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言杂以邪宗者。迷真异执教也。
▲言使圆实不分渐顿安辨者。真具分满教也。
▲。
▲言即用之体不成者业用既有德相独无即业用之德相不成故。
▲言交彻之旨宁就者。生佛交彻义不成也。
▲言却令相用二门无由成异者。真如但是德相之因。云何通与业用为因。
▲言以缘起相由之玄旨。(事理无碍义)同理性融通之一门(事理无碍义)。
▲言大缘起者。具足十门。体周法界。拣非内外。故名为大。
▲言非是重古轻今者。释氏六帖云。重古经今注引破邪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谈前而薄后。不非古之虚美责今之实论。信久远之伪辞。忽近今之实事。不知损马之要而竟儒墨之谈。膏旨之病。故难治矣。释曰。疏主不尔故云非也。
▲言不欲欺诬亡没者。故肇论序云。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言使质而不野者。出於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包曰史者文多而质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包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即其意也言不分通局者。性相共有。名通一宗。独有名局。
▲言或多用法相而复尽呼为权者。法相通权实故言即当既别者。圆融行布别故。
言天之日月易之乾坤者。显性相理齐。恐法相师是非心生故。或日明月暗乾高坤下。意彰不齐故。
▲言三倒者。下疏云。见想心三倒也。谓於前诸事。起心分别。常无常等。名为心等。於常等境。取分齐相。名为想倒。於想执实。名为见倒。翻背正信。立以倒名。然小乘中。或说想心见三次第而起。或说一时。义分前后。心想非倒。由见乱故。立以倒名。虽诸说不同。皆依六识建立。若大乘中。亦有多说。一云依七识心义分三倒。谓七识妄心性是乖理颠倒之法。名为心倒。依是心故。便有一切妄境界生。如依梦心有梦境起。即於彼境。妄取其相。说为想倒。於所取法。执实分明。说为见倒。依此三倒。於为无为境。起常无常等八种颠倒。诸宗异说。恐厌繁文。即斯义也。
▲言至如升兜率品等者。略示昔人不知之处。谓佛地经。佛有二十一种功德。无着等菩萨。立名解释。然观下疏。将论配经。若非贤圣。岂能如尔。法界品末。又重引释。义转幽微。
▲言然於四十二位等者。下疏配五十二位。今云四十二。抄写者误。或摄十信。入初住中。
▲言引六会经文等者。始从第二会。至第七会。信住行向地及等妙二觉。而对释之。
▲言翻验昔解臆说尤多者。弹刊定也。谓彼将十信。却作十住等。
▲言五眼者。肉天慧法佛也。
▲言十眼者。加智眼光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一切智眼。
▲言六通者。他心天眼宿住天耳漏尽神境通也。
▲言十通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过去劫。四知未来劫。五天耳。六不动往剎。七分别言词。八无数色身。九一切智。十灭定智通也。
▲言十信者。菩愿化力相威意福法智也。
▲言四智者。大平妙成也。
▲言九门六度等者。瑜伽九门。别显六度。清凉采用以释此经十度。
▲言九门者。一自性。(出行体)二一切。(能具行)三难行。(别显胜)四一切。(行差别)五善士。(作饶益)六一切种。(摄圣教)七遂求。(随所须)八清净。(摄成度)九二世乐。(现当益)。
▲言十通十忍等者。十通六通如前。
▲言十忍者。音顺无幻焰梦响影化空。
▲言五忍者。伏信顺无寂。十通十忍品中自会。须者应捡。
▲言十身融三身者。菩愿化力意即化身也。相威福兼报化也。即法身智通三身。局唯法报。
▲言十智融三智者。十智者。一无依成事智。二体无增减智。三体均益生智。四用兴体密智。五灭惑成德智。六依持无碍智。七穷劫利乐智。八知无不尽智。九巧令留惑智。十性通平等智。
▲言三智者。真俗中智也。就十智中。达事之用融俗智。照理之用融真智。证无碍之用融中智也。
▲言十门涅盘者。一体性真常门。二德用圆备门。三出没常湛门。四亏盈不还门。五示灭妙存门。六随缘起尽门。七存亡互现门。八大用无涯门。九体离两边门。十结归无住门。
▲言四涅盘者。自性清净。有余依。无余依。无住处。十中。体摄性净。用摄余三也。
▲言一智融於四智者。第四用兴体密一智。融大圆镜等四智也。
▲言三聚者。摄律仪。摄善法。摄众生也。良以二地三聚戒度成就。全离误犯之愚行时蚁行分路等。故名离垢。
▲言八禅者。色无色界各有其四。依定发慧。照了大乘无边妙法。故名发光。
▲言道品者。三十七种菩提分法也。
▲成无生之慧光者。发智大焰。烧烦恼薪。证无生理之慧也。
▲言诸谛者。一十五谛也。
▲言星罗十门目满三观者。一有支相续门。二摄归一心门。三自业助成门。四不相舍离门。五三道不断门。六三际轮回门。七三苦集灭门。八因缘生灭门。九生灭系缚门。十随顺无所有尽门。随一门中。而有三观。一相谛差别观。二大悲随顺观。三一切相智观。
▲言非是悬指昔三中乘所见者。拣异古人。谓昔人但指如中乘缘觉所观是也。今则不尔。依一乘解。或云非是悬指法华已前昔日三乘中间独觉所观之境也。
▲言权实双行者。止观齐驱。或即空方便智发起有中殊胜行理量双行。
▲言七分该罗者。谓集作地分。净忍分。得胜行分。净佛国土分。自在分。大胜分。释名分。
▲言无功之道者。故唯识云。法驶流中任运转故。十三住中无相无功用故。
▲言四十辩才者。法义词乐四无碍辩。各有十相。故成四十。言十相者。一自相。二同相。三行相。四说相。五智相。六无我慢相。七大小乘相。八菩萨地相。九如来地相。十作住持相。
▲言方尽种智之深玄者。究竟始觉也。
言始成正觉等者。小教则修满三祇三十四心断结创圆五分三十二相庄严。始教则历三贤而经十地。创过金刚之心。转八识而成四智。初得解脱之道。终教则觉心初起。妄念顿除。智理冥同。始本不二。顿教则咸遣如义之言。尽除寂静之念。初获得入。创合一心。圆教则真应无碍一多自在。混四法界。摄三世间。时穷念劫。处尽剎尘。念念新新。常成常觉。故云以诸宗始成以会之。
▲言二智。理量也。
▲言三智。真俗中也。
▲言四智。大平妙成也。
▲言兔章者。一所依巾。(真性)二幻师术法。(心识)三所幻兔。(依他)四幻兔有即无。(我法即空)五痴执为实。(迷执我法)下疏中即是马章。然兔与马。随应皆得。
▲言分三影以别之者。下疏引摄论释云。一水月喻。喻於定地所引境界。以水有润滑澄清性故。二光影喻。喻於诸识映光弄影。影成千差。於境牵识。识变万殊故。三镜像喻。喻非定地果报好丑影异随质不同故苦乐果殊由业有异故。
▲言剎平等等出诸句以拣文者。准下疏释。则有五种四句。第一四句者。一剎相。二众生相。三剎无性理。四众生无性理。此四句为本第二四句者。一剎相即无性以事不存故。二剎相不即无性以不坏事故。三剎无性即剎以不守自性故。四剎无性不即剎以性不变故(剎上事理。分此四句。)第三四句者。众生无无性亦同剎说。第四四句者。一剎无性即众生无性以无二故。二剎无性不即众生无性以无可即故。三剎相即众生相理性融故。四剎相不即众生相不坏相故。第五四句者。一剎相众生无性。二剎相不即众生无性。三众生相即剎无性。四众生相不即剎无性。后四重四句中。初及第三句。是相融义。二四两句。当句为门。虽不相融。与彼相即。同一缘起。故成无碍。然为门不同。有多差别。理实诸句无不融通也。
▲言历境起愿以横竖次位而彰之者。彼有三十一愿。大同净行。历多境显之约横释。配六位彰之约竖释也。
▲言普贤三昧等者。第三品也。其定体用也。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众影像。广大无碍。同於虚空。法界海旋靡不随入。具无尽德等。故云穷妙中之妙。或是三十六普贤行品。抄写者误。与出现品。是平等因果故。彼品中明所治广多一障一切障故。能治深妙一断一切断故等。
▲言出现一品等者。故纲要云。然此一品。玄中之玄。妙中之妙。极物本源。罄佛渊海。又下疏云。然此一品。文旨宏奥。能顿能圆。究众生之本源。罄诸佛之渊海。根本法轮之内。更处其心。生在金轮种中。复为嫡子。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并居凡类之心。以小功而速证。安得自欺。而不受长沦生死之中。今闻能欣。尤须自庆昔善等。是也。
▲言至如法界等者。显疏包含也。法界观文。(在顺造)华藏观文旨归义理分齐。(贤首造)开键(文超法师造)关中。(维摩疏)开脉系表。应是生肇融睿等诸法师所造章疏。皆是性宗。开节血脉网系表显之文也。
▲言三玄格言。周易真玄。老子虚玄。庄子谈玄。儒道正妙之言。不出於此。或格言者。通指诗书也。
言上古妙义用而不言者。获盗法之[亿-音+(天*天)]也。故下疏(第九下半四十二纸内)云。从他闻言已解为盗法。观佛三昧经说。此人堕地狱。如箭射空。后学诫也。
▲言如破娑婆形如虚空者。藏品中。广叙世界体形。至此界云。形如虚空。而刊定破云。大小乘经论。但说虚空无形状。今既言如。译之误也。先师贤首。在其译场之内。故清凉出古意云。外书中说。六合之空。状如圆帐。古就外况。故无失也。如法华云。譬如梵王是众生父。如来岂不知妄计。但就常情所知尔。
▲言晋经失旨致古释词枝者。晋经云。譬如河水。不至彼岸。不来此岸。不断中流也。一远公云。前不趣二处是离有。后不住中流是离无。谓生死无处名中流。不住此无。故云不住中流也。二贤首云。如东流水。不住南岸。不住北岸。亦得说言。不断北岸中流。以中无别体约岸分故。若尔南岸亦得。何以不言。涅盘中流。由所度众生在此岸故。所以偏就生死而说。今文分明。
▲何须叙昔者。(此破刊定)故唐经去。譬如船师。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等。下疏释云。生死即此岸。涅盘合彼岸。合上中流。亦言生死者。以发心之后成佛之前。十地三贤。尚居二死。是以中流。即是生死。故云生死中流。非生死涅盘之中间名生死中也。有以烦恼为中流。约其漂溺。从因说也。(即生公释维摩意也)有以圣贤为中流。约受生死之人也。(什公释净名意也)有以中道为中流。约观行说。(肇公意也)斯皆清凉会余师释中流之义也。
▲言毒蛇螫手不得不斩者。通妨也。恐外难云。不许破他。清凉何故亦破他义。故此云尔。一云不得不斩於毒蛇。二云不得不斩於自手。若不斩之。毒气遍体。命难得济。表事之不已。不得轻浮。
言初中后善者。暗用经句。经云。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等。
疏非以一缘等者。问法华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如来出现。今文非一。若谓通会。今为释云。此云非一。非一小因缘。彼经言一。是一大因缘故。或此言非一。表自一乘多缘。彼言唯一。拣他三乘多缘故。
钞转势用之者。更段用之。彼以须弥合佛身。智合论。动合说。经亦通共与不共。今文须弥合身。智慧合海。动摇合说。但论不共。不通其共。故云转势。
▲言又於於经中等者。前解智通能所。后解身亦通二。
疏因十义等者。通有三释。一皆用华严即体之义为因。二皆用华严异体之义为因。三随应不定。且初即体之义为因者。应先问云。有何所以。佛说华严。一法应尔故。如火之热。非由别因。法尔合热。大华严经。常说遍说。非由别因。法尔合说故。二酬宿因故。但取经上能酬之义。非取所酬为因。三顺根感故。但取经上能顺根感之义。非取所顺为因。四为教本故。但取经上能为诸教根本之义。非取诸教为因。五显果德故。取能显义。六彰地位故。取能彰义。七说胜行故。取能说义。八示真法故。取能示义。九开因性故。取能开义。十利今后故。取能利义。皆华严即体之功。而为说经所以。二异体之义为因。一法应尔故。准世界成就品疏文云。二法如是者。梵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云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顿变起外诸器界。(可证后义)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於剎土。答法应如是。不可致诰。(可证前义)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释曰。双会二义。彼论世界之因既尔。此辨起经之因亦然。但云法尔。准此应悉二酬宿因取所酬愿行为说经因。三顺根感亦取所顺。四为教本亦取诸教为因。如欲接梨先裁在橛。是知梨为在橛之因。欲施末教。先示本法。是知末教却为本法之因。五显果德取所显也。乃至十利今后。皆取所利故。三随应不定为教本。取即体义为因。利今后。多取即体之义为因。余皆异体为因。或皆通二。学者更详。
疏不待别因者。问缘起法门既不退因。涉自然外道之义。答非全无因。但用法尔一因故。若尔下有九因云何不待。答此意假设。更无别因。法尔一因。足今说经。故云不待。或法尔因。据有体有力。摄余九因。故云不待。
疏何以法尔如是转取即宿因深故等者。问酬宿因义。即我世尊。初成佛道。顿说华严。是知有始。云何释成法尔转耶。答但约现在一佛。可许有始。逆推过去多佛。故成无始。或我世尊。但传古事。非自新说。如世君王初登宝位。但行故道。非创新规。故成法尔。又据现在新佛。即过去古佛。故云无始。又据现在一时即过去多时。故云无始。故疏云。时以剎那。坚穷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