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十六虚空神者。又表法性虚空离染广大。德中三。一自性清净心。为无始客尘[雨/复]不显现。今此断障显净德。如事空云雾等除。本性净故。二法性虚空无外故广大。如事空无际畔故。三性净真空本来明洁。如事虚空性本净故。
十七方神者。又表正慧离迷谬。使行无邪僻。示导众生。各安其所。德中二。一教光善巧故。云方便示方隅正位令离迷错。此表正教示现正真之道。二转教於人故。云相续不绝。
十八夜神者。又表生死夜以智炬示导。即是然正法灯。令寻正路。德中。翻生死中。於夜寝息。将为安隐故。此以精勤进道为乐。
十九昼神者。又表於深法中胜解分明无有暗昧。德中。於理事圆融行。成就三德故。云於妙法。法即行法。一生信。二起解。三成行。故云勤严饰等。
第二杂类王众中。四众皆约所领为名。是有财释。
初阿修罗者。亦云阿素洛。大婆沙中。名曰非天。或有释云。此类业报神通及所受用。多同於天然以饮酒放逸。乖失天仪。故曰非天。佛地论释天趣所摄。然由谄诈。无天实行。故名非天。如人恶行责曰非人。或曰非端正。谓行恶故。或云不酒。於大海中作酒不成故。正法念说。诸阿修罗住处有五。一在地上众相山中。二在须弥山北大海下二万一千由旬。有阿修罗王。名曰罗睺。此云障碍。由能以手障於日月。领无量众。三从彼更下过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勇健。亦领多众。四过彼二万一千由旬。王名华鬘。亦有多众。五复过彼与前数等。王名毗摩质多。此云响高。是舍支父。身如须弥山。与帝释战时。发自海底。扬声大叫。我是毗摩质多。我是毗摩质多。由此响声。令阎浮提所有山岳一时震动。今此经列。并是位极菩萨。随类生身。大智度论亦云。罗睺修罗是大菩萨。又表菩萨随能自在。出生死海。游诸净剎。而为众生。常在有海。德中略显断障。精勤者。大智勇猛也。摧我慢者。谓诸凡夫随类。皆恃大力。而起我慢。今菩萨现为彼王。就或偏重者先权。及诸烦恼者。余或随断故。
二迦楼罗者。或曰揭路荼。此金翅鸟。亦云妙翅。以此鸟翅有种种宝色庄严故。海龙王经云。其鸟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阎浮提止容一足。涅盘云。此鸟能食消龙鱼七宝。唯除金刚不能令消。又食应命终龙。又龙曾过去受三归者。及现以片袈裟着身。乃至一缕系之者。皆不食之。增一经云。四生金翅鸟。而食四生龙。其卵生鸟。从金刚山顶铁杈树下。入海取卵生龙。水未合间。还至本树上食之。若住胎生龙。其鸟即死。若胎生鸟。得取胎卵生龙。不得取余二生龙。若湿生鸟。得取三生龙。不得取化生龙若化生鸟。得取四生龙。然日食大龙王五百小龙。绕四天下周而复始。次第取食。其鸟命将尽时。至海取龙。为龙吐毒。不复能食。饥火所烧。耸翅入海。直下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复却上。如是七返。无处停足。遂至金刚山顶命终。以食龙身毒气。散火自焚。难陀龙王。恐烧宝山。降雨灭火。而滴如车轮。其身完消散。唯有心在。大如人[月*坒]。绀瑠璃色。轮王得之。用为珠宝。帝释得之。为髻中珠。今此经所列。皆是位极菩萨。大愿所成。随类生身为王化导。又表大心妙观。开生死海。涝漉沈沦。令至涅盘。故出现品云。以十力止观两翅。鼓扬生死大爱海水。使其两辟。撮取善根熟者。置佛法中。离世间品颂云。菩萨迦楼罗。如意坚为足。方便勇猛翅。慈悲明净眼。住一切智树。观三有大海。搏撮天人龙。安置涅盘岸。德中。菩萨悲愿现作彼王。以大善巧力。救摄彼类及余一切。又案大方便力者。十力止观。如彼鸟奋勇猛力以两翅搏开海水也。善能救摄者。即前十力止观等用。如鸟於海取龙将出也。
三紧那罗者。亦曰紧捺洛。此云疑神。以其顶有一角。面复似人而端正。见者生疑。为是人邪。为是畜生耶。为非人乎。因此名尔。亦名歌神。以能歌唱作乐故也。又表菩萨虽示众生形类。而非众所摄。不可字名也。德中四。一精勤。二慧观。三禅乐。四游戏神通。此如凡夫紧那能歌唱戏乐故也。
四摩睺罗伽者。亦曰莫呼洛迦。此云大腹行。亦云大蟒。以其无足如蛇腹行。而躯貌复大。故名也。又表菩萨虽常遍行一切万行。而无所行故也。德中二。初自修离相三轮故。故云大方便。复教众生修离蔽障。故云永割痴网。以有漏修是痴是网故。
第三诸天王众者。此中略叙三界安立器及有情云云。天是自在义。光明义。清净义。依智度论。天有三种。一人天。谓帝王。二生天。谓欲色界天。三净天。谓佛菩萨第一义天。今此所明。即第三菩萨天也。於此天王众中。总有一十六众。长分为二。初十一众。是欲界天王众。后大梵天王下五众。是色界众。就前欲界众中。初夜叉王者。即是北方天王毗沙门也。此云多闻。以其福德之名闻四方故。此王虽是六欲初天。以其所部名夜叉等故。从彼为名。此即夜叉之王。有财释也。夜叉此云轻揵又领一部。名曰罗剎。此云可畏。德中。勤护众生。不使烦恼恶鬼害於慧命。故云守护。此四大王众天。三法度经云。身长半由旬。衣长一由旬。广半由旬。衣重二分。食天甘露。人间五十年为彼一日。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寿五百年岁。
二龙王众者。此初总标众名。从所领为名。毗楼博叉。此有两解。玄莽三藏云。毗楼魄也。博叉月也。日照三藏云。毗遍也多也。楼谓楼彼。此云色也。博叉谓博说叉。此云诸根也。谓此龙王。眼等五根。皆有多种色相庄严故。此王主领龙及富单那。富单那者。此云热病鬼。列名中娑竭罗德叉迦等者。并如音义中释。言无热恼者。谓一切诸龙有四种苦。此龙无故得此名也。四苦者。一热沙堕头。二行欲时作蛇身。三为金翅鸟食。四风吹宝衣露身之时。依谤佛经。此龙难初三苦。大智度云。此龙是七地菩萨。依须弥藏经。此龙是马形龙主。又一切龙。总有五种形类。一鸟形。善住龙王为主。二蛇形。难陀龙王为主。三马形。阿那婆达多龙王为主。四鱼形。婆楼那龙王为主。五虾蟇形。摩那斯龙王为主。德中。菩萨以随类摄故。於外则降水雨。除炎灾疫毒。於内施法雨。文中二。先兴身云布法雨。后灭惑业苦一切热恼。
三鸠盘荼王众者。南方天王众。从所领为名。能领名毗楼勒叉者。此云增长主。此王部领鸠盘荼薜荔多二众。不令损恼众生得便增长色力寿命故。鸠盘荼此云冬菰鬼。以形卯特异诸类得名。薜荔多此云魇魅鬼。广释并如音义中说。德中两句。初句自分自利行。勤修无碍法界法门。二胜进利他行。谓既自修学。后将化生。故云放光明也。
四乾闼婆王者。东方天王众。亦从所领为名也。列名中提头赖咤者。此云持国。谓任持国土。拥护众生也。此王领二部鬼。一名乾闼婆。此云寻香。亦曰食香。此类止住十宝山间。唯食诸细末香。常供忉利番设奏乐。二名毗舍阇。此云啖精气鬼。谓食啖有情及五谷等精气。问四王皆领二部。何故每唯标一。以名王耶。答理应具标。从稳便胜略故。德中二。初总。后别。总云大法者。谓大法界缘起法也。别中六。一深信。二起解。三生喜。四爱乐。五敬重。六修行。此上六德。从始至终展转因起。如次应知。
五月天子众者。月是所依处。天子是能依者。从能所依为名故。云月天子。是依主释。俱舍第十一云。月去此几踰缮那。持双山顶齐妙高山半(半即四万由旬)经五十踰缮那。下面颇胝迦宝水精所成。能凉能照。长阿含云。其城正方一千九百六十里。高下亦尔。二分。一分天金。一分瑠璃。王座二十里。遥看似圆而实正方。其中天寿五百岁。子孙相继。一劫不断。又表菩萨大悲清凉照生死夜。饶益安乐。下文云菩萨清凉月等是也。德中外事则如月夜分开发莲华。或显众生於生死夜长眠。无所开觉。今菩萨月天开发众生菩提心宝。或开发本觉智宝。谓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如出现品说。释云菩提心有二义。能生佛果故如华。可贵故如宝。今约后义故也。
六日天子者。亦所依为名也。日轮去地。如月数量。依俱舍说。径有五十一踰缮那。下面颇胝迦宝。火珠所成。能热能照。长阿含云。其城正方二千四十里。高下亦尔。宫城纯金。七宝莹饰。王座二十里。其中王寿及子孙相续等。并同月天。又表智慧日多所饶益如出现品说。德中外事则日光增长百谷华叶。乃至令身安隐快乐。内德则以智日恒照众生。令增善法。
七三十三天众者。佛地论第五云。妙高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三十三也。帝释之名。梵本具云释羯罗印拏俫。此云帝主。拏音搦雅。俫音良遐。旧云能天主者。谬也。若梵称释迦。则此云能也。迦音甄何反。三法度经云。此天子身长一由旬。衣二由旬。重六铢。寿一千岁。德中利他令修普贤行故。云广大业。
八须夜摩天王者。须此云善也妙也。夜摩此云时也。佛地论云。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天。又准大集经。此天中以莲华开合分昼夜故。又云以赤莲华开为昼。白莲华开为夜。故名时分。随其时别。受乐亦异。故云随受乐。此天身长二由旬。衣四由旬。广二由旬。重三铢。寿二千岁。德中广大增善也。法善充足。亦如彼天随时受乐也。
九兜率陀天王者。此云喜足天王。佛地论云。后身菩萨。於彼教化。多修喜足行。故名喜足。谓得少即悦故喜也。更不复多求故足也。长阿含云。此天身长四由旬。衣八由旬。广四由旬。重一铢半。食甘露。寿四千岁。德中忆一切佛名。常持不忘。
十化乐天王者。佛地论云。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故。又但受用自所化乐。名不化他故。名为善化。三法度云。此天身长八由旬。衣十六由旬。广八由旬。重一铢。食甘露。寿八千岁。德中成利他行。谓调其因行。使得解脱果。解脱亦是离障也。
十一他化自在天王者。佛地论云。令他化作乐具。显己自在受用故名也。三法度云。此天衣轻重寿命等。皆准前。增减一倍。德中勤修不思议解脱因故。云自在方便。彼果即是广大法门。
自下第二色界诸天王众中有五众。谓大梵光音遍净广果大自在众。所以此界总为五者。谓前三静虑各有三天。第四静虑通摄九天。正唯三天。以四静虑各为一众。大自在天亦为一众。故成五众。若但明静虑。则有十八。若并自在。合有十九。若无想属广果。还是十八者。萨婆多宗。第四禅中。应唯八天故。瑜伽第四述彼云。色界有十八处。
自下有二。先通别名得名。后随文一一具释。前中谓梵众梵辅大梵。少光无量光极光净。少净无量净遍净。无云福生广果。无想天即广果摄。无别处所。复有诸圣五净居宫。谓无繁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复有超过五净宫地大自在住处。十地菩萨得生其中。又顺正理第二十一释云。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后殁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也。大梵所有所化所领。故名梵众。於大梵前。行列侍卫。故名梵辅。自地天内光明最小故名少光。光明转胜量难测故名无量光。净光遍照自地处故名极光净。意地受乐说名为净。於自地中。此净严劣故名少净。此净转增量难测故名无量净。此净周普故名遍净。自此已下。空中天所居地如云密合。从此已上。则无其事。从首为名故。云无云。更有异生胜福方所可往生故。说名福生。居在方所异生果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离欲诸圣。以圣道水。濯烦恼垢。故名为净。净身所止故名净居。或住於此。穷生死边。如还债尽。故名为净。净者所住。故名净居。或此天中无异生杂。纯圣所止故名净居。繁谓繁杂。或谓繁广。於无繁中。此为最初。故名无繁。又广大中此最劣故。亦名无繁。或名无求。不求趣入无色界故。以善伏除杂修静虑上中品障。意等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或下生烦恼名热。此初远离。得无热名。或复热者。炽盛为义。谓上品修静虑及果。此由未证故名无热。已得上品杂修静虑果德易彰。故名善现。杂修定障余品至微渐见极清彻故名善见。更无有处於有色中能过於此。名色究竟。或此已到众苦所依身最后边。名色究竟。有言色者是积集。色至彼后边。名色究竟。萨婆多宗不立大自在天故。彼论不释。后随文一一具释者。初大梵天王众者。佛地论云。离言寂静故名为梵。具名云梵摩。此云清洁寂静。谓创离欲染故名清洁。根本定故名为寂静。言尸弃者。此云持髻。谓此梵王顶有肉髻似螺形故。长阿含云。於梵众中。以梵音语故立其名。其貌如少童。身白银色。长半由旬。衣金色衣。非男非女。禅悦为食。寿命一劫。德中四。一慈心内充。二外愍群品。三身放慈光。四令获乐。初二句或合为一可知。
二光音天王众者。准瑜伽。应名极光净。又释智度论云。第二禅中通名光音。彼天语皆口出净光故名也。长阿含云。此天身二由旬。寿命二劫。德中四。一慈广大。二定寂静。三智喜乐。四证无碍法界。
三遍净天王众者。以三禅中离喜故。身心遍净也。长阿含云。以上方便。生於此天。其天王名净智。四臂持风轮。御金超鸟。德中二。初明自住法界法门。后以此门化利众生。
四广果天王众者。谓此第四禅报。是世间善果中最胜故。名广果。德中外同彼天得最寂定故。内德成就法性。其寂智契其中名安住宫殿。仁王经云。尔时世尊入大寂室三昧是也。问何故第四禅众。唯列初三。不显后六。答初三是正。余是兼摄故。未堪受化者。何故下文六十九云。喜目夜神。入大势力普喜幢解脱时。於身一一毛孔中。出色究竟等天相似身云。出种种声。为彼天等说法耶。答彼据已堪者。此约未堪者。各依一义。不相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