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二诸仁者此善男子甚为难有下。明所乘广大。於中二。先总明所乘。显人难遇。后何以故下。征释所以。先征意云。何以难遇。后释意云。悲济深广故。即广前总中救护众生。於中三。初总护一切。次约类别明。后总结所作。今初可知。次诸仁者此大丈夫下。约类别明。四流者。即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汩者流急之貌。言界城者。梵本晋经。皆云三界。三界即有三。约系缚边。即为牢狱。约令住边。即名为城。故上经云。三有为城郭。言害蕴者。五蕴怨贼害法身故。言界蛇者。即四大毒蛇。俱舍云。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六处空聚落者。中无人故。以无我智光。引出无着。不为六尘大贼所劫。如涅盘说。三诸仁者此大丈夫如是下。总结所作。
[○@、]第三诸仁者此善男最极难得下。明具德无缺。始自发心。终修种智。有十三句。有一在已。已为希有。况有二三。乃至全具。又复后后难於前前。故云展转倍更难得。
[○@、]第四诸仁者其余菩萨经於无量下。明速证起权德。文中二。先指权。后此善男子下显实。言一生者。或解行。或身一生。一生历事。见普贤时。便等诸佛。若朝生之凤。越千载之乌。一爝之灯。破积年之暗。得台辅於磻溪之上。授黄钺於草庐之中。况才生王宫。位极臣佐。岂要百战夷项累任升阶。故发心毕竟。是二无差。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普贤生位。皆互相融。故此一生即无量劫。仙人执手。不离须叟。依实修皆悉能尔。胡不勉旃。无执权文不受兹说。夫机差教别。圣旨深玄。并未证真。同居学地。共详圣智。诚曰才难。且以浅为深。有符理之得。以深为浅。有谤法之愆。以远为近。则有益行人。以近为远。法非我分。诸佛说教。贵在俯就物机。后辈学人。若欲高推圣境。傥失大利。岂不伤哉。文有十句。初二总明具诸行位。三入十住。四五入十行。六入十向。次次三入十地。后一入等觉。亦可十句横通诸位。
[○@△]第二尔时弥勒菩萨下。为於善财叹菩提心。文分二别。先结前生后。后告善财言下正叹。於中四。一标叹发心。二叹器成益。三举德释成。四结释所属。
[○@、]今初。菩提心为总。初二句下化。次一句上求。即悲智之相。
[○@、]二善男子汝获善利下。叹器成益。文有十句。初句为总。二得丈夫身。根器成就故。又不成下德非善得故。三久住为恶非善住故。次二遇善缘。余具智德。亦即善来。四种圆满。
[○@、]三何以故下。举德释成。先征。后释。征意云。何以叹善利者。后释意云。以能发菩提心。菩提心中具功德故。文中二。先标发心。后善男子菩提心者下。正叹菩提心德。德既无尽。故能发心为获大利。又广难者。上来善财叹慈氏德。便为问端。今此意云。我无尽德。功由发心。既能发心。此德便就。然所叹发心。通诸发心。所成功德。顿摄诸位殊胜功德。即功成始篑。初后圆融。总有二百三十三门。大分为三。初一百二十三门。明菩提心心殊胜功德高齐佛果。二得无畏药下一百三门。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广多无量。三有七门。总叹殊胜。谓前二段。举其同喻。意取相似。后段一向但取胜义。虽有通别。且从别说。
[△@⊙]就初分二。先别明。后总结。前中依贤首说。但为一段。通相而说。依光统师。分十二住。二俱有理。今且摄於地前功德。就文分三。初二十五门。摄十住德。如种如田及如地等仪多似故。二如大海下二十八门。摄十行德。普生长养诸功行故。毗笈摩者。此云普去。新去远离。三如意珠下七十门。摄回向德。大愿周给。离相等故。婆楼那风。旧云迅猛风。亦云水风。其中文义皆同彼位。恐繁不配。二善男子菩提心者下总结。即一切功德。皆由初心。於中。初正明。次征释。后结示。并可知(下第三十六经)。
[△@⊙]第二尔时弥勒菩萨复告下一百三门。明菩提心自在功德广多无量。摄证位德。故多云得。各有喻合。说听之人所见深远。故所引喻。多非凡境。亦显不共菩提心故。虽通横竖。且约竖分为十一位。初有十门。摄初地功德。离五怖畏。能灭分别见惑毒蛇。诸烦恼怨无胜等故。大应伽者。应伽。昔翻为身。亦名云分。珊陀那。此云和合。或云相续。二大莲华药下九门。摄二地德。净如莲华。不犯妄境。世无能见等故。言成就根业者。旧云无生根。即出现品无尽根也。阿蓝婆。旧云药汁。出香雪山。生石臼中。新翻为爱乐。三日精珠下七门。摄三地德。发诸智光。增善根故。四譬如有宝名净光明下七门。摄四地德。初寄出世。证智清净。发慧焰等故。五善调龙下八门。摄五地德。已证出世。入俗化物。不惧业惑诸境界故。波利质多罗者。波利云遍。亦曰周布。质多罗。云间错庄严。婆师迦。此云雨时。即当三际雨时生故。瞻博迦。此云黄色。拘[鞥-合+(白-日+田)]陀罗。即波利质多罗树。梵音具云利耶咀罗拘[鞥-合+(白-日+田)]陀罗。此云香遍树。六如海岛中生椰子树下六门。摄六地德。多入无相。无有间息。般若现前。破暗等故。诃摘迦者。此云金色。七他化自在天王下九门。摄七地德。自力超过一切二乘。能摧邪执。入方便等无量事故。迦陵频伽。此云美音。摩诃那伽。此云大龙。力如龙故。八如人学射下十门。摄八地德。无功发心。能灭一切相惑等故。初云剑术一切武艺者。梵本无此。安足但是学射法故。摩竭。此云大体。安膳那。此云细末。色如青黛。九有人依附於王下十门。摄九地德。居法师位。将依佛智。教化众生。无畏等故。十王子初始生下十二门。摄十地德。堕在佛数。即为一切之所恭敬。除惑习等。成佛法故。十一如金刚宝非诸劣恶下十七门。摄等妙觉一切功德。以金刚智。成菩提故。始於种姓。终金刚智。竖摄理明。初心顿摄诸位功德。正顺经宗故。上经云。一切功德。皆在最初菩提心中住。所摄之德。历然不乱。初心顿具。方显圆融。
[△@⊙]第三如转轮王下七门。总显超胜。一向横论。不同前文。取相似义。似於诸位。此一段文。旧经所无。先陀婆者。旧翻为盐。令意乃是盐之胜者。余文可知。
[○@、]第四善男子此菩提心成就如是下。结释所属。谓上来多德。为释上文获善利故。(下第三十七经)。
△第二尔时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下。正授法界。於中六。一牒问劝证。二求证方便。三加令证入。四正明亲证。第五见所证境。第六起定问答。
[○@△]今初。楼阁即是法界。若即事契入。何法不就。
[○@△]第二尔时善财下。求证方便。无所求中。吾故求之。法假人弘。必希指示。
[○@△]第三时弥勒下。加令证入。以心传心。令其就法。立言会旨。则佛法门。开即开理智门。示令悟入也。
[○@△]第四善财心喜入已还闭者。正明亲证约因自证。悟入智性。智契真原。故云心喜。从迷之悟。加行趣入。不失能所。门理有殊。证已契合。能所两立。妄为真。更无入处。故云还闭。
[○@△]第五见其楼阁下。明见所证境。所见依正无边作用。皆是法界悲智中境。於中二。先略明。后广显。
[△@○]前中亦二。先所见境。后总辨见相。前中四。一总明分量。同虚空者。称法界故。即事理无[得-彳]门。亦同时具足相应门。以是总故。二阿僧祇宝下。见诸严具。即微细门。三善财又见楼阁之中下。阁中见阁。即依中有依。是主伴门。四善童子於一处中下。总结所见。一处见於一切处事。即一多即入重现无尽门。二尔时善财童子见下。总明见相。於中四。一结前所见。二生大爱敬下。辨其成益。三所见不忘下。辨能见相。四以无[得-彳]意下。胜进观修。身心遍敬故。
[△@○]第二以弥勒菩萨威神力故下。广明。於中亦二。第一明所见境。第二总辨见相。
[△@、]前中亦二。先总明。后所谓下别显。於中五。一见主友。二见伴从。三见诸佛。四见主阁。五见严具作用。初中五。一见初发心时。二或见弥勒最初证得下。见修行得法。三或时见作转轮圣王下。见随类摄生。四或复见为获世天王下。见处会说法。於中二。先明所处会殊。后或见赞说菩萨初地下。显所说法异。五或见弥勒修行精进下。总见行用。第二或见一切诸菩萨下。见伴从菩萨身云说法。即前所领无量眷属。第三或复於中见诸如来下。明见诸佛摄化之德。第四尔时善财童子又复於彼下。明主阁别。明慈氏一生当作。於中。先见。后尔时善财下得益。第五复闻一切诸楼阁内下。见闻严具作用。於中十段。一闻网等说法。曲分为三。初总闻行法。次又闻某处下。远闻人法。后善财童子下。闻之得益。二又见一切诸宝镜下。见宝镜作用。三又见一切下。宝柱放光。四又复见彼阎浮下。宝像威仪。五又见於彼真珠下。璎珞出生。六又复见彼种种华池下。莲华重现。七又复见彼净瑠璃下。宝地现像。八又於宝树树下。现半身。九又见於彼下。半月现光。十又见一切下。壁现本事。於中二。先见慈氏修行随类摄生。后又见弥勒曾所下。睹所事友。
[△@、]二尔时善财童子下。总辨见相。义该前略。略明见相。文亦略故。先法后喻。今初。谓何力能见。以何眼见。将何智见。依何位见。於何处见。如经属之。及余已下兼显前来所不见境皆如是见。后譬如有人下喻显。有十喻者。以其能因缘不同。所见境相诸门别故。十中初总。余别。今初。总明能见所见皆如梦事。大小无[得-彳]。一多自在等。有法喻合。文相易了。后譬如有人将欲命终下九喻别明。以况能见及所见境。各有九相。约所明者。一临终现业喻。喻所见冥应。二非人所持喻。况所见能说。三龙宫淹久喻。况念劫圆融。四梵宫广现。况一多无[得-彳]。五遍处定境。况所见明了。六乾城依空。况事理无[得-彳]。七同处异见。况隐显自在。八海现三千。况顿现远近。九幻现众多。况所见纯杂。约能见缘。辨有异故。一梦境喻。况自在力随自业故。凡命将终故。二非人所持。以况缘力自他不同。三为龙所持。亦说缘力。而自他同体。谓是龙故。四友依报力。五是定力。六性空力。七法界自在力。八定智无二力。大智海印之三昧故。九幻智自在力。良以能所十相各异。故为十喻。不见此意。乃谓文繁。然十喻中。前七有合。八九虽无。第十幻中一时并合。其中威神及自在力。通合罗剎海印二喻。总此三句。亦通结前所见诸境。上来已明见所证境。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九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宣雕造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十(从第三十八经尽第四十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二善知识余。第一慈氏一半。第二大圣文殊。第三大圣普贤菩萨)。
[○@△]第六尔时弥勒菩萨入楼阁中下。起定问答。於中四。一警觉令起。二略示体相。三得旨而起。四正明问答。
[○@、]今初。若约事相。但是警觉。若约表法。亦弹指者。前来得旨。所谓亡言。此中得旨。令不滞寂。亦指示义。前指指寂。以定为门。此指指动。以用为门。动寂无二。是真法界。
[○@、]第二法性如是下。略示体相。初句总。此是下别。谓所见之相。因法智缘。无有自性。故如幻梦悉不成就。从缘无性。事不成就。无性从缘。理不成就。不守自性。故能从缘成上诸法。虽复从缘。不失真性。即事得云法性如是。亦是本来性自具足。非我业用方始有之。
[○@、]第三尔时善财下。得旨而起。不住定故。贪着禅味。菩萨缚故。
[○@、]第四弥勒告言下。正明问答。於中四。一问答所见。二问答法名。三穷严因之源本。四核正报之性相。
[△@○]初中。先慈氏问。后善财答。今初有十三句。前十一句。约能现因。显所见境。则显前来一一境上具此诸因。十句明见。一句显闻。后二句问其见解亲证之相。后善财白言下。善财答中。一向推功。归於善友。
[△@○]第二圣者此解脱门其名何等下。问答法名。先问后答。答中。先举一。后例余。今初。三世一切境界者。即此所入所见之境。不忘念知者。即是能入能现之智。良以三世本一如故。念劫圆融。随一世中。现三际境。智入三世。了法空寂。与如冥契。故一念中无所不见。庄严藏者。略有二义。一以法性严故。一庄严中。包无尽严。如一阁中见多阁等。二以无[得-彳]智。契圆融境。严如来藏。本具诸法故。上文云。法性如是。非是新成。今智契合。非新非故。后善男子下。例余三昧。一门尚尔。何况多门。若准旧经。即上一门。具多眷属。
[△@○]第三善财白言圣者下。穷严因之本原。有二问答。前番问其终归。后番问其原本。今初。上睹希奇。摄用之后。寂无所见。故问去处。答中。从本流末。从缘而来。摄末归本。缘谢而去。去不异本故。引之於来。一时并答。二曰从何处来下。第二番问答。先问。后答。今初。问云。虽蒙向答引归来处。不究终归。宁知本起。故复寻之。复曰从诸菩萨下。答中二。先法。后喻。今初。智慧威力。约相约缘。智力缘来。智持即住。无有已下显其缘性。谓既从缘来。故无所来。缘谢而去。亦无去处。从缘集等。故无集等。不依已下结成无依。一切性离。谓非唯无有来去等相。生灭断常一异见等。无不寂灭。后善男子譬如下喻况。文有二喻。即分为二。先龙王喻。喻其因力。故云心念。喻明无来之来合。显无住之住。欲影略故。不住内者菩萨力故。不住外者自善力故。因缘互夺。内外两亡。后善男子譬如下。幻师喻。喻其缘力。幻是缘故。总喻前来无集增等。故影显云无行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