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二释文中二。初各通列名。通赞德。后尔时如来道场众海下。别标名德。以德赞佛。前中四十众分二。初一是同生众。后复有佛世界尘数执金刚下。是异生众。问何类何位。为同异生。复云何名同异生耶。
答古来诸德种种解释。或云声闻为同。菩萨及杂类为异。或云菩萨声闻为同。杂类为异。或云菩萨为同。声闻杂类为异。或云地上为同。地前为异。或云八地已上为同。已前为异。或云菩萨及杂类俱为同异。或云杂类为同。菩萨为异。或云菩萨为同。杂类为异。虽此八释。后三可通前五难用。所以者何。同异生名。非地位故。十地论释请分之中。唯言解脱月是同生众首。不判声闻故。就后三释中。初依实义。不据分相。今既科文。须依分相。二约菩萨形。非随所化异生。作彼同类生身故。杂类不尔。故名为同。所以者何。异生之名。有二义故。一者造异趣业。受异趣生故。二者异圣人生故。此中同异虽俱菩萨。约形相别。而立其名。三约杂类为随所化。诸异生类。作异生形。同生之名。但约同得法性生身。作菩萨形故。
今於三中。依最后释。就前同生文中有四。一标数辨类。二其名下依数列名。三如是等下结略显广。四此诸下依名叹德。初中十佛世界者。十是一周圆数。表无尽故。佛世界者。凡一佛上。报化有异。权实宗殊。今取共许者为量。则一三千界也。或名佛剎。或名佛土。体无差别。微尘者。七极微量也。下文有此。并准应知。菩萨摩诃萨者。此通名也。具释如前藏部摄中。然今意取果位菩萨示迹因极者也。
二依数列称也。文中略列二十菩萨。初十连枝普者。显具法界总相德。故准下第五卷列名得法中。次音贤下有一菩萨。名净德妙光。今此略也。后十名异者。表具法界别相德故。然总之与别。莫不同一法界。而不碍分相显德立其名尔。又此十名中。或依福行德行。或通福德。或德用。或离障。或据蕴德。或约三业胜用。如是种种。准释可知。
三结云十佛等者。如前可知。四叹德中二。先一句标。后往昔下释。标简余位故云也。释中总有二十四句分三。初二句就缘叹德。次二十一句就行叹德。后一句总结多门。今勘梵本。总有二十一句。其中同异。各如下注。就初约缘叹德二句中。初句叹宿因同行。后句叹从佛海生。前中云以昔与佛同善根故。今得同言毗卢遮那者。此翻为遍照光明。此有四义。一身光遍照事法界乃至尘道。二智光遍照理法界三身光照事理。四智光照理事。所以者何。身智理事互镕融故。此彼或俱皆无碍故。后句云皆从等者。如何菩萨自体。乃从如来善根生耶。本疏两释。一如来善根为增上缘。真善知识为令梵行就彼胜缘。故说从生。二彼诸菩萨所修之行。皆如来所有。据彼令行。行满成身。故从彼生。今助两释。一从他如来善根海生。主伴善根之所生故。二从自如来善根海生。果德十身故。所以通此自他义者。文无简言故。梵本云与佛同一善根海生故。此有二意。一显类会有因。二显大人类会。前主伴有三。一回向主伴。二同行主伴。三如相主伴。后从自如来者。如下兜率偈赞品云。如是菩萨皆与毗卢遮那如来。於往昔时。同种善根。乃至云。已得佛身。与佛同住。获一切智。从一切智而生其身。又如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如上释称我闻中显第二就行叹德中。二十一句分二。初九句叹自分因行德。后十二句叹胜进果行德。前中分三。初三句自利行圆。次三句利他行满。后三句得法位极。初中一诸度行圆。谓多劫积集六度十度八万四千。乃至无尽行海。莫不究竟。或照诸度境界毕(梵本云圆满曜一切波罗蜜境故)二慧用殊胜。决择名慧。照瞩称眼。见一味理。故云明微。等观三世者。照三世境。同一法性。无差别故或。智遍照(梵本云智〔照〕光明妙极清净普照三世故)三显定深胜三昧。正云三摩地。此曰等持。离沈掉故名等。摄心一境名持。言具足者。无定不获故。清净者。定障皆尽故。又於一切定境。皆明彻其际故。云具足清净。(梵本云照一切三昧〔梵〕极清净故)二利他行满中三。一语业正教轮。言辨才者。巧显深理曰辨。善应机宜曰才。如是辨才。称理深。遍事广。难测如海。二身业神通轮。谓以佛德类身。令物尊严。上二句梵本合为一句。(梵云照佛广大功德威德无尽辩才海故)三意业记心轮谓知根利钝大小生就耎中上别。称其所宜。谓之如应。劝善制恶。故云化伏。(梵云照一切世间调伏成发趣平等等智故)三得法位极中三。一证理法。谓大智证入平等真法界藏。言智无差别者。能证智与所证境。冥合一味。无智外如为智所入。亦无如外智来入於如。不即不离。说智证如。本来无二。不坏能所。如是证入。为究竟证也。依佛性论。有五种藏。此即是彼第五藏也。故彼云一如来藏者。谓在缠合果法。二自性清净藏。谓在缠不染。三法身藏。谓在果为功德依。四出世间上上藏。谓出惑障。超过二乘菩萨。五法界藏。谓通因果染净。外持一切染净漏无漏法。故名法界。内含一切恒沙性德。故复名藏。(梵云照无差别智地一法界藏故)二证果法中。证佛解脱者。谓於佛总相别相解脱法门。各皆互得。此则於出离道及作用。皆自在无碍。故名解脱。如下不思议法品云。於一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广如彼说。有说离爱无明。得心慧解脱者。非此所宜。甚深广大者。谓解脱事无不包。理不极故。(梵云照佛所行甚深广大解脱境界故)。
三得位极者。谓此诸菩萨。身遍六位。随在一位。能以方便。摄持一切地行愿海。梵本中分成两句。取意复殊。谓上句明与佛同一地照履出生等。下句明以愿力持力照无边众生。(梵云照曜随顺履践出生一地故住加持智入一切愿海照无边故)第二叹胜进果行中。十二句分三。初得果法。二於一切处下起果用。三一切如来下摄果德。初中五句。一同佛三业。随智慧行。无间无尽。穷未来际。(此句梵本入前句中)二入佛密境。此有二种。一佛即密境。谓佛三业业名。非余测量故。如密迹力士第二卷说。应持菩萨量佛身不得限。目连寻佛声不得边。佛心无思成事等。广说如彼。又佛身非色现色。色现非色。非量现量。量现无量。不分而遍。不去而至。应见者则远感无限。未宜见者。现前不睹。自身一多多一。及与余佛一多多一。皆各同时镕融无碍。应闻声者。无隔远近。远听不异近。未可闻者。对语不闻。一音应多类。各谓同己言意所照烛。等觉菩萨不能测。是则佛为菩萨密境。二佛之密境。谓佛所知见甚深陀罗尼三摩地微细因陀罗等。非余境界。故言希有。穷其源际。故云了达。如下文说。第十地菩萨。入如来十种秘密处处即境界。此文或通前二义也。(梵云遍照如来广大秘密希有境界故)三入佛平等法。谓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以法身无二故。智平等无增减故。用平等悲愿普应故。(梵云智光随顺恒照一切佛平等法故)四得佛位者。佛有十地。如大乘同性经说。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五火轮威严明德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九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十毗卢遮遮那智海藏地。释曰。其毗卢遮那地。即是此中普光明地。斯经文略故。无智海藏言。此诸菩萨皆先成就。故云已践。又为举后摄前。但说此地。理实皆践。践者游履。谓得究竟圆满之智。照佛大智所行之境。准此应云。已践如来普光明地所行之境。地即是智。约位名地。或可以智照。智义亦无伤。(梵云安住如来所行普光智地照无边门游行一切三昧海故)五得佛三昧海。谓佛无量定深广如海。菩萨已微其深故云入等也。(梵本此句入前句中)。
二起果用中三。一现佛身业遍世同事(梵云见一切世间行海智善安住随顺一切行故)二得佛意业。谓大总持持多法故。三得佛语业。能转法轮不退有四。一称理不退无改说故。二应机不退。一发即中。无初后故。三利益不退。令一闻已毕竟定故。四制伏不退。能伏魔军。制外道故。法轮义如别章。梵本上二同一句。前句是陀罗尼之辨才。不分二业。(梵云得一切法海左右旋陀罗尼善巧辨才故)。
三摄果德中四。一佛德入身。谓一切如来无边功德。皆入其身(梵云一切佛功德海入身周遍故)二自在游剎中二。初标现德。谓十方佛土随愿遍至。后已曾下显宿因。谓往昔曾事彼诸佛故。梵本中两句意各别。又是愿力出光遍住诸剎。非身去也(梵云愿海出生光明遍一切佛剎故无边际劫爱乐供养一切诸佛得法门光明故)三一切如来下常遍为伴(梵云一切如来道场皆往礼〔观〕故)四恒以下纯授大法。胜果智身。即是佛身异名(梵云以普贤无余愿海令一切众生智身显现故)。
第三成就下总结多德。谓诸菩萨德齐佛海。别叹难周故。此总结云无边也。
第二大段。明异生众中二。先科文。后释义。前中异生。总有三十九众。分之为三。初金刚神下。明诸神众。二阿修罗下。明杂类王众。三夜叉王下。明诸天众。又此三十九众。为显守护三世间故。有三类别。初金刚及足行神二众。守护智正觉世间。二道场神已下至主昼神。守护器世间。三身众神及阿修罗已下并守护众生世间。随有两判。且依前释。就初诸神众中。有一十九众。一一众内。文皆有四。谓标数。辨类。依数列。举略结广。略叹其德。
初金刚神众。标数可知。辨类者。神执金刚杵。卫护如来。灵祇不测故。曰执金刚神。此从所执为名。有财释也。二依数列名可知。三举略结广易解。四叹德中。十句分二。初一句。宿愿多劫故预斯会。后随愿下九句。昔愿所行。今并圆满。故预斯会。九中初一句总。后积集下八句别。别中。一福行愿满。二定行愿满。三通行愿满。四证解脱行愿满。五威光行愿满。六随应现身调生行愿满。七随佛化往行愿满。八守护行愿满。
第二身众神众中。文四同前。辨类有二义。一身。谓神之自身众。即同生同名及所随者。凡有其二。共有其三。三故名众。此从所化得名。身之众故依主释也。此神即是菩萨同生同名随类生身。二谓此神专以变化多身而为佛事。故立其名。德中二。初云皆往昔成大愿者标也。此文亦应云往昔大愿今皆成就。后供养等者释也。谓昔发愿愿得供养。修供佛行。此愿今遂。故云成就。
第三是行神中文四同前。言是行者。因他足行。成自供养。此即足行之神依主释。入法界品云。善现比丘行时足行神布华足下是也。德中多劫亲事如来。
第四道场神中四同前。下亦并同。更不载此语也。释名如前菩提场处说。若克梵字翻名。应曰觉场。然道场是佛所有。此神守护。依彼得名。是依主释。德中二。一宿值多佛。二供愿今遂。此中前叹愿成。后叹身供。
第五城神者。依所护得名。亦依主释。又表守护法城心城故。德中以己德行。严佛宫殿。如何佛威神之依果。此义如前。共集互融主伴之因。今将显此严之义。故说佛宫殿用神善根严。向若说果从自因生。无由能显互融因果也。
六地神者。又表深重行愿如大地故。行愿生成佛智住持故。虽余神等亦名此义。今但偏就此门而赞。亦即摄余一切德尽。此一即是一切一故。余众准此。德中二。初发深重愿等者标也。后愿常等者释也。
释中二。一愿当近佛此愿德身。二愿同修行此愿成行。由前愿故。感异生身。由后愿故。与佛常为主伴。主伴必由善根互融。互融必由互相回向及观所修。同一法性故。
七山神者。又禅行寂静。离嚣尘故。德中得净法眼见法性故。
八林神者。表具德义。德中身光悦机。令乐增行。
九药神者。又表不空三业灭惑成德。如药树王无空过故。德中二。一能除惑病故。云性皆离垢。谓性能令他离垢故。如阿伽陀。二能增寿命色力故。云慈仁佑物。如七十八中莲华药。
十稼神者。又表法力精气增长行故。法味逗根令滋义故。德中应机授法。生大法喜。
十一河神者。又表法河流润益生。亦表无住悲智於生死河无间运济。德中勤作意者。济无暂停。如河流不息也。言利益众生者。设有安乐。亦为利益故。但言益也。或上句明菩萨船师七地已还。下句八地已上也。
十二海神者。又表智深福广。德中以佛功德大海者。明所护也。言充满其身者。显融摄自在。不尔如何菩萨以功德充於自身。故知由主伴互融。善根共集成故。具显如前。其所表及德。准此一处。通外事内行。余异生众。并准应知。然其内德多是持业。即如此中功德即海故。外事多是依生。谓主海之神故。余并准此。
十三水神者。又表法水洗濯。德中救护众生者。法水除世渴爱也。言为利益者。法水令增出世福慧也。
十四火神者。又表慧火焚惑薪故。成就善故。破愚暗故。德中二。一身语智光复各多类。故云种种。又如下文云善财入火得三昧乐等。二即前诸光明破嗔恚等三毒热恼。
十五风神者。又表慈悲心现大智风轮能令众生身心清凉。又表智风能灭一切众生烦恼习气。如劫坏时有散坏风。坏器世间。并如出现品说。又表愿风能起一切佛事。现身说法。散灭烦恼。成就善根。利乐众生。如贤首品说。风能起一切世间乃至安乐众生等。德中叹慈风智风等散灭我慢。如劫坏时旋蓝猛风散金刚山等。又散灭云等亦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