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疏德用所由者。德相业用与彼玄门。而作所因也。
钞德相业用者。一云十种玄门。自体本具名德相。蕴之在因故。故下钞云。谓真如既具过恒沙德。如所起事。亦具德无量。故知云门即是德相也。应根互现名业用。施之在外故。如世水火。本性湿热名德相。令人受用名业用。二云德相是真界上性德之相。业用是解脱等益物之用。德相业用非是玄门若将玄门。就性德论。法尔本具。便属德相。若将玄门。就应用论。随根新现。便属业用。如世油蜜秤用斗各不同故。或名一斗。或名一秤。又解德目真界上性德。业目解脱等功业。十种玄门名相名用。就性德论。名相本具足故。就功业论。名用应根现故。如尖刀就剑自体名相。锋锐之相故。就人执持为用。斫刺之用故。
疏因广难陈略提十类等者。此是表法无碍之所以名因非是办果之法体名因。如比量三支中因支也。如上所立十玄无碍。恐人不信。生疑诘问。有何所以得知如是无碍耶。答一唯心所现故。得知无碍也。此意能变之心。既许无碍。全心作境。境何有碍。不取心境。作义为因。但取心上无碍之义为因。亦不取境体作果。但取境上无碍之义为果。细思细思。二法无定性故。得知无碍也。但取诸法无定性义。与彼玄门而作所以。余准可知。勿谓诸法本不无碍。由此十种。令彼无碍。但令彼无碍。但令根信。故置令言。如人遥指树下有水余人不信。乃问前人。何以得知树下有水前人答曰。树有白鹭故。方能令彼信知有水。勿谓水本是无白鹭。令有但彼白鹭。表有水因。今此亦示勿见令字而乃封言不生信解。
疏七约起修义通德相业用者。约自利修内证境界名德相。约利他修外示境界名业用。或约始觉相修名业用。本觉性修名德相。
疏约佛用亦德相等者。释非两别也。谓佛利生自然业用即是德人本具之相。如刀有斫刺余物之用归刀。还是尖薄之相。
▲言约根相亦称用等者。令生新见其相。相为利生之用。令物新触其刀。尖薄之相。便是斫刺之用。
疏即用之相染净双融者。如即影之明好丑容尽。
▲言即相之用能染能净者。如即明之影能好能丑。
钞十定品山间山上日影喻等者。彼释云。喻中有五。一明日光现影七宝山者。即七金山。如十地末列名。但余妙高及雪香二山。山间有七香海。海现月影。山以净金能现影。二其宝山上下。明两影互现。正喻菩萨自他互入。以彼影明净如今之镜故能互现。三或说月影下。正辨得名不同。谓水中本影现山上影时。此所现影。从山上出。来入山间。若山上本影。现水中影时。之所现影。从山间出入七山上。故正入时。即名为出。所喻可知。四但此月影下。明重现无尽。喻菩萨帝网身土。五体性下明体离二边故能互现而无杂乱。谓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现分明故非无。
疏一切诸法真心所现等者。圭峰云。然象外之理真说难证。今以喻为衡镜。定诸宗之是非。(注便随喻以法合之。随文以注对之异法喻一一相照易见览也。然初览时。但且一切读喻辨本末了然后却以注文对详其理)如一摩尼珠。(一灵心也)唯圆净明。(空寂知也)都无一切差别色相。(此知本无一切分别亦无一切善恶也)以体名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以体知故对诸缘时能分别一切是非好恶乃至经营造作世出世间种种事数此是随缘义也)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愚智善恶。自有差别忧喜爱憎自有起灭。能知之心不曾间断此是不变义也)然珠所现。虽百千般。今具取与明珠相违之黑色。以况灵明知见与黑暗无明。虽相违而是一体。(法喻已具)谓如珠现黑色时。彻体全黑。都不见明。(灵知之心在凡夫时。全是迷愚贪爱都不觉。如来知见大圆镜智故。经云身心等相智是无明也)愚痴孩子或村野人见之。直是黑珠。(迷人但见定是凡夫)有人语言此是明珠炳然不信。却嗔前人。谓为欺诳。任说种种道理。终不听览。(宗密频遇如此类者向道汝今了了能知现是佛心炳然不信却云。此是诱三婆二妇之言。直不肯照察。但言某是钝根实不能入。此是大小乘及人天教中着相之人意所见如此也)纵有肯信所说是明珠者。缘目睹其黑。亦谓被黑色缠裹覆障拟待。么拭揩洗。去却黑暗。方得明出。现始名亲见明珠。(北宗见解如此)复有一类人。指示云。即此黑暗。便是明珠。明之体永不可见。欲得识者。即黑便是。乃至即青黄种种皆是。知令愚者的信此言。专记黑相。或认种种相以为明珠。或於异时。见黑槵子末吹青珠乃至赤虎珀白石瑛等珠。皆云是摩尼珠。或於异时。见摩尼珠。都不对色时。但有明净之相。却不认之。以不见有诸色可识认故。疑恐局於一明相故。(洪洲见解如此也。言愚者者彼宗后学也。异时乃至黑槵子等者。心涉世间。分别尘境时。见贪爱嗔慢之念也。虎珀色瑛者。如慈善谦敬之念也。不对色时者。无所念也。但有明净者了了自知无念也。疑局者。彼云唯认知是偏局也)复有一类人。闻说珠中种种色。皆是虚妄。彻体全空。即计此一颗珠都是其空。便云都无所得。方是达人。认有一法。便是未了。不悟色相皆空之处乃至不空明莹之珠。(牛头见解如此也。闻说空等者。诸部般若说空之经也。计此一颗等者。计本觉性。亦空无所有认有等者。闻说诸法空寂之处了了能知是本觉真心却云了了不知心体不空。不空者。涅盘经云。如缾空者。谓缾中无物。名为缾空非谓无缾。即明真心之中无分别贪嗔等念。名为心空。非谓无心。言无心者。但为遣却心中烦恼也。故知牛头但遣其非。未显其是从此已下。皆喻荷泽之意)何如直云唯莹净圆明方是珠体。(唯空寂知也若但说空寂。而不显知。则何异虚空。亦如圆颗莹净之慈圆虽圆净而无闻性何名摩尼。何能现影。洪洲牛头。但说无一切不显灵知亦如此也)余一切相悉是虚妄。(善恶分别举动运为。如洪洲初认起心动念等悉是虚妄故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当知彼宗认虚妄为真性也)正见黑时。黑光不黑。但是其明。青元不青。但是其明。乃至赤白黄等。一切皆然。但是其明。既於诸色相处。一一但见莹净圆明。即於珠不惑。(一切皆空唯心不变迷时亦知。知元不迷。念起亦知。知元〔无〕乃至〔爱〕乐喜怒爱恶一一皆知知元空寂空寂而知即於心性了然不惑。此上皆逈异於诸宗也)但於珠不惑。则黑即无黑。黑即是珠。诸色皆尔。即是有无自在。明暗融通。复何碍哉。(此皆同彼二宗也。黑即无黑同牛头洪洲俱此一切皆无又黑即是珠已下同洪洲云一切皆佛性凡圣善恶都无所碍自此已下喻意再将荷泽本宗结拣三宗云)若不认得明是能现之体永无变易。(荷泽)但云黑等是珠。(洪洲)或拟离黑觅珠。(北宗)或言明黑都无者。(牛头)皆是未见珠。(结也)释曰。彼约禅门。随见解而浅深泛异。据法理而南北源同。此约圆宗。随事相而终行布。据心性而本末圆融。顿圆之义旨虽殊。法喻之意趣罔别。以顿成圆妙之至矣。学者存心。非不晓乎。
钞若尔何以初异体门中云等者。钞约不相由义立同体。相由义立异体。疏释反此。故钞伸问钞答文云。谓要由各异。(疏家异体)方得待缘。(钞家异体)要由遍应。(疏家同体)方自具德。(钞家同体)钞据直论相由异体诸法互资故不相由同体各自具德故。疏据所以相由是同体所以因相由故各自具德。乃是同体。不相由是异体所以因各守自性方始互待其缘。乃是异体。
钞一钱当体自是本一等者。贤首云。此且约现钱中况彼一来缘起无尽陀罗尼法非谓其法只如此也。应可去情如理思之。仍恐未晓。今复略陈。如一尊佛。(乃本一也)而应多根。物既异感。佛必殊形。(即多一也)虽应质不一。然本身无二。(多一不碍本一也)匪唯佛佛能尔。抑又法法皆然。故钞云。如十钱为喻。其法界差别无尽法中。各各遍应。故随一一。各具法界差别法也。恐封其喻故。劝去情思之。
疏七同体相入义等者。问一体之法如何立相入玄门耶。夫相入者。自他体在但互涉入故。答同体之法凡夫见时。可定同体。圣智观智。同异无碍。是故得立相入玄门也。如菩提场世尊与忉利等处世尊。互相涉入。岂不得立相入门也。若尔还是异体。何名同体耶。答就本真体。全此全彼故。约凡夫解唯一体故。若不许尔。云何异体之法。相即门中。许作一体法耶。彼此异因不可得故。又云何立得法无定性故。同体相即。准此可知。
钞亦如一人望父名子等者。但举喻用明勿谓是法。
钞异体相入故令同体相入者。既忉利天根既入菩提场佛身。彼忉利天佛。岂不入菩提场佛身中也。相即准知。
钞冥同性海者。谓前五句属因分。有迹可说故。第六句属果分。绝待离言故。
钞住一边应故有广狭至即前本门第二门也者。若尔但有遍。应广狭宁成。答斯则蹑前起后。不相离故。
▲言由此即彼故此隐彼显者。问能即无体云何名隐。答正能即无体时。不妨便为所即有体。此所即有体之法。在能即门隐也。又解举难况易也。能即尚无。岂不名隐。如败军尚死岂不为饯耶。
▲言又由异体相入带同体相入者。如忉利等毗卢佛身皆入菩提场毗卢佛身中。此菩提场毗卢佛身更入阿閦佛身中。既所入菩提场毗卢佛在阿閦佛身中。彼能入忉利等毗卢佛居然在阿閦佛身中也。
钞后之七门促前三生者。前三生是缘起相由所以。后七乃是玄门将果显因也。
▲言约智显理等者。上两句因分。下两句果分。言说与不说无碍难思者。因果互融其犹波水相收也。又准下疏释。而有多门。义既幽微。理须委辨。幸愿群英。勿倦文繁。故彼疏云。初从义大。次约说大。后辨双融。义中有三。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智有名为可说。不可指斥示人名不可说。二约证处。既此所证。离相离名还云此法不可说。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如鸟迹所履之所。以喻所证。而言此处非有非无即为可说而迹处不可示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令解故名可说。真诠不逮故不可说。摄论云。无分别智。离五相故。谓睡眠昏醉等。以真诠不到故。约遮诠以示彼法。(谓以空中之迹喻证智。说有空中之迹。即是可说。不可示其长短大小。即是不可说。言五相者。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相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於真义异计度故。又准后钞更有二义。一约自体。真法互相显现名为可说。不可以此性相别取。名不可说。二者情实相对。以情望实情外有真。可以谈说据真就情真外无情。用何起说)二就说大中亦三。一约后得智。随事行相可以言分别。是则可说。是出世间故不可说。(以后得智必由证真故。是出世如何说乎)二约加行智。谓是意言观故。是则可说。观中行相言不至故。名不可说。(以修中观必称性修。性出名言。故不可说弥勒云。种性粗相。我已略说。诸余实义。唯我能知)三约所寄法。可以寄此表示令人解十地故。名为可说。不可以此即为十地。名不可说。三约双融中。此上六中。各说即无说。无说即说。无二俱融。准思可见。又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证就缘是即可说。二所证非修故不可说。能证修起是则可说。三正证离相故不可说。后得带相是则可说。四后得无分别故不可说。寄法表示是则可说。五加行观无分别故不可说。寄法表示是则可说。此上不可说皆各不异。於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真理不可说。以普遍於事。是则可说。缘修即可说无性故便同真理。即不可说也)释曰。彼疏大门而有三义。今据后义。云说与不说无碍难思。言庶几者。即周易系词云。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注释云。殆者近也。庶者慕也。几者事动之微也。谓圣人见几。贤人庶几。今令后学亚夫圣贤也。
钞如所起事亦具德无尽者。谓真如所起事法。必须称性。故德无尽。
▲言斯言未当耳者。此唯约但空之理也。阙事理无碍及不空之德也。
钞今略举十四德者。准钞标列而有十六。应是广狭微细二中。普摄诸法。合为一德。及相即托事二中。与一切法同其体性。合为一德。乃成十四。又钞中无有分限及与一切法恒共相应。经中即无。应是经中遍一切处无有边际。并与一切法无有相违。二德。准经中。昼夜年劫。以为四德。此钞合论。但云二德。余与经同。若依旧钞。标列虽同。似违经故。初后之经。经各开二。钞合为一。学者详悉。
钞枕上片时等者。此之两句。即是唐宋类诗中。春梦诗也。乃古人岑参所作。具云洞房昨夜东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上之两句非此申。故钞不引。
▲言皆由如梦者。谓色心等法。皆如梦境。所以即入等自在也。故睿公云。长夜之内。大梦所成。皆由心画遍造众形。神传五道。修尽伶俜。若能悟之。即破无明。
疏六如影像者者。影字疑错。应是镜。寻钞自知。故睿公云。形不入镜。光照而有。世亦如是。业影而受。不知此者。长婴其咎。若能悟之。还神气母。或是影字以况虚无自在之义亦得。故睿公云。光不照处。谓之为影。不照慧明生生死长永。舍远夷途而行榛梗。若能悟之狂惑自醒。
▲言略有二义者。准下疏文。而有四义。一妄分别故。二诸识熏习故。三由无性不相知故。四真如随缘故。今云其二。故云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