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疏注
华严经疏注
智照佛法。净所知障。含藏众德。
△二结。
如是等十千法门皆得通达。
历事增进。故云十千。通达之言。释前即得。
△三赞德劝诣二。初说偈三。初叹希庆遇。
尔时大威光童子承佛威力为诸眷属而说颂言。
不可思议亿劫中(至)而今得见第二佛。
△二叹佛胜德三。初三身业。
佛身普放大光明(至)此佛神通之所现。
△二三语业。
一一毛孔现光云(至)调伏一切诸众生。
△三一意业。
佛神通力无有边(至)为利众生成正觉。
△三有二偈。劝众同归。
汝等应生欢喜心(至)当如法王得自在。
△二闻偈益。
诸佛子大威光童子(至)无量众生发菩提心。
△四眷属同归。
时大威光王子与其父母(至)善眼庄严王如来所。
△五闻经悟入三。初佛为说经。
其佛为说法界体性(至)等修多罗而为眷属。
主经谓法界体性。大方广也。清净佛也。庄严即华严也。有多眷属者。显此教圆。
△二当机获益。
彼诸大众闻此经已。
亦有十益。既云大众。或一人得一。或二三四。或具十者。威光先证。故略不标。大众之言亦已含矣。故下佛赞之。然此十事。略为二释。一如次配於十地十度。或取地义。或取度义。
得清净智名入一切净方便。
达一切法本来清净。名清净智。不取净相。是名方便。即初地入证之智也。
得於地名离垢光明。
二地离破戒垢。是所除障。照诸善品。即戒光明。
得波罗蜜轮名示现一切世间爱乐庄严。
即忍度。忍为上严。一切爱乐。
得增广行轮名普入一切剎土无边光明清净见。
无剎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是为精进。增广众行。约地义释。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
得随入证轮名一切法海广大光明。
般若现前。名随入证。照深缘起。名法海光。
得转深发趣行名大智庄严。
功用已远。将入无功。为深发趣。权实无碍。为大庄严。
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见法实性。无功而修。为极妙见。由此智慧。复得灌顶。故仁王经云。后之三地。同遣无明。同无功用。故非灌顶地是灌顶智。
得显了大光明名如来功德海相光影徧照。
显了药病。是功德海相。辩才徧应。若月影流光。
得出生愿力清净智名无量愿力信解藏。
智圆离障。方於佛愿而生信解。故曰出生。二此上十门。随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将配於地位。或通配诸位。或复不次。以人无量。随证不同。普贤巧说。文含多义。
△三如来赞述二。初六赞其已具胜德。当成极果。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功德智慧海(至)离垢庄严众剎海。
皆前半已获。后半当证。独第四偈三句是因。
△二有四偈。明行齐佛因。当如佛证。
汝已入我菩提行(至)汝当成佛大功德。
皆三句举佛行。后一句齐佛德。然此中述赞。望前遇光得益。及向大众所得。多有相同。义必述上。可以自意而消息之。
△三遇最胜功德海佛六。初如来出时。
诸佛子波罗蜜善眼(至)大威光童子受转轮王位。
前佛灭后等时也。
△二正明现世。
彼摩尼华枝轮大林中(至)名最胜功德海。
立斯号者。功德海满。无加过也。
△三威光往供。
时大威光转轮圣王(至)摩尼庄严大楼阁奉上於佛。
△四佛为说经。
时彼如来於其林中(至)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以慧为性。故曰光明。况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眼外无法。方真普眼。以诸缘发见。即缘各为根。因没果中。缘皆号眼。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全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矣。
△五威光得益。
尔时大威光菩萨闻此法已(至)名大福德普光明。
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光明。此下彰其定用。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至)过现未来福非福海。
福非福言。略有二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即性。双了性相。故经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广也。故有海言。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胜故。次佛十千者。道转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满故。
△六如来记别十一偈分四。初四显其菩提心。
时彼佛为大威光菩萨而说颂言。
善哉福德大威光(至)是汝大光能趣入。
初偈有愿。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进。通策三心故。菩提心圆。当成妙智。
△二四偈上入佛境。
汝能以此广大愿(至)汝皆学已当成佛。
△三有一颂。示其果相得同诸佛。
如汝所见十方中(至)无边愿者所当得。
△四有二偈。赞其现能利他住普贤行。
今此道场众会海(至)普贤菩萨一切行。
△四遇名称普闻莲华眼幢佛四。初佛出人中。
诸佛子彼摩尼华枝轮大林(至)名称普闻莲华眼幢。
约相目类。青莲约德。心无所染。相德高显。名称外彰。摧邪众归。故曰幢也。
△二天王就供二。初菩萨行进报处天宫。
是时大威光於此命终(至)名离垢福德幢。
此城即是品初所列之一。
△二知佛可归持华待供。
共诸天众俱诣佛所雨宝华云以为供养。
△三如来说经。
时彼如来为说广大(至)微尘数修多罗而为眷属。
方便之言。略有三种。一无实权施。曲巧方便也。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也。三权实无滞。亦大方便。事理皆照。方曰普门。
△四得益还归。
时天王众闻此经已(至)从道场出还归本处。
闻上普门。正受安住。法喜无尽。故名曰藏。由此证达诸实相海。此劫之中。十须弥尘数如来。今但云四。又无结会古今。现证得益等者。经来未尽故也。若结会者。应云尔时威光菩萨者。毗卢遮那佛是。
此下入第十二卷经。
○如来名号品第七
△将释此品五门分别。
初来意者。先明分来。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今明能生因果信解。故次来也。
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故。又前举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来也。三品来者。前品举因缘果成所信之境。今举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业身为其总故先来也。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
二释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菩萨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释也。
二会名约处名普光明殿会。然有三释。一以殿是宝。成光普照故。二佛於其中放普光故。三佛於殿中说普法门。慧光照世。故立其名。依前一义。即依主释。后二有财。约法则名信解行之会。
三品名。如来现相品已释。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别号通。一切诸佛通具十号。名释迦等。则不同故。如来即十中之一品中正说。随机就德。以立别名。既表德之名。则亦名亦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也。
三宗趣亦三。初分宗。谓以修生修。显因果为宗。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
二会宗者。若就总望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近望唯信为宗。成位为趣。若依长科。十分之宗此下三品以为一分。即果用应机。周徧法界。以为其宗。依此起信为趣。故此亦名正报因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於众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门。随宜而立。知我妄念苦集因果。亦全法门。信佛意业。光明徧照。则知自心无不知觉。先古诸德亦将上三品。举果分收。
三品宗者。显佛名号。周徧为宗。随机调化。利益为趣。或上二皆宗。生信为趣。
四问答。问五周因果差别平等。二义不同。何以分名。合之为一。答通生差别平等解故。离於修生。说何修显。问前会举果。本为生信。今何重举名号等三。答凡约境生信。有其二义。一标举境法。明有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约初义。此会约后义。又前会果广因略。故名举果。此会因广果略。故总摄为因。先依后。正文影略耳。若约钩锁者。身属正报果。故不同第七会说所成果。此中自辨信所依故。问何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尔十定。岂散善耶。然说法之仪。通有四句。一定后说。如诸会。二说后定。如无量义经等。三定中说。如第九会。无出言故。四不入说。如此信中及第七会诸文非一第九表证。唯证能说。一得永常。不碍起用故。第七为表常在定故。又入为受加。彼不须加。故不须入。说后入者。说在定故。将起后故。是知动寂唯物。圣无常规故。下文辨十信之用一方入正。定余方同。起出说信。定散自在无碍也。余会摩顶。后说此会。说后摩顶。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可定准。
五释文。若随义约品。科十分之中。此下三品。当果用应机普周分。若约随法。就会科十分之中。此一会当第二能信成德会。今就四番问答科。从此终。第七会。即当第二修因契果用解分。若顺诸会。应直分问答。今为顺文。一会分三。第一序分。第二请分。第三说分。今先序分。具如经初。但加普光。以为小异。略分为三。初标主时处。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二别显三事三。初别显说时。
始成正觉。
△二别显说处。
於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
处在菩提场东南。可三里许。熙连河曲。彼河之龙。为佛造此。今举总摄别。前标国名。以本收末。上举场称故。下不动觉树。而徧十方。
△二别显主德。
妙悟皆满。
亦即示成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当广明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释耳。上句总言妙悟者。晋经名善觉。论经名正觉。以梵音云苏含於妙善及正等故。译者随取悟即觉也。双照真俗。故称妙悟。备下诸句。异於因人。故复称满。
二行永绝。
烦恼所知。生死涅盘。皆名二行。俱不现前。名为永绝。
达无相法。
清净真如。名无相法。达者了也。
住於佛住。
如来常住大悲。任运利乐。又常安止圣天梵住。
得佛平等。
所证能证及以化用。皆等诸佛。
致无障处。
能治道解脱障故。
不可转法。
所说教法外道不能转故。
所行无碍。
行诸世间。违顺魔冕。不能碍故。
立不思议。
安立教法。超言念故。
普见三世。
於三世境。若事若理。了达记别。无错谬故。具此九别。成初总句同异成坏准思可知。
△三辅翼圆满二。初标数拣定。
与十佛剎微尘数诸菩萨(至)悉从他方而共来集。
菩萨拣非凡小。补处明非下位。他方而来。非旧众也。言一生者。释有二义。一约化相。谓如弥勒。此复有三。一人中一生。二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上。二约实报一生。谓於四种变易生死中。唯有末后一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此文多约化相言耳。
△二叹其胜德。
普善观察。
德虽无量。略叹一智。善观察者。能观知也。普有二义。一众普同有此德。二普观十境善有三义。一善知相。二善知无相。三善知此二无碍。此下明其所观。皆具上三义。
诸众生界法界世界涅盘界(至)有为无为过现未来。
十句。初总即所化。次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起於世界。我当令彼住涅盘果。净诸业果。故须识心行之病。文义之药。令厌世间。欣出世间。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上辨横观十法。今竖达三世观。涅盘知已现当证观。诸业已现当造。果报已现当受。心行已现当发。余可类知。亦以六相融之。
△一请分二。初举人标念。
时诸菩萨作是思惟。
△二正显问端。句虽五十。问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故。此四十问。望第一会。有同有异。后二十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异。又复前后不同。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广。此则别说如来依正。以前会中为总故。此会别显信所依故。故前会皆致海言。此中但云剎等第二十句。前会名菩萨十海。此列住等行位。前通结会。总显圆融行布因故。此约当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后二十句虽则全同。前总此别。又前即所信。今辨所成。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文句全同。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谓初十句问佛德。应机无因。后用辩因所依果。次十句问菩萨行位。即果所成方大。二十句佛果胜德。显因所成果。是则以佛为缘。而起於因熏。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论云。多闻还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即其义也。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初十句直尔疑问。后四十句引例请问。义不异前。然所依所成。文应互有。但是影略。不欲繁辞。故初会直尔兴问即此中引例。此中引例即彼直问。又前但明一重所信。故合三十句果。今分为二。故间之以因。今初十句二。初总显请意。
若世尊见愍我等愿随所乐。
△二别列所疑。
开示佛剎佛住佛剎庄严(至)佛剎成就佛大菩提。
十句依正间。问者正报应机。必依剎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五句依者。一剎类。二庄严。三清净。四体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海广。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报大用。一佛身。徧住诸剎。佛心常住大悲。二所具功德。及所证法性。三随机说法。四作用威光。五修行得证。现成菩提。然此五即前会七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脱海。三即演说海。四即变化海。五即名号及寿量海。波罗蜜海。其众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举。含诸海中。此之十句。下有言说。及现相答。至下当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