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三问说此经佛。为他受用。为粗化身。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他受用。则不应在摩竭提国。又与十地偈颂相违。彼云。人间最胜世中上。释师子法加於彼。若粗化身。则不应名毗卢遮那。现相品云。毗卢遮那大智海面门舒光无不见。如是等文。诸会皆有。如何释通。
答说此经佛。非唯他受用。亦非唯粗化。所以者何。十身说故。谓如来身应机而有。机宜无尽。佛身亦然。故说十身。意显无尽。然佛一身与无尽身。非一非异。何以故。由是佛故。入法界名号等品。皆说一身。或称释迦牟尼。或称毗卢遮那。或称悉达多等。故无违也。十身者。如别行章说。上来第四主成就竟。第五处成就中。总标摩竭提者。西方诸佛六说不同。一云摩竭提者。总相而名。谓之善胜。善中之胜故。或善即胜故。二云摩不也。竭恶也。提处也。由此处所无恶法故。三云摩不也。竭害也。提处也。以此国无刑戮。有犯死者。置之寒林故。四云摩遍也。竭提聪慧也。言总慧之人。遍其国内故。五云摩竭星名也。提处也。以此国界属彼星故。六云摩大也。竭提体也。言此国於五印度诸国之中。境界最大故。上六说中。今用表法。第六为胜。谓所明法界广大包含故。或通初四。理亦无违。
自下第二。别显四成就者。一别显处深。二始成下别显时遍。三其地下别显处严。四尔时世尊下别显主德。初中二。先释文。后问答。前中云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者。今勘梵本。正云达摩阿烂攘。此翻为法闲寂。亦曰法无喧诤。此名简异事无喧诤。谓事寂事喧。时处必异。法无喧诤。喧即无喧。故曰达摩阿兰若也。即由此理。凡译梵言。不必皆回。故阿兰若有其三类。一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处也。二摩登伽阿兰若。谓冢墓间。去村落。一俱卢舍。依婆沙一百三十六说。四肘为一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今计二尺为肘。四肘即八尺。总有四千尺也。依正量部。一俱卢舍。一千弓量。八尺为弓。总八千许步。当此减四里少许。真谛释云。阿兰若者。名无声处。谓无聚落声。无采斫声。无斗诤声故。三达摩阿兰若。即此所明。具释如前。
言菩提者。此云所觉法。即真俗镕融。无碍法界。於此证会故。场谓檀场。譬类之名。如世坛场灵祇栖托。佛为众声灵祗之最。托迹所依假其名尔。按西域记。摩竭提国。在中印度界。王舍城处其中。去此王舍城。西二百余里。有山名伽耶。山南有树。名毕钵罗。由佛於下得菩提故。改名菩提树也。
后问答者。问说此经处。为净秽邪。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谓若是秽。不应云宝树宝池。又此品末。亦不应说言尔时华藏界其地六种动。若是净者。说九会处。何故皆在娑婆人天。
答准上下文。华藏娑婆。就相说异。以相从性。无碍圆融。是故依如此处。说如此法也。问此初会。既在摩竭国说。彼国众生有预会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有预者。经何不言。若无预者。何须此说。答此有二义。一为表法。二为应机。言表法者。谓摩竭国是诸国之上首。第一会为九会之最初。故此说也。言应机者。会中菩萨。除十方新来。余皆随愿生於此国。斯即应机。何必要列凡俗方是所化之众。
第二别显时遍中二。先释文。后问答。前中始成正觉者。谓前但总标闻法一期究竟。然未别指的在何时故。此别名始成正觉时也。谓初成就正真觉智。然此约教总有五说。一依小宗说。菩萨於菩提树下。修三十四心已。得菩提时。名始成正觉。如婆沙八十二说。二依权教大乘。自有两说。一约八相化身。於觉树下。现降魔已。示成正觉时。名始成正觉。二约报身。三无数劫。备修万行。十地满足。无间道后。四智创圆时。名始成正觉。三依实教大乘。亦有两说。一以始觉智。同本觉智。无始本两异之时。名始成正觉。二以十佛法界身云。周遍法界。时处皆尽。无处无时。无非应现新成佛。名始成正觉。即前化相。亦即是此。所以者何。众生须成始成无不应故。今此所明。是最后也。
第二问答中五。一问此虽别显教起时分。而云始成正觉。然未定说成道已后几日说耶。
答准十地论经说。佛成道后。第二七日。即说此经故。若尔何故佛不思议品说。一切诸佛现身说法。周遍法界一切时处故。彼中云。一切诸佛。能於一身。化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头。一一头化出若干数舌。一一舌化出若干数差别音声。一一音声。演若干数修多罗。乃至云。未来际劫。犹可穷尽。如来化身。所转法轮。无有穷尽。又乃至云。所有音声文字句义。一一充满一切法界。其中众生。皆得解了。而佛言音无变无断。无有穷尽。
答此中第二七日者。即是摄尽九世十世之第二七日。是故此日说即是彼一切时说。故不相违。问若尔。诸时相望相摄力齐。何要在此。不在余时。
答此即是余。不得说余。又亦不碍表初之说。以不怀相故。问世亲菩萨。释十地经云。此法胜故。在初时及胜处说。岂初二会及七八九会。所说佛果。不如十地。又密迹普曜二经同说。成道已第二七日。於鹿野苑。说三乘法。而普曜云。说十二因缘三乘俱益者。以十二因缘通三乘故。若以初说即为胜者。此说三乘。亦应胜耶。
答世亲且依一相故作是说。谓涅盘心中十地为胜。六欲天中他化为胜。一代说法此日为胜。非谓一切也。问世亲既云此法胜故在初时说。初时即是第二七日。何故诸经律论说初转法轮。曰与此异同。如前所引密迹普曜。所说转日与此经同。若依法华第四七日说。四分律第六七日。兴显行经七七日。五分律八七日。智度云五十七日。十二游经云一年方说。有云智度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说同。如是异说如何会释。
答此由根器差别宜闻不同。望佛赴感。无时不说。望器无感。未曾有说。是故已入大地诸菩萨众。不见如来初说后说。於一切时处。恒见如来常说。纯说大乘一味。不思议法品中。据此而辨。
第三别显处严者。此下亦可辨三世间严。又前虽别显阿兰若等。然未具明场中所有故。此别显。於中有四。一道场地严。二其菩提下明菩提树严。三如来所处下明宫殿楼严。四其狮子下明师子座岩。就初地严中有十事分四。初一地体严。谓标以坚固。释以金刚。此总句也。俱舍第十一云。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上穷地际。下据金轮。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起金刚喻定。更无余依及余处所有坚固力能持此故。此中望彼有同有异思之。次四事地面严。於中一宝轮离相之极。二宝华。三净宝。四现众色相。广多如海。次四事地上严。一宝幢。於中复五。一体是摩尼。二光业不息故云常。三说法无间故云恒。四宝网隐显庄严。五华缨体香名香华缨周垂莹助为幢严故。二宝能现身通故云变现。一能雨宝说法也。二能雨华成行也。皆能任机即应并云自在。三法性生华丽而且普。镕融行位。四绕幢宝树为眷属行列枝叶繁郁。悉发光故云光茂也。后一事佛力加严。谓场中所有之物。皆於地面现影。
第二菩提树严中。九事分四。初一树形严。谓高无与等故云殊特。此总句也。次三事树体严。一身是金刚。二干是瑠璃。三技是杂宝。次四事体相用严。一唯用严。谓密荫垂凉。二唯相严。谓华杂色相间技间。三体用相严。谓摩尼体发焰。用间饰相故。华果同时自有二义。一从观同时因果行所生故。二从佛行所起故。佛行如出现品说。四展转用严。於中三。一遍树光。二光雨宝。三宝出菩萨。此显依正无碍宝。及菩萨非本严事。故总为一。设开为三。亦无伤也。后一佛力加严。谓说法无尽故云恒也。
第三宫殿楼严中。十一事分五。初一量及相严。谓广而且丽。於中四句。一标主。次二举事广丽。后句释广。此总句也。次一体严。谓众色摩尼成故。次一相严。谓宝华庄故。次七胜用严。一严其出光。如云涌出。应用无来。用谢无去。二宫殿间影成幢。勘影字。梵云阿嚩(无贺)皤(蒲贺)娑。此云照曜。亦云影。亦云光。虽通三义。量所宜用。今此应云光华成幢。三众海所集。勘梵本云。阿难攘菩提萨埵曼荼罗娑揭罗三摩嚩萨攞囊羯[鞥-合+(白-日+田)]。此云无边菩萨部类众海凑入之藏。其曼荼罗音通於五义。谓泥坛日轮圆满境内部类。今此即当部类之义。以道场众会无边品类周匝遍满。不但集在宫殿边故。赞宫为藏者。以其包容菩萨众故。四出佛光声有二种。一佛光出声。二声与光别。然是法界体事。又能说法界门。名不思议。五宝网周垂。六现佛力境。七现染影像。问染净不俱。如何净中现染。
答染以无性为性。仍不坏相故。净证无性成。与染令为体。不坏净性故。染净相望。非即离也。后一佛力加严。谓於时处体事。而现广促业用。一念包法界也。一念者。仁王观空品云。一念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灭。下文说念。准此应知。
第四师子座严中十事四。一量及相严。谓高广而复妙好。上无加故高。旁无外故广。即事而理故妙。即理而事故好。此总句也。次四事体严。谓一台是摩尼。二网是莲华。三轮是妙宝。四缨是杂华。次四事相严。一诸事修严。二技果间饰。三宝光相照。四主伴珠宝。俱放光莹。后一事佛力加严。谓说佛境界。上来四段。是第三别显处严竟。亦即三种世间中器世间庄严讫。第四别显主德者。前虽总相标佛为主。然未具明主之德用。故此别显。於中有二。先总牒前所处之座。后於一切下。别明其德。德中有五。一三业普周。二身恒下明遍应群机。三一一毛下明毛端容剎。四身遍下明身智皈寂。五三世下明光现佛事。初中二。先法。后喻。法中三业即为三。初意业中二。先标。后智入下释。标中云於一切法者。真俗二谛法也。成正觉者。获得曰成。至极名最。离倒为正。开悟称觉。於何开悟。谓即前一切法。云何开悟。此有三释。一云於真谛境。证离言性际。於俗谛境。穷尽差别相。二云法差别境即无差别故。如瑜伽三十八云。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等正觉。后释云智入等是也。三云证真即俗。而不坏真。证俗即真。而不坏俗。真俗二境及智镕融。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是开悟。为正悟之极。故云最正觉也。
后释中言智入等者。释前於一切法正觉也。此二句一义。前约随俗入之言达。谓了达过未之事。分明显然。与现无别。故云平等。后约会性入之言证。谓证会三世法体同一法性。故云平等。二身业中。云其身等者。有二义。一即此座上坐时。即充满法界众生前故。二佛身全收三种世间。故云充满。三语业中。云其音等者。此通三种。一音声。二言音。三言所诠法。文虽通三。意在说法。能顺十方故。后喻中二喻。初喻喻前意业。后喻前身语两业。初喻中两句。一含容义。喻量智照俗不碍万像。二平等义。喻理智照真万像一性。然不碍万像。后喻中两句。初句普遍义。喻前身业充三世间。后句遍入义。喻语业普说逗机。故云平等随入。或圆音合机。各随影像解。故名入也。
第二遍应群机德中二。初身业。后演一切下语业。前中三。初明普遍超胜德。先明普遍。后明超胜。前中言遍坐一切道场者。其类有五。故言一切。谓一一切同类世界中道场。如名号品等说。二一切异类世界中道场。谓树形等。如世界成就品说。三一切世界种中道场。四一切世界海中道场。并如华藏品说。五一切微尘中诸世界内道场。乃至重重。如是五类。佛皆遍坐。
后超胜者。彰超劣非奇。故云菩萨众中等如日映星也。二三世下明果满行因德。亦主伴显发德。三无边下明光遍法界德。
二语业中两句。初法。后喻。配合可知。
第三毛端容剎德中二。初明容剎无碍。然有二义。一一毛端有多剎。是小大无碍。二多剎互容不失自相。是相在无碍。后各现下明於诸剎内调化自在。
第四身智皈寂德中二。初明身不动而遍此有二义。一用而常寂。身应十方而常。寂故无来往。二佛身如理圆遍一切在即是彼故。不待来往也。后智入下明智无寂。谓了相无依。故云入也。
第五光现佛事德中二。初光现三世佛神变。后一切下光现一切佛土庄严。上来别显主成就竟。
自下第三总别标众成就中二。先料简。后释文。前中略显三门。一众数。二新旧。三位地。初中通辨九会众会数。总有一百七十二众。谓都序中有四十一众。谓同生一众。异生三十九众。佛师子座中一众。此四十一众。遍九会。第一会中有三众。谓旧众。新集十方众。佛眉间众。第二会中有新旧二众。第三第四会中各有三众。谓旧众。证法众。及天王众。第五会中一百一十一众。谓旧为一。升天品内供众。有一百七。并天王众。及偈赞品中新集众。又十回向品中证法众。第六会中有四众。谓说偈天女众。同生。异生。证法众。第七第八两会各唯一众。谓普贤普眼等旧众。第九会中三众。谓菩萨众。声闻众。天王等旧众。上来且就别。有此不同。若依融摄。一一会中。有余会众。称法界会。互相在故。准计可知。
二诸会新旧者。或有会中唯旧无新。如七八两会。或亦新亦旧。如余七会。其三四五六会中。证法菩萨皆新来故。
三位地者。此中略有五类众。以辩位地。一常随众。亦名严会众。主伴众谓普贤善德等。同生异生众。同生有一众。异生有三十九众。一一皆有十佛剎微尘数。如实广说。尽法界一切佛。互为主伴。常互庄严果位十身菩萨身故。二表法众。如说十住解位。以慧名表解等。然皆因位极也。三证法众。此中通八地已上故。四所被众。此中不定。或始从凡位。乃至十地等故。发心功德品云。十方诸佛。告法慧菩萨言。汝说是法。皆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乃至云。无量菩萨。一生当得阿耨菩提等。又如天王天女等。皆是初地已上。由见法界身故。五供养众。多是初地已上。上来且依行布德说。若约圆融行位。则不如是。谓所修之行。既一即一切故。所成位亦无碍也。约教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