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行愿品疏
华严经行愿品疏
第四依三昧者。夫动静唯物。圣岂然乎。示轨后徒。故须入定。明将有说。必须观机。静鉴前理。定起发言。言必真当。真当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略有二类。一佛自入师子频申。总明果定摄德无尽。如本会说。二者善友所入因定。或入不入。以表动寂皆法界故。如末会说。实则定散无[得-彳]因果交彻。
第五依现相者。法性寂寥虽无诸相。无相之相无[得-彳]繁兴故。经云。如来非以相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成。仪悉具足。世间随乐皆得见。既随物现。意在悟人。相与无相等无差别。现相多端。随会分二。一者本会。於中有二。一者定用。顿净佛剎。顿彰佛身。微细容持。表其所诠。二者放光。眉间毫相遐照十方。表其能证。令诸大众依智证入。二末会之中。随诸善友。现相不同。或现神通。或放光照。或逆或顺。或显或隐。如文具足。
第六依说人者。法无废兴。弘之由人。故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今经能说通三世间。开则为五。谓一佛说。二菩萨说。三声闻说。四众生说。五器界说。更开为十。六过去说。七现在说。八未来说。九毛孔说。十微尘说。以前四及器历时有三。各开分说。以为尘毛异全说故。然前四中用法不同。或用音声。或用妙色。如教体辩。此中本会。无佛言说。但有现相以为说耳。慈氏阁中。见诸佛说菩萨说处。其文甚多。声闻说者。即末会初。身子称赞文殊胜德。众生说者。如多知解婆罗门等。器界说者。□多罗树皆悉演说佛声法声。三世说者。亦如慈氏阁内闻过去佛及三世互在等。亦如上方菩萨供具等中现说三世一切境界。微尘毛孔。如下喜目及与普贤一一尘毛现声说等。亦如新集下方菩萨一一毛孔演说种种法海妙音声云等。此无情等而能说者。略有四意。一者业用。佛菩萨力。二者德相。诸佛法尔能如是故。三者显理。则常是说。四者性融。以法性力一无不具足故。一说即一切说。是以。以性从相。有说不说。会相归性。都无所说。以性融相。一说一切说。无说无不说。若约观心。但随自心。有说不说。
第七依听人者。子期云。丧伯牙绝弦。若无有听。终无有说。即下十类除当机一。余皆说缘。
第八依德本者。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能谈。然唯约说者。前人此法略有二类。一者智慧最上首故。即蕴四智於心中。流八音於听表。二者余行为资助故。谓禅戒等福增足威光。本会之中佛德全具。诸菩萨等皆具众德。故能有说。
第九依请人者。德厚忧深。道大兼亡。菩萨大悲为物启发。此亦有二。一者言请。二者念请。本会之中但有念请。以心传心。离言说故。末会之中通二种请。若说若嘿。无非道故。如下当辩。
第十依能加者。夫圣无常应。应于克诚。心契玄同。故佛加被。要得圣加方能说故。本会佛定则不须加。下诸善友。皆承佛力故。解脱长者文殊师利心念力故。而入三昧。则能加者。通佛菩萨。善财亦言我当承佛威神之力及善友力而能信受。则显听者亦得佛加。然加复有二。一者显加。谓身手摩顶。口劝说听。心与智力。二者冥加。但潜资定智。本会唯冥。但佛入定。众顿证故。末会之中。义兼冥显。文殊心念。即是冥加。十方诸佛常来为说。即是显加。普贤文殊摩顶赞美。即是显加。见诸善友。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即是冥加。余可思准。由上因缘故。我世尊始成正觉。顿宣圆极。
○第二教门权实者。若三藏十二分教。诸经大同。权实教门。今当略说。夫教海冲深。法云弥漫。智光无际。妙辩叵穷。以无言之言。诠言绝之理。以无变。应无穷之机。极位所承。凡情难挹。今承理教之力。略启四门。一大意合离。二古今违顺三分宗立教。四总相会通。
●今初。且西域东夏弘阐之流。於一代圣言。或开宗分教。或直释经文。以皆含得失故。有去有取。且不分之意。略有五焉。一则理本一味殊途同归故不可分。二者一音普应一雨普滋故。三原本圣意为一事故。四随一一文众解异故。五多种说法成枝流故。以斯五义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构异端是非竞作。故以不分。为得其分。教者。亦有多意。一理虽一味诠有浅深。今约诠分。令知权实。非分至理言有两般。二约佛。虽一音而机差教别。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今分各随所解。非分一音。况此经云。如来於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则一音中具异法也。三本意未申。随他意语。而有异故。四言有通别。就显说故。如言诸法无言。此语则通。谓愚人闻之。谓如哑羊方名为道。小乘闻之。则谓离言以求无言。故身子云。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於是不知所云。而为天女所呵。菩萨闻之。自有二解。一知理圆言偏故。令亡言得意。二知文字性离。言即无言故。终日言而未尝言也。如上所言。此言则通。若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不可同於五性之说。若云一切众生有五种性。不可令同一性义也。今取随宜言异分之。不以一性平等分也。五虽分权实。须善佛意。有开显故。如分大小。须知小乘本为大事。则顺佛怀。以斯五意对前五意。更有五意。一如王密语。所为别故。智臣须知。佛顺根宜。须观本意。二不识权实。以深为浅。失於大利。以浅为深。虚其功故。三庄严圣教令深广故。四诸圣教中自有分故。五诸大菩萨亦分教故。以斯多义。若开教者。得多失少。若浑为一。得少失多。且六经旨趣。夫子亦分。况佛教海不辨权实。但能虚己。无党无偏。不可分中分亦无失。
●第二古今违顺者。或说一音。或分大小。或言渐顿。或立三时四教五时。有多差异。义如别说。
●第三分宗立教。然西域六师。此方三教。教主既别。立意不同。方内方外施设非一。儒道之旨不异前闻。今所分判。唯论释典。就於如来一代时教。古德从义总分为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终教。四者顿教。五者圆教。第一小乘教者。即声闻缘觉。谓佛说。四谛十二因缘。但明人空。未辩法空。但断烦恼。不断所知。但出三界成於小果。不求菩提。故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就教行异。分成二乘。理界同故合之为一。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立五性。定性二乘及无种性定不成佛。以其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初。有不成佛故名为分。多说法相。少说法性。所说法性即法相数。然於法相。决择分明。三终教者亦名实教。若有经说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立为终教。以称实理故名为实。多说法性。少说法相。所说法相。亦融入性。然上二教并有次位。总名为渐。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修。故名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於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为八。乃至无所有。何次不同前。二渐次修行。又不同后圆融具德。故名为顿。顿证此理。即是顿教。故於其中。总不说相。但显真性。亦无诸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与二无我双遣。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嘿住显不二等。即其类也。今诸禅宗多依此教。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教。其中多说十十法门。以显无尽。即是斯经之所宗尚。后门之中当广分别。
●第四总相会通者。略有二门。先会诸教开合。后会化仪先后。
△今初略有四重。
▲第一谓上之五教总合为一。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一音所演。
▲第二或开为二。五中初一名声闻藏。后四总合为菩萨藏。即同涅盘。二乘小教名为半字。菩萨藏教名为满字。故诸经中多分大小。若开小乘以为二乘。即是三乘。
▲第三就大乘中。复分为二。一者权教大乘。亦名三乘。谓三乘定异五性悬隔。即前第二大乘始教。二实教大乘。亦名一乘。谓会三归一。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故。即后三教。合名为实。此上二教。即今法性法相二宗。并依圣教。取意不同。有多差别。略列十条。一者一乘三乘别。二一性五性别。三唯心真妄别。四真如随缘凝然别。五三性空有即离别。六生佛不增不减别。七二谛空有即离别。八四相一时前后别。九能所断证即离别。十佛身无为有为别。
第一一乘三乘别者。权教明以三乘为了义一乘为不了。以众生根性定有三故。佛说三乘。称根真实。言一乘者。但为引摄一类不定性人令归大乘故言唯一。非是究竟。若实教宗。则以一乘为真实。三乘为方便。故法华经云。如来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别说三。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一大事者谓佛知见。为明一切众生皆有如来知见故唯一乘。是以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於众生。又云。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方便门者即是三乘。真实相者即是一乘。先顺物性。权说三乘。故为方便。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故唯一乘。广如法华。唯说一乘故为妙法。
第二一性五性别者。权教明说五性为了义一性非了义。言五性者。依大般若楞伽等经。说性有五。一声闻性。二缘觉性。三如来性。四不定性。五无种性。前三种性名为定性。声闻定是声闻。不可令为菩萨等。其不定性遇缘不同。若遇大缘可为菩萨。若遇小缘则为二乘。故名不定。无种性人无种性故。虽复勤行精进。终不能得无上菩提。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诸圣教中。说一性者。约通相说。非真了义。具明五性方为了义。若实教宗。则以一性而为了义。五性非了。经说五性。约方便说。且取长时不作佛故名无种性。非性全无。涅盘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凡是有心定当作佛故。华严经云。无一众生不具如来智慧。亦如大海潜流四天下地。有穿凿者。无不得水。法华经云。一相一种。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故知五性。是四十余年。顺彼根缘。方便说耳。法华涅盘穷终极唱。同说一性。以破前非。故为真实。究竟终归定无异辙。若言阐提无佛性者。颇有一人。初起邪见作阐提不。若言有者。未作阐提有佛性不。若言有者。先有后无佛性可断。若言无者。先已自无。非开阐提能断佛性。又后回心。佛性生不。若言生者。佛性灭。若不生者。何用令人莫作阐提。是知阐提无佛性者。无有行性。非无真性。故涅盘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无。分析差别。善恶等殊。一真之性更无有二。抑彼阐提令其发心。通云无耳。故涅盘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根。犹有佛性。广如涅盘法华所明。既性有五一不同。故令乘有三一之异。既以一性为实。则以一乘为真。广如别说第三唯心真妄别者。权宗所明。三界唯心。八识皆是生灭之法。皆为业惑之所办生。一期报尽便归坏灭。以其识种引起后识。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盘因。若实教中所辩。唯心八识。皆通如来藏性随缘成立。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不生灭者即如来藏。生灭之者业惑所生。体不相离。故非一异。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故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期。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七识波浪起。腾跃而转生。根自在主善知识中。广说此义。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故非异也。水是湿相。波是动相。故非一也。非一非异。即是中道。故此生灭即无生灭。
第四真如随缘凝然别者。若权宗说。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故真如者。凝然不变。不许随缘。若随缘者。是迁变义。同无常故。若实教宗。则许真如有其二义。一不变义。二随缘义。由体不变故能随缘。成一切法。虽成诸法。不失自性。故云不变。如水遇风而成波浪。虽成波浪不失湿性。故胜鬘云。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有涅盘。离如来藏。一切诸法皆不成立。是故当知。真如随缘能成诸法。
第五三性空有即离别者。若权宗说。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此一则空。如夜见绳谓之为蛇。今言空者。说蛇空耳。非说绳无。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此二不空。依他缘有圆成性有。故空与有二义不同。如牛兔角不得相即。若实教宗。三性相融。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如波相虚体即是水。故说即色便是真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皆空有相即三谛一际。
第六生佛不增不减别者。若权教说。若使一切皆有佛性。生尽成佛。生界便减。佛界便增。今有一类无种性人。长不作佛故。生界不减。佛界不增。若实教说。一生齐平故说生界不增不减。设一切众生一时成佛。亦无增减。以皆不出真法性故。若言一分不成佛者。俱是不尽。非不减义。
第七二谛空有即离别者。若权教说。俗谛之内有空不空。遍计是俗。此俗则空。依他是俗。此俗不空。圆成为真。一向不空。空有既异。二谛体殊。真俗多种。皆不相杂。若实教说。真俗二谛。体非即离。俗谛缘生。缘生即空。便成真谛。故此空者。是不空空。言缘生者。是不有有。空有无二。二谛无乖。无二之二说言二谛。二之无二说为一体。故涅盘云。唯一实谛。仁王经云。於谛常自二。於解常自一。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