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第四明第二禅中长行十王各一法门。初云恒受等者。有二义。一内证真乐。二外应成益。谓消苦因令苦灭也。二大悲等者。缘悲无量境。起无量行。行称彼境故。曰相应。其行深广喻之如海。令物离苦得安乐。生於喜乐喜乐。从悲行出故名为藏也。三一念中者。法界体事之时也。一切众生无边劫所修福德力者。善业力所感器世间也。多劫中多剎随性融通。在一念时中现也。四普便等者。谓佛以神力。变成坏世界。作严净佛土。如虚空不生灭。如密严土同无为性。又如足指按地。变此界成清净剎。按此中文回不尽。应云普便成住坏一切世间皆悉清净如虚空。变秽成净故名清净。变相迁成不迁故如虚空也。五爱乐信受等者。圣人即佛菩萨也。爱乐圣人。亲近学行。信受圣法故。听闻生解。即增进菩提心故。梵本云。爱乐信受一切圣人法增长无比欢喜。六能经劫住等者。地谓十地菩萨智也。义谓证净则地智所缘十地理趣。梵本云。说诸地奈耶故方便。谓阿含净教。是入地方便故。经劫住说者。显说者辨才及所说法皆无尽故。七一切菩萨等者。谓虽佛一念遍十方现八相处悉开供养。此云菩萨。是佛菩萨故。与偈无违。此云方便。是现八相故。此云降神。举初摄余故。八观察无尽等者。谓观佛现身神通无尽。领佛说法智海无穷。九一切等者。谓一切诸佛。虽皆功德海满。不须臾修。但以大悲无障[得-彳]愿。誓当彻穷来际。利乐不断。言方便力者。即无障[得-彳]愿力也。十如来往昔等者。谓宿愿供佛。於彼佛所。初立誓及信。次行入证名爱乐藏。颂中十偈次第。颂前法门。初中初二句宿因。后二句现果。由昔信佛。内证寂静乐。外能府就众生令苦灭故。令悉见其果也。二中初二句。颂大悲心相应海。上句悲者。下句悲行。已上是能相应海。次句颂喜乐藏。谓悲能拔忧苦。生喜乐。是藏义。已上是所相应海。三中初一句颂一念中。此云佛法者。此一念时。是佛之所有假借世俗名言法。谓不相应行法。然实非行。密严云。如来蕴界。常无变易。以此念中能现广剎。故名广大。梵本云。佛之法广大多剎海能示现。如彼诸成坏如亭主音少分解脱。次二句颂普现无边劫众生福德力。谓即所感剎也。梵本云。诸佛如是广大法。悉能显示多剎。随彼坏成如实现。四中初一句颂普便成住坏等。谓佛神通普便故。次二句颂皆悉如虚空清净。五中初二句颂爱乐圣人。次一句颂信受圣法。六中初句颂经劫住。次二句颂说地义方便无伦是一切也。七中前三句总颂八相普周。略不颂供养。八中初一句颂智慧海。谓说法无尽。次一句颂无尽神通。次一句颂前二剎益。九中初二句颂功德海满。次一句颂方便力出现世间。谓无障碍愿力常现世间。十中初二颂。颂往昔愿力等。次一句颂发誓生信等。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二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三(本末合)(尽毗卢遮那品)


  如来现相品第二

  将释此品。四门分别。一辨名。二来意。三宗趣四释文。
  初中三。一分名。二会名。三品名。初分名者。此三分中名正宗分。正谓简序流通故。名为正。分谓折总成别。此乃正即是宗。二正宗即分。皆持业也。若五分中。此当第二举果劝乐生信分。谓欲物生信。举佛果示之。此举果劝乐生信之分。亦依主也。
  二会名者。九会中此第一也。约处。名摩竭提国法阿兰若菩提场会。会者遇也。谓机缘感起赴互相遇故。余如上说。约法。名说佛依果会。义易可知。
  三品名者。如来是能现人。相是所现法。现通能所。故名如来现相。如来之名。略显三义。一唯就理。谓法性名如。出障名来。二唯就行。瑜伽三十八云。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涅盘三十亦同此说。三理智合说。转法轮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又成实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下十定品中。名义解释。引来此说。现相有四种。一为召他方众。现面门光相。二为示法主。现眉间光相。三为表此会明佛果。佛前现华。四表能证从佛所流。白毫现众。亦可如来是体。现相是用。品中辨此。故以为名。
  二来意中三。一分来。谓三分中前明序分。名辨正宗故次来也。五分内前明证信发起分。今显举果勤乐生信分。故次来也。二会来。谓九会中此为创首故先来也。三品来者。前品叙此会众。今辨众起疑问。故次来也。
  三宗趣中三。一分宗趣。谓显佛依果无尽法界为宗。欲令菩萨信乐为趣。二会宗。亦同当会辨尽故。三品宗趣者。谓现光华等相为宗。集众表诠等为趣。
  四释文者。自下第二大段。明正宗分。於中有五段。问若即五分列名配品。并如前说。问五分中第五分内。善财问答非一。何得总为一分耶。
  答问者及问词不改易故。答者及答词。乍虽似异。然皆同答。一问者一问词故。就初举果劝乐生信分中五品经。及勒为两节。初现相三昧二品为当会正说之方便。后成就华藏遮那三品。即为正说。就前二品中。初品明集众显说法主。此是远方便也。后品明入定许说。即为近方便也。就前品中。文分为八。一大众同请。二尔时世尊知诸下口光召众。三尔时十方下所召众集。四尔时世尊欲令下先示法主。五尔时佛前下现华表义。六此华生已下现众表严。七即於众中下偈赞佛德。八如此四天下下结通广遍。
  初中二。初中长行令请。后尔时诸菩萨下供声偈请。前中二。先通辨诸会请法仪或。后释此文。前中四门分别一请会。有无。二所问法异。三能问人别。四言念等殊。
  初有无者。於九会中。前二后二期并有问。余皆无也。所以者何。初会据果起因故有问也。第二会初寻因至果故有问也。由因位有升降。客六会以答之。果唯是一。更无高卑故。第七当会答也。然六会诸品更有问者。自显当会别义。或即重明前问。非是大位别问也。第八会中。明因果淳熟故有问。谓行修无碍六位顿成。故当会答也。第九会中。称性因果故有问。谓俱入法界无差别故。然当会答也。二所问异者。谓初两会。问果广因略。为成信故。第八会。问因广果略。显行淳熟故。第九会。问唯果无因。显唯证果故。若依末会。多是问答。因问法界与本会相望。亦可因广果略也。三能问人别者。初及第九。皆有同生异生二众。第二第八唯是同生。四言念等练者。有二种。一约言念。二约通别。前中以门望若。得有七句。然此不具谓问有言念。若有言相。初会中具二句。谓现相品初同异生众念请声中言请。答中佛放眉间光。示相答。谓光佛事已从足下入。及佛前现华眉间出众等。三昧品中。以言重请。普贤菩萨以言说说。下三品经。为答前问也。第二会唯念请。佛以示相答。菩萨言说答。显佛他心最自在故。不待兴言。显佛神力最殊胜故。示相令知。第八会言请言答。此显菩萨不同佛故。第九会中。念请佛示相答。二通别者。初会第九会别问通答。第二第八会别问别答。
  二释文中三。初总标心念次。云何下别显问端后。佛下请说。初中诸菩萨等者。此是前品内四十一部众。意念不殊故同标也。次别显中总四十句分二。前三十句问佛果。后十句问因行。前中三。初二十句通问佛果德体业用。於中若随相分初十是位。次六是体。后四是乐。二唯愿下请佛解释。三又十万下十句。别问佛果语乐利他。就初二十句中。此欠二句。下颂中有神通及自在。恰此成二十。下答中亦同此说。初云佛地者。略显二释。一名。二体。名有二种。一依智德分位差别名地。如大乘同性经说。佛有十地。初名甚深难知广明智位地。乃至第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证契经中亦同此说。若准此经。非但有十智德分位量过恒沙。名亦随尔。二约用。从喻名地。如十地论。释菩萨地。有能生成住持义故。此亦如是佛果。就生世出世善根。成熟善果。三乘依住。摄持无尽功德海故。佛地论说所依所行所摄义故名之为地。依摄同前。所行者。是诸菩萨智所照处故。如云已践如来普光明地。二体者。佛地论说五法摄大觉地。谓四智及清净法界。今依此经。若就泯绝界。四智法界亦不可说。若约不碍。则非唯理智。乃具无边过恒沙德无漏蕴界。法界为性。以要言之。包摄法界一切诸法。以为其体。所以者何。证具分真性方究竟故。具足十身。过三世间。由此义故。二境界者。所知所知缘及分齐故体类十。问明品说。因度入智法说知证现广等是也。又出现品。亦有十种。谓一切世间。三世剎法。众生真如无差别。法界无碍。实际无边际。虚空无分量。无境界等。又不界思议法品。有十种无比境界。具如彼说。三佛加持者。诸胜力住持令有所化。广有无量。如不思议法品及法云地说。又离世间品有十种佛摄持。谓能始发菩提心。生不忘菩提心等。又有三类佛力住持。一如加持化身及舍利等。二如加持耆域入火不烧等。三加持草木等一切非情作佛事。问此与神通何别。答别不谓六通中神境一种有加持义。余五但是於境无所拥滞。名此加持。亦即神力。四行者。是佛所作。不思议法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为众生作佛事。谓不现色身。乃至寂漠无言。为众生作佛事。亦是所行之行。如出现品说。如来行。谓无碍行。真如行。法界行等。具如彼。此上是异二乘功德。五佛力者。谓处非处等十种智力。是降魔功德。又不思议法品说广大力等十力。六佛无畏者。是制外道功德。谓一切智等四种无畏。不思议法品说。十种离过清净中。第八云一切诸佛。获四无畏。离诸恐怖。於众会中。大师子吼。明了分别一切诸法。离过清净。上来总相大智功德。七佛三昧者。果位等持。其数无限。不思议法品。略说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谓恒在定。一念中遍一切处。为众生说法等。广显云云。八准答及颂。名佛神通。通有六种。谓神境智证等。其名虽通二乘。然深浅有异。下文十通。唯属菩萨。佛不思议法品中云。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九准答及颂。名佛自在。谓所作任志无碍成就。略有十种。谓诸佛世尊於一切法。悉得自在。明达种种句身味身。演说诸法。辨才无碍等。广如佛不思议法品说。十无能摄取者。颂中各无能。於答中名无能毁坏。谓佛所作。无有天人魔梵外道二乘及菩萨神力能制伏者。旧经名佛胜法。略有十种。如不思议法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最胜法。所谓一切诸佛大愿坚固。不可阻坏。所言必作。言无有二等。广说云云。
  十一至十六问眼等六根者。如佛不思议法品中云。诸佛有十种法。普遍无量无边法界。所谓无边际眼。乃至无边际意。一一用广。具如彼文。
  十七问身光。十八问放光者如出现品说。佛身十种相。内第五云。如来身一一毛孔。放千光明。五百光明照下方。五百光明照上方。种种剎诸佛诸菩萨。诸菩萨见已得十头十眼等云云。十九佛音声者。不思议法品云。一切诸佛皆悉具足六十种音。一一音有五百分。一一分无量百千清净之音。以为严好。出现品说。佛十种音声。谓遍至音。普遍无量音声故。乃至第十各无变音。至究竟故二十佛智者。佛不思议法品云。诸佛有十种智。谓知一切法无所趣向能出生回向愿智等。广说云云。
  第二请佛为说中。何故问果未终。中途遽清解者。此有两说。一云回文者误此文夜安问果了后。一云此文中安通有二意。一为简通非别故。谓前二十句通显佛果体德业用。后十句别辨佛果语乐利他故。二为兼显请说前后通别果故。
  第三别问佛果语乐利他中十句。初世界海者。如下华藏界说可知。二众生海者。说法所被机故。三准下颂中。是法界安立海。即是一切世界海之都名。如下文七十一中寂静音海夜神处说。今此脱其文。四佛海者。多化主故。五佛波罗蜜海者。化所成行也。六佛解脱海者。化所得果也。七佛变化海者。身业化也。八演说海者。语业化也。答中开出法轮海。以为二句。九佛名号海者。谓佛号随宜。立名差别。如名号品说。十佛寿量者。谓佛寿随应。住世修短。无量差别。如寿量品说。
  下答中。此上句就能感机。名诸根欲海。二问因十法中。八法如离世间品二百法门中说。此初名誓愿者。彼中第七十二门也。二发趣者。彼中第二十四五六出显其门。谓发菩提心因缘。为趣向悟入一切智智。近善知识。得诸清净也。三助道者。如彼第一百二十七门说。四乘者。彼中无此。然其乘体即镕融理智也。乘乐谓运菩萨假者。从因至果。或智为能乘。理为所乘。运他行广故云海也。五行者。如彼二百门中第三门说。六出离者。如彼一百二十一诸离生道。也谓烦恼未治。其性生鲠。恼乱行者。身心不安。如生食在腹。若调伏已。则离刚强烦恼劳恼乱故。名离彼生。出离彼生故名出离。七神通者。如彼五十三说。八波罗蜜者。准梵本。加多声。波罗蜜。是彼举义。多是到义。谓施等十行。皆三轮净。与法性相应修故。能到佛果彼岸也。如彼二十七说。九地者。彼中无此。然此即是欢喜等十也。十智者。如彼第七说。上来所引二百门者。一一皆有十句显示。广如彼说。此上十句。因行通一切位。一一皆摄法界。深广无边故。但云海也。上来先彰三十句问果法。后明十句问因法。总辨第二别显问端竟。
  三请说中云亦者。谓四十句中初二十句。前已请说。后十句果法及十句因。亦为我等。问前解脱。又此二十句。既十方世界中。佛为诸菩萨说。令亦请。如彼为我等说故。此亦字通其二义。二此声偈请中二。先显偈声出处因缘。后正说偈。前中菩萨神力为因。供具为缘。因缘具故。不待咽等击发出声故。曰自然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