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其道场前有一大海(至)恒出妙音周徧十方。
△三别显时中本事二。初总举劫中多佛。
诸佛子彼胜音世界(至)微尘数如来出兴於世。
将欲说别。先举其总。言最初劫者。即种种庄严劫也。既言最初。此后更有大劫。於理无违。
△二一一别显。正彰本事经来不尽。故无总结。历事四佛即为四别。初逢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六。初总标佛号。
其第一佛号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
一切功德山者。福德崇峻。不可仰也。复言须弥者。定慧高妙。难倾动也。言胜云者。慈覆智润。广无边也。
△二先瑞熟机二。初现瑞熟机二。初标现时。
诸佛子应知彼佛将出现时一百年。
△二显瑞相。
此摩尼华枝轮大林中一切庄严周徧清净。
上标下列。
所谓出不思议宝焰云(至)转妙法轮种种言辞。
有其十种。於中说前世所行者。示其种子。将成熟故。说佛名号。令忆念故。说大行愿。使修发故。说转法轮。使常听习生法眼故。
△三结瑞意。
现如是等庄严之相显示如来当出於世。
△二睹瑞机熟。
其世界中一切诸王(至)悉欲见佛而来道场。
△三正显佛兴二。初一处道处成二。初总明出现。
尔时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至)大莲华中忽然出现。
△二别显胜德。略有十相。
其身周普等真法界。
一示身相。法无不在。本自普周。智与理冥。故等彼真界。能令色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徧。
一切佛剎皆示出生。
二悲相。不舍因行。无所不生。
一切道场悉诣其所。
三成相。理行时处。为一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悉诣。
无边妙色具足清净。
四色相。湛然常住。称为妙色。色色无边。故云具足。并无质果。是谓清净。
一切世间无能映夺。
五胜相。色容蔽於大众。威德慑於群魔。力无畏圆。何能映夺。
具众宝相一一分明。
六贵相。无边宝相。圆明可贵。超过圣帝。故曰分明。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
七应相。不往普现。如镜中像。
一切众生咸得目见。
八无碍相。有感斯见。无隔山河。
无边化佛从其身出。
九化相。化从真流。源无有异。
种种色光充满法界。
十吉祥相。身智光照。普称世间。此上胜德。大同经初。二结通广徧。
如於此清净光明香水海(至)悉亦於彼现身而坐。
且结同类一界。余皆略也。
△四毫光警召五。初放光处。
尔时彼佛即於眉间放大光明。
显中道故。
△二主光名。
其光名发起一切善根音。
发动宿种。生起新善故。善根有三。一者生福及不动业。以施忍智三而为善根。二厌苦求灭。以信等为根。三求无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法为根。通说善根。以依圣教。发心为性。故云音也。
△三眷属数。
十佛剎微尘数光明而为眷属。
无尽法故。
△四照分齐。
充满一切十方国土。
充满十方。通方教故。
△五明光胜益。文有十句。
若有众生应可调伏其光照触即自开悟。
无明重者。自觉智开。
息诸惑热。
烦恼深者。息现行惑。
裂诸盖网。
勤修难出。裂五盖网。
摧诸障山。
三障重者。摧诸障山。
净诸垢浊。
未解脱者。净心垢种。
发大信解。
未信大者。发起入住。
生胜善根。
阙资粮者。生其胜善。
永离一切诸难恐怖。
未入地者。除五怖畏。
灭除一切身心苦恼。
色累功用。灭身心苦。
起见佛心趣一切智。
滞无生者。见佛趣果。此约差别。对治以释。若约横配。生善见理。可以准思。
△五当机云集二。初通显诸王云集致敬。
时一切世间主并其眷属(至)悉诣佛所头面礼足。
△二别显诸王云集仪式。二先广明喜见。即正出本事之缘。文六。初标名辨统。
诸佛子彼焰光明大城中(至)统领百万亿那由他城。
△二总辨眷属。
夫人采女三万七千人福吉祥为上首王子五百人。
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女。别本王子云。二万五千者。别梵本也。案璎珞本业经上卷云。十住铜轮宝璎珞百福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化二天下银轮宝璎珞五百子。金轮一千子初地四天王万子。二地忉利天王二万子。三地已上乃至净居天王。但云眷属亦如是。故知无过二万子者。若三界王即当等觉。又以一切菩萨为眷属。桉喜见所统。但以城言。又见佛兴。至第三佛。方云去世银轮五百。斯为正也。若约教异。理亦可通。
大威光为上首。
有大威德。其道光明故。
大威光太子有十千夫人妙见为上首。
△三威光得益二。初举因总标。
尔时大威光太子见佛光明(至)即时证得十种法门。
△二列益名体。皆从胜用标名。
何谓为十所谓证得一切诸佛功德轮三昧。
佛德圆满。摧障称轮。定中能知。故受期称。
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
此总持能持诸佛普法。
证得广大方便藏般若波罗蜜。
即空涉有名为方便。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大。
证得调伏一切众生大庄严大慈。
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
证得普云音大悲。
法云震音。能拔苦本。
证得生无边功德最胜心大喜。
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心为最胜。
证得如实觉悟一切法大舍。
知离名法。法亦应舍。如实舍也。
证得广大方便平等藏大神通。
善巧起用。平等无思。通从此生。故名为藏。
证得增长信解力大愿。
尽众生界。荷负无疲。要令信解。为大愿也。
证得普入一切智光明辩才门。
所有辩才。皆入佛智。自他俱照。是曰光明。此上十法。初三功德法。次四熏修法。后三起化法。多言大者。境界无边。称性广大。智契贯达。并受证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
十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九(入第十一卷经第五纸)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四偈赞如来二。初说偈之由。
尔时大威光太子(至)普观大众而说颂言。
△二正陈十偈。分为三别。初二偈示佛出现。
世尊坐道场清净大光明(至)一切所瞻奉。
既灭暗难遇不可失时。
△二令观佛德。
汝观佛光明化佛难思议(至)心生大欢喜。
有德有慈。真可归也。
△三引例劝归。
观诸菩萨众十方来萃止(至)瞻仰於法王。
无远不归。故宜往见。
△五父王宣告二。初宣告所因。
诸佛子彼大威光太子(至)观诸眷属而说颂言。
以闻赞故。太子道深。亲承佛益。王机犹浅。转假他闻。
△二正以偈告。十一偈分三。初有三偈。集众劝观。
汝应速召集一切诸王众(至)共往观如来。
△二令办供。
一切诸城郭宜令悉清净(至)皆令在空住。
郑注礼云。巾犹衣也。谓缯彩衣带。牵系於车。广雅云。驭驾也三赍供供佛。
一切持向佛心生大欢喜妻子眷属俱往见世所尊。
△六俱行诣佛。
尔时喜见善慧王(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初导从持供。后至而设敬。
△二略列诸王。
复有妙华城善化幢天王(至)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加紧那罗摩睺罗伽。通成十部。以表无尽。此城。次与前次同。名或少异。前标此结。数亦无差。
△六广显法门五。初佛转法轮。
时彼如来为欲调伏(至)随众生心悉令获益。
佛解脱用主教。宣示剎尘眷属。随机益殊。
△二威光获益二。初总。
是时大威光菩萨闻是法已(至)宿世所集法海光明。
上说三世佛法。即佛昔所集也。既见佛得益。转受菩萨之名。
△二别。
所谓得一切法聚平等三昧智光明。
智即是体。光明语用所照境殊。故分十一。初一深定智明。一切法聚略有三义。一正定等三聚。二善恶等三聚。三总收一切。不出有为无为二种法聚。二位相收。一味性现。故云平等。定中证此。名彼三昧。
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住智光明。
二大心智明。谓后后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义。一后因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涂至在。初步学者禄在其中。二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门内。摄一切法。三者三德开显。初后圆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
十方法界普光明藏清净眼智光明。
三大智智明。法界者。所照之体大也。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明。徧照法界义故。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妄惑本空。故云清净。明见称眼。见性肉眼。即同佛眼。
观察一切佛法大愿海智光明。
四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故。
入无边功德海清净行智光明。
五大行智明。无边果德此行入故。
趣向不退转大力速疾藏智光明。
六速疾智明。谓趣入无生。功用不退。无功大力。一行含多。受斯称也。
法界中无量变化力出离轮智光明。
七神通智明。三轮干事。出离不能。
决定入无量功德圆满海智光明。
八大福智明。照福严故。
了智一切佛决定解庄严成就海智光明。
九大解智明。佛胜解力。成庄严海。
了智法界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智光明。
十大用智明。普周法界。
了智一切佛力无所畏法智光明。
十一佛德智明。降魔制外。后三佛境。故但了知余可证知。云得云入。
△三以偈赞述二。初因。
尔时大威光菩萨(至)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二偈十偈分三。初一标益体用。
我闻佛妙法而得智光明以是见世尊往昔所行事。
△二显用所见。初七偈见因。
一切所生处名号身差别(至)见佛所行道。
后一见果。
我观佛剎海清净大光明寂静证菩提法界悉周徧。
△三有一偈。发愿思齐。
我当如世尊广净诸剎海以佛威神力修习菩提行。
即前品初。修治大愿也。
△四传化众生三。初明自悟。
诸佛子时大威光菩萨(至)於如来所心得悟了。
△二转悟他。
为一切世间显示如来(至)普贤菩萨所有行愿。
显示十法。与前自得十一智明。有同有异。
△三利他益。
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至)成就如来清净国土。
△五如来赞励。偈有十一。初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
尔时一切功德山(至)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大威光福藏广名称(至)当获如是智。
△二有四偈。对劣显胜。进者圆德。
非诸劣行者能知此方便(至)当成无上道。
△三有二偈。外加内智。决证无疑。
三世一切佛当共满汝愿(至)能知此方便。
△四有二偈。举一例。余行者即得。
大光供养我故获大威力(至)法界普周徧。
△二遇波罗蜜善眼庄严佛二。初结前生后。
诸佛子汝等应知(至)寿命五十亿岁。
谓将说后佛。故总论劫寿。明多小劫者。欲显多佛现故。说人寿佛寿者。由佛寿促而人寿长故。得威光一生历事三佛。
△二正显佛兴五。初灭后佛兴。
彼佛灭度后有佛出世(至)枝轮大林而成正觉。
谓智导万行。皆成彼岸。见性了了。故名善眼。果由因饰是曰庄严。
△二睹相获益二。初睹相。
尔时大威光童子见彼如来成等正觉现神通力。
即获益之由也。
△二获益二。初列十种。
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
念佛三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离念佛。无边海藏门者。蕴积名藏。深广称海。然略有三义。一由此定中见多佛故。下文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其量与心等。由念能见。所以称门。二一一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能知。所以称门。云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成就色身。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辩才海。建立念处。有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处众生。有净剎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出生。蕴积名藏。三无边胜德。由念佛生。故此一门深广蕴积。何者念法性身。即契如理。念功德身。成无边德。念相好身。证无边相。障无不灭。德无不生。一言蕴诸。总由念佛。从此通悟。所以称门。即此一门。说不可尽。
即得陀罗尼名大智力法渊。
总持大智。能达深法。
即得大慈名普随众生调伏度脱。
无缘普应。
即得大悲名徧覆一切境界云。
等除热恼。
即得大喜名一切佛功德海威力藏。
佛深德海。蕴积力用。菩萨缘此。喜徧身心。
即得大舍名法性虚空平等清净。
悲则心戚。喜便净动。深契法性。则旷若虚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
即得般若波罗蜜名自性离垢法界清净身。
觉法实性。离分别也。有可离者。非真离也。知自性离。不复离也。无离之离即真法界。真法界者本来清净。法界清净即般若清净。般若清净则万法本净。万法净者无净无不净。为真净也。实相般若为万法之体。观照冥此。众德攸依。故云身也。
即得神通名无碍光普随现。
通用智俱。故无碍随现。
即得辩才名善入离垢渊。
入法之深。离说之垢。
即得智光名一切佛法清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