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要解

  善财於此。初见妙峰山德云比丘。是表从信趣定会理契真也。山表定体。比丘表真体。德云能雨法雨。表出世利行。善财蒙文殊指南。登妙峰山周回观察。见德云在别山徐步经行。示不住定乱。令修道者发信之后须依定起观。定乱双融。身边见谢。然后契真见道。见道之后。方可起行修行入十行位也。
  二海门国海云比丘。表复依观智观生死海。成广大智海潜兴利润。
  三善住比丘。表此位治三界惑习已尽。住无所住名为善住。
  四弥伽长者。此云能伏。表真俗二智已备能伏邪见异道。
  五解脱长者。与弥伽皆俗士。明前三比丘修出世智慧。此二长者修世间智慧。由会理契真从真入俗。真俗无碍是名解脱。
  六海幢比丘。又表合前二智广大如海。摧破众生一切惑业。
  七休舍此云满愿优婆夷。表入廛慈悲。谓满自本愿徧化众生也。
  八毗目瞿沙此云出声可畏仙人。表不滞真俗。谓无功智明。言论无滞善伏邪异。故曰出声可畏。
  九胜热婆罗门。表得法自在示同外道。令诸邪途摄伏烦恼。故名胜热。
  十慈行童女。乃师子幢王女。表从智生悲处染不染。前第七婆夷。虽表大悲。而未断度生爱习。至此大悲行满。任运利生无复染习。故以童女表之。
  五位知识。唯初位正表当位之法。余皆智悲相济增进之行。未见经文。难为广释。今各略示修行纲要而已。大抵以行人未发心时。无明正使习气烦恼障蔽本智。使痴迷不觉沦坠恶道。故今依自心普光明智发信。进入十住契佛真智。名为见道。真智既明。无明始谢。然习气尚存根未成熟。故用五位重重逆顺。炼磨习气。开扩正见。增修福慧。名为修道。习气既尽本智洞圆。如净长空廓无纤翳。大慈之日普照群幽。大悲之月清凉有海。众行万德靡所不具。名为证果。此华严之尽道。诸佛之能事也。若直求一解脱出世之果。即二乘小道。无以圆成一切种智。是故五十三知识。备设一切法门。而善财示迹徧历。以引发行人。使於一切境上炼治开扩。伏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共圆种智之果。实曲成万物之大范也。惟行人则之。
  次解脱见佛者。此第五住知识示善财法门。入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於自身中。现无尽佛剎诸庄严事。随意能见十方诸佛菩萨。意明即俗身相含佛剎也。
  次休舍亲事佛者。即第七住知识。因善财问所得法门久近。遂历举往昔所亲事佛。明积行之久也。
  上释五位初十住智为本门竟。
  次释依智起行门。
  第二十行知识。赞云依佛真智治习利生等者。论科此为依真发起诸行门。谓依十住智发此行门。内以习治。外以利生。群机不穷。故利行无尽也。
  初位以三眼国善见比丘表者。示治习利生。须以智眼观根。法眼知法。慧眼决择。乃为善见。可入菩萨行门也。
  二自在主童子。表依真起行王道自在。
  三具足优婆夷。表随智起悲。於一切境常施佛事。名为具足。
  四明智居士。表运悲处俗。世智圆融即无明智。
  五法宝髻。表智悲行圆总摄诸位如髻总五体。
  六普眼长者。表至此行门世出世法无不徧见。
  七无厌足王。表权示摄伏利生无厌。
  八大光王。表无功行满智照自在。
  九不动优婆夷。表妙行成就。於世五欲及一切境心无所动。
  十徧行外道。表行纯心寂。示化邪流徧同其事。上皆依智治习利生之行也。
  次八部众。即善见比丘在林中经行。神天八部围绕恭敬。表十行摄生依根徧周。
  上释依智起行门竟。
  次释济行以愿门。
  第三十回向知识。赞云由真入俗融智同悲广大愿门者。论科此为理智大悲愿行会融门。以初住智为本。次依智起行。犹多出俗之心。及至此位济行以愿。乃能回真向俗回智向悲。然后理事圆融成法界行。而超三贤入十圣矣。
  初位以广大国鬻香长者表者。示以广大愿和融智悲成法身香普熏一切也。
  二婆施罗。此云自在船师。表回向行於生死海利导自在也。
  三无上胜长者。表虽化尘劳而超出世间。名无上胜。
  四师子频申尼。表回真入俗行无染慈适悦无畏。
  五婆须密女。此云世友。亦云天友。示不染之染徧与人天作师友也。
  六[鞥-合+(白-日+田)]瑟胝罗。此云包摄。表入俗智悲广大包摄一切法门。
  七观音菩萨。表大悲。
  八东方正趣菩萨。表正智。善财见观音菩萨已。正趣菩萨自从空来。不待往见。二圣同会。表智悲二位至此齐满。
  九大天神。表净智无依广覆群下。
  十安住地神。表悲体广大载育万有。二者皆不为而应不虑而徧。故以神表。上皆融智同悲广大愿门也。
  次[鞥-合+(白-日+田)]瑟所见佛者。包摄室中置一栴檀座塔。不置形像。而开塔能见三世诸佛。意明人人自性各具无相佛也。
  次二位。乃善财问正趣。於何得此法门。正趣曰。我从东方妙藏世界普胜生佛所。得此法门。一切人天所不能了。唯勇猛精进无退怯菩萨能闻能解。谓此智境。非中路懈退者所及也。
  又安住地神曰。我於月幢世界妙眼佛所。得此法门。所举普胜生及妙眼佛。皆表智悲妙行法报也。
  上释三贤位竟。
  次入十圣位。
  第四十地知识。赞云照生死夜圆智悲功等者。此夜神皆示女相。表大悲同廛照生死夜。论科此为蕴修悲智成德门。故曰圆智悲功。
  初位以婆珊表者。婆珊演底此云主当春生。即经云趣入菩萨诸地行。一切佛法所从生也。
  二普德净光。乃婆珊历劫之师。以表觉体。示登地之行与觉体一也。
  三喜目观察。表慈眼视生施以福聚。
  四普救妙德。表长养大悲施以妙德。
  五寂净音海。表寂用徧周。静即寂。音即用。海即徧用也。
  六守护增长。表此地行常护众生心城令增长智慧威力。
  七开敷树华。表法力开觉众生行华令敷衍成实。
  八大愿精进。表无功大愿利行精敏。
  九妙德圆满。表妙利充满一切众生。
  十释女瞿波。释种真也。女俗也。表十地行彻得真不证大悲同俗。此总会十地普贤妙行也。
  次三位。乃婆珊往劫为王夫人。寐中因净月夜神告言。雷音王佛。於寂住林成等正觉。令往供养。遂於彼佛发菩提心。复过万劫。为长者女。有五百佛出兴。第一名须弥幢寂静妙眼。其本夜神。复以方便引至佛所。因得众多法门。意明修菩萨行运悲处世经劫之久也。
  次喜目亲事佛者。善财问喜目住劫久近供佛多少。因以颂答。有十一段。初各十佛配十地升进。后唯一佛配十一地。示以一摄多也。
  次普救事佛。义见科注。初段十二佛。乃经文长行总叙普救因行。次十一段。即偈文广颂历劫亲事也。
  次寂海事佛者。经举寂海昔於此十佛所各获一三昧门。命终后生娑婆。先见鸠罗孙陀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后。见毗卢遮那佛。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先於十佛各获三昧。即一地具十地之行也。后见四佛。即自十地入十一地也。余位已在前十位门。故略之。
  次守护事佛者。善财问证此解脱久如。守护言。往古有尘数如来出现。其最初佛。名法海雷音光明王。我时为轮王女。作比丘尼。於此佛所。发菩提心守护佛法。复有离垢法光明等百佛次第出兴。我皆亲近供养修行其法。所陈为王女为尼。亦表依智修世出世慈悲之行。初举一佛后举百佛。亦自一地圆融十地也。
  次开敷因地者。善财问开敷本所发心。开敷举往古有佛出兴名普照法界智。其国有王名圆满盖。劫有灾难。王起大悲。出一切物作大施会。开敷尔时为长者女。睹王惠施获大善利。作是愿言。今此大王。为无量无明众生作所依处。愿我未来亦复如是。初举普智佛。次圆满王等事。表依普光智体圆具智悲利行。余如科注。诸位表法之众。广略不同。盖自一法或翕或张。使人贯习纵摄无滞也。
  次大愿因地。科云初号位明本因等者。善财问发心久近。大愿答往古善光劫。有万佛出兴。最初号法轮音灯王。时王名胜光。国多十恶。遂设重刑。王有太子名善伏。愍诸楚毒。求王赦宥。以身代罪。曰我若不救此众生者。云何能救三界牢狱。时五百大臣。恐坏国法请诛太子。王后哀切。请听太子半月行施。恣意修福然后当罪。即开施会。大众咸集。时法轮音佛。知诸众生调伏时至。来为说法。时众获益苦灭障除。其太子即时教化众生令生善根解脱门。此明本因也。尔时太子即大愿是。五百大臣欲害太子者。提婆达多五百人是。是诸人等。蒙佛教化当来成佛。五百次第出兴。初名大悲。二名饶益。三名师子。四名救护。乃至最后名曰医王。所赦罪人即拘留孙等贤劫千佛。及百万僧祇诸大菩萨。於无量精进佛所发菩提心。今於十方。行菩萨道教化众生者是。此明本行也。又云。我时救罪人已。於法轮音佛所出家。成就众多法门。后身次第值法空等十八佛。皆亲近供养。此明升进也。初举善光劫万佛出兴者。表无功智体以一应万也。最初佛号法轮音虚空灯王。表正智利生之德用也。王名胜光表行慈之智。子名善伏表慈智之行。国多十恶表对治之境。遂设重刑而太子请救。表善恶相形乃发慈心也。时诸大臣及所救罪人皆成佛道。表智悲所化成就之人也。救罪人已诣佛出家。表行终无染。后身值佛。表八地功终升进之果也。夫依本智以一应万。法轮广运。法灯广照。以智行慈。以慈伏恶。而成就一切众生。行终无染。则九地十地之果可坐而进矣。
  次妙德因地者。往古有佛出兴。名自在功德幢。宝焰眼王夫人喜光为其母。妙德彼时为其乳母。其佛诞生。诸天洗沐授与乳母。乳母敬受即得菩萨普眼三昧。普见十方诸佛。又得菩萨於一切处示现受生解脱。此其本因也。此神居岚毗尼园。乃佛降生之处。善财见之。问云。云何修菩萨行生如来家。妙德为说菩萨十种受生藏。一愿常供佛受生藏。二愿发菩提心受生藏。乃至第十入如来地受生藏。若菩萨成就此法。则生如来家。又云。我昔发愿。愿入毗卢无量受生海。以是愿力生此园中。专念菩萨何时下生。经於百年世尊果降。意明以诸胜缘纳於藏识。作佛种圣胎。名菩萨受生。至功圆行满佛果现前。名菩萨降生。言经百年世尊果降者。表自九地进圆十地则佛果现前。然必先藉胜缘为种。然后可致佛果。故於此说菩萨受生。而於十一地。说摩耶诞佛也。
  次瞿波因地。初二位表慈悲覆育者。善财寻瞿波。至普现法界光明讲堂。有主宫殿神号无忧德。与一万众来迎善财。主宫殿神与众一万。表慈悲覆育为万行之体。来迎善财。表十地悲满行位相契而同会普光妙境也。次二位叙本因者。宝华佛昔为国王。释迦为其太子。瞿波尔时为太子妃。始与太子同见胜日如来。大兴供养。闻佛说法。即於一切法中得三昧海。而归白父王。王闻欢喜。亦往诣佛。闻法获益。遂求出家。即得成就一切法门。后证宝华佛果。於十地满叙此因者。妃表随缘大悲。太子表同悲之智胜日表根本智果。宝华表后得智果。始因太妃以及太子。遂致父王得见胜日而证宝华。明此地之行以随缘大悲与智冥运而发起后得以契根本通为一道。五位万行。冥极於此无二无别也。瞿波又云。我昔供养胜日。彼佛灭后。其世界中六十亿那由他佛出兴。我皆与王承事供养。其第一佛名清净身。至最后佛名广大解。计五十佛。是通收五位也。言六十亿佛而举五十名者。表十地满心通该十信以成六位而不出五位之果。从最初胜日身。至最后广大解。表五位相果始自根本普光智起而终於普贤大解脱门。本末相即初后一念。同入因陀罗网无尽法门。是为十地终极之位也。
  上释超三贤入十圣位竟。
  次释自十圣登等妙。
  初等觉位。
  第五十一地知识。赞云悲终智现法界体圆者。论科此为悲终起智成佛门。以十地已前犹依本智长养大悲。此十一地长养功终纯是大悲。为法界体与智圆现。故此初位以佛母摩耶表法。示纯悲之体圆现智佛随应利生也。
  二天主光。乃正念王女。表十一地无念智中无染慈悲无为照用。
  三徧友童子。乃众艺童子之师。表徧周十方为世师范。
  四众艺童子。能助明徧友法门。表以德艺附赞成化。
  五贤胜优婆夷。世间正邪吉凶医方众术一切通达。表安物养生。无法不了。无行不行。无生不济。实广大之慈悲。故号贤胜。
  六坚固解脱。表一切无着诸功德行。以广修功德而念自无着。名坚固解脱。
  七妙月长者。表悲智圆满破世昏惑。
  八无胜军长者。得无尽相解脱。明一切心境总如来相。幻生诸行。能胜一切无明生死邪见魔军。
  九法聚落寂静婆罗门。表於法界聚落嚣喧万境示真寂法。
  十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齐满处世幻住。自云。我等二人证得菩萨幻住解脱。明十一地终证妙觉智。照了心境廓绝纤尘。净法界中唯一真智。以随智用幻生一切。若佛境众生境。悉皆依智幻住。世间万法性本自离。不独有为如梦幻体。虽智果报生皆幻住也。故经云。我得幻住解脱。见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缘所生。一切众生皆幻住业力所起。乃至一切菩萨皆幻住行愿所成。如是照了。则凡圣一体。物我同源。法法圆融。尘尘不碍。十方瞩目无可当情。是中返观不容他物。皆幻住也。以幻住故。随智用故。无边剎海德用徧周。十方身土境相相入。非一非异无始无终。周法界而无去来。历尘劫而非顷久。以至备极华严一切德用圆融自在。非假他术。为得幻住法门故也。以是证得诸幻灭影象故。明见慈氏庄严楼阁佛境法门。而圆契果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