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三复次下。明修真供养。文中二。先正明。后校量显胜。前中亦四。初标真供养谓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故名为真。若能行者。是真供养三世诸佛。二何等下征。三一者下释。十句之中初总。余别。别中九句。皆法供养。若通相说。於佛深经难见妙理。起十法行。皆名供养。以财供养。资养四大。受持读诵解说修行。增於法身。又全其理。供养义也。九句别中。唯显修行。从胜说故。以法对财。十皆名胜。就十法行。修行最胜故。净名说。深观缘起等。名为最上法之供养。九中初句。复是修行之总。余皆是别。唯辨利他。菩萨利佗为自行故。三正利乐。四利佗心。五利他智。以十力智。知而化故。六利他行。七常不舍。义通二利。八兼能说。讷言敏行不能利他。辩口缺行自无分故。又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有目有足。为真导师故。智论第六云。多闻广智美言语。巧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澍供雨。九长时者。前辨横具。此明坚坚。十不忘行本。忘菩提心。修诸善根。魔摄持故。四若诸菩萨下结。
二非以财宝下。校量显胜。於中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今初。财施益近。多在人天。法施益深。终成佛果故。三千七宝三恒沙身。日日长时布施一切。不及受持一四句偈。何况具足受持修行。二何以故下征。三如来恭敬下释。於中四。一正解释。二重征释。三劝修行。四结成前法。初中。先释总句。后释别句。今即初也。有法有喻。诸佛所师所谓法也。佛从法生。法即父母。孝子重父。敬父子悦。如来重法。敬法佛欣。故书云。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故敬一法。十方诸佛无不皆悦。是为所敬者寡而悦者众。二善男子如来从修行中来下。释别句。唯法无喻。於九句中。一释修行。佛从修行中来。修行即合佛行。亦即法身。故能修行为真供养。此句具足。余八文略。一向利他。二佛为利乐。若能利乐为真供养。三为慈悲。若能慈摄为真供养。四以随顺利乐。故有十力。以十力利。是真供养。上三句顺释。余六反释。五若不勤修不能利乐。若能勤修则能利乐。若能利乐为真供养。他皆仿此。利乐即是利他总句故。句句牒之。二何以故下。重复征释。三善男子汝应下。结劝修行。四善男子是为下。结成前法。并显可知。
△第五尔时文殊师利显示下。结用皈本。所作竟故。信穷智境。信相便亡。故云不现。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即见三千下。转遇胜缘。修行敬事。然此诸友及后普贤。皆无指授。表证法界离此彼故。此三千友乃有多义。一者成前。尚是文殊之胜益故。二者顺后。是见普贤之方便故。三者通论自是一分。故见诸友。应分为三。初明别见。即是纯门。此一时见。即是杂门。后见普贤。具前诸友。即是纯杂无[得-彳]之门。然此诸友所得法门。受行各别。文略不具。申本广本。必应有之。
[△@△]大文第五。从增长趣求下。显因广大相。以前文殊智照无二。显其甚深方堪成佛广大之因。随一一因。称法性故。文殊般若。即摄相皈体。普贤法界。即秘密重重。若以二圣。自相对者。文殊菩萨则为能证。若以二圣。对於善财。是则文殊亦为所证。未得般若。今证得故。文中分五。第一依教趣求。第二闻睹前相。第三见闻亲证。第四闻佛胜德。第五重示普因。
今初有三十句。增广行愿。义同前来思修证入。於中。初二句总明。后以大悲下。二十八句别显。摄为十四对。一悲纳慈覆对。二敬果住因对。三净眼圆德对。四信正增助对。五善能回向下。向因知果对。六入教了法对。七现世入愿对。八竖修横照对。九增善得智对。十普照十方下。照理化生对。十一成益知苦对。十二摧障无障对。十三证理住用对。十四内求外加对。唯末后句。明其外缘。前皆内因。上文殊通指。今善财普观。不同前友各指一友。普观方得见普贤故。
第二善财童子起如是等下。闻睹前相。於中二。先结前生后。由依上观普贤境故。方得见闻。此普贤境即前所观二十句境。即文殊处成益之中。令入普贤诸行愿轮。由前令入所以能观。由前能今观故闻见。后即闻普贤下。正明闻见。於中二。一闻。二见。今初。此中闻者。非从一人及多人闻。即称法界闻。有十四句。初句闻人。余闻行位。於中。一行。二愿。三助道。四功德。五威仪。第六句及闻普贤菩萨诸地下。皆明闻地。於中。初句为总。余七为别。总云地者。若约行布。即等觉地。若约圆融。总摄诸位。皆普贤地。别中。一地处所者。谓证十如。一真法界。二有为功德调柔果等。三十胜行及愿乐等。四十地亲证各有差别。五长时无间无余修等。六神通作用摧邪摄生。七种种差别同依佛智。二既闻此已下明见。於中二。一仰德修观。二睹见希奇。前中二。先结前生后。后即於下。正明修观。菩提场中莲华座上。明修观处。约事说者。即其地坚固犹若金刚。蕴德深广。名为海藏。故上经云。诸色相海。无边显现。宝莲华座。即普贤座故。十定下文。皆於此见。若约表者。於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体中金刚智内。起因陀罗网普贤心观。然此经体势。应具十会。以顺无尽。今且顺文。对前本末二会。即是摄末归本。是以善财不假别指。便於初会始成之处如来座前。而起观求。若对本会。应归誓多。何以会归菩提场耶。归本有二。一归本会。前文已有。谓遍游法界。而亦不离逝多林中如来之所。今约会归诸会之本。故归觉场。前既不起菩提树王。遍一切处。今证穷极。故须会皈。后起等虚空下。正显观心。有十六心。前十自分境。后六胜进境。一一皆称普贤境心。故后得见。二善财童子起如是心下。睹见希奇。於中二。先结前生后。谓由起前心及宿善等因缘力故。后欲见普贤下。正睹希奇。於中二。先见十瑞相。有标征释结。释有十句五对。各先所依净土。后住处众生。后又见十种大光明相下。睹见光明。前瑞直见一重净剎。此明重见。谓遍法界剎所有极微。皆出法界尘数境故。皆是依中现於依正。上二段文。并是普贤依报殊胜。
第三尔时善财下。见闻亲证。於中四。初结前生后。二彰闻见因。三起观增修。四正明见证。
[○@、]今初。由睹前相生必见心。
[○@、]二於时善财下。彰闻见因。谓外由内因缘力故。
[○@、]三能生诸佛普智光明下。起观增修。有二十句。初三句总。一智能观。二三所观行愿。后於一切如来下别。初二观法身。谓佛菩萨境故。故上经云。法界众生界。究竟无差别。一切悉了知。此是如来境。菩萨亦以法身为境。法界体周故。云广大修习。得见普贤之想下五句。观智身。此句标。二出观相。以佛种智为普贤故。三以定摄。四以进策为能见因。五身心普周。是能见相。以佛智广大既同虚空。今心离念等虚空界。则能见故。次即以普眼下一句。总观十身。无有一境非普贤故。次以智慧眼下一句。观普贤因。次其心下二句。等普贤心。次威德加持下。起普贤愿。初句总。愿不舍离下别。有五愿。诸观行人。应放此修。离此观修。见亦非胜。
[○@、]四善财童子具足圆满下。正明见证。於中二。先结前生后。后即见下。正明见证。於中二。第一得益因圆。第二位满齐佛。
△前中四。一见身得益。二摩顶得益。三显因深广。四观用无涯。
[○@△]初中二。先见胜身。后得深益。前中四。一总见胜德身相。二别见毛孔出生。三重观体内包含。四结通体用周遍。今初。由前於菩提场师子座前起观想故。还於此见与诸如来平等无二。即等觉相。余并可知。二善财童子见普贤身一一毛孔下。见毛孔出生。实则无尽。略显二十一门。即出三世间。由前起观等虚空心。故此所见。等於法界尽虚空界。是知随心各见分齐。(下第三十九经)三尔时善财童子下。重观体内包含。於中二。先结前生后。后重复观察下。正显观见。於中二。先明见处。略举三处。一身分者。全对於身。即头等六分。二支节者。乃至一指一节。三毛孔者。遍上二类毛孔。意谓。但观头时。头中见法界。观指一节。一节中见法界。观一毛孔。毛孔中见法界。故三重举之。此即一毛含容无尽遍也。后悉有三千下。明其所见。於中亦二。先见三千。后如见此世界下。类通横竖。谓十方三际。相续不断。明念念见。各各差别。约相不坏。互相涉入下。性相无[得-彳]。以性融相。故相涉入。不坏本相。故不杂乱。四如於此毗卢遮那下。结通体用周遍。於中二。先所遍处。文有四重举类。一举此会。类胜莲华。二举莲华。类於东方。三举东方。类尽十方。四举十方。类诸尘内。此则如理之遍。后於彼一一下。结处中之身。则如理之此。包即所遍一切剎处。全在能遍毛孔之中。毛中所有。皆遍此处。重重重重。无尽无尽。以为普贤难思身相。二尔时善财童子下。得益。既得智度。已彰地满。况十无尽。
[○@△]第二善财童子既得是已下。明摩顶得益。於中分三。初摩顶示普法界灌其顶故。次善财即得下得益。前向外观。故得智度。摩顶内证。故得三昧。十句之中。一得主定。二摄眷属。余辨定用。后如此娑婆下结通。良以善财等普贤故。处处得益。
[○@△]第三尔时普贤下。明因深广。显果胜故。於中三。一问答审见。二正显因相。三结因成果。今初。谓上之果。属下之因。二普贤菩萨下。正显因相。於中分三。一总明求菩提行。檀为行首。故偏明之。二善男子我於下。离过成德行。即余九度。先及显五度。初即是戒。不生瞋害是忍。未曾一念离菩提心下是进。无障[得-彳]心是禅。不起迷惑是般若。唯住下顺显后四。三善男子我普严净下。总明悲智行略举四行。文分为四。一正举四行。谓一严土行。二摄生行。三事友行。四求法行。二善男子我法海中下。反显求法殷重。一文尚无不舍况全部耶。以其一文即是一切一故。如海一滴。三善男子我所求法下。顺明求法。所谓成上严土摄生。上亦广於方便愿智。四我如是等下。总结无尽。三是故善男子我以如是下。结因成果。於中。先结因。有十一句。以有成果之功。故云力也。亦显力度。后由此等故下明成果。
[○@△]第四善男子汝见我此下。观用无涯。於中三。一举益劝观。二观见奇特。三校量显胜。初中有三。一标。二释。三结。初标可知。二善男子我此妙身下释。谓因深难见故。於中复三。初顺明难见。次善男子若有众生未种下。及显难见。后善男子若有众生得闻我名下。明见闻之益。於中四。一不退转益。二或有众生一日一夜下。成熟之益。根有利钝。障有浅深。故迟速不同。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等下。总结多门。四复次善男子下。彰见远果。谓生身剎。净剎可生。身云何生。此有二义。一约法性。与剎为体。名清净剎。与身为体。名清净身。能依有殊。所依体一。欲显体一。故言生身。二约相用。剎谓身所依剎。身谓身内之剎。欲显身剎本相融故。三善男子汝应观下。总结劝观。
二尔时善财下。观见奇特。於中三。初见毛内含三世间。次又见普贤菩萨於一一世界下。见普贤身徧剎大用。此剎即是毛中之剎。后时善财下。善财自见等普贤化。
三善财童子所见下。校量显胜。於中三。初校量善根。次善财童子从初下。校量入剎。后善财童子於普贤下。总显诸门超胜之相。於中二。一别明横竖深广。二总彰平等周遍。今初。总有十海。文分为四。前三别明。后七结例。一明剎海。一步超过。显其横广。尽未来劫。明其竖长。犹不能知。显其甚深。藏约包含。海约深广。二亦不能知佛海下。明佛海。三亦不能知菩萨下。菩萨海。四亦不能知入众生界下。结例七海。一众生界海。二众生根海。三教化调伏海。四觉悟成就智海。五神通海。六诸地海。七诸道海。如是下。总结不知。称法界德无有障[得-彳]无穷尽故。二善财童子於普贤毛孔下。总结平等周遍。不动者。谓不从此至彼从彼至此。不出者。非此剎没彼剎中出。亦非彼没此剎中出。不动而遍故。即动而静故。出没相如故。此彼相即故。彼此相在故。彼此炳具故。秘密隐显俱时成故。帝网重重皆不动故。
△第二当是之时下。明位满成佛齐。文有十句。初句总。次八别。末句结。此即义当等觉。以等觉故。因位既满。更无所修。故但说等。更不趣求。斯则一生顿成因果。行布亦足。非唯理观。初后圆融。上明见闻亲证竟。第四尔时普贤菩萨下。闻佛胜德难思。前长行但显因圆。此偈方陈果用。非颂前文。然有二意。一对普贤。意云。见我难思。尚是因位。今亦汝果尤更甚深。二对善财。善财等佛。但是因圆。应显果相。果海离言。故不可说。今既理现佛对因之果。以显善财究竟果相。故偈长行。因果绮互。文中分三。初以偈标德。诫听许说。次尔时一切菩萨下长行。举众渴仰欲闻。后尔时普贤菩萨下。广陈德相。令众求满。於中分二。先长行重诫许说分齐。此有二意。一我所说者。犹如一滴。其不说者。犹如大海。二者可寄言说。犹如一滴。不可说者。犹如大海。
后佛智广大下。正显偈辞。九十五偈。大分为二。先九十三偈。别叹佛德。末后二偈。结德无尽。劝信勿疑。
△前中。前八十偈法说。后十三偈喻明。然通赞毗卢遮那十身圆满二十一种殊胜功德。离世间品但有其名。大部之中数处有义。诸摄论中广释其相。今皆先依离世标名。后依无着。立功德称。就文分二。初一偈明总句。余明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