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谈玄抉择

  ▲言如四十二字初阿具后茶也者。即善财所遇。第四十五众艺童子所得法门一阿。(上声短呼)乃至一阿字者。是无生义。以无生之理。统摄万法故。后四十一字。若言若义。皆从此字而生出故。此四十二字。表四十二位。初阿具后茶字。即来初发心住摄妙觉位。以初后圆融之义。以证钞中异位相望以初摄后也。
  ▲言上来总有三义等者。如次指前三节引证文也。
  ▲言能与如是观行相应者。现观深玄也。
  ▲言於诸法中不生二解者。了性具足万行齐修也。
  ▲言一切佛法者。大果无边德用无际。
  ▲言疾得现前者。现在速证也。问何时现前初发心时。问何法现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下释菩提之相。
  ▲言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觉他也。
  ▲言成就慧身。觉行圆满也。
  ▲言不由他悟自觉也。或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释上於诸法中不生二解。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释上一切佛法疾得现前也。
  疏行布是教相施设等者。今将教义理事两对。辨圆融行布也。斯则约教约相。论行布显也。约理约性。论圆融显也。非谓教之与相唯行布理之与性唯圆融也。如世弟兄二人。兄孝弟逆。约兄常和睦。约弟常乖违。仍兄与弟俱和。兄与弟俱违。非谓其兄独和其弟独违。法合准之。又解约教相。则所有圆融行布随根随相各不同故。约理性。则所有行布皆圆融。就义就性。成无碍故。细思有味。
  隐隐然似有。问此言隐隐然似有。为圆融门中似有耶。为行布门中似有耶。若圆融门有者。圆融门。中无量为一故。不见多相。云何言有。若行布有者。行布门中。一为无量故。多法历然。云何言隐隐耶。今为答云。将行布就圆融门说故。言隐隐然似有。如将不变在随缘门。故说真理名之为隐。此之类也。圭峰云。镜像千差。莫执好丑。镜明一相。莫忘青黄。千器一金。虽无阻隔。一殊千影。无不混和。即斯义也。
  疏言六相圆融者。今为作对。贵令易晓。一非一对。(总别也)似非似对。(同异也)辨非辨对。(成坏也)随举一相。摄余五相总号圆融。
  疏普贤行品说一断一切断等故者。问信心满位圆断惑已。至住等位。更断惑不。若有前位不成圆断。若无后位便徒施设。有师答云。但前已断之惑。智照体空本清净故。说名圆断。约称法界缘起义边。假相常存。复说更互圆不断义。如镜中火无实烧热。体之与用。似惑本空。假相常存。似惑假有。此意智照体空一切皆空。说名圆断。假相常存。后位惑有。已答前难。今应问彼。惑体空义。本清净义。为属断义。为不断义。若属斯义。违教理故。体空义边。即同真体。具非所断。若云不断。云何智照体空本清净故说名圆断。更应问彼。所存假相。是所断法。若是所断。前位应断。不应至后。若非所断。后位还无所断之惑。於此难中。应设功力。今为通云。如孤舟澄江看月。二舟在北。千里同看一月。二舟在南。千里同看一月。在北一月非南。在南一月非北。前位所断之惑。非后位所断之惑。非前行布也。在北二舟。一舟住观。其月全住其北。一舟南行。至南舟所看月处。其北所看之月。随舟至南。与彼南月。冥合作一。住北之月。全住其北。而非分住。如前位惑。全在前位。而非分住。行布义也。来南之月。全来其南。而非分来。即后位惑。全即后惑。而非分。即圆融义也。在南二舟。一舟住观。其月全住其南。一舟北行。直至北舟所看月处。其南所看之月。随舟之北。与彼北月。冥合作一。住南之月。全住其南。而非分住。如后惑全在其位而非分住。行布义也。来北之月。全来其北。而非分来。即前位惑。全即前惑。而非分。即圆融义也。是知在北而有二月。旧住一月。新来一月。以新合本。同为一月。是知前位而有二义惑。本位一惑后位即来一惑。后位即前惑同为一惑。后位二惑。准此应知。在南而有二月。旧住一月。新来一月。以新合本。同为一月。在北之中。欲以掉挑其月。前位之中。欲以智断其惑。论彼月相本空。其性常湿。更不假挑。况挑与不挑无殊。论彼惑体本空。其性常真。更不待断。况断与不断常一。论彼月相假有。其状圆白。故须假挑。挑即成无。不挑乃有。论彼惑相假有。其状轮回。故须假断。断即成无。不断乃有。为除月相。方以掉挑。为除妄想。方起智断。在北掉挑其月时。非唯旧住北月独无。而从南新来。到北之月。亦无前位。智断其惑时。非唯本在前位惑独亡。而摄后惑至前位惑亦亡。是知一断一切断义得成。在南掉未挑月时。非唯旧住南月独存。而从北新来。到南之月亦存。后位智未断惑时。非唯本在后位惑独存。而摄前位惑。至后位惑亦存。是知一不断时一切不断也。勿难前位断竟后无所摄惑耶。无始常摄故。勿难在北挑竟何有来南之月耶。前已来故。前来法喻。随节指配。皎如在掌。勿滞常门趣轻笑也。
  钞若成此十者。故下经云。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乃至住一切世界。心无所着。是为十。(此即劝修法也)。
  ▲则顿成五十种行者。又经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此十法。已则能具足十种清净十种广大智十种普入十种胜妙心十种佛法善巧智。(释曰。经中广列。如是展转皆由成就。始修十法故此云尔)。
  ▲言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生者。故下普贤行品经云。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於他菩萨起嗔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於余菩萨。起嗔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下疏第八下半)释云。既一惑成百万障门。则一障一切障义。即惑惑皆然。今从重说。除嗔之外。更遍推求。无有一恶如嗔之重。故晋经云。起一嗔心。一切恶中。无过此恶。决定毗尼经云。宁起百千贫心。不起一念嗔。以违害大悲莫过此故。菩萨善戒经。亦同此说。言於他菩萨者。若於菩萨。起嗔过尤重。以令菩萨废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天魔见诸菩萨互相是非。过常大喜。标虽百万。略列百门。古人寄位分五。初不见菩提障下四十障。十信行。(准经障字有三十三后开八部故成四十)二不乐佛法障下九障。十住行。三不得菩萨诸根障下十一障。十行之行。四乐诽谤一切智语障下五障。十向行。五不乐与菩萨同住障下三十四障。十地行。故昔结云。菩萨万行不过此五。起一嗔心。一切顿障。此释非不有理。如贼心求法。岂独障於地耶。是知通障一切。信尚不起。况后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能障同所。亦皆无尽。故知百万犹是略明。
  疏不体理事行亦非真者。如梦时拜相。(迷心修得大梵天王等位)不及觉时作尉。(悟时得入十信位也)梦得七宝。(迷时修无量功德也)不及觉时百钱。(悟时得入持五戒十善也)皆以一妄一真故不可类。(诸教皆云施三千七宝不如闻一句偈是此意也)法喻昭然。学者可悉。
  疏包性德而为体者。(五法中真如也二依中此涅盘也)。
  ▲依智海以为源者。(五法中正智也二依中菩提也)。
  ▲但相变体殊者。(迷真如成名相)。
  ▲情生智隔者。(失正智成妄想)。
  ▲言今令者。(正明开义)知心。(了名相本空)合体。(合真如本体)达本。(达本无住)情亡。(妄情亡正智生)。
  钞达本无住者。即净名第二。推善不善之本。故经云。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即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睿公释曰。无住即实相异名也。
  ▲言真本不可以功成等者。罗什云。立道不可以设功得。圣智不可以有心知。真谛不可以存我会。至功不可以营事为。唯亡言可与道合。虚怀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遣智者可与圣同。问明品疏钞具引。须者更捡。
  ▲言寂照双流者。即是止观理智体用菩提涅盘也。
  疏以一言显示令其知有二使其修行悟入显现者。即是顿悟渐修也。恐理难明。故将喻况。如水(真心)被风激。(无明迷心)成多波浪。(烦恼无边)便有漂溺之殃。(轮回六道)或阴寒之气。(无明贪爱之智性也)结成冰凌。(坚执四大质碍)即阻溉(不能雨大法雨滋润群生润长道芽)涤(不能落除烦恼罪垢)之用。(不能起河沙妙用也)然水之湿性。虽动静凝流。而未尝变易。(贪嗔时亦知。慈济时亦知。忧喜哀乐。种种变动。未尝不知。故云不变)今顿悟本常。知如识不变之湿性。心既不迷。即非无明。如风顿止。悟后自然攀缘渐息。如波浪渐停。以定慧。资熏身心。渐渐自在。神变无碍。普利群生。如春阳冰泮溉灌洗溺善利万物也。愚夫常云贪嗔慈善皆是佛性有何别者。如人但观湿性始终无畏。不知济舟覆舟功过悬殊也。
  言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等者。准下疏钞。古有多释。一法华论释云。开者无上义。(论标名也)谓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释所开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是根本智。重云智。是后得智。根本智名知后得智名见。除此二事。更无有余能胜过此。故名无上)即[雨/只]开菩提涅盘。(释所开一切智智也)谓知见之性为涅盘。知见之相为菩提。(论[雨/只]释开义也)清凉释云。众生本有。(本有法性涅盘及本觉菩提之二也)障翳不现。佛为开除。则本智显故。慈恩释开云。开者。出生显证之义。(谓依本有四智菩提种出生四智菩提故显证理性涅盘故。即法相宗意。今法性宗。理则不然。知见法相。并皆本有大智光明遍照法界义故。即寂为知见性照为知见。相在因为性相在果为菩提涅盘故。众生本有障翳不现。智障障菩提惑障障涅盘。二障俱无菩提涅盘。一时俱显)示者同义。二乘同法身故。(别示知见之性以成涅盘)悟者不知义。不知唯一实事。故今令知。成报身菩提故。(一实事即是知见别示知见相以成菩提)入者令证无退转地故。即是因义。谓证初地已上。为菩提涅盘因故。(登地证如为涅盘因能证地智为菩提因)二喜祥法师云。开示约能化。悟入约所化。能化有大开之与曲示。(但说有性。名为大开。言此是凡夫性。此是圣人性因果理行。即名曲示)所化有始悟之与终入。(豁然了知故名与悟。即顿悟上所明性也。修行契证目之为入。即渐修证。前所示因果法也)又清凉云。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证入心体。三禅门北宗云。心不动是开。开者开方便门也。不动是示。示者示真实相。悟即妄念不生。入则万境常寂。又释知见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见。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慧能见是佛知见。四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得无念。即本末自性。寂静为开。寂静上自有本智。以本智能见本来自体寂静名示。既得指示。即见本性。佛与众生。本来无异为悟。悟后於一切有为无为有佛无佛。常见本性。自知妄想无性。自觉圣智故。是菩萨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即是入义。言知见者。下疏(十上三十一中)又云知见有二义。一别。知即是智。(照事权智)见即是慧。(照理实智)二通。谓知见二字。俱是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碍智。若尔何假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非如比智见烟知火不能照了诸相差别)为拣肉眼见。所以言知。(非如欲界肉眼见粗近色。细种〔违〕处即不能知。但随他说)。
  钞正因佛性为因。(理佛性也)缘因佛性为缘。(行佛性也)了因所了为因。(本性住种)生因所生为缘。(习所成种)故彼经云。佛种(正因)从缘起。(缘因)总论佛性。而有四种。一者正因佛性。即是众生。如乳与酪作正因故。二者缘因佛性。即是善友正教万行。如暖如酵。方便等缘故。所办佛果。如所成酪。三者正因佛性。即前正缘二性。能生修成佛果。皆是正因。如种生芽故。四者了因佛性。但除第一义空。余皆能显本有佛果。复号了因。如灯显宝故。故大疏云。能生佛果故曰生因。众生佛性。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是故五阴即正因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非蕴相生名缘也。然即因缘即是了因。了因未必是。於缘因有亲疎故。善友是缘因。而必是了因佛性。是於了因。未必是缘因。此约智慧性故。(即是本故起信云有大智慧光明义故等)若以第一义空为佛性者。唯是正因。而非了因。但为了因所了。而非正因所生。若以智慧为佛性者。即是了因。若以五蕴为佛性者。名为正因。亦名正因。然复生必对了。正必对缘。又有四种。故经云。佛性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因者。即是十二因缘。因因者。名为智慧。果者。为大菩提。果果者。谓大涅盘。今言佛性。如应配释。
  疏出现又云设有菩萨等者。下疏释云。若不依此教。纵多劫修。尚非真实。况能疾得菩提。此中设有之言。似当假设望。慈氏赞善财言。余诸菩萨。於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乃能满足菩萨愿行。今善财一生则能净佛剎等。斯则举权显实。非假设也。若实有此不信人者。为在何位。文无定判。义当三贤。以入证圣必信圆故。若约教道。三僧祇劫。亦未入玄。(彼钞释云。若约教道。三祇亦未入玄者。即古十玄中意。然历三祇。设未究竟。亦已入位。何以故。得言未入玄耶。是故。上云。若约教道。施设三祇。教既未真。则成佛义亦非真也。教不实故。若约证道。三祇修行。必已克证。修权既深。则能入实)所以凡夫顿能信者。宿因闻熏为种别故。今更不信当来岂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