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者。远公。就所回以名。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摄取众生。令离一切烦恼业苦。安住菩提。名救众生。等心救济。不简怨亲善恶等别。名离众生相。回此善根。有所起向。名救众生相回向。
  不坏者。亦就所回以名。如经中说。於佛菩萨及一切法。得不坏信。名为不坏。
  等一切佛回向者。就所觉为名。经言。菩萨学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名等一切佛回向。
  至一切处回向者。其所成行益为名。如经中说。菩萨所修一切善根。用心回向力。令此善根至一切处。譬如实际无所不至。名至一切处回向也。
  无尽功德藏回向者。就所回向者为名。经中说。回己所修无尽功德。有所趣向。名无尽功德藏回向。亦得从於所求成以立其名。求佛菩萨无尽功德。能成无尽功德善根。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者。从所成彰名。回己所修施等善根。有所趣向。为佛守护法成一切坚固善根。名随顺一切等也。
  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者。就所益彰名。菩萨增长一切善根。回以等益一切众生。名等心随顺等也。
  如相回向者。就所依彰名。菩萨所成种种善根。同证一切。故曰如相。亦可此就譬况为名。随一切法。以辨真如。如义无边。如经广说。所谓性如。相如。法如等。
  无缚无着解脱回向者。就回向心以立名也。於一切法。心无取执。名缚无着。於法自在。称曰解脱。菩萨不轻一切善法。以无缚无着解脱之心。回彼善法。求普贤行。能具普贤一切种德。名无缚无着解脱回向。
  法界无量回向者。就所求彰名。菩萨修习无尽善根。回之愿求法界差别无量功德。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藏师云。一周圆数依。则说十回向有三。初约理者。舍相曰回。入理名向。二约利生者。得利不证曰回。大悲随有救生名向。三约菩提者。所修善根不愿三有二乘名回。正趣无上菩提曰向。别名中。初从所回立名。(同远说)二约能回行体为名。(与远异之)三从所学立名。通能所回向。四通能所说立名。(亦同亦异)五从能回行为名。(异)六亦是能回之行。(亦同亦异)七能所立名。(亦同亦别)八所依为名。(同)九亦能所合目。(亦同亦异)十当法立名。(异)。
  第二出体。远云。此十回向。大例有三。一回向众生。所修善根回施众生。愿令出离一切烦恼业苦。二回向菩提。所修善根求一切智。三回向实际。所修善根愿证实际。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回向虽众。要不出此。藏师云。总有三。一约所依以明。智三昧为体。(新经智光三昧)二以本分中大愿为体。三具论有六法为性。一定。二智。三愿。四悲。五所依法界。六并通慧作用不思解脱等为性。(别别辨体了随位显之)。
  第三问答。
  问此十中。几事行。几理行耶。
  答法藏师云。有二。先别。后通。别中。前七随事行。后三称理行。前中。初一悲智不住。明行悲本。次四明行相。(於中。初一起行心坚。二约佛辨广三约法显遍四约德显多)下二明行成。(一智行成二悲行成)后三中。一正与理合。显体深广。二明依体起无方大用。三显体用无碍圆明自在。二通论。一一中皆有三种回向。谓以善根。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实际。此各二义。故回向成。且众生二者。一由菩萨善根必依众生成。是众生之分。是故。法尔还向众生。二泛既是菩萨必度生。是救生具故。理须向彼。不尔即同二乘自度。非是菩萨。二菩提二者。一菩萨善根。依大菩提成。从彼流故。是彼分故。法尔归彼二。泛是菩萨意。必为求无上菩提。是故。善法向大菩提。三实际二者。一菩萨善根。缘成无性。依真而成。从彼流故。是真之物。法尔向彼。二泛是菩萨。必为证真背无明故。照二空故。
  问何故须此回向耶。
  答藏师云。此三有多义。略论十种。一约菩提心。有三心故。起信论云。菩提心有三。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苦众生故。二约成菩萨三聚戒故。谓律仪离过向实际也。摄善广修向菩提也。摄生大悲向众生也。是故。法集经云。若菩萨。舍於三聚回向之心。菩萨不应共住。三约成二行。实际向护烦恼行。余二护二乘行。四成二利行。向实自利。向众生利他。向菩提通二利。又释。菩提自利。众生利他。实际俱非。五为成三德三身。由因位三行。果成三德。向实际成断德。向菩提成智德。向众生成恩德。三身如次可知。六约成悲智。智中照理。显悲分二。故有三也。七唯约悲。谓何故向菩提。为众生故。何故为生。以彼即真而不知故。八约智。谓见众生染相尽故。即是实际。染相不坏是故为生。授以佛智。故向菩提。九约无碍。谓菩提智证同理性。众生染相即真不异。是故。向一即向三也。十约圆明。谓三法圆融。各摄法界。具德自在。一切法门。相即相入无碍也。
  问此十回向当何位耶。
  答远公。随义通论。回向之心无处不有。今此何辨在於解行。过前种性。劣於十地。以此例寻。明在解行。以解行中邻於出道。故修回向随顺趣入。法藏师云。此当解行位终第一僧祇满。依佛性论。至此位满。方名不退之位。瑜伽。此中犹自堕地狱中。有说。此犹属资粮位。以於回向后。别说四善根为加行故。有说。此通二位。以於第十回向之中摄加行故。有说。此总加行。以住心已还属前二善根位。满心已还。属后二善根位故也。上总约初教说。有说。十住初即位不退。况至於此。又三贤菩萨。能游生佛国。况堕恶道。又三贤总为趣圣方便。不分资粮加行近远。(此约终教)顿教。一切行位俱不可说。又准此下文。於此位中。摄一切具普贤行。是故。位满即是因圆。(此约圆教普贤位说)又大回向位有二分。一果分。当不可说。非此所论。二因分。随说有四。一唯约位相。如始终教说。璎珞本业经等辨。二唯约自体。如普贤大回向行不依诸位。三以行体从位门阶差说。如此下文分回向为十门者是。四以位门随行体圆融说。如一一位中摄一切位。第十即至究竟法界因圆满者是。今此文中正辨。后兼摄前二。(亦因摄果分准思)。
  问何时说耶。
  答远云。文中不辨。准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日。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兜率天宝庄严殿。
  问何人说耶。
  答金刚幢菩萨之所宣说。
  问入何定说耶。
  答入菩萨明智三昧。
  问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百万佛剎尘数世界外。各有百万佛剎尘数诸佛。同名金刚幢。相与加被。(新经十万准思)。
  问何人证耶。
  答十方各过百万佛剎尘数界外。各有百万佛剎尘数菩萨。同名金刚幢。云集作证。回向广。难以具论。今随宗要。辨之略尔。

  ○十地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十者数名。数分二五。称之为十。地者。虽诸论释不同。且依地论。四义辨释。一生。二成。三住。四持。故彼论言。生成佛智住持名地。远公云。生之与成。望於佛果。始起名生。终满曰成。亦可望佛为因名生。为缘称成。地之一法云何为因。而复称缘。据令因时果全未有。辨可令有。故名为因。据彼当果。果是可有。可有之法。地能令现。目之为缘。亦可地可有证教之别。果有性净方便之果。望性净果。证道为因缘。望方便果。教道为因。证道为缘。故复就地因说缘。所言住者。住者当分为言。德成之所。名之为住。所言持者。通望因果。如以初地望二持地说。乃至望佛地。望诸后地。次第例然。地法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晋经论经同名明地)四焰慧地。(晋经论经同名炎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一论云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故。名欢喜地。法藏师云。有三义。一二利创成故。二真理初证故。三圣住新得故。遂本期心。多生欢喜。远云。经中亦名净心地也。住此地时。於真如中。证心清净。名净心地。又於三宝。得清净信。亦名净心。然此初地。对前凡位。应名圣地。对彼凡夫取我之障。应名无我地。对前信位。应名证地。对后修道。应名见地。如是多义不可并陈。且就利益。名为欢喜。二离能起悞心犯戒烦恼垢。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藏师云。亦有三义。一离烦恼。即因离。谓能起悞心等。二离恶业。即果行离。谓犯戒等。三对治离。谓清戒具足也。三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明地。解云。明即所发光也。藏师。亦有三义。一以此地得四地智慧光明相故。如明得定等。故下说云。彼无行无生慧。此名光明。二依此地禅。发起后地慧光明故。大乘光明三昧等。三得三慧照法。故名明地。此约当地加行等释。地论唯就此门。四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名焰地。藏师云。此有二义。一内证之智。焚烧惑薪。故名为焰。即前地闻持明为不忘。恃此起慢。名为烦恼。为是所烧。从喻名薪。即是解法慢障。能烧之智。就喻名焰。二就后智起用。故下论云。彼证智法明摩尼宝光中。放阿含光明。故名炎地(远公亦同此说)懔师云。不忘烦恼者。他云应作忘字。谓不忘相也。今解不劳治。论亦作妄字。然有二种。一者妄情。二妄用。何者名妄情。若有若无。皆是妄相。若执为实。谓之不妄。即詺此不妄。为烦恼薪也。若知是妄。则智能断之。今判此解。(可在地前也)二者除妄情而显真实用。尔时见妄异真。见真异妄。便以执真不妄。为烦恼薪。若知非真非妄能真能妄。此真如尔炎缘起之智。能除执真乖妄之惑故。云智火能烧也。(取舍任情)五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功德。能度难度。(度者至也)故名难胜地。藏云。得出世等释胜义。能度等释难胜。又对前三地。得出世难。故下论言。十平等甚难得故。故云得出世间智也。对前四地。能随世间难故。下论云。又现世间最难得故。故云方便善巧也。即下五地中。十平等心。及五明处等。是后义也。此二相违。难以相到。於此地中。能令相到。故以为难。故云能度难度。(远云得出世等也释其难也能度难度解其胜也)六般若波罗蜜有间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藏师云。此有二义。一对后彰劣。谓证空实慧。名为般若。七地已上。念念常现。今此未能。故名有间。二对前显胜。自前般若名为大智。此智现故名为现前。此地就后义立名。从前义应名有间地。七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故。名远行地。藏师云。此亦有二义。一此位之中。善修行离有相离无相行。故云善修无相行。此释行字也。二功用究竟等释远也。於中有三义。一有功用行。至穷尽。最为后边。故云究竟。二望前三地。随有之行相同世间。今此望彼。已为悬远。云能过世间也。三望四五六地。修习道品。谛观缘起相。同二乘出世间位。今此过彼故。云能过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八报行纯熟无间故。云不动地。藏师云。此亦二义。一报行纯熟故。不为功用所动。以由修起名为报行成就。在此无功任运成诸胜行。故云纯熟。下经释名中。无功用地善起先道等也。无相者。不为相所动也。无间者。以无相观常现前故。不为烦恼所动也。下经释名如地不他动故。九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藏师云。此亦二义。一得四十无碍辩。名无碍力。此释慧。二功说益生名说法成利他等。此释善。此义如下文辨。十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藏师云。此亦二义。一为法器之身。名曰法身。然能普周法界。故名为大。能受诸佛云雨说法。名具足自在。二为出法之身。名曰法。普遍一切。名之为大。能降注法雨。灭尘生善。故云自在。下释名分中。具广分释。故云法云地。(名义如是)。
  第二出体者。远公。十地之位无有别体。揽行以成。成位位之行开合不定。或总为一。所谓菩萨愿善决定。以愿行主。故偏论之。或分为二。所谓菩萨证教二行。或离为三。同相三道。一证。二助。三是不住。又戒定慧亦得分三。或别为四。谓闻思修证。或说为五。谓闻思修执生。谓知及与证行。又五方便亦得分五。谓观得增上不退尽至。或分为六。谓六决定。又六波罗蜜亦得分六。或说为八。(如彼相续解说经说)或说为十。(信等十行。又十度也)或分为三十七品。复得离为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藏师云。十门。(与远多同)大乘光明三昧为性。亦唯约所证真如为性。(出离真如)又唯约能证之智为性。(法无我智分位)亦如如及智为性又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为性。(如成唯识论说)又约因果。如海十相。(十相喻地。一海喻佛。)大空况果。尽喻因分。(余门如远公说)懔云二义。一出体体。二出行体。行体复二。一是通体。二是别体。言通体者。以三缘三缘缘智为地体。其体。非一非二。亦非不二。寄言无十为通体。无十而十别体。谓初地证智非二地证智。地地各有证智。言行体。所谓证教二道(云云)。
  第三问答料简。
  问得名同异何耶。
  答法藏师云。有四对。一约法喻者。或唯就法立名。如欢喜等。或唯约喻。如焰地。或法喻合目。如法云地。二约体用者。如欢喜善慧。约体立名。所余就用为目。三约无他自义者。如离垢不动。约无他立名。所余约自义为称。四约当位相形者。难胜远行。相形为号。所余约常位立名。懔云。喜明炎云。借譬为名。离垢不动。就对治为名。难胜远行。功能为名。现前善慧。就行用为名。又欢喜得乐。离垢离患。(此得离为双)明地内明。炎地外照。(此内外双)难胜就胜。能行现前。无劳易见。(此难易双)远行动极。不动静至。(此动静双)善慧行力。法云法力。(此行法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