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钞玄谈
华严经疏钞玄谈
▲此亦二种一显事理无碍法二显事事无碍法并如义分齐说。
八示真法下文亦有二先总明后开释文含多义不异义分齐中教因总该故此略举义深理要故别为一门。
▲九开因性者谓上因果理事皆由众生性有若性非金玉虽琢不成宝器。
九开因性者文亦二先总后别总中先蹑前起后。
▲良以众生包性德而为体依智海以为源。
▲但相变体殊情生智隔。
▲今令知心合体达本情亡故谈斯经以为显示。
后良以下总相解释於中有三初明因义本有恒沙性德本觉佛智无二体故以此为因二但相变下覆彼因义是须开示所以相变体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上对约境下对约心五法具矣三今令下正明开义知心空寂则即名相而合如体达本无住则妄想亡而正智生真本不可以功成要亡功而本就深源不可以行得必行尽而源成若寂照双流则因性开矣性即知见知见性相并皆显现故谈已下结成开义。
▲亦有二种一以言显示令其知有二使其修行悟入显现。
亦有二下别释以言显示令其知有者唯明示义如示贪女宅中宝藏未见未证使其修行义通开示不知令知名之为性未证能证称之为入显现之言对於开义。
▲如下破尘出经卷等。
如下破尘下引证下经云如有大经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尘内一切尘悉然有一聪慧人净眼悉明见破尘出经卷广饶益众生佛智亦如是遍在众生心妄想之所缠不觉亦不知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现饶益诸菩萨等即其义也。
▲亦如法华经云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众生等有故言唯一。
言唯以一大事因缘故者即引他经大乘法师但云事物体事事义道理随应皆得今略释之无二无三故名为一佛因佛果故称为大因果干能令物解脱并称为事言因缘者如来因此缘此故出现耳又因缘者属於大事正因佛性为因缘因佛性为缘了因所了为因生因所生为缘斯则大事通因通果因缘但语於因因即种性之义故彼经云佛种从缘起万行为缘起斯佛种成菩提故言所谓开示下义引彼经具云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舍利弗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广释如别略释如下言众生等有故言唯一者随难唯解一字耳。
▲十利今后者既等有其分故广利无边。
十利今后者文中亦二先蹑前总辨。
▲此亦二种一利今即佛在当机二利后即今之闻见发心品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后此亦下开章别明文分为三初约时分二可知次此益复二下约行分二后又此利益下对前辨异。
▲此益复二一令得见闻为坚种故出现品云如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等。
二中疏云终竟不销等者等取余经余经云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於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於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
▲二令起行成证入故出现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闻此法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乃至深入如来无碍境界。
▲良以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便契佛家贤首品云十剎尘数如来所悉皆承事尽一劫若於此品能诵持其福最胜过於彼等。
二令起行成证入故下文二初正释后良以有作下释成今初疏云乃至深入如来等者中间经云随顺一切如来境界具足一切诸菩萨法安住一切种知境界远离一切诸世间法出生一切如来所行通达一切菩萨法性於佛自在心无疑惑住无师法深入如来无碍境界故云乃至。
▲又此利益别对前九成十种益谓一闻法尔则知常遍成见闻益二闻本行愿学佛发兴成发心益三闻机感知法由善起成造修益四闻为本知其义圆成顿得益五闻果德则信乐愿齐成灭障益六闻位期心证入成摄位益七闻行发意修行成起行益八闻法决须解了成称性益九闻因知一切皆同成转利益十总具前九成速证益故前九因皆为今益。
又此利益下对前辨异所以辨异者亦为拣滥故以利今后义似顺机感机感亦有二世机故故上又明约行分二已是异前但约时故又顺机多约於所利益多约於能又顺机但是别义利益通於十义即总别之异故对前九别成斯十益也於中二先别对前后亦可已下通申本义今初此十种益出於旨归但次第不同耳彼次第云一见闻益二发心益三起行益四摄位益五速证益六灭障益七转利益八造修益九顿得益十称性益此依从浅至深自利自他等而为其次今疏顺前九门展转相生后能成前以为次第耳然见闻等实通十因欲显别义随便逐胜以别配耳一以法尔常说遍说便能触目对境一切时中常如法见所引经文如前总中又出现品云佛子譬如雪山有药王树名曰善见若有见者眼得清净若有闻者耳得清净等佛子如来应正等觉无上药王亦复如是能作一切饶益众生若有得见如来色身眼得清净若有得闻如来名号耳得清净等又云佛子我今告汝设有众生见闻於佛业障缠覆不生信乐亦种善根无空过者乃至究竟入於涅盘上虽明见佛佛是华严佛故舌根尝法味故贤首品云此法希有甚奇特若人闻已能忍可能信能受能赞说如是所作甚为难等兜率偈赞品云设於念念中供养无量佛未知真实法不名为供养若闻如是法诸佛从此生虽经无量苦不舍菩提行一闻大智慧诸佛所入法普於法界中成三世导师明知见闻其益深矣言发心益者若不闻此不能发心设有发心不得尊胜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等故义如前引言造修益者谓闻此普法便能造修一行一切行故如前引出现品云多劫修行不闻此法非真修故言顿行益者如下六千比丘言下获於十眼善财童子一生能圆诸位法界品初菩萨顿证等并如教迹中引言灭障益者即一断一切断如随好品天鼓教以等法界三业悔过结云若如是知是真实忏悔一切罪恶悉得清净说此法时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世界中兜率陀诸天子得无生法忍又诸天子以香华等供佛而成大益又云其诸香云普雨无量佛剎微尘数世界若有众生身蒙香者其身安乐譬如比丘入第四禅一切业障皆得消灭若有闻者彼诸众生於色声香味触其内具有五百烦恼其外亦有五百烦恼贪行多者二万一千瞋痴等分亦然了知如是悉是虚妄如是知已成就香幢云自在光明清净善根等皆灭障益也言摄位益者如前位中具明言起行益者如普贤行品云菩萨摩诃萨得闻此法少作方便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一行一切行故如前行中具引言称性益者谓依此普法一切众生无不皆悉称其本性佛果海中旧来益竟故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於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盘皆同一性所谓无性若不称性岂得然耶言转利益者如第一重地狱天子得益竟展转成三重之益后二即转利益也如上灭障即第二重亦是转利益所望处别故为灭障第三重云若有众生见其盖者种清净金网转轮王位一恒河沙善根佛子菩萨住此转轮王位於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世界中教化众生乃至云若有暂得遇斯光明必获菩萨第十地位以先修行善根力故皆转利益言速证益者如前教迹中一生圆旷劫之果中辨言故前九因皆为今益者结也。
▲亦可前一一门皆成十益可以意得。
亦可前一一门皆成十益者此第二意却是正意上但随宜耳。
▲因上十义故此教兴发心品中有十所因彼云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等因缘相参对会因缘可以意得。
因上十义故此教兴下第三结属会释也此上结属下会释经文彼经具云其说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故为欲开阐实义故为令证得法性故为令众会悉欢喜故为欲开示佛法因故为得一切佛平等故为了法界无有二故说如是法十因举二故有等言言因缘相参者神力是缘余皆是因故云相参今略举二即有因缘以疏对彼因缘易知故云可以意得。
▲第二明说经缘者一切经首说时方人等皆是缘起。
第二明说经缘等者疏文分二先引例总明后今有十缘下开章别释前中谓六成就中信闻二种属於阿难在佛灭后结集时安不为经缘余四成就为经缘起说必依时要有方处人通说听即佛及众四义足矣问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何以今言为缘起耶答六中初二唯属证信后四义有两兼阿难引之为生物信当时无此教不得兴故为缘起今十缘中具有此四。
▲今有十缘一依时二依处三依主四依三昧五依现相六依说者七依听者八依德本九依请者十依加者。
今有十缘下开章别释中二先列后释今初依时下释疏文分四一大意二开章三融会四广如旨归一句出法源。
▲今初依时夫心冥至道则浑一古今法界无生本亡时分经偈云如来得菩提实不系於日。
今初分二先拂迹显实后就德显圆前中言夫心冥至道则混一古今者此约人显实法界下约法显实心与理冥契则无今古之相故肇公云古今通始终同穷本极末浩然大均生公法华疏云古亦今也今亦古矣言法界无生等者就法显实也有生则属三世便即有时无生则无三世剎那安有时分故出现品云真如离妄恒寂静无生无灭普周遍等言下经偈云下引经证略举人证耳即兜率实幢偈也彼具云众生如是说某日佛成道如来得菩提实不系於日法界品云菩萨智轮远离一切分别网起一切障碍山不可以生死中长短染净劫数显示等其文非一。
▲况无涯之说念劫圆融哉。
况无涯之说等者第二就德显圆无涯之说竖约长时故旨归云常恒之说前后际而无涯念劫圆融者约一念即不可尽一念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念等故云尔也一念即多劫何定时之长短哉。
▲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重时别。
今以无时之时略显十重时别者此下第二开章解释也就中三初上二句标次初唯下释后於前下结。
▲初唯一念二尽七日三遍三际四摄同类劫五收异类劫六以念摄劫七劫念重收八异类界时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谓以非劫为劫故。
二释中初唯一念者谓於一剎那顿遍无尽之处说无边法二尽七日者谓初成道一七日中自受法乐第二七日顿说此经言三遍三际者谓尽前后际各无边劫常恒周遍演说此经初无暂息上三易故疏但列名而已言四摄同类劫下以义稍隐故并加字旨归但云四摄同类五收异劫六念摄劫七复重收八异界时九彼此相入十以本收末今加一字义则易见故并不释唯释第十耳言摄同类劫者於前无边劫各摄同类如长劫唯摄长劫短劫唯摄短劫等言五收异类劫者谓长劫摄短劫等言六以念摄劫者於一念中即摄无边同异类劫念念皆尔言七劫念重收者此上念念所摄劫中各以念成彼一一念亦各摄诸劫是则念念既其不尽劫劫亦复无穷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也言八异类界时者上之七重且约一类世界如今娑婆一类今辨树形江河形等无边异类之剎剎既同处而有不同时亦同时而各别分齐尽彼时分常说此经言九彼此相入者即彼异类界所有时劫亦各别相收或同异类界时互相摄入若念若劫重重无尽同前四五六七於彼诸时常说此经言谓以非劫为劫者第十难见故以此句释之以非劫为本劫即为末言非劫者离分限故如华藏世界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无长短离分限故以染时分说彼劫故以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亦随尔故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知一切劫即是非劫而真实说一切劫数是为第六无等住故云非劫为劫。
▲於前十时恒演此经。
於此无量时劫常说华严。
▲又此十种随一圆收。
又此十种者此下第三融会也於中三初此上二句正融会也。
▲依此说时则无始终。
二依此说时下通妨难此上牒疑情既无始终何有初成之始九会之终。
▲亦随见闻说初成等如前法尔中辨。
亦随见闻下会释也疏指前通又此一部即是无边法海以下皆结通无分齐故一部即是一切说故。
▲若依此时则逈异余教。
▲而余教时不出於此。
▲或说三七六七等随见闻故。
若依此时下三显胜能於中又三初拣他显胜次而余教下会他显胜后或说下再通妨难难云彼有三七等殊云何不出於此故今通云皆是此经之时随见闻故。
▲广如旨归。
广如下四出法之源。
▲第二依处者夫智穷真际能所两忘假说依真而非国土。
第二说经处疏文有四第一总彰大意第二叙昔顺违第三句数圆融第四别明处异初中有三初拂迹显实二融通显圆三依义建立今初至而非国土即拂迹显实谓既亡能所何有能依之佛所依之处普贤三昧品云普贤身相如虚空依真而住非国土犹是假说以真无能所无可依故。
▲况剎尘即入染净参融圆满教之普周难以分其处别。
况剎尘即入下第二融通显圆无能所依尚通实顿二教实教顿教尚离处所况於圆教耶剎尘即入即下通局交彻二四句染净参融即下净秽无碍二四句圆满教下总结难思。
▲然真非事外不坏所依以上无时之时遍此非处之处。
然真非下第三依义建立不坏相故不妨立时然旨归约处先已有处依此说经后辨其时疏家欲顺六成就之次第故先明时耳。
▲然有言此经在秽土说居摩竭等故有云处净土说在华藏故有云如实义者二种身土无定异处即於一处见闻异故。
然有言下第二叙昔顺违於中二先正叙后上之下决断前中第一师云既七处九会人三天四并居娑婆欲界之中明是秽也第二师云说此经时华藏世界六种震动又言其地坚固金刚所成娑婆土石诸山岂得将此为秽第三师但合上无碍谓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亦如螺髻所见自在天宫身子所见丘陵坑坎华藏品云譬如见导师种种色差别随众生心行见诸剎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