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疏当知此人生如来家者。谓初见心性。故名生家。四地寄出世。故生道品家。八地无功用。故生无生法忍家。今此通三粗。显凡夫解心。亦名生家。因果无碍故。
钞约行分二已是异前但约时故者。此意利今后中。兼行顺根感中唯时故。二因别问顺根感中。感者善根。岂非是行。故兜率偈云。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十方诸佛告功德林言。及诸菩萨众善根力故。解脱月云。此众无诸垢。志解悉明洁等。何故钞云。已是异前。但约时故。今谓。通云。感者善根未闻经已有。不是所论。利今后中。起行闻经已后方有。一见闻为坚种。二起行成证入。今据闻经后行不通根感。唯利今后。因论生论。见闻华严。熏成坚种。为有漏耶。为无漏耶。若是无漏现是劫外凡夫岂得无漏现行也。有漏不应熏无漏种。勿无漏心熏有漏种。彼此异因不可得故。若是无为本自具足。不赖熏习。若是有漏有为。云何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於无为究竟智处耶。答有二义。附相通途释。约性穷玄释。且初附相通途释者。圆经为缘。引生闻慧。虽是有漏增上缘中。资彼本有四智佛种。功德殊胜。名之坚种。性是无漏。当生佛果。尽未来际。无有损废。故名坚种。故无性摄论云。此闻熏习。虽是有漏。而是出世心种子性。即其义也。后约性穷玄释者。华严经声木觉为体。性净本觉。四镜义中。缘熏习镜。随染本觉二种相中。不思议业相。闻经之心。了别语义。当神解义。本觉气分。能熏虽与染俱。性是无为。体非是漏。所熏成种。无漏无为。於理何疑。问答云云。准前可知。更愿达识善留心焉。故贤首一乘教义分齐云。问夫论种性。必是有为。如何此教。约真如为性种耶。答以真如随缘。与染和合。成本识时。即彼真中。有本觉无漏。内熏众生。为返流因。得为种性。梁摄论说。为梨耶中解性。起信论说。梨耶二义中本觉。是也。又彼论中。如来藏具足无漏。常熏众生。为净法因。又宝性论云。及彼真如性者。如六根聚经说。六根如是。无始时来。毕竟诸法体故。解云。以真如遍一切法。今简去非情故。约六处众生数中。取彼毕竟真如理。以为性种性。此与瑜伽所说名同。但彼约始教。以理从事。粗相而说。故约事中明性种性。故地持云。种性粗相。我已略说。此之谓也。宝性论中。此约终教。以事从理。深细而说。故就真如明性种性。是故佛性论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又涅盘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等并就本觉性智。说为性种。其修习种。亦从真如所成。故摄论云。多闻熏习。从最清净法界所流出等。又起信中。以真如体相二大。为内熏因。真如用文。为外熏缘。以与无明染法合故。是故三大内外说熏。以熏力故。无明尽时。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释曰。由内外熏。即前性种功用增显转。名习种性也。
疏成十种益者。问起行益。速证益。与造修益。顿得益。何别。答前二自利。后二利他。故各别也。又起行益。显依此法少作功力疾得菩提。造修益。拣依余法纵经多劫不能真修。速证益。约时不淹留。顿得益。据法非渐次。细思其别。亦无相滥。
钞有药王树等者。准俱舍论说。此瞻部州。从中向北。三处各有三重黑山。过九黑山。有大雪山。於是山顶。有药王树。名曰善见等。释曰。上约通规。且云眼见耳闻。况无六根。亦容觉知蒙益故。首楞严经第四卷说。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女神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惹多神无身有触。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者。准下疏释。有其二义。一约法圆融。初心摄诸位故。二约见性齐故。具诸佛法。竖论次位。优劣非无。若尔此与历别何异。请以喻显。若彼虚室。置之一灯。光周室内。加二加三。乃至百千。各各重重。遍於室内。虽同周遍。不妨后后益明。初心等佛。若彼一灯。妙觉等初。同第百千。若器中盛灯。虽复百千。共置一室。互不相见。历别修行。类同此也。
▲言行多者。二万一千。嗔痴等分。亦然者。即八万四千烦恼也。古有二释。一云众生烦恼。根本有十。然一惑有力。复各有十。即为一百。计应分为九品。但上品重故。开为三品。中下轻故。各为一品。合为五百。复於内外境起。谓自五尘为内。以他五尘为外。一一各具五百。即为五千。别迷四谛。则成二万。并本一千。则有二万一千。依三毒等分。成八万四千。经文自具二。云以十恶为本。展转相成。一一各十。故成一百。迷自他五尘为一千。正迷十谛法门。谓四谛三谛二谛一谛。或迷说成谛等十谛。(俗谛。义谛。相谛。差别谛。说谛。事谛。生起谛。尽无生谛。入道谛。成就谛)或迷十善故。成一万。然迷十谛。空有不同。分成二万。或迷十善。二谛亦分二万。并本一千。余如经辨。然二皆有理。任情去取。了惑本空。居然不起。
▲钞出现品至所谓无性等者。谓理无二。实该多事而皆成也。如一明镜而现多影。镜遍多影。一影之中。点药在镜。变铜镜而作金镜。是知众影之铜镜皆变成金镜也。镜无体故。且就佛门故。说一成一切皆成。若就生门。应说一不成一切皆不成也。然一成一切皆成义。或约事事无碍说。或约事理无碍说。事事无碍义有多门。且约即入。略伸显示。摄众生身。即是佛身。故说皆成。而不坏事相。复名一切。两门相合。说得一成一切皆成。初心成正觉。即其例也。摄众生身。在佛身中。能摄有力。既得成佛。所摄无力。岂不成佛耶。如能现镜既置高台。岂所现影不在高台耶。余门准悉。事理无碍者。佛起始觉。证本觉时。了知众生妄想本空。唯是一觉寂而复照。具德圆常。故说皆成。故经云。皆同一性。所谓无性。不坏事相。复名一切故。经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皆成等。两门相合。方立一成一切皆成也。
钞世尊本愿力故等者。酬宿因。彰地位。为教本。示真法。说胜行。顺机感。开因性。显果德。法应尔。如次配释也。
▲言神力是缘者。或是第三依主。或是第十依加者缘也。
钞古今通至浩然大均者。出肇公涅盘无名论。具足应云。所以至人。戢玄机於未兆。藏冥运於即化。总六合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莫之与二。浩然大均。乃曰涅盘。释曰。彼以涅盘本无始终。今约冥会而亡时劫矣。
钞初唯一念者谓於一剎那者。案俱舍论。时之极少。名一剎那。百二十剎那。名一怛剎那。六十怛剎那。为一赖缚。赖缚即是罗婆。三十罗婆为一牟呼栗多。牟呼栗多即是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又准仁王经。九百生灭为一剎那。九十剎那为一念。钞据前文。故云一念。即剎那也。
疏九彼此相入者。钞释有二。一云彼异类异界时中。自同类劫相入。异类劫相入。自以念摄劫。自劫念重收。一云异类时与同类界时。相入也。
▲言谓以非劫为劫故者。此非泯相归性名非劫。但是本剎之时离分限。
云但以二门互释。如相即门中。取二所即二俱有体。恐成杂乱。入隐显门。以义料拣。虽俱有体。一隐一显。故无杂乱。设更难云。隐显门中。取二能摄。二俱是显。亦成杂乱。欲通此难。勿用余门。却用相即玄门料拣。一有体。一无体。故无杂乱。但用二门更互料拣。诸过俱离。如空有二义。更互而拣令断常等过一切离。更希智者。曲赐审详。
钞谓有问言余佛说处与遮那佛为相见不者。此问意云。余佛一一皆遍法界之处。说华藏经。遮那亦遍法界处。说华藏经。为相见耶。不相见耶。
▲言设尔何失者。假令相见。或不相见。有何过失。
▲言二俱有过者。见与不见。皆有过失也。
▲言谓若相见即乖相遍者。此意云。谓若相见。分成主伴。若成主伴。即乖相遍。仍恐未晓。重复显示。如遮那在娑婆界为主。近东一界阿閦佛等。十方一切佛为伴。即许相见。如遮那主佛移近东一界。其阿閦佛等。十方一切伴佛。亦移近东一界。如近东既尔。近西等亦然。是故主佛到处还无伴佛。伴佛住处还无主佛。故钞云即乖相遍。
▲言若不相见即乖主伴者。此意遮那一佛能摄有体。阿閦等余佛所摄无体。是则遮那独遍法界。或阿閦一佛能摄有体。遮那与余一切佛所摄无体。此则阿閦独遍法界。余一切佛。各作能摄。其义皆尔。由此有体不俱遍义虽成。主伴义废。故钞云若不相见。即乖主伴。
▲言主主不相见者。一佛为主。余佛为主。义边体废。故云不相见也。
▲言伴伴不相见者。遮那一佛为伴。余十方佛为伴。义边体废。既无双存。故云不相见也。
(祖灯七十二也神疲眼昏点科乃一时重览之意虑有多不是幸勿罪之痛告[又/又]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三
录摘文解
归命十礼十喻教三宝 十号 十恩 普贤文殊 最胜良田 多歧亡羊 不知万行令了自心 陶南北二宗禅门 虽入先生之门犹迷衣内之珠 见想心三倒九门 始成正觉 三音 破娑婆形如虚空 晋经失旨致古释词枝 三义释因十义 灵鉴匪磨而顿朗万法 六句明依正 体外无用唯相即故 一道至果 十义释行无成故六坚六定 十信十心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妙 行布是教相施设一断一切断 三人共观一月 一念嗔生百万障 不体理事行亦非真 包性德而为体 以言显示令其知有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四因佛性利令后义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所谓无性等 问答法性身土 净秽剎百亿阎浮等 十住遍时不妨余遍 遮那余佛见不见失
本云。
(辛未)同三月一日於大宋国一交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谈玄决择卷第四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疏夫真身等者。谓离妄别倒。名真依止。积聚称身。此属自报及法二身。相合为体。
▲言寥廓者。谓远色远声。亡境亡心。超言超思。无为无相也。
▲言与法界合其体者。谓能与自受用报体。所与理法界也。能所冥合。共为真身之体。
▲言包罗无外者。显应用普周也。含容无外曰包。广容也。该博无外曰罗。普遍也。
▲言与万化齐其用者。能与十重他报三类化身。所与万类事法也。
▲言齐其用者。约融三世间及混四法界。皆为佛身。是故万类幻化。即是佛身应用。今据人法有异。故假言齐。实无能所差别故。
钞即以如智共为真身者。摄贤首义。贤首大师。自受用身。无彼色声功德。但有大定智悲。如智冥合。共为体故。
▲言既智合如则令色相佛身功德无不合如者。摄刊定义。刊定记主。自受用身。具有色声。以佛身有十莲华藏尘数相故。无漏蕴界。遍帝网剎。穷未来际故。涅盘云。灭无常色获常色故。清凉双用。故钞云尔。
▲钞混万化即真者。约法也。混融万化即一真。无障碍法界也。
▲言会精粗一致者。约人也。会同报化之精粗。归一法界无尽之身云也。
▲言三江者。尚书注韦招云。谓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也。然三江之源。出自昆仑积石之山也。今云岷山。即指此也。
▲钞同共一法身云者。於中有五。一身一。所证法界诸佛无别故。二心一。八识心王俱不可知故。三智慧一。四智三智二智一智皆无别故。四十力一。今承文便。粗陈十力。辨释有二。一释名出体。二列数解义。且释名出体者。释名复二。一者通名。二者别名言通名者。能摧怨敌。自能胜他。不可屈伏。他须劣己。故此十种通名为力。别名如下。二出体者。就其强胜。慧为体性。若据相应。四蕴为体。通论眷属定道共戒无漏色等助为体故。若依此经。融一切法。以为其性。二列数解义者。数有其十。问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何以列十。答从缘境用。故成十种。若尔由时品类相续分别。有无量力。岂但十种。答度人因缘。以此十力。足办其事。故不增多。一处非处智力。因果相当。名之为处。因果不相当名之为非处。二过未现在业报智力。三世众生自作自受故。三根胜劣智力。谓等五根有软中上故。四种种解智力。染净解欲所好不同故。五种种界智力。内具五乘。贪瞋痴等。种性不同故。六一切至处道智力。有无漏因行至於果故。七禅定解脱三昧智力。示同三昧现神变故。八宿住随念智力。明记过去本生事故。九天眼智力。观缘未来死此生彼故。十漏尽智力。自他解脱无疑惑故。上依大疏。拣略以明。欲知其源。更应捡问。五无畏一。故智度论云。一总持无畏。於法记持不惧忘失。二智根无畏。知根受法。不惧差失。三决疑无畏。随问能答。不惧不堪。四答难无畏。有难皆通。不惧疑滞。是也。
▲言详而辨之乃至所谓真法身也者。摄他报并化。归自报真佛也。通指无漏五蕴二报三化之身为体。
▲言若直指功德实相至非色像之谓也者。亦兼万行功德及无为法。法报化三身为体也。
▲言一约十地所得十身等者。随地各得一身故。一离诸邪曲见性故。二清净戒故。三离嗔恚故。四常勤故。五见诸谛故。六观因缘理。非觉观所知故。七具足方便故。八离一切戏论。无烦恼故。九身相不可量。遍一切故。十成就一切种智故。如次释上十种身也。问今论佛身。十地因身岂相关预。答以因彻果故。凡心尚即佛心。因身岂非佛身。或以分同圆故。如海十德。德德皆海故。十地十身十身皆佛故。或据三世间。十身中菩萨身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