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第二出体者。法藏师云。有三义。一约所依。即以无量方便三昧为体。论云。此三昧者是法体故。二约本。即以前种性甚深等为体。(新经住处广大)三克性。约所缘。以真俗二体。约能缘。以悲智二行。又真俗境俱融。悲智唯一。此二复圆。俱融法界。无障无碍。具德自在。是其体也(此约圆教辨)。
  第三诸门。
  问远公云。住有二分。一是修分。二是成分。其义云何。
  答於诸地前方便造修名为修分。德成证实广大不动。名为成分。故经说言。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成则证实。分非可言。造修在缘。可以言显。故地持云。种性粗相我已略说。诸余实义。唯佛世尊能决定知。藏师云。住有二分。一果分。圆融不可说。二因分。随说有二分。一约普贤自体行。二约普贤位相。此有二分。一阿含位。如此品说。二证位。如十地说。令此正说阿含位。
  问远公云。修分不同。略有二种。一者同相。二别相。其义云何。
  答於佛所说一切法中。解观成就。名为同相。故经中云。菩萨随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一一住中。所修各别。名为别相。发心住中。相别有三。一发心相。缘佛法僧。及缘众生。起菩提心。二所成相。因前发心。得十力分。(从处非处至乃漏尽)三所学相。十种法。令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如经广说。治地住中。相别有二。一利他。利於诸众生。发十种心。(如经广说)二自利。行学十种法。始从多闻。乃至安住。(亦如经说)修行住中。相别有二。一护烦恼行。於一切法。十种观察。谓苦无常空无我等。二护小乘行。於众生界法界等。十种分别。生贵住中。相别有二。一圣法中出生具足行。如彼经说。圣教中生。修十种法。一信佛不坏。二究竟於法。三寂然定意。四分别众生。五分别佛剎。六分别世界。七分别诸业。八分别果报。九分别生死。十分别涅盘。十中初一。是同教智。第二一句。是自住处毕竟智。第三一句。是真如智。后七是其分别所说智。二上佛法无有厌。是学十种法。谓於三世诸佛法中。能解能修。堪能具足。即以为九。等观诸佛。以为第十。方便具足住中。相别有二。一化众生行。广有十种。谓救众生。饶益安乐一切生等。如经广说。有二一生行修学十种知众生法。备如经说。正心住中。相别有二。一决定信。虽闻异说。於佛法中。正信不动。二决定知。学十种智。观一切法。无相无性。不可修等。不退住中。相别有二。一不退愿。虽闻异说。於佛法中。求心不退。广有十种。备如经说。二不退智。有具十种。知一切法。亦如经说。童真住中。相别有二。一得胜行。於十种法。心得安住。谓身行净。口行净。意行净。随物受生。知众生等。二净佛国土。於一切佛剎。皆悉能知。能动。能转。能观。能诣。能遍至等。法王子住中。相别有二。一化众生行。善解十种化众生法。二求菩提行。於法王处。学十种智。灌顶住中。相别有三。一度众生。堪能修行成种智。能度众生。二得甚深所入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菩萨。不能测量。三者所知。广学十智。知一切法。十住位中。旷备法界一切行德。略举斯耳。体相如是。
  问住在何处。
  答有人释言。菩萨十住。即是十地所行。与彼十地同故。
  问答此十地者。何故。经言。此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界虚空等。经言种性。明非十地。
  答今正论之。在於习种。以习种离退之始。故说为住。
  问曰。若尔。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答曰。地法上下同依。依之生信。说为贤首。依之生解。说为十住。依之起行。说为十行。依之以起如实正观。说为回向。依之得证。说为十地。故地经言。譬如一切书字数说。皆初章为本地如是。是一切佛之根本行。是能得一切佛法。是以所学虽是地法。行有习种。
  问此中得十力分等者。今既习种。岂得漏尽耶。
  答法藏师云。分宗可准之。一分是因义。谓由初发心。得成十力果法之因故。(此约始教辨)二分是未圆义。谓由入住不退。始生佛家。得佛体分故。谓於十力。随分而得。(此约终教辨)三分圆无碍故。得分即得圆。但以就普贤门中。辨是因而非果。故。云分也。此中。於漏尽智亦分得者。准教知之。又此十力。小乘中。至佛果始得。三乘中。地上始分得。一乘入位即得故也。
  问此十住。何时说耶。
  答经虽不论。准依地经。应在第二七日宣说。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忉利天妙胜殿上。
  问何名人说耶。
  答法慧菩萨之所宣说。又。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法慧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昧。
  问何人加令说住耶。
  答十方各千佛世界外。各有千佛世界尘数以同名法慧。相与加被。
  问何人证耶。
  答十方各万佛世界外。有十佛世界尘数菩萨同名法慧。云集作证。(十住之义辨之云尔)。

  ○十行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十者数名。数分二五。称之为十。修起名行。行别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晋经)无恚恨行。(新经无违逆行)四(晋经)无尽。行(新经无屈挠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晋经)尊重行。(新经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远公云。喜心行施。亦令他喜。名欢喜行。以持净戒。饶益自他。名饶益行。修忍离瞋。名无恚恨行。(顺违皆忍故。名无违逆也。本业经无瞋恨行也)勤修精进。广摄善法。名无尽行。(懃勇离怯。故名无屈屈者曲也弱也)常修定意。远离愚痴。虚妄分别。名离痴乱行。知法实相。般若现前。名善现行。以无着心。起诸所行。名无着行。成就种种殊胜善根。名尊重行。(深广行愿非易得。故名难得也)成就种种化他善法行。成就第一诚实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名真实行。藏师云。此十中。得名有三。谓第八从德立名。第三第五第七。约离过受称。余并从能而为目。可知。
  第二出体有二。先总后别。初中。藏师三说。一约所依。以菩萨善思惟三昧为体。(晋经善伏三昧)以依此定。证十行体。然后说故。(地论准之)二约本行业不可思议等为性。三统收。约境二谛双融。约行悲智无碍。复心境圆融。无碍法界。具无边德。以为体性。二别辨体性。各如下文处辨。
  第三问答分别。
  问远公云。行体有二。其义云何。
  答一者修分。随缘造习。二者成分。证实平等。广大不动。故经说言。是菩萨业。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成分即实。难以言论。修分在缘。易以言晓。今依修分。次第辨释。(如下释之)法藏师云。行有二分。一果分圆。性海平等不可说故。此中不论。二因分。约缘随说。有其四重。一唯约此位行。如仁王经及本业经等说。二唯明自体普贤行。如下普贤行品说。此不依位。三以自体行。从位而说。即如此中长行所说。四会摄位相。从於自体圆融之行。(如下偈中说今即后三)。
  欢喜行者。远公云。布施为体。故经说言。行欢喜时。为大施主。悉舍所有。等施众生。但行施时。生喜有二。一生自喜故。经说言。施已无悔。不以烦重而生忧恼。倍复欢喜。我得善利。二生他喜故。经说言。修欢喜时。一切众生。欢喜爱敬。藏师云。有三。一随相亦三。一以无贪善根。二彼俱思。三兼取三业无表假实。通论此三为体。(此约初教)二约性。或以真如为性故。起信论云。知法性体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约终教)三约实。於施门中所摄无尽圆融法界为性。(此约圆教。余义如十胜行广说)。
  饶益行者。远公云。以戒为体。故经说言。持戒清净。於色声等。心无染着。设有诸魔。将诸天女及余乐具。不起恶念。但持戒时。所益有二。一者自益故。经说言。我持净戒。离一切缠忧悲苦恼。成就菩提。二者益他故。经说言。一切众生。未度者度。未解者解。如是一切。藏师云。体性三门。一随相门。谓於思上。假立无表。亦有三事。一思。二无表。三身语表业。故论云。菩萨戒以三业善为体。二约本。亦以真如为性。(准之)三约实。以无尽法界为体。余义(云云)。
  无瞋根行者。远公云。以忍为体。故经说言。常修忍辱。设有无量无数众生。一一各以无数舌无数手。毁辱菩萨。不生瞋恼。藏师云。忍有三种。一耐怨害忍。以无恚善根相应慧数为体。(缘众生为境)二安受苦忍。以精进相应慧数为体。(缘法为境)三法思胜解忍。以定慧二数为体。(缘无法为境)以正智入观境智同如故。又通论。四法为体。初无瞋。次勤。后慧并思。(余门准之)若修忍方便者。庄严论云。由三思五想即能忍受。三思者。一思。他毁我。是我自业。若报即重自造苦。不由於他。二思。彼我俱行苦。以彼无知。於苦加苦。我今有智。云何复尔。三思。声闻自利。尚不以苦加人。菩萨利他。岂得以苦加物。五想者。一修本亲想。一切众生。久来无非亲属故。二修法想。打骂者不可得故。三修无常想。众生性是死法。尚不应瞋。况加害故。四修苦想。众生不离三苦。止应令离。不应加故。五修摄取想。本愿令乐。不令苦故。又智论云。若彼毁害。俱思对治法。不应起瞋。如遭风雨。但求遮法。而不瞋之。
  无尽行者。远公云。精进为体。故经说言。勤修精进。最胜第一大精进等。藏师云。以懃思二法为体。(余门云云)。
  离痴乱行者。二师共以定为体。故经说云。第一正念。未曾散乱。於一切行一切法中。皆无痴乱。
  善现行者。远公云。智慧为体。於中分别。有其二种。一顺空行。成就寂静身口意业。知一切法皆无所有。故经说言。知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体。一切佛剎无相为相。究竟三世。皆悉无性。如是一切。二随有行。故彼经说云。亦复不舍菩提之心。不舍教化一切众生。增长悲慈。如是一切。藏师云。以别境中慧法为体。又唯识论。生空慧。法空慧。俱空慧。瑜伽加行正体后得(准之)。
  无着行者。远公云。大方便慧。发起胜行。以之为体。故彼经说。以无着心。起诸所行。无着心者。是方便智。於有不染。於空不住。故能起行。所起诸行。是发起殊胜行也。藏师云。以后得智悲为体。
  尊重行者。远公云。以一切种成就善根为体。故经说言。菩萨成就尊重善根。不坏善根。最胜善根。不可思议。无尽无退。无比寂静。乃至一切佛法善根。於中分别。略有二种。一报行成。先修令就。发起胜旷。二集众行。趣向菩提。藏师云。以大愿为行体。然是后得智。又以信形欲胜解三法为性(云云)。
  善法行者。远公云。以一切种化众生行为体。故经说言。为天人等一切众生。作清凉池。具一切种陀罗尼门。无碍辩才。种种音声。种种身等。藏师云以后得智大悲无边智能为体(如摄论说)。
  真实行者。远公云。以所修习诸佛如来一切种德为体。故经说言。学三世诸佛真实语。入三世诸佛性。与三世诸佛善根等。具佛十力四无畏等。如是一切。藏师云。以后得智用为性。兼以大悲等。(体相差别略述如是)。
  问欲何所为耶。
  答远公云。所为有四。一为厌有为故修诸行。二为求菩提满足佛德故修诸行。三为益众生。欲於现在及未来世救度众生。故修诸行。四为求实际。为证法如。故修诸行。故彼经言。欲知清净平等法故。修行精进实理诸行。皆具此四。但经文中。有说不说。隐现故尔。四中前三为求世法。后一求理所为如是。
  问何为所依耶。
  答所依有二。一依世谛修习诸行。二依真谛修习诸行。如欢喜中依於施者受者财物。修行布施。是依世谛。不见施者受者财物若业若果。如是一切。名依真谛。欢喜既然。诸行复尔。
  问此十行位。在何处耶。
  答有人释云。在初地上所行即是十地法也。
  问曰。若此是十地者。何故经言。欲令菩萨种性清净愿种不转行种不断。以偈颂乎。经中既云种性清。明非十地。
  答今正论之。位在性种。以性种中行种建立。故名十行。
  问曰。经中直云。欲令种性清净。云何得知偏在性种。
  答曰。文中虽无此判。准说因缘。过前十住。劣后回向及与十地。明在性种。
  问曰。若此是性种者。何故。所行与十地同。
  答曰。此义前十住中。已广分别。十地之法上下同依。故此所学。虽是地法。不妨成行。在於性种。位分如是。
  问在何时说耶。
  答文虽不辨。唯依地经。当应亦在第二七日。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炎摩天宫宝庄严殿。
  问何名人说耶。
  答功德林菩萨之所宣说。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入菩萨善伏三昧。(新经菩萨善思惟三昧)。
  问何名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界外。各有万佛世界尘数诸佛。同名功德林。相与加被。
  问何人证耶。
  答十方各过十万佛剎尘数界外。各有十万佛剎尘数菩萨。同名功德林。云集作证。(十行义如是)。

  ○十回向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回己善法。有所起向。故名回向。回向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不坏回向。三等一切佛回向。(新经等一切诸佛回向)四至一切处回向。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六(晋经)随顺一切坚固善根回向。(新经二处文不同也。本分中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释文中云随顺坚固善根回向。)七等心随顺一切众生回向。(新经无心字)八如相回向。(新经真如相)九无缚无着解脱回向。十法界无量回向。(新经入法界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