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住庄严幢娑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林木森耸故。表当趣万行庄严故。
▲大塔庙者。即归宗之所。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东大塔庙。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已有此塔。三藏亲到其所。其塔极高大。东面鼓乐供养。西面不闻。於今现在。此处居人。多唱善财歌词。此城内人。并有解脱分善根。堪为道器。此表所依法界本觉真性诸佛同依。故云往昔诸佛曾所止住等。
▲言五百优婆塞等者。表五位证入故。
▲言别观善财者。解心顺理曰善。积德无尽曰财。知其不群。特回圣眷。
▲言又令忆念过去善根者。令忆宿善使不自轻故。
▲言随文殊师利而说偈言等者。同餐妙旨。独颕众流。重法随师。说偈求度。故彼偈云。三有为城郭。憍慢为垣墙。诸趣为门户。爱水为池堑。愿轮大悲毂。信轴坚固辖。功德宝庄校。令我载此乘。
▲言一百一十由旬者。为表十地及等觉地一一皆具诸地功德。或不分等觉。即开十信。进退皆表一百一十也。始信该於极果。故曰遥申。随顺行成。故曰右手。
▲言若离信根至之所忆念者。九句经文。前七阙因。一阙行本故。二求小故心劣处生死而忧悔。三横不具。四竖不进。五滞一善。六不广求。七不起无住行愿。后二阙缘。后不能了下。有十五句。前五约所知理事。后十约能知分齐。例前诸文思之。
疏寄位南求者。寄位即是寄修行相也。寄者托也。依附之义。位者次也。阶降之义。斯则行布圆融。寄渐显顿。寄人显法。寄相显性也。下疏云。且依古德。配为五相。谓四十一人名寄位。修行相寄四十一位。依人求解。显修行故。二从摩耶下九会十一人。明会缘入实相。即会前住等成普别两行契证法界故。初得幻智。后得幻住。该於中间。如幻之缘。入一实故。三慈氏一人。名摄德成因相。会前二门之德。并为证入之因故。故法门名三世不忘念。则摄法无边。四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谓行圆究竟朗悟在怀。照前行等。唯一圆智。更无前后明昧等殊故。五普贤一人。名显因广大相。始觉同本。圆觉现前。称周法界。无不包含故。其后四相亦得称为寄位。前三义同等觉故。摩耶慈氏并入重玄之门。文殊表菩萨地尽心无初相。普贤义同妙觉。才见普贤。便等佛故。今从别义。且为五相。此五亦是菩萨五种行相。一高行。(历位上升)二大行。(同入一实)三胜行(具上广大成补处因)四深行。(般若绝相)五广行。(一一性称)然南者。古有多义。初一约事。谓举一例诸。一方善友已自无量。况於余方。余四约表。二者明义。表舍暗向智故。南方之明。万物相见。圣人南面。盖取於此。三中义。离邪僻。东西二边。契中正之实道故。四生义。南主其阳。发生万物。表善财增长行故。北主其阴。显示灭义故。世尊涅盘。金棺北首。五随顺义。背左向右。即随顺义。以西域风俗城邑园宅皆悉东向故。自东之南。顺日月转。显於善财随顺教理故。此五义中。初一则通次。一后二地前。表契中道义。地后表之。亦通地前。正证离相地中。不以南表。地后显於业用。不同地中。后文殊。有示无方。表於般若。加行有修。正证无二故。普贤。无方无示。表法界普周故。有人唯取随顺一义。非前诸释。谓正明之义。出此方故。宁知西域南非明等。况通方之说。言旨多含。故通五义矣。
钞时善财童子至教化众生等者。自见己身等普贤化也。
▲言不於此剎没彼剎现者。(以没现相如法性故。此彼相即故)。
▲言与普贤等者。等因圆也。
▲与诸佛等者。等果满也。
▲一身充满至悉皆同等者。别显等相。若依通相。义当等觉。离言不可说故。
疏尽众生之愿门者。问众生当有成佛尽时不。设尔何失。二俱有过。若云有尽。而生界便灭。佛界便增。又违十地经。云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不可尽故。我此大愿善根无有穷尽。又如来利他功德。亦有尽时。是知最后众生。定不成佛。从初发心。都无所化。入圣众生。利他行阙。因行不圆。岂得成佛。若云不尽。尽众生之大愿。但当虚发。又违涅盘经。凡是有心定当作佛。尽法界内。颇有一生无佛性耶。既是有性。迟速纵异。宁有一生不成佛耶。勿谓新新续起众生是则众生有始故。仁王经云。三界外有别众生始起者。是外道大有经说。勿谓成佛已后再作众生。良以金无重矿。佛无再生。无明既尽。无重生理故。龙树名为无始有终住地。由此得知。进退非理。今谓。通云。如世一人得长生术飞行自在踊在虚空。(如有一人已成佛道)应问彼人之西。虚空多耶。彼人之东。虚空多耶。答不可论其多少。何以故。虚空无边故。(应问此佛之前成佛者多耶。此佛之后。未成佛者多耶。答不可论其多少。何以故生佛无边故。)此人用神通力。往东而行。一弹指顷。越过百千万里虚空。(此佛运慈悲力。一念化了。百千万类众生。皆成佛道。)是则此人不老不死。亦不暂住。如是而行。尽未来际。颇有东方一界虚空此人不过越。耶(是则此佛不迁不灭。亦不暂住。如是而化。尽未来际。颇有一众生此佛不化令成佛耶。)应知东方界虚空彼人皆可越在西方。(应知众生一一皆可化度令成佛道)虽尽未来如是而行。岂行尽东方虚空耶。(虽尽未来如是而化岂化尽众生耶)何以故。虚空无边故。(何以故众生无边故)勿谓东方新生虚空。勿谓已越西方虚空还来东方。(勿谓众生新生。勿谓已成佛道还作众生。)纵行无量劫。终不可说彼人之西虚空多彼人之东虚空少。(纵化无量劫。终不可说已成佛者多未成佛者少)是故诸难一时顿尽。更请研寻。尤增义味。
钞明时难遇者。十地论云。是中时者。无八难故。如偈说。如王怀忧恼。病恚着诸欲。崄处无侍卫。才佞无忠臣。如是八难时。智臣不应语。心王亦如是。非时不应说。释曰。论但有偈。更无解释。今当释之。前一偈半是喻。但半偈合。王喻众生於所说法取舍自在故。一如人烦恼言不入心众生忧恼法不入心。二病苦喻众生有苦法不入心。三恚。四欲。可知。五崄处喻八难处。六无善法为侍。七近恶友。谗佞。八无善友忠臣。此八皆为说法之难。今时反此。故云难遇。
▲言今值圣明天子者。即唐德宗皇帝也。
▲言敷陈五教者或五经之教或五帝之教或小始等五教也。
▲言学肆者。肆陈也。今时习学之处。谓之学肆。周孔云。司市常以陈肆辨物。学中列列书史。如市陈列货物也。又要览云。因后汉张楷字公超学徒随之所居为市。故今学处。而称肆焉。
▲言诸佛祖师者。出佛名经。
▲言大圣虽周法界者。真身宽遍也。
▲摄机长在此山者。应身局处也。
▲应感普周若百川影落。应身宽遍也。
▲清凉长在犹素月澄空。真身局处也。意显真应局无碍故。
▲言况大孚灵鹫标乎圣等之名等者。案感通传。云今五台山东南三十里。现有大孚灵鹫寺。两堂旧迹犹存。南有花园。可二顷许。四时发彩。人莫究之。或云。是汉明所立。又云。魏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会。答俱是二帝所作。周穆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周穆王。於中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依置塔。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请帝立寺。山形似於灵鹫。故号为大孚灵鹫寺。大孚者弘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花园今在寺前。后之君王。或改为大花园寺。至则天大圣皇后。与于阗三藏。译华严经。见菩萨住清凉山。因改为大华严寺焉。
▲言不入余人之手者。出现品经云。不入余众生手。唯除不思议乘菩萨也。
▲言积行菩萨等者。亦出现品。如前钞引。
▲言手舞何阶者。手舞之余不能阶及也。手舞之言。出毛诗序。彼云。情动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钞即总别一对者。华字唯能严。大方广佛唯所严。严字通能所故。
▲言无说者。性无言故。
▲离说者。应言方会故。
▲言一以万行饰其本体至非莹不明者。严饰法也。修显本果也。依本智之理修也。
▲二以万行至琢玉成像者。严成人也。修生新果也。而求佛智之事修也。
▲言又饰本体如铸金成像者。此喻金即是像。以表饰法。即是成人。修显即是修生。因与果一故。
▲言以行成人如巧匠成像者。下钞云。新佛旧成。曾无二体。以报就法。如出摸之像。像本旧成。故无二体。言新成旧佛法报似分者。以法就报。如以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二矣。前对是非异。此对是非一。非一即非异。故言似分。意无二体。此喻像即是金。似表成人。即是饰法。修生即是修显。缘为果异故。或前据法顿成。后约人渐成也。
▲言唯经举四义者。谓法也贯也摄也常也。故上生疏云。生资教摄。永绝烦笼。理籍文贯。长离散灭。百灵长轨。千叶良规。利物诠真目为经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二
录摘文解
尽宏廓之幽宗 真应权实 四十二众 主伴重重等 如长空等 空空绝迹湛湛亡言 大象无形 九流 智周鉴而常静昔人以四不义所显体大 五重中道图 三止三观融为一心 如来不断性恶 情有即是理无 四病 无所求中吾故求之 故得十身历然相作 能以众生身作自身约同体变化 十信摄诸位 广大即入於无间 一能含多皆曰相容 影复现影重重无尽 以三世相因互相摄故 庄周梦为胡蝶 随一事即是无尽法界 不信不解不顺不入 杜视听於嘉会 悉觉真谛 见闻为种 其有生疑不信者永不得闻如是义 三生圆满 大悲为身 象王回旋 十无疲厌心 启明东庙 寄位南求尽众生之愿门 大圣虽周法界圣举四义
写本记云。
高丽国大兴王寺寿昌二年(丙子)岁奉宣雕造
大宋国崇吴古寺宣和五年(癸卯)岁释安仁传写
淳熙岁次(己酉)释科点重看祖灯眼疲也。莫罪莫罪。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三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疏归命者。显归敬之相也。归者。依投趣向义。命者。总御诸根。一身之要。更无二焉。又准西域记。云天竺致敬之式。其仪有九。一发言问讯。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肘据地。八五轮着地。九五体投地。今言归敬。义兼八九。又准清凉。而有十门。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二唱和礼。(高声〔[口*寅]〕杂词句浑乱此二非义)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此则小教及始教中相宗礼也)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相即始教中空宗礼。以顺空义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如影普遍礼不可礼。则终教礼。通理事故)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固一实故。此二顿教。无心是道。即心是佛。名之礼也。但礼心佛无礼礼故)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次三圆教。此通终教圆教一乘故。同体大悲。曲论有二。一同一理体。二同一事体。前则同教。后则别教谓同体大悲。自礼即是他礼故)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上有八门。今言六者。不取前二。故但六也)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经云。於一微尘中。具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剎尘礼。若依此礼。一一礼即有无尽功德。岂可量哉。不依此观。徒自疲劳。又赖万行。一一皆尔。细思行心。看入阿门。勿自欺谩一生虚度)释曰。上言归敬。正当第十。傍兼前七。不唯上求於加护。抑又下设於轨仪。幸愿群英。勉旃行焉。
言无尽三宝者。何故此三通称宝名。准心地观经。具足十义。一坚固。如摩尼珠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二者无垢。如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速远离烦恼尘垢。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身所求能与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八者庄严。如世间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宫。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如是义故。佛法僧说名为宝。
言十号之一者。瑜伽八十三。解十号云。一如来。(仿同先迹号)二应供。(堪为福田号)三正遍知。(达伪通真号)七无上士调御丈夫。(降生成道号)八天人师。(应根说法号)九佛。(三觉圆明号)十世尊。(处世独尊号)今当第七降生成道号也。
▲言法界亦二义一成上依处等者。清凉。或以宽释狭。如今文是。上言尘剎狭。下言法界宽。以宽释狭。狭亦成宽。或以狭释宽。华藏品文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剎自在。上言法界宽。下言宝光等狭。以下狭释上宽。宽亦称狭。宜细详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