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钞上来开合遍收者。问清凉判教舍合后离。何故此云开合遍收也。答判虽依开。收乃通合故。次钞云。若准为一。难见浅深。非判教也。如依贤首五门判教。岂不收余师义也。是知判收不同。故无过失。言行布即始终之教者。问始教既属真实中摄。彼方便中大乘。是何教也。答始教一种。两处收摄。若对小乘。真实中摄。若对一乘。方便中摄。如分半满。亦两处摄故。
▲言权实双明者。乘不了而法了也。
▲言带权说实者。带共般若。说不共般若也。
▲言带实明权者带实相。而说观照也。
▲言相想俱绝宗者。破相始教与顿教也。
钞此应广引者。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山等诸大高山。(十大山王以严十地故)次照黑山。(喻缘觉者无法空之光故)次照高原。(喻声闻者不生佛法莲华故)然后普照一切大地。(此一种通合三聚。取决定能生处喻正定聚。得缘方正喻不定聚沙卤等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也)曰不作是念。我先照此照彼。但以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前后等。法合准之。
疏更有一类不定根等者。问与摄末归本根。有何别耶。同据从浅至深故。答彼约从浅至深决定。此约从浅至深不定故也。
钞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者。缘自内证真实境界不可显示一切众生故。此约证道也。本末常住无碍法界。不由如来新所建立。此约本性通二道也。
▲言二趣者。谓能说所说能想所想能名所名之二相也。
▲言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者。文义相属。谓之为堕。佛知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也。
▲言四悲愿所成等者。问第四第五同约自利即无利他方有。有何别耶。答第四佛如明镜。根如物身。说如影。在佛心故。第五佛如天月根如众水。身如如影。在根心故。细思甚别。慎勿相滥。
▲言悲愿所成即兼因果者。悲愿因也。所成果也。向言教证二道。名虽常闻。义甚幽僻。今承文便。粗当显示。准下疏辨。总百九重。一教行相对。言声为教。行德为证。犹下请中字义。(义者谓诸地胜妙行字者谓说十地差别相)二地前地上相对。以地前闻思修慧为教。地上行德为证。(解行已前依教证行名教。初地已上离言合实为证)三真伪相对。即於地中闻思修慧报生识智缘照之解。名曰阿含。真智出言为证。(谓不与如合堕世而修名之为伪。契如为真。地上菩萨生来即有此智。故云报生识智悲初证如故属於教可宣示故真智出言故名为证)四修成相对。一切地中。真伪合修为教。舍伪契真为证。犹下所明义说二大。(说大中有证智故云真。有加行后得缘世法故云伪名真伪合修义大中唯明证智故云舍伪契真矣)五相实相对。世间修得彼证相名教。契本实相为证。(相即前舍伪契真有即得故实相则违本离相无所得故)六体德相对就彼离相所成行中显本法性为证。依本成德为教。犹下炼金金体与钏等。(谓所成行体为证成德为教故以金喻证显本性故庄严其喻教信等德是修成故)七体用相对。前体及德皆证。依体起教智之用为教。下珠放光。光喻於教。珠体喻证。八自分胜身相对。自分所成体德及用皆证。进受佛教为教。下叹金刚藏二万妙智及辨名为证。力坚念教法为阿含。九约诠就实相对。真智之体为证。约言分十为阿合。犹下述。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五
录摘文解
玄飙才举无着牵羊 智光立无相 宁起有见如须弥等 智论说法性法界法住法位皆真如异名 因乖常理成三界无常 六波罗蜜七最胜所摄 海八德 不可不顺己宗判论错 但是三昧 性相二宗 受变易生死 三种意生身 众生不入涅盘我亦不入 诸相立新熏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百法 四种胜入 同时四相灭表后无 水有十义 依他无性即是圆成 於解常自一等 处虚空在喻证空处之迹喻地阿含 四相俱时而有 照体无自即是证如 以智会如非证如矣 谓以心传心 心无心相 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 亡言者可与道合 十身十忍十眼十通 一大善巧摄生方便
大方广佛华严经谈玄决择卷第六
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
赐紫沙门 鲜演述
疏然此教海宏深等者。宏者所摄义广也。深者所摄义幽也。
▲言包含无外者。总显圆教所诠无障碍法界。体义之外。更无别法。当所依体事也。
▲言色空交映者。约喻言也。色海空天也。约法言之。色事空理也。摄色归空理法界也。当摄归真实也。色空交映事理无碍法界。当彰其无碍也。
▲言德用重重者。德相业用十种现门。当周遍含容也。
▲言语其横收全收五教者。能收即是圆教。所收即五教义。举教收义也。喻云必摄百川。举川取水也。言五教者。一云同常。二云除能摄圆教加所摄人天教也。如何摄义。不摄於教。大门别故。前门藏教所摄。即摄其教门。此门义理分齐。乃摄其义。故前疏云已知此经总属圆教。未知圆义分齐云何。言乃至人天总无不包者。谓十地第二地中。经明十善。而有五种。一人天善。二声闻善。三缘觉善。四菩萨善。五佛善。就人天善。复分三品。故彼疏(第六下半七十纸中)云。谓人善为下。欲天为中。色无色界为上。或由三时之心。(欲行〔止〕作行已三时俱重名之为上。随一二轻为中。三时俱轻为下)或约境有胜劣。(如一不杀一畜尤重心处不获已而杀心为三品之恶三种不杀即三品之善)或自作教他等。(自作但作为上唯自作为中唯教他为下)细论其义。多品不同。(将上四事交络相望则成多品如约人境是一重更以重心则为二心复三时重即为三重更教人杀其四重余别可思)问若准戒经。修二乘行。尚破禁戒。何况修於人天善耶。答虽一十善。所用功异。故下大钞(十五上半十一纸中)引庄子第一逍遥篇云。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或而立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镬吾反)落而无所容非不呺(虚憍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蒲包反)之。庄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其药能令手不拘折故常漂絮於水中也)客闻之曰。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枝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蓬非直达者也此章言物各有宜苟得其宜安往而不逍遥哉)今借此言。一种十善犹不龟手之药也。凡夫用之。兼济无外。则裂地而封矣。释曰。下同人天。终殊权小。海滴之喻。思云可悉。钞虽有戒善等者。拣滥也。恐外疑云。此经既有人天戒善。应是小乘教也。故今夺云。是圆教戒善。乃至云以彼能事事无碍故。言其犹大海等者。此言乃略。应云其犹大海。一滴之水尚异江河。况於沟洫。以喻圆教戒善尚异终顿。况於小始也。若准天台。而有四句。谓渐渐非圆渐。圆圆非渐圆。谓渐家亦有圆渐。圆家亦有圆渐。渐家渐者。如江出岷山始於滥觞。渐家圆者。如大江千里。圆家渐者。如初入海。虽则渐深。一滴之水。已过大江。况滥觞耶。圆家圆者。如穷海涯底故。今云渐。是圆家渐尚过渐家之圆。况渐家之渐。例此可悉。沟洫二字。出於论语。包氏注云。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城。城间有洫。洫广八尺。以不可将沟洫之水比大海之深广。法合可知。
钞先则总收者。圆教之中有前四教义也。故疏云。大海必摄百川。圆必摄四。后则总拣者。圆教之中。无前四教义也。故疏云。虽摄百川。同一咸味。(如月发焰带微尘而共红似水澄清含轻云而俱〔缘〕)故随一滴。逈异百川。虽摄於四。圆以贯之。故十善五戒。亦圆教摄。尚非三四。况初二耶。
▲言如圆教中亦有小乘戒善等者。但有能同之义也。勿谓便有所同之义。是所拣故。
▲言水义同也者。释伏难也。恐有疑云。海中但有俱德醎水唯是海水。何有百川水耶。答水义同也。此意云。海中但有能同百川之水。故云海有百川之水。勿谓便有所同之水。是所拣也。(故法)合难云。圆教中但有无碍法界。唯是圆义。何有前四教义耶。答义门同故。此意云。圆教之中。但有能同四教之义。故此云尔。
疏一乘有二等者。若就能同。即目此经。若约所同。乃通余教。故贤首教义分齐云。次教摄乘者有二。先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三绝相一乘。如楞伽此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此终教。五密意一乘。此约始教。二明三乘亦五。一小乘中三。谓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终始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中三。始终俱离。五同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证此可悉。
疏以别该同皆圆教摄者。始开则同别有异。终合则能同别故。问别教与圆教为同异耶。答有云。宽狭异故。别教狭而圆教宽也。圆教双摄同别故。今详不尔。表诠立名。约收建号。故名圆教。遮诠立名。约拣建号。故名别教。分相则同别乍异。相摄则能同亦别。故疏云。今显别教一乘。略显四门等故。钞云即此同中必有别义。如事理无碍。必即事事无碍尔。犹彼江水入海亦醎。
钞七十五法等者。问彼七十五法。当教谈有。即互相碍。圆教谈无。如何得为玄门体事耶。答就偏根所执即互相碍。圆教谈无。不为体事。就佛本意。於无障碍法界之中。应彼偏根。派一分义。依之修行。证彼法门。其体非无。得为体事。故上疏云。千门潜诠与众典为洪源。即圆教所诠无障碍法界之中。千门异义。暗流在众经。依之修行。无不获益。所益之法。还是圆教无障碍法界。如大海水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所得之水。皆是海水。言如性双遣者。如是真如性即无性。或如即寂义。性即照义。
钞他心等十智者。他法数世集苦灭尽无道也。
▲言七方便者。一五停心观。散乱数息。多贪不净。多瞋慈悲。多痴缘生。着我界分。则二别相念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三总相念观。苦空无常无我。是资粮位。四暖。五顶。六忍。七世第一。此是加行位。故成方便也。
▲言又此十对至以为十玄所依体事者。问十对皆以五教出体。顿教之体。唯是一理。如何得为玄门体事。答言总意别故。或相从说故。或疎作体事故。或与摄归真实真空绝相。作所依故。
钞不即断空等者。不不即无物断空但即成物真空故。言青黄不即真空等者。相有异真色不即空也。无性同真色即空也。言空即无色等者。以理夺事故色不即空。事能显理故色即空也。言以真理非青黄故非色等者。不变异色故不即色。随缘同色故即色也。言空是所依等者。体异用故不即色。体从用故即色也。
▲言第四泯绝无寄观者。前三门正当事理无碍生灭门义。与真空绝相而为由渐。此观正当真如门故。言不可言即色不即色等者。不可言贯下四度读之。不可言即色者。(空若即色圣应同凡见妄色)不可言不即空者。(空若不即色应成断灭空)拂前第二门也。不可言即空者。(色若即空凡应同圣见真空)不可言不即空者。(色若不即空凡夫见色应不成迷)拂前第一门也。一切皆不可者。拂结例一切法也。不可亦不可者。重拂前迹。此语亦不受者。重拂之语亦不受也。受者领纳也。逈绝无寄者。照体独立。
疏谓无分限之理等者。以不可分故。性无二故。若尔何故下钞云。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显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无分。谓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尔真理不即事故。准此钞说理有分限。何故今云理无分限。答彼约非一而一。此就非异而异。故不违。
钞以非异故全同等者。问既云非异。云何说得理徧於事事遍於理耶。答此言非异。不约体一。但分量同。故无违理。又解由非异故。遍义得成。由非一故。理事得立。二义齐举。理事互遍也。
疏故出现品云至所谓无性等者。斯乃圆宗秘键性海玄关。若未廓於通达。寔难臻於[壹-豆+(中-〡+(皿-ㄇ))]奥。欲彰邃旨。故引全文。贵令时根照然可解尔。故下疏云。此中之成为理为事。若是事成。何以释云同一性故。若是理成。何以此云成正觉耶。入涅盘耶。此是华严大节圆宗之义。不对诸宗。难以取解。然诸众生。若於人天位中观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蕴实法。大乘或说但心所现。或说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说唯如来藏具恒沙性德故。众生即在缠。法身众生义一名异。犹据理说。更有说言。相本自尽。性本自现。不可说言即佛不即佛等。若依此宗。旧来成竟。亦涅盘竟。非约同体此成即是彼成。若尔何以现有众生非即佛耶。若就众生位看者尚不见唯心即空。安见圆教中事。如迷东谓西正执西故。若诸情顿破。则法界圆理。无不己成。犹彼悟入西处全东。(钞云以理融事故事如理而融通不可作理事别解)若尔诸佛何以更化众生。不如是知。所以须化。如是化者。是究竟化。如是化者。无不化时。故下结云。大悲相续。救度众生。随门不同。种种有异。约成佛门一切成也。钞释云。即类结余门杂有多。但略分四。一约性即一真法界。二约相即无尽事法。三性相交彻。显此二门不即不离。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约体门者。问体是佛不。答是不无碍。应成四句。一是佛以法性身。无所不至。故经云性空即是佛故。二佛绝能所觉为其性故。平等真法界。非佛非众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身无自性故。四双非性与无性。以泯绝故。经云。无中无有二。无二亦复无三。世一切空。是则诸佛见。二就相门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随缘变能所故。然此二门。各分深净。谓无明熏真如。成染缘起。真如熏无明。成净缘起。染成万类。净至成佛。以修净缘。断彼染缘。方得成佛。依此二义。则生佛不同。於染缘中。复有因果。因有纯杂。果有依正。若约纯门。随一菩萨。尽未来际。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约杂门。万行齐修。尽未来际。若约因门。尽未来际。常是菩萨。若约果门。尽未来际。常是如来。经云。为众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觉。若双辨门。尽未来际。修因得果。若约双非。尽未来际。非因非果。便同真性。前前二门。双具悲智。双融心境。第三性相交彻门。曲有四门。一以性随相。同第二门。二会相归性。同第一门。三双存无碍。具上二门。依此则悲智双运。性相齐融。寂照双流。成不自在。四互夺双亡。则性相俱绝。没同果海。无成不成。第四以性融相门。相虽万差。无不即性。性得无尽。全在相中。以性融相。相如於性。令上诸门皆无障碍。因果交彻。纯杂相融。事事相参。重重无尽。今就性门。四句之内。是即佛门。不取余三。就相门中。约有情门。是净非染。是果非因。是一分义。非此所用。就交彻门。佛则性相双融。生则会相归性。今经正约第四以性融相。一成一切皆成。谓以佛之净性。融生之染相。以佛之一性。融性之多相。令多染生随一真性。皆如於佛。已成佛竟。非唯有情。会万类相。融为佛体。无不皆成。故肇公云。会万法而成己者。其唯圣人乎。又云。是故圣人。空同其体。物无非我。以佛之性。融於物性。同佛皆成。以物之性。融佛之相。故令三业等於万类。即今经意。而非余门。故云随门不同。今是成佛门也。顿教多同约性四门。终教即同性相交彻。始教有二。幻有即空。同会相归性。但唯心现。多同第二。小乘人天皆同相门。由此有云。无情无佛。是约性相相融。以情之性。融无情相。以无情相随性融同有情之相。故说无情有成佛义。若以无情不成佛义融情之相。亦得说言。诸佛众生不成佛也。以成与不成情与无情无二性故。法界无恨故。佛体普周故。色空无二故。法无定性故。十身圆融故。缘起相由故。生界无尽故。为因周遍故。远离断常故。万法虚融故。故说一成一切成也。非谓无情亦有觉性同成佛。若许此成则能修因。无情变情。情变无情。便同邪见。余义具如前后广说。二释中先总释。同一无性故得现成。(谓既无二性。佛证一性。得成佛故。性随一性。皆成佛矣)妄性本虚生无是佛。(生自有妄见生非佛佛了虚妄生为非佛)真性叵得。非今始成。故皆成也。(若有可得成佛证性叵得。佛非始成。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异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说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门故。云一切皆不成也)问明要义。不可不知。幸希达士。善圣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