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问若不取言皆为实者。彼三乘教。亦应是实。
  答通义皆许。而有别义。以三言下都无三理。一乘教下不无一理。故三是权。一乘是实。虽不无一。而非有一。是故。亦非有所得也。上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其如是。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三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四(五科入)

    皇龙寺释 表员集

  ○分教义

  三门同前。
  第一释名者。言分者分齐。亦分判义。教者教法。谓所诠义随浅深。能诠之教亦有差别。法藏师云。教类有五。此就义分。非约时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亦名初教)三终教。(亦名就教)四顿教。五圆教。(亦名至说教。同此之别教)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以深密经中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故令合之。总为一教。此既未尽大法理。是故立为大乘始教。三终教者。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立为终教。然上二教。并依化位渐次修成。俱名渐教。故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此即约空理有余名始教。约如来藏常住无上。名为终教。)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位地渐次而说。故立为顿。如思益云。得诸法正性者。不定一地。至於一切地。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又云渐者。如掩摩勒果渐熟非顿。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之谓也)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满心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圆故。如此经等说。
  第二出体者。通论教体。从浅至深。略有十门。一言诠辨体门。二通摄所诠门。三遍该诸法门。四缘起唯心门。五会缘入实门。六理事无碍门。七事融相摄门。八帝网重重门。九海印炳现门。十主伴圆备门。初中有二。先小乘。(三说云云)后大乘中。有四句。初摄假依实。唯声为体。二分假异实。以名等为性。三假实合辨。亦声亦名等。十地论云。说者以二事说。听者以二事闻。谓音声名字。四假实双泯。非声非名。以即空故。维摩云。文字性离。是即解脱。此上四句。为一教体。是故。空有无碍。名大乘法。谓空不异有。有是幻有。幻有完然举体是空。有不异空。空是真空。真空湛然举体是有。是故。空有无毫差别。二通摄所诠门者。非但能诠。亦通所诠。如瑜伽八十一云。诸契经体。略有二种。一文。二义。(解云。以义依文句得显故)三遍该诸法门者。谓一切诸法悉为教体。谓有为无为法。以无不能全生开觉故。如下文。华鬘宝地香树云阁。法界法门。无非佛事。如胜音菩萨及所坐莲华。即通人法教义行位因果理事。(总能发生胜解行故。并为教体)四缘起唯心门者。此上一切差别教法。无不皆是唯心所现。是故。俱以唯识为体。此上有二义。一本影相对。二说听全摄。初中四句。一唯本无影。(小乘)二亦本亦影。如大乘始教。众生心外佛有微妙色声等(如护法论师等)三唯影无本。如大乘终教。离众生心。佛果无有色声事相功德。(如龙军坚慧师等)四非本非影。如顿教中。非直心外无佛色等。众生心内所现之佛。亦当相空(如龙树等)此前四说。总为一教体。圆融无碍。皆无相妨。(以各圣教从浅至深摄众生故)二说听全摄者。亦有四句。一离心以外。无所化众生。况所说教。(谓诸众生。无别自体揽如来藏。以成於众生。然此如来藏。即是佛智证为自体。离佛心智。无一法可得)二总在众生心中。以离众生心无别佛德故。(谓佛证於众生心中真如成佛)三随一圣教。全唯二心。以前二说不相离故。(谓众生心内佛。为佛心中众生说法。佛心中众生听众生心中佛法。如是全收说听无碍是谓甚深道理)四或彼圣教。俱非二心。以两俱形夺不并现故。双融二位。无不泯故。五会缘入实门者。亦有二义。一以本收末。以诸圣教皆从真流。(如海起潮不失醎味)二会相显性。谓彼一切差别教法。悉从缘起。从缘起故必无自性。无自性故即是真如。是故。虚相本尽。真性本现。六理事无碍门者。亦有二义。一谓一切教法举体真如。不碍事相历然差别。二真如举体。为一切法。不碍一味湛然平等。前则如波即水。不碍动相。后则如水即波。不失湿体。七事融相摄门者。亦有二义。一相在。二相是。(此二门者如常说也)八帝网重重门者。(如常说也)九海印炳现门者。如前无尽教法。皆是如来海印定中。同时炳然显现。设所化机。亦同缘起。是故。唯以此三昧海。为斯教体(如下文云。一切示现无有余。海印三昧势力故)十主伴圆备门者。谓此普法教不孤起。必主伴随生。(如普庄严童子闻佛说一切法界无垢庄严经有世界微尘一修多罗以为眷属也)。
  第三问答料简。
  问此五教中。所说法相。如何差别耶。
  答初小乘法。有七十五。有识唯六。所说义理。不尽法源。多趣异诤。(如小乘诸部经论说)二始教中。广说法相。少说真性。所立百法。决择分明。故无违诤。所说八识。唯是生灭。法相名数多同小乘。同非究竟位玄之说(如瑜伽杂集等说)三终教中。小说法相。广说真性。以会事从理故。所立八识。通如来藏随缘成立。具生灭不生灭。亦论百法名数不广。又不同小。亦无多门。(如楞伽等经宝性等论说)四顿教中。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亦无八识差别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实唯是绝言。呵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无佛不无佛。无生无不生。(如净名嘿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十十法门各称法界。(如华严经说)此上五教。非局分判经论部帙。但随多分。以义而说。(如上所指。通诸经论)。
  问立教差别。可有无量。何故。但五不增减耶。
  答约实以论。立教多端。难以具论。且令准理依教。务会圣说。聊显其五耳。
  问若有多说者。可得闻不。
  答述古今说中。略叙二十家。勒为六门。(多依慧苑师四捃余说)第一立一音教。自有二家。一后魏菩提留支云。如来一代说法。不离一音故。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是故。圣教虽多差别。不离一音也。
  △二东晋罗什三藏云。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自应。机间自殊。非谓言音本陈大小(安云两师俱依本质教说。若就影像。则非唯一音。随闻者识聚集异故若依无碍法界。则说听圆融。合身相摄。一多无碍)。
  第二立二种教门。自有四家。一晋朝武兵隐士。邓虬立渐顿二教。谓如来一化所说。无出渐顿。华严经等。是其顿教。余名为渐。渐约五时。以显其相。(此中妨难烦言多也)。
  △二隋朝诞法师等。亦立渐顿二教。与前稍异。若约顿机。大不由小。则名为顿。若约渐机。大由小起。则名为渐。教既有凭。义复无失。若渐降法雨。如摩那斯。若顿说大法。如庄严龙。
  △三西秦昙牟谶。立半满二教。(文义全涅盘教义无过)。
  △四唐初江南印法师等。亦立二教。一屈曲教。(谓释迦经。如涅盘等)二平道教。(谓舍那经。如华严经)又此二教。略有四异。一主异。(谓释迦化身。与舍那十身异故)二处异。(谓娑婆木树华藏宝树异故)三众异。(谓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十地菩萨众异故)四说异。(谓局处之说。与通方之说异故。慧苑师云义宽断狭。多所违犯。然今更准之)。
  第三立三种教。亦有四家。一后魏光统律师。立渐顿圆三种教。谓初为根未熟者。先说无常。后方说常。先为说空。后说不空。如是渐次。故名为渐。二为根已熟者。於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等。更无由渐。故名为顿。三为於上达分阶佛境者。说於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其门人遵统亦同此说。泛论此说。若渐根生熟俱渐。顿根生熟俱顿。既云未熟名渐。已熟名顿。此则於一渐根。但生熟为异无顿义也又圆机。既是分阶佛境则地前无有堪闻此经故)。
  △二玄奘三藏。依解深密经。立三时法轮教。初为发起声闻乘者。於波罗奈国施鹿林中。创开生死涅盘因果。此即第一四谛法轮。次为发趣菩萨乘者。鹫峰山等十六会中。说诸般若。此则第二无相法轮。后为发趣一切乘者。莲华藏等净秽土中。说深密等。此即第三了义法轮。此如测法师解深密记。若述此说。祇可是渐。不可为判一切佛法。则众生界中。无顿机故。若救言三时约义不据时节者。不说初昔今故。彼经第二云。世尊初於一时。在于波罗痆斯国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乃至云。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以隐密相。转正法轮。(又重重云)世尊於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起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
  △三真谛三藏。依金光明经。立转照持三法轮教。谓佛成道。波罗奈鹿野苑中。为声闻众。转四谛法轮。又於成道第七年中。在舍卫国。去祇园五里。智慧江边。为诸菩萨及二乘众。说般若等经。又於成道三十年后。在毗舍离国鬼王法堂。为真常菩萨。说解节等经。(此中妨难同前。且略言也。藏师云。真谛立渐顿二教者。其违谬也测法师唯识疏中。引真谛四教而亦甚谬舛也)。
  △四唐初吉藏法师。立三法轮教。一根本法轮教。即华严经。初成道说故。二枝末法轮教。谓成道五七日后。转四谛法轮故。三摄末归本法轮教。谓法华经。如来成道三十年后说。(此说亦违密迹提谓等经。第二七日说三乘故。是故约时克教皆不可也)。
  第四立四种教门。於中。自有六家。一齐朝大衍法师。立四宗教。一因缘宗。(谓经部教)三不真宗。(谓般若教)四真宗。(谓华严涅盘若论此说者因缘假名。有名滥失。何之教内不说此名)。
  △二陈朝智顗禅师。立四教云。一三藏教。(亦名小乘教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二名通教。(亦名渐教。如大品乾慧等十地。通三乘者是)三名别教。(亦名顿教。声闻在坐。如聋如痖)四圆教。(亦名秘密教。此中亦名相滥失。与前同之)。
  △三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彼依法华说。以临门三车为三乘权教。四衢所授大白牛车。为第四实教。以临门三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尔者。诸子出宅。各应得车。无宜更索。又三中牛若实者。正当元志。何说非本所望。又不应言。初以三车引诱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如来亦尔。初说三乘引道众生。然以大乘而度脱之。(依乘立教。理极成也)。
  △四隋朝笈多三藏。立四教。一四谛教。谓四阿含等。无相教。谓诸部般若。三法相教。(谓楞伽经等)四观行教。(谓华严经。测师引此四教。为真谛述。舛谬失甚。恐无顺也)案此说异。四谛之名大乘亦有。无相之理。楞伽不无。虽有法相。岂存乎相也。何独华严唯明观行耶。
  △五唐新罗元晓法师。亦立四教。一三乘别教。(如四谛教缘起经等)二三乘通教。(如般若教深密经等)三一乘分教。(如璎珞及梵网经等)四一乘满教。(谓华严经普贤教)乘共学。名三乘教。於中。未明法空。名别相教。通说法空。是为通教。不共二乘。名一乘教。於中。未显普法。名随分教。穷明普法。名圆满教。(具显如华严疏中)。
  △六静法寺慧苑师。立为四教。初迷真异执教。(当异生位)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人)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分满教。(当识如来藏之根器)如宝性第四云。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如生盲人。一者凡夫。二者声闻。三者辟支佛。四者初心菩萨。谓有全隐全显分隐分显。依此以立四教故也。案此说者。虽依教理。犹非别判渐顿二教。不可必全依耳。
  第五立五种教门中。自有三家。一齐朝护身法师。立五宗教。一因缘宗。二假名宗。三不真宗。(此上三教同衍师说)四真宗。(谓涅盘经说佛性常住故)五法界宗。(谓华严经说法界门故。案此说法者。四五两说。但是部别之。非通宗之故)。
  △二唐初波颇三藏。亦立五教。一四谛教。二无相教。三观行教。(此上三教同笈多说)四安乐教。谓涅盘经说常乐故。五宗护教。谓大集经说守护正法事故。(后之三教。亦但可言一部宗也。)。
  △三至相寺旧德。亦立五教。令正所立也(更准之)。
  第六立六种教门。唯有一家。谓耆阇法师云。教有六种。一因缘宗。二假名宗。(此二同衍说)三不真宗。(谓通说诸法如幻故)四真宗。(谓说诸法真理)五常宗。(谓说恒沙德义)六圆宗。(谓说法界无碍德用故)案第三第四二宗。但喻法耳。法望於喻。岂二门也。后之二宗。亦无过。
  问此上诸说谁是谁非。
  答此上诸德。当时法将。阶位叵测。并各依教。岂判是非耶。是故。成实论云。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时。五百罗汉。各释是言。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说。各有少多圣教为证。是故。不可全非弃耳。然其中间。非无可不知。故令略显违顺之相。

  ○十住义

  三门分别。
  第一释名者。远法师云。十者数分二五。称之为十。行成不退。名之为住。又复自德相应处所。亦名为住。即通诸位。莫不是住。如地持瑜伽中。说十三住别。则习种初入住分。离退之首偏名为住。故地持云。善起之人数退。种性菩萨。决定坚固无有退转。住义不同。一门说十。十名是何。一初发心住。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具足住。(新经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住。(新经无法字)十灌顶住。住分始之。於大菩提。起意趣求。名初发心住。善修自利利他之道。净治住处。名治地住。修护烦恼。离小乘行。名修行住。圣法中生。种性尊贵住。具足善巧度众生行。名方便具足住。得决定智。於佛法中。虽闻邪说。正见不动。名正心住。虽闻异说。正愿不动。名不退位。所行真实。离过清净。如世童子无欲无染。名童真住。於佛法王所行住处。出生正智。堪住究竟无上菩提。名法王子。行修上顺。佛智现前。名灌顶住。法藏师云。若依圆教。此灌顶满。即成佛果。更无十行等。如下海幢比丘处说。若三乘教。则不如此。但是解相未证真故。得名有三。谓第四八九十从喻为名。第七约离过受称。余并约当体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