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谈玄抉择
华严经谈玄抉择
疏下经云远物近物。虽皆影现。不随物而有远近等者。大钞(十八上半三十三纸)云。如执镜临池。池中月出。而此影不近。天上之月。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影落潭中。而亦不远。以喻菩萨远在他方恒住此故。虽住此处。常在彼故。安有远近之异相耶。一切远近。类此可知。
钞但得成佛法尔能尔者。释成唯德相也。
▲言前即德相此则业用者。问前疏料拣云。八约果分唯是德相。今钞引证。何通业用。答钞约利生。故通业用。疏约佛证。唯是德相。故疏中云。约佛用亦德用德上用故。
钞该取前三故。皆别教分齐者。以别该同也。
疏随声取义有五过失者。下疏释云。一不正信。以随言解不称实故。二退勇猛。不能亡相趣真实故。三诳他。以己谬解为人说故。四者谤佛。指己谬解是佛说故。五者轻法。以浅近解解深旨故。谓法如言不殷重故。疏约未悟入故名为兼者。谓地狱天子。闻天鼓说法。顿超十地。乃是正为。今约前身熏种之时。故属兼为。问彼时闻经。不信谤经。即堕地狱。应属远为。何名兼为。兼为之根。约信向故。答地狱天子。而有二类。一者谤经。属远为摄。二者戒缦。当兼为收。故无其失。
疏借其三乘行布之名等者。问为即圆融之行布耶。为异圆融之行布耶。若异圆融之行布者。乃是抗行非圆教义。若即圆融之行布者。是圆教义。应不名借。答良以圆教兼具。行布正宗。圆融十宗之中。具德宗故。十地之中。隐其圆融。彰其行布。乍观名相似唯行布所名借。又解若就真证道。唯是圆融。若随根宜教道。通於行布。故上疏云。行布是教相施设。圆融是理性德用。所以名借。
▲言权教极果无实事故者。斯则暗用天台意也。故下钞云。智者虽说四教三教果海处。无有实事。但就教中。施设有果。进入位后果即便虚。如别教说。三贤十地。修三贤位。则有何修。乃至证地。更无有别。(此约证道)别教十地证境。但是圆家住耳。(此据教道癈别就圆)即由此义。圆教初住。自在过地。
疏权为等者。谓佛菩萨。权作同类。方便为彼。故名为权。
▲言或在法会而聋盲彰其绝分者。以化将作声闻。亦显法深故。
▲言或示在道而起悟知可逈心者。化己作声闻。兼彰法广故。
疏堕无为坑者。(无为正位一堕难出故喻深坑。又〔悲无〕水取灰断故如彼地狱)言坏善根至贪爱之水等者。(邪见拨无贪爱浸烂皆喻於水不容善根又阙土缘非生处故)言曾无厌舍者。(上据现恶阙缘令生厌怖。而同有佛性久久当成。故不厌舍)是知显恶无则无恶必有。故涅盘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若能发心。非阐提也。问后之所为。即前所拣。五类非器。收拣相违。其犹水火。若为通会。答下疏云。其犹棃庶以对於贵贱悬隔。(斯则拣也)以王收人。则率土之内。莫非王人。(斯则收也)是以若约普收。则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况於二乘无漏因果。若校优劣。则权教久行菩萨。尚不信闻。况於二乘。二乘上首。尚如聋盲。况凡夫外道。
钞欲配前非器令尽者。问但配前四何名尽。答以少从多故。权不乖实故。
疏谤虽堕恶犹闻历耳终醒悟故等者。准下疏释。此则益深。如来秘密藏经明。骂药服之得力。骂沈烧以还香。骂佛犹胜供诸外道。若尔岂无骂罪。骂罪非无。今语远益。故法华云。跋陀婆罗等。骂常不轻。千劫堕於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还过常不轻菩萨教化。涅盘喻以毒涂之鼓。欲闻不闻。无不死者故。菩萨之名。趣自闻谤之。曰谤尚远益。况深信耶。况解行耶。况证悟耶。佛持之者。勉思此文。
疏大海潜流至无不具有如来智慧等者。故下疏云。所以知佛智遍者。无一众生不有本觉。与佛体无殊故。以上言潜流。则以佛智遍他众生。今显生生自有。故云遍尔。此有二意。一明无一众生不有。则知无性者非众生数。谓草木等已过五性之见。二众生在缠之因。已具出缠之果佛。故云有如来智慧非但有性后方当成。亦非理先智后。是知涅盘对昔方便。且说有性。后学尚为谈有藏无。况闻等有果智。谁当信者。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圆教宗。自他因果。无二体。故不尔。此说众生有果。何名说佛智耶。斯则玄又玄矣。非华严宗。无有斯理。
▲言又破尘出经卷等者。下疏又云。如来藏经等说。有九种喻。喻如来藏。谓如青莲华在泥水中。未出泥水。人无贵者。又如贫女而怀圣胎。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摩尼珠落在深厕。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庵罗树华实未成。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矿。如像在摸。皆是尘中。有佛身义。
钞言被非情者以所被情即非情故者。问情即非情。情体既癈。何为所被不可非情而为所被。纵为所被。都无觉智。有何益用。不可能即情体不癈也。体若不癈。不名即故。答由常即而常不即。是故得名非情亦是所被。
疏前五唯体者。问下疏料拣前三重体。云然大小诸宗虽通用四法。而理不同也。准此岂不通理也。何云唯体。答前五重。体本唯事法。将后深义。料拣前四。乃通其理。故无有失。又问通取所诠体。岂不通理。答约亲所诠故。或以少从多故。或以性从相故。
钞於后三重料拣则前前无后后等者。问四通小前七通三乘前八约同教。既皆言通。应知通大通一乘通别教也。若许皆通。何云前前无后后耶。答不据所料拣教体。前无后故。但约能料拣义。前无后故。小乘无后六。三乘无后三。同教无后二。故作是说。因论生论。问海印炳现体准还源观。指论本觉岂同教。若作海印定体唯属别教。以赞假者。可通诸众。若作万乘。唯目一人。
疏谓佛语言乃至是谓佛教者。问语路一种。或是意识。或是唇等。既非是声。何为教体。答克性乃非。相从可是故。
钞正出今之教体等者。正出婆沙论体也。
钞语教异名教等者。正理同意语。谓语者音声为体。故谓言教。亦即音声。色蕴所摄。名是不相应。体行蕴所摄。名与教言。其体条别。教何是名。问意约语即教故。后答意云。语之教故以名为体。如云佛子。非佛为体。但用弟子。以为体故。
镜影由假发者。问正理论说。粗细俱实。云何名假答云。但藉多尘故名为假。非谓虚假。或云本计是。实。未计是假。义亦可通。
疏大乘有三大意同前者。小乘前二。或单取声。或单取名等。大乘不尔。取声必摄於名等。取名等亦摄於声故。
疏成所引声者。圆成实性所引声也。
钞若因受大种等者。谓因第八识执受有情四大种所造之声。余二准知。
▲言若世所共成等者。如次依他圆成遍计三性。所发之声也。言性圣言者犹正也。
钞天受非余者。谓彼愚人世无录用唯天怜爱方得自存。又世间所尊。莫过於天。世间所贱。莫越於愚。呼卑贱之愚夫。立尊高之天号。如呼奴为郎君戏而调之。应云咄天汝甚可怜。故云天爱。作如是说。非余有智之人亦作如是说也。
▲钞法词二无碍解脱境有差别者。法缘名等。词缘於声。
▲言蕴界处摄亦各有异者。声与名等色蕴行蕴声界法界声处法处。如次摄故。
▲言正理救云等者。本计声上屈曲非名句文未计云是。
▲言依一切位非自在者。依凡夫位。非圣人故。十地菩萨。於一字中。显无量名句故。
▲言而体非显者。自差别义字者无改转义者。理不诠义。不可翻译。如梵云菩提。是名此翻为觉。如但云菩是字。未有所属之义。不可翻译故。号不改转也。
▲言多剎那声集成一字等者。问前一剎那声现在时。后一剎那声至现在时。前声已灭。如何集成其字。今谓通云。本质前后互不相见。影像连带。许同时现。故乃集成。又解虽非同时。随其解心。攀前接后。假建立故。如施火轮。实非是轮。随心作轮。又如佛言。昔日鹿王今我身是。名句问答。准字应知。
▲言自共相者。局附己体名自相。贯通他义名共相。色碍心缘各局己体故名自相。空无我等遍一切故名共相。此是体义对。复有宽狭对。色蕴名共相。(宽也)色处名自相等。(狭也)复有离言带言对。乃至极微为共相。(带言也)离言不可说为自相。(离言也)复有增益非增益对。此非缘境而有解行。贯通多法。名为共相。(增益也)现量缘境。行离动摇。局附本真。名为自相。(非增益也)复有有作用无作用对。如因缘变境有作用名为自相。如分别变境无作用名为共相。
▲言一扇者。现凉凡故。二相好者。现大人故。三根形者。现男女故四味者。应云盐现食味故。应云文现义味故。
钞显无方理者。方犹比也。无比道理也。或显义体无定方城。娑婆一方亦许色等为佛事故。不同唯识。此方定用音声为佛事故。
钞七贤四果者。三资粮(五停心观。别相念观。总相念观。)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为七贤也。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四果也。言预流者。初预圣流故。见爱定断修惑不定。或一至五。前十五心六人名向。第十六心见相谛圆六皆名果。言一来者。依次初果进断修惑。一至六品。六无间道。前五解脱。咸名为向。第六解脱。其心容预。得名为果。超越初果。先伏六七及第八品。来登见道。前十五心。亦名此向。第十六心。超证此果。阙品证初后证一来。经义可思。但就次第约皆离欲有下三品。润一往来欲界生故。得名一来。超证相从。亦复此名。言不还者。依次二果进断欲惑。后之三品。三种无间。二品解脱。咸名为向。第三解脱。方得名来。超前二果。先伏九品及上七地六十三品。来登见道。前十五心。名不还向。第十六心。证不还果。证果已后。必不还生欲。
还圣人。色界中有起智□□□□□□□□□□□□□□□本有证得涅盘。得名生般。色界□□□□□□□□□□□□般申事习力。不假加行。证得涅盘。名无行□□□□□□□□或超或次。或半或全。至色究竟。证得涅盘。名□□□□□□□禅定现法乐住。十三思法。若不思惟。即便退失。若思惟已。便不退失。十四护法。作意防护故。十五安住平等位。不炼不退。十六堪能证达故。十七不动性。是利根无上进对下不退。十八慧解脱。但断慧障故。十九但解脱。复断定性故。
钞以其被呵者。呵其乞食不平等也。言置钵欲出者。维摩诘。问亡绝之理。须菩提不知所以。舍钵欲出其舍。言维摩诘言至即诸法也者。令须菩提了言相同幻了幻化同真了自身如化故。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者。故睿公云。众生如化。非有非真。不达此者。转如车轮。解法清凉净。无我无人。众垢消除。如日无云。
▲言文字性离无有文字者。一云上句标。下句释。此意云。文字真性本离文字之相。下句释云。无有文字。又解长读两次。一云文字性离无文字。二云文字性离有文字。是则有无双遣。
▲言即亡言通圆顿意者。即言缘生也。亡言性空也。又即言随顺也亡言得入也。
▲言但就教道则可见闻者。约真空顿教随顺门。也就破相始教俗谛门也。言念处者照寂也。
钞五行相者。或取蕴等相应语言。或取能说佛菩萨等。皆能显义。故号於文。
▲言一地者。资粮加行等。二相者。自相共相等。三作意者七作意。四依处者三依处。五过患者所毁厌法。六胜利者所称赞法。七所对治法者。谓贪嗔等。八能治者。谓不净观等。略广如名可知。
疏而作佛事者。但为教体。摄化生众。断恶进善。名作佛事。
钞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耶等者。非字之上。加一莫字。其义方显。此问意云。由能诠言说有性。知所诠一切法有性。或不加莫字。但是牒世尊言。最后耶字。疑问之词也。佛告下答。初答法无其性而有言说遗法也。又云下答无有言说遣言也。大慧问意言。法必相须。世尊答意。意言。法不相须。先明无法而有言。后明无言而有法。是故下结言法不相须也。大慧下举事释成也。
疏既语嘿视瞬皆说者。问嘿名为说。行相云何。复用何法。而为教体。答由其嘿住令根生解。故名为说。或取彼人五蕴为体。约事相也。或取无言真如为体。约理性也。
钞如声是色即二所显影者。耳意二识所现影也。或说听二识所现影也。
疏唯本无影者。如日舒光。新照本法也。
疏复说五心集现者。非是五心法等现。但是经历五心影像。聚集显现。言五心者。一率尔心。创物遇境。都未作解。二寻求心。推求前境。仍犹预故。三决定心。了知前境。生印可故。四染净心。既识前境。作善作恶故。五等流心。同前善恶后念相续故。
疏总十二心等者。散乱闻经也。专注闻经。但有八心。於行常二字上。除率尔寻求二心故。
▲言十四相者。一云十四人影像相。一云是四声相。余相依声假建立故。
钞言其五心初后通六识中三唯意识者。法苑云。第六具五随意转。亦是寻求。有希望故。不尔此心应非五摄。率尔一念。决定未生。若非寻求。便为大失。决定意识既许多时。染净自无势力可自引生故。果即具有势力缘故。有义八地已上五识自在。前后相引。亦成染净。许七八识前能引后。为染净心。五何不尔。故知五识因亦具五。总结之者。前六具五心。七八各四。(但无寻求第八界初第七转依。遇新境故。容有率尔。余三可知。)此中有义。五识唯二。但有率尔及等流心。寻求等中五随生者。即等流心。许乱生故。今据后义。故钞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