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言十力者。一处非处力等。
▲言无畏者。一一切无畏等。
▲言百四十不共者。瑜伽云。谓诸如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应失法。永害习气。及一切种妙智。即其义矣。
▲言无尽之德者。故经云。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言承恩重者。旷劫积修难行苦行。本为众生故。隐实显权。成道说法。种种曲巧。处处开悟故。用大悲力碎金刚体。佑及法界。留二十年。福荫含灵。潜形护持。称性华严。令见闻者当成佛道故。清凉云。一发心普被恩。(始自发心。终〔护〕极果。普缘众生。而为化境)二者难行苦行恩。(犹如慈母咽苦吐甘。谓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割身千灯。投形饿虎。香城粉骨。雪岭亡躯。如是身等事。皆为众生)三一向为他恩。(曾无一念为於自己。由如慈母但念子乐自然碎。经云。菩萨所修功德行。不为自己及他人。但为最上智慧心利益众生故回向)四垂形六道恩。(为证灭道应受无为寂灭之乐。而垂形六道遍入三涂以身救赎一切众生)五随逐众生恩。(上辨横遍六道。今约长劫不舍。如子见父。视父而已。无出离心。如来慈父。备将万行。随逐救摄等)六大悲深重恩。(故善财童子。谓无忧德神云。圣者。譬如有人。唯有一子。忧念情至。忽见被人害截支体。其心痛切。不能自安等)七隐胜彰劣恩。(十莲华藏微尘之相。滴海难称无尽之德。并隐不彰。但云百劫修成三十二相三十四心。断见修惑。五分法身。觉树初圆。如老比丘。同五罗汉。故法华中。脱珍饰服着弊垢衣。执除粪器。往到子所等。)八隐实施权恩。(圆顿一乘。隐而不说。乃以三乘人天小法。教化众生此上二恩。净名香积品彼来菩萨赞云。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等)九隐真现应恩。(故法华云。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慢而怀厌怠等)十悲念无尽恩(谓世尊。同人中寿应受百年。留二十年福。以庇末法弟子等。留三藏八藏之教。广益众生。依之修行。皆得成佛。形像塔庙乃至舍利。一兴供养。千返生天等)自顶至足。从生至死。皆佛之荫。斯之恩德。何可报耶。得人小恩。常怀大报。(即涅盘经)不知恩者。多遭横死。(即华严经)具斯十义。故云恩重。
言一约事就义门。约别相事体之上。各各随义。以成三宝随一事体。义具三宝。故云同体。
▲言今举佛所住等者。属今文也。摄法从人故。
▲言二约会事从理门。会三宝差别之事。归一真无差之理。故云同体。
▲言今佛举法等者。属今文也。
▲言三约理义融现门者。约理体上。义开三宝。和融显现。故称同体。或理是佛法。义是法宝。融是僧宝。现通三宝。
▲言由此一门等者。属今文也。於所住中。三宝足矣。
▲言三门虽异并称同体者通。释上三。
▲言力持身者。舍利等也。
▲言通於诸乘等者。小权实乘也。
▲言归胜非劣者。约乘名胜。一乘也。约宝名胜。同体也。
言以是海会之上首者。初普贤者。下疏云。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此约自体。又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约诸位普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此约当位普贤。又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此约佛后普贤。位中普贤。悲智双运。佛后普贤。智海而满。而运即智之悲。寂而常用。穷未来际。又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此约融摄。又云。而有十普。一所求普。二所化普。三所断普。四所行事行普。五所行理行普。六无碍行普。七融通行普。八所起用普。九所行处普。十所行时普。故新集称赞三宝六师文云。普贤菩萨忏悔师者冥真妙体称性海。遍尘方应物。严身随缘起。而相周沙界。灵山会上。后乘象王而来。觉树场中。先作师子之吼。皆彻果海。初心得号如来。总该因源。妙觉犹称菩萨。善心若发。应时现身。罪障纵深。暗中摩顶。如来光赞。众剎何异微尘。善财修因。多劫不喻毛孔。圆融三圣独表显於真空行布。六师偏忏除於妄有。或居坚固窟。谈具深真广之圆宗。或住峨嵋山。修即遍即常之胜行。或於宝威佛国。不来而来。或向华严法场。不遍而遍。神通叵测。群生而钦依。功德难思。得诸佛而敬礼。钞标上首。诚不虚矣。(上来所赞之事。并出众经)次文殊者。具足应曰曼殊室利。含有四义。一首具摄诸位故。二胜最极深胜故。三吉祥示居此土生有十征故。四德来自他体含万德故。又新集称赞三宝六师文云。文殊菩萨轨范师者。诸佛胜母。大觉祖师。该信知之法门。彻始终之佛境。即权之实。捞生常遍於十方。即实之权。化物久居於五顶。善财暂遇。顿发菩提胜心。龙女才逢。速登阿耨正觉。执如意宝。满含诚之所求。乘师子王。施有情之无畏。果成先劫。号称龙种尊王。道证今时。名曰摩尼宝积。过去弘法。又目妙光。未来证真。后称普见。受阇王之坚请。变珍馔而供多圣贤。禀释迦之微言。宝钵而化诸天子。既为佛陀祖师。岂非僧伽上首。(广赞如彼。事出众经)。
钞一切众生最胜良田者。良田之言。而有多种。故下疏云。於中佛塔菩萨知识父母是恩由亦敬田。众僧二乘是德田亦敬田。贫孤是悲田亦苦田。此等皆能生福。如世之田。若敬田有病。亦敬亦悲。乃成四句。故智论十四云。若怜愍施。谓於贫穷下贱及畜生。二恭敬施。谓於佛及法身菩萨等。三怜愍恭敬施。谓於老病贫穷阿罗汉辟支佛等。总收为二谓悲与敬。其非敬非悲。亦悲田摄。无德可敬故。然此二田。以理[衔-金+缶]心。则等无优劣。故净名曰。施最下乞儿。犹如如来福田无异。无所分别等。若直就境论。则敬强悲劣。以恩深德厚故。如校量功德经说。若就於心。则悲田为胜。亲引悲故。故敬则田强而悲心弱。悲则田弱悲心强。各有其羡。俱为良田。若当是敬田。恩则胜德。故校量经云。供百罗汉。不及一生身父母。阿含中说。供养父母。供一生补处。功德齐等。若同是恩。在家则父母恩胜。出家则师僧恩胜。如舍利弗请问经说或约生色身及生法身。则优劣可知矣。若同是德田。别不普故。如梵网经说。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又由主则田异。感报胜劣。种种不同。恐繁不载。信知诸境福田。同大地而原湿无间。仰推三宝胜德。若拔壤而作卤宁参。钞指良田。斯之谓欤。
言良以普贤该因彻果佛前佛后者。该因遍六位之深因。彻果通五周之妙果。或该因得果不舍因也。彻果初心成正觉也。佛前。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佛后。果无不极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言遮那心源者。性海果分也。
▲普贤行海者。缘起因分也。
▲言仰托三尊者。佛法僧也。或三圣也。
▲言疏中欲掩是非等者。通妨也。谓有难云。疏意欲指昔瑕。何不显说。故云疏中欲掩是非既尔。钞中何说传者须知得失。何须撰钞。诸徒诚请难以违文。何须顿叙长时弘传等。
▲言世路以多岐亡羊者。列子第八曰。扬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扬子之竖。(贱童)追之(追求也)扬子曰。嘻(许其反噫嘻伤叹也)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岐路。既返。问获羊耶。曰亡之矣。曰奚(何也)亡之。曰岐路之中又有岐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扬子蹙(七六反)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是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扬子不答。(知问非也)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扬。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扬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兄也)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问曰。仁义之道若何。伯(长也)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既昭且哲以保其身)彼三术相反。而同出於儒。孰是孰非耶。扬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於水。勇於泅。(音囚浮也勇健於浮)操舟鬻渡。(贩卖渡人)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学浮者多)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兹之类孰是孰非乎。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扬让之曰。(让者请也)何吾之问之迁。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本会扬朱之不言故问之仁义扬朱本会心都子所问故答以泅水而孟孙扬不闲丧生之道怪不答失羊之意故迷惑甚也)释曰。大道以多岐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真。学本一而末异也。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者。哀哉。
▲言各呈其能者。文选云。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
▲言昔可尚也等者。意云。昔日章疏堪可尚重。我今何有言词。或云。昔可尚重。多人同解。我今解释。何有难词。
▲言五百比丘等者。出涅盘经。
▲三十二菩萨等者。出维摩经。
▲言如折金杖等者。胁尊者语。
言故经云者。金刚三昧经也。
▲言况华严性海等者。上之所明。犹通余教。况我华严不彰心观。
▲言不贵宗通唯攻言说者。宗通复二。一现量宗通。自获禅定。亲证法门。心冥至理。口为人说。则所教者多有证达。如解脱禅师。得佛光观。又得无生忍。故所教八百余人。皆获禅定。二比量宗通。因依师教。达甚深理。比譬度量。於境不谬。解符妙趣。示导含灵。则所教者亦有证达。近代禅师之类也。故圭峰云。微细习情起灭彰於静虑。差别法义罗列见於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净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也。
▲言唯攻言说者。心无妙解。口诵禅歌。念诸家章疏之文。状同缾鸿。昧一心寂照之理。势若云朦。以此诲人。岂获义利。苑公之类即其人也。
▲言不能以圣教为明镜至照经幽旨者。破刊定也。如圭峰云。迷之则触面向墙。悟之则万法临镜。若空寻文句。或信胸襟。於此一心性。如何了会哉。
▲言玄言理说等者。此经多有玄妙之言称理之说。刊定并谓。与随宜之谈雷同。以深为浅。失其大利也。合空廓自己有相心情。以求宗趣。刊定铭目。自出情怀。胸臆判断。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门也。
▲言不知万行令了自心者。如解脱长者。诫善财云。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水润泽自心。应於境界净治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坦荡自心。应以智证洁白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自在开发自心。应以佛平等广大自心。应以佛十力照察自心。又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乃至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恶兽怨贼大火猛焰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於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刊定反此。故云不知。
▲言一生驱驱但数他宝者。问明品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言或年事衰迈等者。如云。吾昔年来积学问。也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即其人也。
▲言岂唯抑乎佛心者。佛说经心。令依教而悟理。随悟理成而观。今废教求禅。故钞云尔。
▲言用以心传心之旨者。即达磨之旨。此心即是一切众生本觉心也。师资相望。立以传名。此意用禅门传心之旨。开华严佛证之门。
▲言会南北二宗之禅门者。圭峰云。北宗意谓。众生本有觉性。如镜有明性。烦恼覆之不见。如镜有尘暗。若依师言教。息灭妄念。念尽则心性觉悟。无所不知。如磨拂昏尘尘尽则镜体明净无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呈五祖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有尘埃。南宗意谓。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达磨所传清净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藉缘生。不因境起。迷时烦恼知非烦恼。悟时神变知非神变。然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由迷此知。即起我相人相。计我我所。爱恶自生。随爱恶心。即为善恶。善恶之报。受六道形。世世生生。循环不绝。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於此。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但得无念。则爱恶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精进。於解则见诸相非相。於行即名无修之修。烦恼尽时生死即绝。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由无穷名之为佛。和前见性偈云。菩提本无树。心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假拂尘埃。即斯义也。
▲言撮台衡等。者天台智者衡山思师空假中三观文也言虽入先生之门至犹迷衣内之珠者。上半即列子中事。已见上引。下半即法华之意。今当略陈。即第四五百弟子授记品。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於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等。繁不委序。而。
▲言善友者。唯下疏云。世之善友。略有七事。一遭苦不舍。二贫贱不轻。三密事相告。四递相覆藏。五难作能作。六难与能与。七难忍能忍。如来亦尔。为物随於六趣苦。而不舍。贫无法财而不见轻。本性客尘无不相告。善根未熟。则以权覆实。堪真实化。则以实覆虚。着弊垢衣。执持粪器。为难作能作。解髻明珠。为难与能与。生违佛化乃至多劫心无退动。为难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