三宗趣者。入定受加为宗。为说剎海为趣。
  四释文中二。先通料简九会中定。后正释文。前中。一有无者。唯第二会不入定以表信未成位。因行之中此最粗故。二出不出者。唯第七第九二会不出。七显此是唯胜进故。九显法界一证无退故。三因果者。初及七八九会皆是果定。四中普并有果故。余之五会并是因定。以彼皆显因位行故。四能入人者。七九二会佛自入定表果用故。
  二正释文者。此一品内分为六分。一三昧。二加。三起。四类剎雨宝。五毛光赞德。六大众重请。
  就初分中二。初明此处佛前普贤入定。后如此世界下类通十方及诸尘道。道中四。一法主所在亦入定处。谓亲对佛前。证说真故。二表佛力加无自慧故。三显三昧名。名一切诸佛者。尽法界中所有佛故。佛者为说果法故。毗卢遮那者。智光遍照於何。谓如来藏身故。此则尽法界一切佛智。同遍照法性。性皆如来故名藏。又是依故名身。此即一切诸佛光照之藏。藏即身也。此出定用从用名也。何故入此定者。为显所说华藏界等。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四普入下明三昧业用。有十三句。摄第六对。初二明体用一对。亦於理事一对。谓平等性。性即体故。影现法界。影现是用故。二次二深广一对。亦是体用。谓定体广遍虚空。令智深入理奥。海水至深有施复。法海至深用此名。三次二出网一对。亦是定慧。谓出生多定。令定心包网法界。四次二依正一对。亦境智。谓三世佛智照用从此定生。十方剎海中所有事物。依此定现。五次二依正含容一对。亦是内外。谓此定内含诸佛十力解脱及菩萨智故曰含藏。外令剎尘内广容事法界。谓三种世间也。六后三成佛持法一对。谓由此定。成佛德海。显佛愿海。护持遗法。侍化不绝。持正法也。此亦对可名为行教。谓前二句行。后一句教故。二类遍中二。初举此界。后如是下类遍尽法界。类遍中二。初一重遍。后及此下重重遍。前中十一句。初一句总总显即理之事法界中故。别中十句。一遍空。二遍方。三遍时。四遍细色处。五小空处六广色及空处。七日月星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尽佛身现处。二遍重重处中四。初及此国尘者。总牒前一切国土所有尘也。其一切国土之言。若准属佛身所现。不通前者。则此定力。准能遍内身重重。不能遍外重重也。又前通微细等处。皆有普贤在佛前入定。具亦不在世界中有此会耶。二彼一一尘。皆有尘数剎。三彼一一剎中。有尘数佛。四彼一一佛前。各有尘数普贤。
  第二加分中三。初口加。次尔时十方下意加。三是时十方下身加。初中四。一诸佛现身。谓前一切时处重重内普贤前。各有尽十方佛现。由此口加。复无结遍故。此总举一一普贤前也。二彼诸下同赞得定。此虽果定。以普贤是佛菩萨故。名佛菩萨定。三佛子下明得定所由中二。初总显。谓诸佛同加得定。后以毗卢下显此同得加者。有其二因。一是遮那本愿诸佛加普贤。二普贤行愿愿堪受诸佛加。因缘相由故云亦也。四所谓下显加所为中十一句。初一总。谓总相为转诸佛法轮故。别中十句。摄为五对。初境智一对。谓为开显佛智能知十方安立海尽故。何故为此。欲说此故。即世界成就品说一切世界海成就因缘是也。二行果一对。谓为令众生闻净依果。离秽剎行。修净土行。摄无漏土故。三能入能示一对。谓令普贤入佛所知剎海无碍。显其功德庄严故。四义理一对。谓令普贤得佛契实性之智。见一切法相故。五机教一对。谓令普贤了此法门所应之机。任持能应之教久故。梵本中教字是音声。久是文字。举文摄名句。合为能诠。二意加中二。先明加相。后何以下释因。前中二。先显此世。后如此世界下类遍十方。前中佛与普贤十种智。初一总。余九别。总中与能入佛果智海之智以能入果智故名力。别中一与普知即理之事法界智。二与知佛净土。三与知有漏土智有败坏故。四与知有情界智多故。名广大也。五与住佛解脱定门业用智。非因位知所故甚深。住字梵本中。亦是行。谓能行其大用也。六与了此法所应器智。七称根词辨智。八身云普遍智。九与普应圆音智。二类通可知。二释所因中二。先微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悲能普。何以以十种智。唯与普贤。不与余菩萨故。后释云以普贤得彼三昧故。法合与也。又问余菩萨何故不入此定耶。答为说普法故。普贤本愿故。三身加中二。先此土。复如此世界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先明手摩顶。后其手下明手相用。前中十方佛手摩普贤顶。明加持与力印许之相。十方佛同摩顶时。身不成就碎亦不退。各亲触顶。手不相碍也。二明手相用中。略有十义。初五相德圆满。后五妙用自在。前中初相好类者。谓圆佣纤直十指端皆有千辐轮相。十指面诸节。一有本囊伽咤相。一有褰啭悉底迦相。如是相间庄严。二手指间网缦。三金手常光恒舒。四香气流散。五放光焰发。是放光也。后五中。初二句恒出二事。谓身语二药妙音神通。后三句显影现三事。一现三世菩萨普贤愿海者。谓彼三世起愿之人及所愿事。无不出世佛手中现。二一切佛及所转法轮亦於中现。三三世佛身相及光。亦於中现影。是故此手。亘十方。括三世。收因果。摄人法。体用深广。自在无边。思之类遍可知。
  第三起分中二。初此界。后如此世界中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初起定。后普贤菩萨从如是下明众益。前中二。初起此一定。后从此三昧起时下起一切定。前中准梵本从之所摩顶已即从定起。无尔时普贤菩萨及是字而字也。就起一切定中。十句分二。初一句。总显一起一切起。后所谓下九句。别辨一切定名。前中以此定即是一切三昧海之一故。是故起一即起一切也。别中。一名巧知三世中念念平等智。二名知三世中所有事法界尘数。三名现三世中所有佛土。同名现一切染界中众生所广。五名知众生心海。六名知众生名字。七名知十方事法界名名差别。八名知遍法界微尘中皆有诸佛无边身云。九名说一切法门海。此上定名皆约业用。谓能知能现能演说等。二明众益中二。初明此处普贤起定时得益。后如是世界中下类遍十方。前中二。初总标得益时。亦是辨益所因。可知。获其诸下正明益相。於中九句分二。前五得菩萨诸门益。谓三昧总持方便巧辨修行等法。各剎海尘数。一人所得。余皆同然。故云一一菩萨各得故也。后四得果法益。一得佛福藏智光。二得佛十力巧乐等。三毛孔各现多剎海。四得能现八相业用益。二类遍可知。
  第四类剎雨宝分中四。一十方剎海微动。由二力为因。以是光相故微也。二宝严剎。三出声说法。四佛会雨宝。略论十种。以类无尽。前四事相众宝。后六法化传通。其宝并是纯净无漏应众生之体事也。
  第五毛光赞德分中二。先长行标举。后正显偈颂。颂中十偈皆赞普贤深广无尽德。於中。一述前普贤遍在诸剎入定现遍。二身满法界定通方便。圆音亦尔。三述上普贤遍诸佛前三昧业用。四述上普贤在尘内剎中入定现遍佛愿力起。五赞普身土镕融依持无[得-彳]。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法身依法性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色相土故。此文云身相如空者。显无碍义。有前诸句。诸大地依空。空依色显。法合可知。法云依真住等者。此举色身依法性土。就难偏显。余准可知。后半明此能现普应之身等彼根断。按梵本中。第二句云依真如住不依剎。第四句云普示现身等一切。六普贤住大愿。获多遍一。恒在诸佛身中一切剎内。梵本中初句云安住普贤大愿者。第四句云悉入其中无限际。七身能遍入无边众海。现净土。剎那现多劫。第二句梵本云以无量身皆遍入。第四句见字亦是现字。八动剎令亲悟法得果。九以三昧力。现佛果德及彼往因。十总结难。且出世三昧中现光声。自结所出之处。
  第六大众重请分者。问此与前品众请何别。答此有四别。一前虽令请。而未发言。故此言请。二前唯旧众请。今此兼彰。三前请化主。今请助化四前真举法请。今此叹座主德。兼举所问法请。所问同前品故。此略显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次一举法请。后一叹众请。初中二。前五颂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后三叹普贤遍广剎能云雨说法。明有说果。前中初一叹普贤三种功德。一依佛果生。二大愿起。三法身净。二中三德。一普应佛会。二福海广。三智光等照。三中三。一德海广。二遍近佛。三诸尘中剎。四中四。一近诸佛。二住定境。三住诸土。四尘劫住。五中三。一普身诣十方。二济度生海。三入法界尘剎内。后三叹普贤能云雨说法。一身遍尘中说佛广法。二遍众生海说佛胜行。三积行多劫大音演法。次一颂举法请中。前品请问虽多。取要不过三种世间故。今前三句总显。后一句结请。后一颂叹众请中。世尊前恭敬者。明众乐欲。身住心敬。堪为法器。请为其说。佛所随喜也。

  世界成就品第四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者。世谓隐覆。界即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则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则隐覆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是故感见娑婆者。对华藏而不同。感华藏者。见华藏故。感见华藏者。处娑婆而不同。感娑婆者。见娑婆故。然则世界是所成就。成就是能成就。今此品中但辨能成。能成非即世界。从所成以立名。世界成就依主释也。若依梵本云。噜迦驮都(世界)三慕达罗(海也)涅第奢(演说)[这-言+(厂@若)]缚怛囊(观察)三牟陀俭摩(合集)娜忙(名也)钵里冗多。(品也)若依逈文。总云名观察十方世界海演说合集品。今但名世界成就品者。译家存略太甚也。[这-言+(厂@若)]缚怛囊亦照曜义。谓智照於境观察同也。合集成就也。谓说诸缘合集能成就世故。
  二成成意者。前明方便。今辨正说。故此成也。
  三宗趣者。通说十方一切剎海能成就本末为宗。为明华藏剎海为趣。亦可观十海说十智为宗。为说剎海成就本末为趣。
  四释文者。自下三品经。明当会正说。於中初二品。通答前问三十句果相。后一品。明佛昔因。通答前问十句因相。问此中既亦明因。何故分名举果劝乐。
  答多说果故。说因为显果故。就前二品中。初品通辨法佛剎海能成立因缘。后品别显毗卢遮那所成立剎海。就前品中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后尔时普贤菩萨告语菩萨言佛子下。正陈本义。即是说分也。前中二。先总陈前问。后是时下诫众听受。前中二。先牒前问。后为令众生入佛下显所为答。前中先牒前问。后如是等下正明许说。前中四十句。是前问果中三十句内。从后向前。牒以总叹。於中初二十句。是前问中世界海等最后十问也。於中初十问约所观境深广。其中第九句首。梵本中加积集二字。余句准前后释并可知。次十句约佛能知智。叹其难思。谓一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此中兼辨成坏者。是略释也。知无不明故云清净智。以其广故多故深故细故。重迭难知。知非下位言念所及故。皆云不思议。余并准此。问岂世界海有成坏耶。
  答此是言总意别。谓意在剎海所持世界。今但就总。言剎海尔。按梵本。十中句内。皆下有智字。上无知字。译家准义安也。二於中众生报类差别及众生所作业海差别。梵本云一切众生业出现海智。今释出现即是业所生果地。三一切法界安立海智者。梵本云一切法界安立法或海智。不同前说。剎海异名。名安立海。四能化诸佛数量无边。五所化根欲亦多难知。前问中名波罗蜜海者。以诸度行相随根解欲故。互举也。六前观三世海。此中一念普知三世一切等者。略释智胜。问中名佛解脱海者。以一念即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法故。准梵本。是离障解脱故。梵本云一念平等觉悟一切三世无量智。七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之因。前问中号海寿量海。皆由愿力故。梵本云合集一切佛无量愿海智。八应机作用神变无方。九转性法轮海。若据前问。摄转法在演说中。据观中。摄演说在转法轮内。此文分异。十随方施设言音差别。亦是法轮随机差别故。云演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