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三科文差别中三说不同。一依真谛三藏七事记中。科此证信序。以为七事。一如是者。标所闻法。二我者。出能闻人。三闻者亲承音旨。四一时者。善合时宜。五佛者。显能说师。六摩竭国者。彰说有处。七观自在等者。表非独闻。
二依大智度论。龙树菩萨。科为六种成就。一信。二闻。三时。四主。五处。六众。此望前七。合前二三。余皆同也。
三依佛地论。亲光论师。科为五事。一总显已闻。二教起时分。三别显教主。四彰教起处。五教所被机。此望前六。但合信闻。余皆同也。上来第一总料简讫。
自下第二正释文者。今依龙树六种成就科。释此文。於中三。初总标五成就。二阿兰若下。别显四成就。后有十佛下。总别标显众成就。初中分五。一如是者信也。二我闻者闻也。三一时者时也。四佛者主也。五在摩竭提者处也。初中二。先别解信。后信与闻合释。前中略叙七家。一智度论第二云。问曰。诸佛经中。何故初称如是语耶。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义者即是信。若人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是不信相。信者言是事如是。
二真谛三藏云。真不违俗。名之为如。俗顺於真。称之为是。真俗无二。故称如是。
三肇法师云。如是者信顺之词。夫信则所信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
四智者师云。以文为如。以理为是。文以巧诠为如。理以无非为是。文巧理当。故言如是。
五融法师云。如是者。感应之瑞也。如以顺机受名。是以无非立称。众生以无非为感。如来以顺机为应。经以名教出於感应。故云如是。
六隋朝远法师云。阿难所说。如於佛语。故名如。为简相似之如。故复称是。
七梁武帝云。如是者。谓如斯之言是佛说。故言如是。
后合释信闻中。略有九说。佛地论中。自有六解。一云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此总句为一释)。
二依譬喻。谓当所说如是文句。如我昔闻。
三依教诲。谓结集时。阿难告众。如是当听。我昔曾闻。
四依问答。谓有问言。汝当所说音定闻耶。故此答言如是我闻。
五依许可。谓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彼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六依传无增减。谓如是法。我昔曾闻。此事如是。齐此当说。定无有异。
七功德施论云。如是我闻者。显示此经是佛世尊现觉而演。非自所作。
八长耳三藏。依三宝释。谓依佛宝故言。如佛所说是我所闻。如我所闻是佛所说。依法宝故言。如我所闻是称理之说。如彼称理之教。是我所闻。依僧宝故言。如我所闻是诸菩萨同闻。如诸菩萨同闻。是我所传。
九梁朝云法师云。如是我闻者。将传所闻之法。先当提举一部。谓如是经教。我於佛闻。上来诸说。虽各有理。然今且用三家所说。谓智度论信相释。佛地论无增减释。云法师释。
二闻成就中二。先与如是合释。此如前说。后单解我闻。今应正辨。於中二。初释文。后问答。前中二。先释我。后解闻。前中佛地论第一云。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释曰。依此经宗。传此教者既当位极。而称我闻。即是无漏蕴上随世流布。假立名言。即此名言称实称我。谓即四德真实之我。八自在我。因分有故。
二解闻中二。初明小宗。自有三说。一萨婆多宗。耳闻非识。二法救论师。识闻非耳。成实同此。三譬喻论者。和合能闻。如大婆沙第十三说。
二依大乘。亦有三门。一依法相。二约无相。三就无[得-彳]法界。初中四说。一耳闻非识。杂集第二云。耳界何相。谓能闻声。瑜伽三十五云。数於此声至能闻。故名为耳。二云识闻非耳。佛地论第一云。闻谓耳根发识领受。瑜伽释论云。闻谓听闻。即是耳根发生耳识。闻言教故。释曰。上二论以耳不能闻。要待发识。然后得闻故。或此二论。取二和合。文并通也。三云六法合闻。智度第一云。尔时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生。即意识生。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四云。八缘故闻。谓即於前智度所说。加七八识。为染净依。通依等故。成唯识第四云。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
二约无相中二说。一依。二缘。能闻显闻无性故。杂集第一云。问曰为耳闻声。为识等耶。答非耳闻声。为识等耶答非耳闻声为识等耶答非耳闻声。亦非识等。以一切法无作用故。由有和合假立为闻。眼等亦尔。广如彼说。二依智度第二云。问曰闻者云何。耳根闻耶。耳识闻耶。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但唯一念不能分别。故不应闻。乃至意识亦不能闻。由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五尘。但识过未五尘。若意识能识现五尘者。盲聋之人。意识既行。应识色声。答曰。非耳根闻。乃至亦非意识能闻。从多因缘和合故闻。不得言一法能闻。乃至云。尔时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作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生。即意识生。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是故不应难言谁闻声。佛法中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能说。偈云。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能说。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三就无碍法界者。谓传法菩萨。以无[得-彳]法界耳。闻无[得-彳]法界法。能闻所闻。皆遍法界。如是之闻是此闻也。上来释文竟。
二问答中四。一问依上诸说耳等能闻。何故言我闻耶。
答佛地论云。癈别就总。故称我闻。
二问说此经时。声闻在会。如聋如盲。又传教弟子。当时未有此称我闻定是谁耶。
答此有三释。一云余人称故。无前难也。然有三说。一弘广菩萨。称此我闻。故涅盘第四十云。我涅盘后。阿难比丘所未闻经。弘广菩萨当能流布。阿难所闻。自能宣通故。二通诸菩萨称其我闻。故菩提留支译金刚仙论云。佛在铁围山外二世界中间。召集阿罗汉八十亿那由他。菩萨无量无边恒河沙数。结集大乘。当於尔时。菩萨声闻皆云。如是我闻。佛在其处。说某经。广如彼说。三文殊师利称故。智度论云。迦叶阿难。於王舍城。结集三藏。为声闻藏。文殊阿难。於铁围山。结集摩诃衍。为菩萨藏。亦不可说阿难对於文殊作结集主称我闻也。
二云展转从他闻故。称此我闻。亦离前难。故报恩经第六云。阿难从诸比丘边闻。或有诸天。向阿难说。
三云阿难亲闻故。而称我闻。为有四说。一如大集法经说。有三种阿难。谓阿难陀持声闻法。阿难陀跋陀罗持缘觉法。阿难陀婆竭罗持菩萨藏。金刚仙论及真谛般若疏。引阇王忏悔经等。并同此说。此诸经论。既说阿难有其三种。海称我闻。则离前难也。二阿难先未闻经。佛重为说。故称我闻。亦离前难。故报恩云。阿难未为佛侍。二十年中。佛所说法。因阿难请。并为重说。三阿难得胜定总持等故。金刚华经云。阿难得法性觉自在王三昧故。如来前所说经。皆能忆持。与亲闻无异。涅盘云。阿难多闻士。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常与无常义。四阿难是大菩萨。故得亲闻。不思议境界经云。尔时复有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目犍连乃至云阿难提婆达多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於杂染土。现声闻形。释曰。准此经文。为究竟说。前诸说者。皆方便尔。
三问传佛教者。何不称名。但云我闻。
答恐滥同名失故。他亦有我岂无滥耶。己身称我。定属自故。故无滥失。
四问一切佛教。说无我人。何故经首乃称我耶。
答此有两释。一依智度第二。略由五义。一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说我。非实我也。二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耶二慢三名字。初二不净。后一是净。一切凡夫具三种语。见道觉人有慢名字。无学圣人。唯有名字。内心不实法随世界人故。共传是语。三除世邪见。四顺俗无诤。五若佛弟子。着无我相。容可难言。既知无我。何故称我闻。诸法尚不着。何况着无我。
二依瑜伽第六。略由四义故称我闻。一为世间言语便故。二为随顺诸世间故。三为断除决定无我诸怖畏故。四为宣说自他得失。令生决定信解心故。显扬第九杂集十三。皆同此说。问答竟。
第三时成就中四。一通显时分。二别释一时。三辩体。四问答。初中二。先述古德。后依论释。前中三说。一菩提留支云。时有多种。谓一念时。日夜时。百年时。一劫时。春夏秋冬时。今言一时。非此等时。正是如来说此经时。
二长耳云。时有两种。一半音时。对缘不遍。二圆音时。对缘普遍。又云。梵音劫波。自有三种。一迦罗时。此云别相时。如说戒律时。大戒时得闻。小戒时不得闻。出家时得闻。在家时不闻。国王得闻。余人不闻。二三摩耶时。此云破邪见时。谓五部阿含九分达摩。不简白黑。一切得闻五。部者谓长中杂增一百部也九分者。谓一分别说戒。二世间。三因缘。四界。五同随时得。六名句文。七集定八集业九诸蕴。一分各有六千偈。六九五十四。合五万四千偈。如真谛部执记第一卷及智度论说。三世流布时。如说一时佛在恒河岸。一时在申恕林等。今言一时。依后二说。或依第三。
三真谛云。时有十种。一佛出世时。二说正法时。三听时。四持。五思。六修。七下善根时。八成就善根时。九解脱善根时。十平等舍心时。(谓心离退离动弃法。拔沈抑浮。调停得中。念舍平等。得入正法。今此通四也)二约论释中二说。一梁摄论云。时有三种。一平等时。谓无沈浮颠倒故。二和合时。谓令能闻正闻故。三转法轮时。谓正说正受故。今云一时。通此三种也。二智度论云。时有二种。一迦罗时。通假及实。内外通用。二三摩耶时。唯假非实。今云一时者。是后所摄。
二别释一时中三。一依功德施般若论云。一时谓说此经时。余时复说无量经故。
二依佛地论。自有三说故。彼第一云。言一时者。谓说听时。此就剎那相续无断说听究竟。总名一时。若不尔者。字名句等。说听时异。云何言一。二云或能说者。得陀罗尼。於一字中一剎那顷。能持能说一切法门。或能听者。得净耳根。一剎那顷间。一字时。於余一切。皆无障碍。悉能领受。故名一时。三云或相会遇时分无别。故名一时。
三依此经。始成正觉时。一剎那。或无量劫。融无障碍。乃至具摄一切法界。无不皆尽。方名一时。
三辨体中。一云与时大小宗中通有四说。一依萨婆多及经部宗。蕴门俱以五蕴为性。界处门中。有为为性。
二依大乘法相。五蕴门中行蕴所摄。界处门中。法处法界意识境故。佛地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分位。或是心上分位影像色心等上总假立故。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三依无相者。智度论第二云。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所有。蕴界入所不摄故。乃至云。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时。答曰。见荫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有别时。所谓时方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凡人心着。谓是实法。以是故。除弃世界名字语言法。释曰。此以离相为性也。
四依相无相无碍者。谓一之与时。皆是德相。应机之具。是故一收一切数。尽为一体。一时摄一切前后际劫。尽为时体。乃至各具无边无尽理事无碍法界。以为其性。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不离此故。染界妄心所现一时。於此一时。即是不是故。
四问答者。问说处城国既具标名。说时日月何不别显。
答且依标总由二义故。但云一时。若据别显。许亦无失。言二义者。一言略义同。故云一时。谓佛说法。或一剎那。乃至多劫。一期究竟。总名一时故。二语言便易故。言别显无失者。即如此处文云。始成正觉故。又别行十地经云。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涅盘云。二月十五日。临涅盘时故。仁王云。年初月八日。方坐十地故。如是等文。处处皆有。不可繁引。上来第三时成就竟。
第四主成就中三。先得名。次出体。后问答。初中三。一佛。谓佛陀。此翻为觉。即圆满大智照用者也。所照是何。谓菩提法。即真俗无二无障碍法界境也。二依佛地论第一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三依此经宗。始本无异之智。照法界法。无有差别。名之为佛。下文云。於一切法。成最正觉故。普照境界。同一法性。始本冥会。境智一如。名之为佛。
二体性者。依佛地论。五法摄大觉地。谓四智及清净法界。依此经宗。具摄无边无碍法界一切诸法。乃至三种世间。总摄为体。
三问答中三。一问说此经者。或佛自说。或菩萨说。或佛菩萨光明中说。或神天等种种类说。何故今此唯称佛耶。答说虽多类。莫不皆承佛力。佛为主故。证信胜故。但标佛也。故智度云。若不推从佛闻。则诤论起故。
二问。大师具有十号。何故经首唯标佛称。答依真实论。佛具十义。余号不尔。故但云佛。十义如前具释题目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