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三尔时善财童子下。显果久如。先问。后答。答意云。心无齐限。不应复作久近之问。文中三。一反释。二顺释。三总结。今初分二。先别明八事。后如是略说下总显。二何以故下顺释。先征前起后。何以不为。后释意云。前皆有限。菩提之心无齐限故。此中多同发菩提心品。文中亦二。先别明。后善男子取要下总显。三善男子菩萨行普入下。总结无尽。此同初地十无尽句。文中四。一总彰所作无边。略举二种。谓证一切法。净一切剎。则依正等无不皆具二是。故善男子严净下。假设举尽。反显无尽。三善男子如是乃至下。总结多门显修无懈。四善男子应知下。顺明分量。显其无尽。是故要无齐限。既生等无尽。成佛无期。若历万行。一一无限。总而收之。略有十种。一时无限。要穷三际。念劫重重无尽时故。二处无限。要该十方帝网剎故。三行无限。无尽行海皆修行故。四心无限。念念常行而不足故。五智无限。了达一一称法界故。六善巧无限。一法一行即摄无尽故。七所化无限。要化无尽众生界故。八所断无限。要断无尽自他感故。九果无限。要尽证入无尽如来无尽德故。十平等无限。心佛众生悉皆平等。成与不成。修与不修。旷若虚空。无取舍故。得此十意。菩提之心自然增广。无有譬喻而能称量。若尔此善知识都无成耶。因此略辨成不成义。勒为四句。一以向因缘厚薄。对今无尽。则有始无成。此约悲门。二以称法界发心。不见初相。方为真成。则无始有终。此约智说。三悲智合明不坏相故。不妨始终。前后诸文。其例非一。四称性之谈。则无终始。故天女云。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大愿精进主夜神云。不可以生死中长短劫数分别显示菩萨智轮。兜率偈云。众生妄分别。某日佛成道。诸佛得菩提。实不计於日等。融斯四句。无有障[得-彳]。欲成即成。念念常成。欲不成即不成。穷未来际。故念念成佛亦无成相。亦不住於有学之地。无障无[得-彳]难思境也。
▲第四善财童子下。彰法名字。先问。后答。名离忧安隐幢者。此有二义。一以大悲高显。所以称幢。其有见者。离业惑苦。不退菩提。是离忧安隐。二者即智之悲涉苦安隐。即悲之智多劫无忧。双摧生死涅盘。特出凡小之外。故名幢也。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海潮之处者。但约大悲。摄物无失。受童真名。故同前处。国名那罗素者。此云不懒墯。动剎持剎观剎诣剎无休息故。仙人大威猛声者。亦云无恐怖声。出广大遍满音。威伏诸恶。安慰众生除恐怖故。童真清洁。无生无漏。仙人表之。
礼辞可知。
●第八大威猛声仙人。寄童真住。心不生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於中亦二。先念前友教。有十三句。前二句总顺解行。后十一句增进胜心。后如是思惟下。趣求后友。
第二见一大林下。见敬谘问。於中三。初见。次敬。后谘问。初中分二。先见依。后见正。今初。波咤罗树者。同此方楸树。尼拘律者。如此方柳树。子似枇杷。余可知。后时善财童子入此下。明见正报。领徒十千。表万行故。第二善财见已下。设敬称赞。於中三。初总明三业敬赞。次复作是念下。意业殷重。后作是语已下。身业虔恭。第三白言圣者下。谘问法要。
第三时彼仙人下。称赞授法。於中分二。第一称赞法器。第二正授法要。
▲前中三。初主赞。示其徒者令敬学故。次时诸仙众下。眷属赞。由上指示故。后时大威猛下。述赞。
▲第二说是语已下。正授法要。於中二。先示法名体。童真净智。变化自在。故名无胜。高出功用。相惑不动。所以名幢。后善财白言下。问答境界。先问后答。答中二。一加令证见。即示相答。二摄用言示。即言说答。
前中亦二。先加持摩顶。即是加持之相。执手。表乃为授与之义。亦相摄有力入法界故。后即时善财下得益。於中二。先明目都身经。后尔时善财童子为菩萨无胜下。内心证入。文有十句五对。谓得善友五法所照。自得五种三昧光明。其五能照。初总。余别。皆无胜幢差别妙用。一无胜幢光明照得毗卢遮那藏三昧光明者。此是总句。无胜幢者。真智起用。由为此照故。得即寂智慧光明。遍照事理。见佛闻法。皆此用故。别有四用。一境无不照。二照无不圆。三横无不具。四竖无不摄。由此四义。成后四益。谓二既境无不照。称无尽智。为此所照故。得总摄诸方总持。成前其身到十方剎。三由照无不圆。为金刚轮。为此所照。则万法本净。为智慧聚。大般若云。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故。一切清净。成前受持佛法无乱。四由能照横无不具。为普门际。普门即境。总具诸度。以为庄严故。复名藏。为此所照故。得如空包含佛德无[得-彳]圆满。成前得佛诸愿诸力。五由能照竖无不摄故。云一切佛戒定慧三学圆满。名之为轮。由得此照。竖穷三世圆满智轮。成前见佛色身光网及无[得-彳]智轮。此上三事。即三轮也。陀罗尼约总持。三昧约寂定。唯第二所得。阙三昧言。或恐脱略。
二时彼仙人放下。摄用言示。於中二。先放舍加持。二问答承领。今初。所作讫故还在本处者。上来加持。不移本处而遍十方。故摄神力本无来往。处既在本。时亦不长。斯即念劫圆融远近无[得-彳]。此皆善友法门之力。是以善财。於一生中。办多劫事。岂以三劫而为定远。二仙人告下。问答承领。可知第四仙人告言善男子我唯下。谦己推胜。
第五善男子於此下。指示后友。聚落名伊沙那者。此云长直。谓长者。尽知三际。直者。善知胜义。住处名阿野怛那者。此方云热住处。婆罗门名胜热者。五热灸身。胜彼热故。具足梵音云惹(平声)耶。唐言胜。邬涩摩唐言火热。表体烦恼热成胜德故。不染烦恼成净行故。云婆罗门。
礼辞可知。
●第九胜热善友。寄王子住。从法王教。生於正解。当绍佛位故。文亦具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亦二。一证前。二趣后。前中亦二。先明证因因前解脱。后得住下。正明得益。於中复二。先得自分益。后勇猛精进下。得胜进益。二念善知识下趣后。
第二见胜热下。见敬谘问。於中二。先睹见。后敬问。今初。见修苦行。四面火聚。头上赫日。即五热炙身。今明四句般若皆烧惑薪故。梵本旧经但云四面。中有刀山者。无分别智。最居中道。无不剖故。高而无上。峻不可登。照无始末。故云无极。故智论云。般若波罗蜜。犹如大火聚。四边不可取。远离於四句。四句即四边。取则烧人。离则成智。谓若以有为有。则有缚等故。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登彼刀山投身入火者。从无分别智遍入四句皆无滞也。故论云。若得般若意。入阿毗昙门不滞有。入成实门不滞空等。又云。若人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故。谓失意为谤。谓增益等加被火烧。得意为门。四皆入理。如触不热。又火有四仪。一烧烦恼薪。二破无明暗。三成熟善品。四照现证理。又释刀是断德。无不割故。火是智德。无不照故。投身下者。障尽证理故。斯皆以刀山为能证。火聚为所证。故此火等即是法门。不须别表现所用故。称性事故。此为甚深难解难入不可轻尔。二时善财下。敬问。可知第三婆罗门言下。正示法界。行於非道。略无称赞。於中有六。一示法劝修。二疑惮不受。三胜缘劝引。四疑尽悔[亿-音+(天*天)]。五诫劝见容。六依教修证。
▲今初。然刀山不可执。火聚不可取。若能不住。无分别智。遍入四句。则远四谤。不滞空有。何行不成。所以要令入者。破见心故。令解菩萨深密法故。顺相易知逆难知故。法在修入不在言故。然此中示痴。甘露火王示嗔。天友示贪。显三毒相普有正法。即是道故。然有五义。一当相即空。空故为道。非此三事即是佛法。诸部般若其文非一。故说三毒四倒诸惑即深般若体性清净。二约用摄生故名为道。亦非即是。故净名云。行於非道。通达佛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等。三在惑用心故名为道。如俗流辈。未能绝事。虽目睹练色口纳滋味受用五境。而内策观心。知空知过。渐得微薄。亦非即是。四留惑润生。长菩萨道。故名为道。亦非即是。如净名云。不入生死大海。则不能生一切智宝等。五当相即道。不同前四。不思议故。不可定言惑与不惑空与不空。无行经云。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复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大意同此。大士云。无量痴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议。即斯意耳。
▲二时善财童子作如是念下。疑惮不受。非惜身。念恐失道缘。示智未深故。生此念。於中二。先明道缘难具。后正疑魔坏。今初。有十三难。初三为总。后十为别。总中。初得人身难者。人是福田受道器故。次二句。就人身中。须离八难。谓世智办聪及生聋盲。此二属身。故名为得。无此二者。名得无难。余之六难。但约时处。故但云离。后十别中。初二句。恶止善行。是离难因。余八正离。一遇佛出世。则非前后。二具诸根者。显非聋盲。三得门正法。非长寿天。四得遇善人。非三恶趣。五逢真善友。必离北洲。六受如理教。明非世智。上已离八难。七复离四邪五邪。八复随法修行。道果可就。顾为道器。安得自轻。后此将非魔下。正疑魔坏。初句疑善友是魔。次句疑友被魔使。后句疑是魔属。三类皆能坏人善根。
▲三作是念时下。胜缘劝引。有十四众。各述曾为胜热化益。故劝勿疑。略分为四。初一色天。次六欲天。三有六众。即八部。四有一众。即地狱天子。今色天中多是初禅。以自说言为能作故。文中三。初总劝勿疑。二彰其本意。三自述蒙益。今初。由下二段。故劝勿疑。二今此圣者下。彰其本意。於中二。先总示所得。谓智慧坚利犹如金刚。即前刀义。烧诸惑薪。发诸智焰。即前火义。烧而常寂。为三昧光。后发大精进下。别示业用。文有九句。初总。余别。别中。一即火能乾竭。二刀能斩截。三火能焚烧。四刀能越险。五刀能断割。六火能破暗。义兼於风。风发火故。故紧那罗中火内起风。七火能照导。八火能放光故。并不离刀山火聚。以此会前将对法门。非为臆说。三善男子我诸下。自叙蒙益。於中二。先自述邪见。以劫初时。世界既成。梵王先降。念处空旷。光音下生。不了业因。妄谓已作。故为邪见。后此婆罗门下。述得胜益。文显可知。此下十二众。皆以复有十千。而为段首。次六欲天中。即分为六。一即魔天。他化开出欲界主故。二即他化自在。今转世自在。得十自在。此即八地十种自在。一心自在者。无量三昧皆入出故。二烦恼自在。当彼如意。如意所成。由惑不拘故。三生自在。一切世界中生故。四命自在。不可说劫住持故。五业自在。如现生后能示现故。六三昧自在。当解自在。解即胜解。谓於境印持。转变自在。由三昧故。七庄严自在。即财自在。一切世界无量庄严故。八菩提心自在。即愿自在。菩提心以愿为主故。愿则随心之所欲故。九即法智二种自在。法谓无边法门示现。智谓如来力无畏等。能观所观一切佛法无不摄尽。所以合者。或未如八地故。或遗脱故。三化乐。四知足。五时分。六忉利。文并可知。三有六段。八部中唯阙摩睺罗伽。前阙四王。八部中摄六中。一即龙王即当西天。二夜叉王即当北天。(下第九经)三乾闼婆众即当东天。南天摄在夜叉之中。能统是天。今从所统。义如前说。四阿修罗。五迦楼罗。上五并显。六紧那罗。略分为四。一总显因风闻声。二云某方下别示所闻。三善男子假使下。校量声多。四善男子我等下。闻声成益。四地狱天子。然此一类。从地狱出。义通六天。此同随好品中兜率天子。文中二。先明现身。后作如是下。正明说益。於中三。初遇光生天。即曾於乘急以戒缓故。随於地狱。道根时熟。遇光生信。若不尔者。五热常照。地狱应空。二以惭愧下。知恩报德。故随好中天鼓劝云。汝等应当知恩报恩。不知恩者。多遭横死。生於地狱。蒙光生天即是恩相。恭敬增善即是报恩。言舍欲乐者。彼中劝云。汝等当往诣彼供养。勿复贪着五欲乐具。着五欲乐。障[得-彳]生天。诸天子。譬如劫火烧须弥山悉令除尽无余可得。贪欲缠心亦复如是。终不能生念佛之意。今此多同。三时婆罗门下。闻法得益。天鼓说法。令得十地。显是佛光。今此略明发心之益。
▲第四尔时善财童子得闻下。疑尽悔[亿-音+(天*天)]。
▲第五时婆罗门下。诫劝见容。谓偈中显劝密诫勿疑。是许悔过。然上疑者为栋真伪。此中劝者显其实德。魔亦能劝。何不疑劝。以此善友前友指来。劝中正说非魔能作。善财亦得超魔眼故。若尔何以生疑。为显法故。如八地中佛之七劝。纵佛不劝。岂容趣寂。为彰法深。故须劝耳。又为物轨令审察故。
▲第六尔时善财童子闻此下。依教修证。於中二。先正证。后自陈。今初。登山投火即是修行。得二法门斯为证入。言未至得善住三昧者。上不依山。下不依火。中不住空。即显般若离於能所有无二边。无所依故。名为善住惑境。不坏为坚牢等。触火得寂静乐神通三昧者。亲证般若。体即性净。心无分别。故云寂静。现法乐住。可以怡神。寂而常用。故云神通。即此通悟。故云门也。触即证义。故净名云。受诸触如智证。二善财白言下。即自陈所证显后得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