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二善男子汝今不应修一善根下。能求大心法应尔故者。即广诫劝。於中二。先诫劝求法。后诫劝事友。
[△@○]前中亦二。先标不应诫其怯劣。后何以故下。释所应作。令其广修。文中二。先征。后释。释中亦二。先别明应修后结略显广。前中。旧经有九十八门。今有一百五十门。分为十段。初四门上求菩提行。二应化下六门。下救众生行。三应断下十五门。断障出离行。四应销下十五门。净自根欲行。五应生无量净信力下十门。力用自在行。六应分别下九门。摄法治感行。七应辨下九门。供佛摄生行。八应入无量总持门下。三十一门。悲愿深广行。九应入无量差别心下。三十三门。证入圆满行。十应知不思议如来功德下。十八句。上入佛境行。二善男子举要言之下。结略显广。以别陈难具故。(下第三十三经)。
[△@○]第二复次善男子汝因此故下。诫劝事友。於中四。第一略明诫劝。第二广释所以。第三教事友方。第四结德无尽。今初。先一句牒前起后。谓因前广行。故须事友。后求善知识下。正明诫劝。诫其去过。劝其承事。文有十句。九云见随顺烦恼行勿生嫌怪者。善友二种。一实。二权。权行非道。内外生熟。善巧难知。故不应怪。实复有二。一行。二解。今但求解。不应观行。故智论五十云。有目跛人。犹能示道。如有偈云。若人戒足虽羸劣。而能说法利多人。如佛世尊应供养。爱彼所说故相似。什公常言。譬如淤泥中而生於莲华。智者观莲华。勿睹於淤泥。解行全具。人中之宝。复何可言。余九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广释所以。於中。先征。后释。先征意云。但自广修。足成大道。何要事友广诫劝耶。
后释意云。法假人弘。友多成益故。文中二。第一正明友能成益。第二重复征释。
[△@、]今初有三。一能成胜行故。二护令离恶故。三结益无尽。今初有三十七句。句是一行。并显可知。二善男子一切菩萨由善知识任持不堕恶趣下。三十八句。护令离恶。然由即因义。欲分二义。故改因为由。三善男子由依止下。结益无尽。能满大因。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重复征释。先征意云。善恶由己。善友何能令我成行而离恶耶。后释意云。成行离恶。由友示故。於中二。先正正明德由友成。后广显友德。前中二。先明能止诸恶。释成护令离恶。谓令离恶因。因立果衰。岂非友力。后能显示菩提路下。明能进善。释上能成胜行由示能行。岂非友力。
二善男子善知识者如轨范师下。广显友德。谓既摄德无尽故。决能成益。於中二。第一别明。第二结劝。
▲前中有一百二十门。前一百一十门。旧经所无。然门各一行。法喻间说。且依法喻。通分为五。初八门喻明。二能断疑网下十八门。法说。其十四五二门。喻明。亦合就法。三犹如羂索下三十五门。喻明。其间一两门法。亦合为喻。四为能觉悟下。四十九门法说。五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犹如慈母下十门。喻明。所以法喻间说者。次明烛类之德不可穷故。
▲二善男子汝今若能下。结劝令依。第三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下。教其事友之方於。中四。先教起心行。二令起胜念。三结劝令修。四征释所以。今初。即务於谦恭。精勤包纳。二复次善男子应於自身下。令起胜念。即身友对辨。以彰胜益。文有十喻。喻各四事。然其四事。即是涅盘四近因缘。初即具四之人。二亲近善友。三即听闻正法。四即正念思惟。如说修行。余并文显。三善男子汝应发如是心下。结劝令修。四何以故下。征释所以。先征。后释。先征意云。何以恶起如是心耶。后释意有二。先明若起此心净志愿故。后复次下。重显善友具胜德故。第四善男子我今略说下。结德无尽。以别说难穷故结广从略。於中二。先寄数结多。皆言十者。以显无尽。况阿僧祇。意显无数。复不可说辩说不能及。非独大数最后数也。后善男子我复略说下。总收结多。言一切故。既云一切。何独百千。弥表寄数。显无尽耳。
[○@△]第二尔时善财童子白言下。善财问法。此下明十二头陀。旧经所无。於中二。先问。后答。今初。先牒前所说。云何能於下正问。可知。后时德生童子下答。上问意云。善及胜行。无量无边。欲总圆满住持不失。要由阿行。故。今答云。要唯净戒。戒如平地。万善依生故。贤首品云。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於戒及学常顺行。一切如来所称美故。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若不持戒。尚不能得疥癞野干之身。况人天身。况菩萨道。故成万行。先须持戒。文中二。第一总明。第二别显。
[△@○]前中有三。初明二戒能成友善。菩萨戒者。谓不共小乘。兼防意地。三聚圆满。先人为功。别解脱戒。大小通修。但制身口。宗明止恶。防断自身。别别离过。名别解脱。次如佛所说下。反释无戒。不能调伏。显是菩萨。后若诸菩萨下。辨於能成二戒之行。即是头陀。
[△@○]第二善财童子下。别释中二。先问。后答今初。唯问能成二戒之行。后童子童女下答。亦唯答头陀。就文分三。初总标。二征释。三结酬。
[△@、]今初。言头陀者。亦云杜多。并是梵音。此云抖擞。抖擞烦恼故。瑜伽云。譬如世间或毛或氎。未鞭弹等。尔时相着。不软不轻。不任造。若鞭弹等堪任造作。行者亦尔。由饮食贪。由衣服贪。由敷具贪。障修梵行。故以杜多。便能净治。进修梵行。
[△@、]二何等十二下征释。先征可知。后第一纳衣下释。此中应先列名。依下经文。第一纳衣。二但三衣。三不随染衣。四常乞食。五一坐食。六者一食。七住阿兰若。八树下坐。九露地坐。十依止冢间。十一常坐。十二随坐。若瑜伽论二十五说。与此大同。此中纳衣。即粪扫衣。此不随染衣。即彼毳衣。谓毳成故。此中一食。彼名先止后食。於乞食中。分成二种。一随得乞食。二次第乞食。随得乞食者。谓往还家。随便获得。而便食故。若依乞食。不分此二。即唯十二。分成十三。随坐名为如常处坐。上四名异。余皆全同。而释相稍略。然此十二总为三类。初三约衣。治衣服贪。次三约食。治饮食贪。余约敷具房舍。治房舍卧具贪。略无有药故。此十二望於四依。名宽体狭。然唯上行。不同四依分於三品。此十二种。名同小乘。有五义故。菩萨行摄。一为成於菩萨戒故。二为总成善友行故。三皆有悲心为物轨故。四以无所得为方便故。五释相中多约理故。义如下说。文中十二头陀。即为十二别。
第一纳衣。治上妙衣贪。文分三别。一标名。二善男子云何纳衣者征相。三若诸菩萨下释相。於中四。第一总标十法能成本行。二何等为十征数。三一者下列释。四善男子是为下结示。此之四段。十二皆同。下便牒释。多不先列。今初二可知。三释相中。文分为二。先十名。后善男子此是菩萨住净信心具足圆满下。解释其相。中复二。先总指十法皆由净信。后由此心故下。展转释成。谓由前前引起后。后即为十段。一由净信引第一勤修坚固。二以心坚固下初第二。三心谦下故下即二引第三。谓若有我。即恃之生慢。慢则疲厌。今皆反此。故无疲厌。厌恶之言。合云疲厌。四亦无贪着。即是第四。此文稍略。合言无疲厌故。则无贪着。五俱取资身下。坚固远离。六於此纳衣下。即坚固功德。七由此因缘下。不显胜行。八不贡高故下。不起轻慢。九离高嫌下。以第七八引於第九。十戒圆满故下。以九引十。四结示可知。
第二复次下。但三衣治多衣服贪。文中四。初标举。二何第下征数。三一者下列释。於中亦二。先列十名。后善男子下。展转解释。准列梵本。皆知足在初。今少欲居先。失於次第。已得不贪。名为知足。未得不求。名为少欲。应言菩萨心知足故。趣得三衣。无所拣别。成就少欲。无所拣别。即知足行。少欲约心。不多求约事。余八展转。文显可知。善男子下结示。下之四段。更不重举。
第三复次下。明不随染衣文。亦具四。初标举中。具云不随贪染衣。谓不随顺能令增长贪染之衣故。瑜伽论。名为毳衣。谓毳毛成故。治软触衣贪。二征可知。三列释中亦二。先列十名。后释总称。今初。上标名中不随贪染。今列释内不随诸惑。十中初三。即离三不善根。八即骄慢。以慢长沦生死苦故。偏复说之。此四并是根本烦恼。余六皆是小随烦恼。九不随名。十不随利。即是诳摄。由诳一惑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故。后善男子下。释成总称。略无展转。初总牒前不随贪等。等取余九。次不为下。显其成益。后由此下。结成总名。四结示可知。
第四复次明依常乞食。治美食贪。标征可知。三列释中亦分为二。先别十名。含瑜伽论。分成二意。第二即是次第乞故。三四与五。即随得食意。后善男子云何下。再牒解释。於中三。初总牒征相。二展转解释。三总结成益。今初可知。二善男子若时下。展转解释。即为十段。一明慈心。二菩萨为顺平等慈心下。次第行乞。慈心次第是菩萨心。拣恶律仪。顺别解脱。则无分别中而分别故。三若以慈心平等摄取下。明不自生恼。此中文略。准梵本云。次第乞时心无烦恼。心亦不热。身无疲倦。慈爱心生。此上方有不自恼相。四设不得食下。明知足行。不生嗔言。犹是牒前不择精粗。方是知足。五菩萨如是下。明普共分食。六於所食中下。明不嗜美食。七受饮食时不令太少下。明饮食知量。故有偈云。多食增疾病。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八因此食故下。明疾得善法。九菩萨为欲下。愿满善根。十又应远离下。离和合相。故净名云。为坏和合相故。而取抟食。三离是相已下。总结成益。四结示可知。
第五复次明一坐食。治多食贪。标征可知。三列释中亦二。先列十名。后善男子此一坐者下。显行殊胜。谓上十义。皆就法说。名同小乘。义理全别。结示可知。(下第三十四经)。
第六复次成就一食。亦治多食贪。瑜伽名先止后食。谓先定指如是饮食而自支持。过此之外更不食故。故有处说名节量食。量其分限而食之故。今言一食者。前之一坐。不得重起。此约一日不食粥等。文四可知。
第七复次圆满阿兰若法。此是梵语。或曰阿兰那。正云阿兰攘。此云无谊声。治谊杂贪。然略有二。一者约事。谓冢间静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二者约法。所谓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观下列中。多约法说。观下重释。多约事说。故应通二。文中亦四。初标。次征。并显可知。三一者下列释。於中分二。先别十名。后善男子云何下。次第牒释。於中又二。先总牒征起。后善男子如是菩萨下。展转解释。即分十段。一至三轮戒印清净。即成就修梵行戒。三轮者。一能持人。二所修行事。三者戒法。三无所阙名为具足。照三事空。即是清净。如是持戒。合於实相。名为戒印。以实相印。印万法故。二於诸戒中。获得善巧至复生人天。即清净律仪。於中。初明文义及兴出要善巧坚持。次於五犯下。犯已能悔。次随所行住下。一向不犯。次於诸恶人下。明远恶缘。次乃至下。轻重等持。无覆藏失。次於诸学处下善决持犯。言学处者略有二种。一即可学处。谓有罪无罪。谓持有罪为犯。二依瑜伽。有七学处。一自利处。二利他处。三真实义处。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即摄善戒。次知如是等业下。明了因果。犯戒之果。堕於三涂。犯突吉罗。如四天王寿堕於狱。犯波逸提。如忉利天寿堕地狱等。故云久近。持戒之果生人天中。又虽破戒堕落三涂。以初持力。毕还复生人天处。具上诸义。为净律仪。三如是菩萨善调六根下。诸根不乱。四於所习诵下。明常乐多闻。五若见大臣下。明一切处力。梵本云。一切处具足力。谓由上多闻。上至国王下至黎庶。随其来者。方便说法。皆令欢喜。为一切处力。即说法力。六菩萨成就如是多闻一切处力下。明远离我执。此上二句。牒四五二门。五二门以说法由於多闻无我。由於此二。故双牒耳。下辨所成。谓多闻自利。一切处力即是利他。了知无我。通於自他。若说若说若行皆无我执。七菩萨成就不计着身下。即第七行。梵本。名为犹如野鹿。今以喻就义云不计着身。然文太略。准梵本云。离我执已。於阿兰若。得无恐怖。无謇讷辩。亦无惊惧。得无所畏。又彼菩萨。住阿兰若。寂静现前。大众往来。悉舍离犹如野鹿。成就独行。斯则蹑前而起后行。具法喻相。八菩萨成就常乐远离下。即第八行。以心寂静。为远离相。准梵本中。名常远离人。谓如野鹿常远居人。恐其断命。菩萨亦尔。远离一切男子女人。恐其坏我三摩地门。九菩萨成就正法现前下。即第九行。以舍离世间。为正法相。而梵本云。成就现前种种功德。十菩萨成就乐於独处。即第十行。以如野鹿。为乐独相。梵本野鹿。唯属七八。第十名乐於独处心无疲厌。四善男子下。结示可知。
第八复次明树下坐治屋宇贪。标征可知。三列释中二。先别释十名。后如是等下。总结成益。四善男子下结示。
第九复次明露地坐亦治屋宇贪。标征可知。三列释中二。先列十名。后菩萨应当下别释。第十以开居房舍故。於中四。一思露地德。二设住房舍下。不染房舍。三应作是念下。显居房德。四而彼菩萨虽居下。不舍本行。四结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