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二佛身等十句。牒上佛六报三业等十问。於中。但广其身及光明等者。以总收别故。一应机之身修短难测。二现众宝金银等色。色各辉耀。皆悉无边。三室利[革*未]瑳等十华藏剎海尘数相圆满王等随好。数复倍多。四圆光随身色相周彻随见多种。五舒光胜上如云涌起。色相复多。六於常光处。复更发焰。色如众宝。形如火焰。发无休息。焰色复多。七圆音无尽一一深广难测。八三轮摄化。谓神足正严记心等轮。未成熟者调令成熟。九於根已熟者。策进令梦猛修行。随应获果故。云不空也。上来九句。一一具德深广故。皆云海。难测量故。称不思议。此则减数十也。
  第三安住佛地下十句。牒上果问中初十句。前问中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就毁坏及上无能摄取句中。神变在身。自在属智。由无异道及二乘乃至菩萨之力能摄伏摧制故。曰无能毁坏等也。余义准释。牒问略叹竟。
  二说说中三。初结前所牒问。次我当下明承二力。谓当界及他方。显无我慢故。显多佛说故。所说圆极故。后具足宣说一句。明说无遗。问既云具宣。何故后文但说世界海耶。
  答此有二释。一此会经来未尽故。二下文虽但说一剎海。於中。遍具如上所问三十句义也。二明所为益中十句。摄为五对。初二福智一对。谓令入佛智海住佛福海。次二时处一对。谓一切剎海悉皆严净。於一切时。恒续佛种。次二理严一对。谓显诸法真性。随多解欲。施设言严。次二生灭一对。智断一对。谓随根令生佛慧。随乐令摧障山。后二行愿一对。谓修对治行。住普贤愿海中。此上十句。亦是此会严起所因中所为门也。
  二明诫众听受中二。先长行辨意。后偈颂正显。前中十一句。初一总标。谓令必闻法。是故生喜。余十句。别显喜义。初二乐法生信一对。次二显性立一对。次二了时达处一对。次二任持法显佛境一对。后二阐法增智一对。
  二偈颂正显中。十颂分三。初二明佛出现意。谓现身说法及严土调生。次六简持法器。一简非器。谓佛以自所悟境。普示令入。二乘凡愚力所不达故。云乐小及着有也。次五显是法器。初一具四力堪闻。一有净信。二坚其心。三近善发。四佛力加。次一令八心堪闻。一离矫现顺恭。二离诡诈惑乱。三离异求心。四慈心。五悲心。六善心。普无怨嫉违诤等故。七广大心。为遍法界众生故。八深信心。於离思法。无犹豫故。具上诸依。方堪为此法器。次一列举普贤法器。谓具四德。堪知佛自所悟处。一具普贤愿。二住普贤地。三修普贤行。四观真空法界。次一结叹此众具普贤行。得现见佛神变。次一通结一切众生但得闻法。皆是佛护念力。后二举所说法。劝众观听。以将所说剎及佛。皆身中现。复欲宣说故劝先观。又诫当听也。第二大段。正陈本义中。前释所牒三十问内之一。谓世界海。余并摄在其中。细寻皆有。或可以经来未尽故。此中阙译者。在彼中尔。於中文分有二。初总告令知。彼诸佛子下。正陈所说。说中二。初略标十章。后诸佛子略说以十下。依章广释。前中三。一总标引证。二何者下征标别列。三诸佛子下结略广。初中云世界海有十事者。以诸世界及种。皆海所摄故。总云海。理实十事於剎及种有处有无非皆遍也。下同准之。宁三世皆说者。此有二义。一明此所说如实无异。二显此要胜无佛不说。
  二别列中二。先征。后列。列中十种。一起具因缘者。谓能起剎所具因缘。此起即具因缘。或起是所起。剎海具具因缘是能起。此即起之具因缘。通两释也。二所依住者。种等身所据也。三形状者。种等外相也。四体性者。种等质也。五庄严者。谓种等中胜行人法及诸胜境界也。六清净者。谓种等中人修净业。七佛出兴者。谓种等中佛现佛事。八劫住者。谓种等成已住时经停分位。九劫转变差别者。谓种等剎。或由佛菩萨神力等转变。或由居人修漏无漏善不善等猛利行业转变。所居剎及质具。望彼前后时分中异故。名劫转变。具如释文处辨。十无差别者。谓种等中都望诸剎。共同有者说故。
  三就略显广中。云有剎海广尘数者。此总相言尔可知。
  二依章别释中。约十章门。即为十段。一一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就初段长行中三。谓标释结。初标中六。以十种故者。谓能起因。此门通论染净。言已成等者。所起剎也。三世剎因皆同此故。二释中二。先征标。后正释。正释中。一佛通慧力。二法如是者。依梵本云。达磨多。此云法性。亦曰法尔。即如是也。若依法性以释。即真如为出因。如何理性为因缘耶。释曰。如何因缘非理性耶。若依法尔以解。即剎海成立法合如是。轮此因缘二义虽殊。皆遍因也。三多是有漏苦乐相杂。以但云行业通善恶故。四依金刚道后。功行成满得菩提时。自受用土或他受用土说故。五多染少净因。凡圣二因。互有增上力。同处不相障碍也。六纯净无漏因。如欢喜地十大愿中修净佛国土愿故。七第八地菩萨。功用不退行所成因故。八自在位中。以胜解力为因。或由此力。转染成净。现於净土。九佛赴感善根。往无佛界。或於当界。此二并约粗化土说。多染少净因也。十普愿为因。於依正体事中。现微细帝网等剎。若广分别。具如别章。
  三结略显广中。云有剎海尘数者。此有两说。一云此约一一剎海中所有诸剎。各各一因总相之数。非据多因。及除同类言故。以一剎海中有剎海尘数剎故。即如此段及诸段中标结大数并第十段无差别中说。若除同类则声数有欠。若依多因。则都数有剩。其因缘形体所依住劫等五。但可除同有欠。不得有剩。以果一故。其庄严清净佛出转变无差别等五。非唯除同有欠。亦乃无数不竟。何以故。净剎多严。秽或金无故。清净一向唯净剎故。佛事随机现不现故。转变但约净染染净或秽土中。纯无漏剎无此门故。又造善恶不可例故无差。但依共同者说。非一切故。一云此中标结都数。皆是依实。无有欠剩。有剎或虽多因所成。然则同是一果之因故。虽或多剎因果同类。然各体别故。
  颂中九偈。初一颂佛神力。二次一超颂第五众生菩萨同集善根。三次一超颂第四菩萨成一切智。四次一超颂第六菩萨严土愿。前举愿力。此明愿所起行故。云无量劫。五次一超颂前第三众生行业。此中兼辨烦恼及欲乐。六次一颂第八菩萨胜解力。七次二超颂第十普贤愿力兼行力。普现佛前。身包剎海。八末后一颂颂第九如来善根及成道自在力。其第二法如是因。及第七不退行因。皆略不颂。或通摄在第四颂中。或在所脱一偈中颂也。
  第二剎所依者。通染净剎也。於中。长行内文三同前。初标中。云一一剎海有剎海尘数所依者。以一剎海内所管世界有剎海尘数。一一所依皆各别故。
  二释中十种。一依众宝严具。二依空如云。三依宝海中出光之处名光藏。此是无漏依果常体事故。可为剎依。下声光等。皆准此释。四依佛光。五依如众宝色之光明。六依佛圆音说法之声。此亦剎中说法任持剎住。七依金刚掌如幻业生者以观诸法如幻。无生忍因。回向力所生故。八依一切世主身者。谓如世主品说。三十九类异生众形也。如何世界大体依有情小躯住耶。此有四义。一外由内感故说依身。此复二种。一宿因力。颂中云业力之所持故。二现在转变力。如下说。二由摄属己故。名依身。如因园屋宅等物。虽在他处。属己身摄故。曰依身。非要担负。三由世主神通力任持令住故。通力在身故。说依身。故华严颂云。杂染及清净。无量诸剎种。随众生心起。菩萨之所持。四由无漏依正体事大小无碍德相依住。或约业用。亦无[得-彳]故。虽通四义。多依后二。九依五位菩萨身者。同前会释。随其所应。十依普贤愿所生诸严事者。谓无漏依果。数多如海。从普贤愿生。自在持剎故。
  颂中二十二偈分二。初一总举劝众令观故。梵本云。汝等观此诸剎海。一切依佛神通现。由此十方虚空剎。一切世界皆明观。后二十一颂。正颂前文。於中总分为十三段。初一颂。颂前依一切庄严住。以彼严具皆众宝成故。二次半颂前依空住。三次半颂前依一切宝光明住。於中上句无长行。或两句同颂。谓摩尼海内后有光藏为剎依故。四次二超颂第六依佛音声。於中。前一正颂所依。后一明能依剎。形体严覆等。长行四五无颂。五次二无长行。於中。前一纯净住华海。后一依圆海住故。后颂初句。梵本云剎土随海轮。此显剎形如香海圆。圆轮二言。梵音同呼云曼荼罗故。六次一颂前二依住。於中。前半正颂所依住。上句颂金刚手。下句颂世主身。后半佛於中说法。七次二无长行。皆依佛神力。八次一半超颂第九依普贤愿所生严事。长行第八无颂。九次一广颂前依空。十次一半无长行。依菩萨冠者。会释如前四义中后二。十一次一半又广颂前依空。十二次四颂半依微尘住。长行亦无。佛力所现。此业用门。十三次二依业力住。亦无长行。
  第三明剎形状者。通染净剎也。於中长行文三。同前。初标可知。
  二释中。一周圆。二普方。三长短相称。而八楞非圆。三角非方。或共一名非方非圆故。余易可知。
  颂中十偈。初二略颂前文兼严依等。二次二剎状兼严净等。三次二通显染净剎因果。四次一佛在毛孔内剎中说法。五次二佛在尘内剎中说法。谓先举一尘内剎中说法。谓先举一尘。后类一切。六末后一颂结佛大用。(后四多显剎严)。
  第四剎体中。唯明净剎。释中略辨二十种。於中。云以种种香为体者。多不香质。或通香气。以心所现境为者体。谓佛菩萨定心所现。或明或胜解等所现宝等种种境界。至华藏颂中照知。以佛言音为体者。谓佛以神力变现声为清净剎故。或诸菩萨闻佛言音。修净土行。由此感剎故。云以言色为体。如云佛子从佛口生。亦犹禅定说力起等。余文可知。
  颂中初一颂中。初一颂前初二及第六。谓一切宝一宝不可坏金刚等。二次一颂前第三第四一切宝光及种种光。三次一颂第五一切庄严光明。四次一超颂第十宝影像。五次一颂前日摩尼轮。六次一颂宝焰及宝光。七次一颂前妙宝相及华冠并佛变化。八次一颂前一念普现境界。言一切是分别者。谓佛心所现种种境界。皆随众生分别成异。九次一颂前佛力持及通摄佛言音。十末后一颂菩萨宝。
  第五剎庄严者。唯明净剎。於中。长行内十种。一严具出云为严。二剎中说大法为严。三剎中说业果为严。四说菩萨愿为严。五严具现三世佛影为严。六念须现劫为严。七现佛与为严。八宝香云严。九以佛得菩提处珍宝等物放光为严。十说普贤行愿为严。
  颂中初一总颂所严剎海。后九正颂前文。於中。一颂初妙云。二颂第二菩萨功德及第四菩萨愿海。次一颂说众生业报。次一颂三世佛影。次一颂念间现劫。次一颂现一切佛。次一颂宝香云。次一颂一切道场妙物光严。末后一颂普贤行愿。
  第六剎清净方便者。唯净剎也。方便即是诸善巧出生诸剎因缘。随诸行门。皆有净方便故。是以颂中明同类因。而长行辨等流果等也。如云由久亲近善知识故。得生有善知识剎中。余并准此。又此中有与庄严处同者。据门望异故。释中长行内十种净。一亲近净可知。二增长净。修神通因故。三胜解净。四住境净。唯住菩萨悲智境故。五诸度净。净三轮故。六观菩萨地净。於入住出。皆善巧故。七愿净。恒发净佛国土愿故。八对谓净。离系缚故。此句梵本云观察出生一劫行海。准颂及此文。此句是利他对治。谓观众生所宜。出生一切对治行门。令修出要也。九巧智入净。以自所修。入佛德海。十力净。利生供佛故。
  颂中九偈。初一总明所净剎海。余八颂前文。一颂近净。二次一颂增长净。三次一颂胜解净。四次一颂住境净。五次一颂诸度净。并超颂愿净。六次一颂对治净。七次一劫颂观菩萨地净及巧智入净。八末后一颂力净。上来且约长行相应。如是属配。其间兼余。准释可知。
  第七明剎内佛出兴者。释中略显十种。一佛现身大小。二现寿延促。三示现净土多少。梵本云或佛神力加持严净一佛国土。或佛神力加持严净无量佛土。四说乘多少。五度生多少。上各开二。即为十种。此差别相。都望一切剎海。或一剎海。或一种中。非唯一剎内则有此多也。
  颂中十偈分三。初一总明佛出。次五别颂前文。后四通颂标中尘数内事。初总可知。次别颂前文中。一颂佛大小。二颂寿命长短。三颂净剎多少。四颂说乘多少。五颂度生多少。后四颂标中显佛德用。一毛孔出佛。二圆音应机。三身赴众会。四随念应机。五通多剎海。准释可解。
  第八明劫住。劫住者剎住经停时分也。随能感因。有长短异。长行唯举胜剎久住。颂中并显染剎住时促也。
  释中长行有九种。从阿僧祇至不可说。若唯下文。阿僧祇品。合有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也。此十即是一百二十三数内后十大数也。言大数者。一一有两重故。如云阿僧祇是一也。阿僧祇转为二也。余八皆尔。唯第十句文有四重。谓不可说为一也。不可说转为二也。不可说不可说为三也。此又不可说不可说转为四也。若依梵本。俱但有三重。初二同前。三云不可说不可说转。晋朝所译。大同梵文。而差别者。三云不可说转转。其转字乃有两个。不可说言唯一学也。此中此中结略显广。据大数定有剎海尘数。以都数。实有若干剎。剎各唯有一住时故。若望时节拾同者说。则无尔许数量。此且总相言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