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谈玄抉择

  疏一性无性即是佛性者。众生等有。故名一性。缘相本空。复名无性。觉照灵知。又名佛性。如一水性一性也。无其波性无性也。即是湿性佛性也。
  疏佛性名第一义空等者。谓本觉体无所胜过云第一。真智故缘云义。妄相本寂云空。而常照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
  钞一性得二修得者。如次本始二觉也。或正缘二因也。
  ▲言无相智无碍者。如次是本觉智净相不思议业相也。
  ▲言今观所引正证是岂如来藏义者。清凉意取能空真法。荐福意取所空妄法。故义别也。清凉之意。真如妙理离妄名空。具德不空一体莫殊也。
  疏心如工画师等者。下疏释云。心者总相之心也。诸世间即诸彩色。此句为总。下出诸相。即蕴界处。故云无性而不造。晋译云。造种种五蕴。正法念云。心如工画师。手画出五彩。黑青黄赤白。及白白故。上文云。布诸彩色画手喻心。六色如次喻地狱鬼畜修罗人天。若言种种则十法界五蕴等法。皆心所造。次二颂令前初偈下半。於中二。初一举例以令犹成前诸言。谓如世五蕴从心而造。诸佛五蕴亦然。如佛五蕴。余一切众生亦然。皆从心造。然心是总相。悟云名佛。成净缘起。迷作众生。成染缘起。虽有染净。心体不殊。然佛果契心。同真无尽。妄法有极。故不言之。若依旧译云。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则三皆无尽。无尽则无别之相。应云心佛与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亦无尽。又上三各有二义。总心二者。一染二净。佛二义者。一应根随染。二平等违染。众生二者。一随流皆佛。二根熟感佛。各以初义成顺流无差。各以后义。为反流无差别。无差之差含尽无尽。又三中二义各全体相收。此三无差。成一缘起。上约横论。若约一人。心则总相。佛则本觉。众生则不觉。乃本觉随缘而成此二。为生灭下半。即体性无尽。即真如门。随缘不失自真性故。正合前文大种无尽。若谓心佛众生三有异者。即是虚妄取异色也。
  钞有云影外有质名半头唯识等者。小乘宗中。除正量部。余十九部。说似自相。如镜中影。得名唯识。本质识外。不名唯识。取之不全。故号其半。大乘之义。若相若质。皆从心变。咸名唯识。乃号其具。言譬如工画师等者。如次心依计圆。配释可知。
  疏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者。故睿公云。响无所在。缘会发声。不知自我喜怒交争叩其心。事像万形莫知其本。终日营营。
  疏上之十事同一缘起者。前之十门。勿谓历别。亦乃互资相待。举一全收。无有障碍。故成斯观。欲令易了。重复略示。一观佛法身遍自身中。二观自色身遍法身中。三观佛法身变作自身。四观自色身露现法身。五观佛法身夺尽色身。六观自色身隐映法身。七观佛法身即是色身。八观自色身本是法身。九观佛法身非是色身。十观自色身非是法身。如彼金体对彼环相。一观金体遍环相中。二观环相遍金体中。三观金体匠成环相。四观环相显出金体。五观金体夺尽环相。六观环相隐彻金体。七观金体不异环相。八观环相不异金体。九观金体是非环相。十观环相是非金体。以喻对法。昭然可知。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有情如是。非情例之。然上十观。始习则前后别作。久炼乃首尾总观。何有障而不寂。何有德而不具。但请群英。谛晋心焉。
  疏有即有离者。真理离相故名为离。翻离云即。事法不尔。故唯在彼理望於事。
  ▲言有一有异者。事法即理具二种。一能所即同一种一也。二所即理同二种一也。事法非理具二种异。一事别於理一种异也。二事有万差二种异也。理望於事。不具二种。故唯在彼事望於理。细思有味。
  钞以相遍之义义皆相似者。如相即二门义亦相似。云何却会。答余对但约以理望事。或以事望於理事。自类为对。各成二对。所谓成坏即离隐显一异也。唯有相徧。自类无对。互望为对。义皆相似。故不会之。
  ▲言又相遍者即后八门之所以故者。问此之十门。互为缘起。随举一门。即与余九。而作所以。何故此云唯相遍义作余所以。答实则互通。但从初说故。
  ▲钞云尔言自他俱泯义即真理即事门者。问自泯可然。能即癈体故。他泯难通。所即体存故。答此意云。既是真理所即之事。验事无体。如水即波。波无别体。故钞云由其即故而互泯也。
  疏且依古德显十玄门者。钞释依贤首所立也。准此钞指贤首新立广狭主伴二门以替至相纯杂回转二门也。若尔何故贤首义分齐中。乃有纯杂回转。即无广狭主伴。其故何耶。应是贤首初依至相。后方改易。故钞云尔。
  疏同时相应具足圆满者。问佛果海中具苦集不。若云具者。何云荡无纤尘耶。若云不具。即阙此玄。今谓通云。约佛自体。苦集皆尽。融他众生。亦无不具。故前钞云。而圣不同凡无。烦恼故无。又佛心中有众生等。如次证上。其理昭然。又解以彼妄染有二种义。一者过患即是所断。二者清净即非所断。全此彼亦无有二。若约初义。不断而断。佛无妄染。若约后义。断而不断。是故前难一时顿遣故。净名经云。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斯良证也。又贤首义分齐中云。一切烦恼不可说其体性。但约其用。即甚深广大。以所障法一即一切具足主伴等。彼能障惑亦如是也。是故不分使习现种。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故。是故烦恼。亦一断一切断也。故贤首品明一障一切障。小相品明一断一切断。是此义也。又此断惑分齐。准上下经文有四种。一约证。谓十地中断。二约位。谓十住已去断。三约行。谓十信终心断。四约实。谓无可断以本来清净故。广。
  彻者。此意有力之体为所入。无力之体为能入。非谓但用。□□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者。问佛见不。若云不见□□。□见者应非是隐。若许非隐。应阙隐显一种玄门也。若□□□。□门应非通兴十玄作所以也。答有二义。佛虽不见而□□□□良恐不尔。岂可佛智但是徧知见无徧见耶。又解今就因□□显门。佛皆遍见彼不见不见。摄所归能。佛具隐显又□□□□门。不见彼显。非谓彼隐亦皆不见。故成遍知。若尔不见彼显。还非遍知□云良以彼法具隐具显。佛智遍知。若隐若显。且就隐义。不见其显。故云不见。各据当门。或隐或显。一切皆见。故成遍知。如月半晦。但不见明。名之为隐。非谓彼晦亦皆不见。又解以所观法具彼可见不可见义。亦成无碍。能观佛智双见可见不可见义。可成遍智。若但见於可见。不见不可见者。应彼遍知。故下钞云。则无一处无有普贤。今何不见。释有三意。一约权不见是盲者过。二不见是见。见虚空身。以虚空不可见。若不见者真见虚空。三亦遍不见处故明见则不遍。何者以可见不可见皆是普贤身。要令可见为身。则普贤身不周万有。释曰义相当者犹而作证。学者谛思。又解此隐彼显彼隐此显等五句。但是解境。隐显门成。非佛智境。五句皆绝。方是行境遍智义立。安有隐显而当方寸。何得难言佛见不见耶。此理甚邃。宜审详悉。
  ▲言故彼相在即相入也者。清凉意也。若尔刊定何故德相但有相在而无相入耶。彼师意谓。从外至内名相入。本居其内名相在。既本居其内居无相入。但具相在。若尔清凉义云何通。答行布门中常相出。圆融门中常相入。行布不碍圆融故。从外而至内也。
  ▲言又德相不能入作真如则阙此德者。问德相不能入作。但是事事无碍。何关真如耶。答称性之事事既无之理亦阙。又解玄门乃是事事无碍德相即是真界性德。故云尔耳。
  ▲言不应有普摄诸法之德等者。破转救也。教外救云。真如阙入作之德。有何过耶。故钞云。不应等光破阙相入救。次破阙相作救。寻钞可悉。
  ▲言今明时无别体等者。问行位一对。位无别体。何为所依。答位有□体理智体故。或虽无别体。附行而说。得为所依。又非外道所执故。
  钞如具自十对既尔者(即是自体义开十对)彼一华叶具前十门亦然者(摄一切法他十对故)钞今欲会取等者。纯杂一门。古师建立。贤首改之。清凉会取三师意取。略伸区别。古师立云。一行名纯。万行名杂。纯不碍杂。杂不碍纯。若华开於锦□名具德也。贤首破云。同一法界故纯。不坏事相故杂。即事理无碍一行长行故纯。不是其杂。不妨余行故杂。不是其纯。此但约事而阙无碍。若一行多行而无障碍者。一行之中。多行若存。滥相入门。一行之中。多行若泯。滥相即门。故贤首癈之而立广狭。若尔广同纯义。狭同杂义。亦有上难。通答此难。已见上文。
  钞一即十时一即显者。问一既即十。一体不存。如何名显。答此言一即十时。非谓癈一。但一正即十时。一法正显也。如世十人共作其事。一人正作十人十人之事一显余隐也。
  钞西方从定起为隐者。问既见出定。何名为隐。答不见入定。故名为隐。如见暗处。不见其明。故名为隐。非谓彼暗亦不见也。又解东方众生不见西方出定故名为隐。寻钞可悉。
  钞又暗处非无明等者。上但约明。上论隐显。此通约明暗两法上。论隐显也。
  钞三约难知微细微尘不大而剎不小而能广容者。问微尘不坏相义作能含耶。称性义作能含耶。若不坏相作能含者。更有何义。作所含也。岂一小尘不坏事相而含多种大事相也。若称性义作能含者。还是大能含小。何名难知。答虽彼尘毛不坏相故小而有力用。故能含大。如一尺镜照现星月。又解虽彼称性而为所以不坏小相而作能含。亦无违理。如彼事理无碍得为事事无碍所以。不应便难令同事理无碍义也。
  钞若是真者何异同时具足相应门耶者。此是清凉难刊定也。问若将此难返破清凉。若为通含。答同时门中。具足十对。并下九门。圆满无遗。微细玄门。但摄相入。四句之中。多入其一。一句之义。势若云泥。岂相滥耶。但由刊定错立。故带是难。故钞云此但当法即具一切炳然齐着。故滥同时门也。
  钞第二重所含诸剎等者。问第一重尘含尽一切剎耶。含不尽耶。答含尽何有第二重所含剎耶。若含不尽第一重尘应不称性。性外无法故。若云称性含不尽者。彼不含剎。应是性外。性外有法。事无依故。若更互含。与相入微细有何别耶。答词已见上文。
  钞金色世界即是本性者。本性无染。与缘成器。为自体故。故名金色。言弥勒楼阁即是法门者。经云时善财童子渐次南行至毗卢舍那庄严藏大楼阁前。暂时敛念。白弥勒菩萨言。唯愿大圣。开楼阁门。令我得入。弥勒弹指。其门即开。善财即入。入已还闭。见一楼阁中有百千楼阁。彼百千楼阁中。一一各现百千楼阁。一一楼阁前。各有弥勒菩萨。一一弥勒前。各有善财童子。一一善财童子。皆悉合掌在弥勒前等。此显楼阁即是法门随一法门即是一切无尽法门。
  ▲言火聚刀山即般若无分别智者。经云善财童子见彼胜热。修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犹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无极。登彼山上。投身入火。彼疏释云。四面火聚者。四句般若皆烧惑薪故。中有刀山者。无分别智最居中道无不割故。高而无上难可登故。投身入火者。从无分别智遍入四句皆无滞故。又释刀是断德无割故。火是智德无不照故。投身下者。障尽证理故。即刀山为能证。火聚为所证。故此火等即是法门。不须别表。现所用故。称性事故。此意甚深难解。不可轻尔。
  钞现在以可目睹例同过未故云平等者。过未是无。众所咸悉。现在是无。理难显示。故例过未。说云平等。良以现在不住过未分故。急流度刃。其喻可知。缘生无性。其义无差。故云平等。
  钞谓如因过未而有现在等者。如昨日日轮上立过去世。来日日轮上立未来世。今日日轮上立现在世。今日日轮自立现。揽二日轮所以成。离二日轮无体。复立过未。是知现在一世成就三世矣。余二三世准此可悉。问过未之法。有体耶。无体耶。答云。有体还同小乘。复滞常见。违背如来。一向说故。生必灭也。缘生之法。过去缘息。如何得存。未来缘阙。如何得有。若不藉缘。应非释子。若云无体。何殊法相。如何说得三世相因。无体之法。不但作因果故。若无体法得作因果。龟毛兔角应作因果。若作因果。龟应生毛。兔应生角。今谓通云。过去曾有。现在今有。未来当有。约自位论皆有。约他位论三世皆无。如曾有中无现未故。余例可知。又缘生义自位皆有。无性之义一切皆无。有无双具并权小。若就行布。三世之有。定不同时。若就圆融。三世之有。而得同时。融行布异时之有。而作同时之有也。如相入门。若就行布异处之有。约圆融同处之有也。融异处之有。而作同处之有也。故名相入。以处例时。其义昭然矣。又解缘起门。中过未是。无已灭未生故。性起门中。过未是有。本来具足故。亦无诸难。
  钞是故依古别立玄门者。问长短劫即入还是即入玄门。岂可顺古立时而作玄门耶。答成门已竟。望义别故。由长劫即短劫竟。彼短劫便表长劫法体。多劫即一念。一念便表多劫法体。彼时劫非幽玄耶。
  钞然其后千不异前千但互举为首。带余九所依能所相。兼有十所依。随一所依。有十玄门。故成百门。余九所依各各为首。成百亦然。故成千门。此是前千如一玄门为首带余九门能所相兼有十玄门。随一玄门。有十所依。差别一门而成十种。所带九门。各十所依。差别一门。各成十种。故成百门。余九玄门。各各为首。成百亦然。故有千门。此是后千依依。各具十门。十门各具十依。门门互带。依依互带。实无二千。为头别故。如云三七二十一七三二十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