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

  问欢喜有三种。一情喜。二定喜。三慧喜。此是何喜耶。
  答合即慧喜也。情中意识所得名喜。五识所得名乐。定等心内悦名喜。喜充遍身为乐。今慧中因名喜。果名乐。缘修则喜乐各体。今真修则喜乐同体。而推常乐之在佛。初心名喜。后心名乐。四心而言。情定之喜。在受心中。今慧喜者。在行心中。恬惔无为。寄言名喜也。八识而言。非六七心中。正是八心喜也。欢喜外。发喜悦内怡。又喜以对五怖之忧。乐以对三苦之总令。忘忧喜待寄言名为喜也。乐双忘绝待之乐。
  问论有三种喜。一心喜。二体喜。三根喜。其义云何耶。
  答藏师云。一心喜者。入观之心。心则适悦故。二体喜者。出观喜受相应故。三根喜者。由前心体喜故。令所依身色相调畅轻安适悦故。
  问前说慧喜非受。何故今说受相应耶。
  答前约入观。今约出观。有何妨。中又约实。非受而似受耳。
  问二地离垢与等觉无始无明之垢何异耶。
  答二地离十恶破戒垢。等觉无无始无明之垢。
  问诸地无不烧惑。何故第四独称焰耶。
  答藏师二说。一就寄位言。此地寄当出世间无漏故。二以三学寄此地。当慧初得故也。
  问懔云。本体通体与行体。何别耶。
  答行位之本。名之为体。体不行区分。名之为行体。
  问何故。以智为地体。
  答论云。令入智慧地故。(处处文非一)。
  问何故一真智之体。通於十地乃至佛地。
  答经云。得十地始终故。论云。初地入即佛尽入。然此之通体。一体一切体。一地一切地。一法门一切法门。一行一切行。一用一切用。故经云。住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又海水是一。因十山故有十海名。菩萨十地。同一佛智。十障隔故有十地名。言别体者。地地各有证智。初地不知二地境界。此显照用不同明昧有异也。如空中迹。初迹非后迹。迹喻别体。空喻通体。(云云)言行体者。通而言之。证教二道总为地体。别而言之。证道为体。教道为用。
  问同相三道是体不。
  答亦得。但论中多明证教以结成故也。
  问别相三道是体不。
  答别相三道。是位非体。义应(云云如法镜论说)。
  问此尽风喻。与下鸟迹喻。何别。
  答藏师云。此中文意。以言即不言之教。乘彼有即不有之义。是故。难说难闻。况之於说。下文鸟迹处直辨。所诠十地不可宣示。况之於证。有此不同也。此中唯事有三重。一太空喻。以所依平等果分。二尽风喻。以能诠言说之教。三尽风位处喻。以所说十地因分。然此三义。有其四句。一如空虽平等。约风尽游履。非无住处。虽有住处。以空为体。故离相难见。此则约风尽而不无。就空而不有。然此不无。即是不有。故难说难见也。(此约十地因分辨耳)二就平等果分。亦离有无。谓如虚空体净故不无。随风尽有住处故不有也。然就此不无。即是不有。故不可见。三约风尽动作故不无。不能自现相故不有。然就此不无。是不有故。亦不可见。四混前三句。谓净空不有。即是风尽及处不无故。无说无示。不异说示。风尽及处不有。即是净空不无故。虽如幻说示。即是无说无示处。空迹喻与前别者。太空喻果海。(与前同也)迹处喻地体。迹相喻地相。鸟足喻言教。意不同者。前喻地法难说难闻。成嘿不说。今喻地法难说难闻。诫众舍着。许为宣说。此中显义意者。如鸟行空。鸟身过后。迹处不可说。相状亦不可见。然有鸟行。不可言无。非以有鸟行故。令有迹相可取。非以无迹相故总无鸟行。鸟行喻言教。迹相喻地法。寻鸟求迹。迹不可得。寻言求地。地不可得。但约鸟行十。说有十迹。实无十迹之异。约言分十地。实无十地异相。是故十地如虚空中十迹。岂有差别。
  问如空中鸟。已行未行及正行处。但无有迹。岂可十地言下无所诠义。
  答有所行空处故。有所诠义。
  问鸟足空中不能现迹。言下既不能显理。何用斯言。
  答鸟行沙土中。如足现迹。鸟行空中。足现无迹。小乘言教。显如言义。大乘言教。显离言义。若无鸟行。无以得知虚空无迹。故知鸟行能显无迹。非无能诠。所况可知。
  问因分可说。果分可说。果分不可说。何义耶。
  答此二分义。诸说不同。有说。能诠之教为因分。所诠之义为果分。(此说甚疎)有说。地前因行为因分。地上证知为果分。此品岂说地前法耶。故知不然。若约诸地加行等为因。正证为果。亦少分得。有说。十地有二种门。一若约渐增之门。名因分十地。是则可说。有分齐故。如月渐增可说差别。二若就圆满时门。名果分十地。是不可说。无分齐故。如月满时无差别故。此二十地。其体无别。但随分满。假立二分。此之未然。岂可未至法云。则欢喜可说。待十圆满。方不可说。若前能起后为因。后依前起为果。亦少分可然。犹非文处。有说。十地有二种义。一者教所安立。十地法门。在闻者识上。似义显现。名为因分。此表彼离言义故。二者三诠证入十地正行。离诸言教所安立相。说名果分。由彼因分之所表故。是故。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此说少顺文意。犹非正当。今释有二重。一此十地有二分。一就实十地。唯佛所知。佛智所知。名为果分。论云。此智是谁证。偈云佛所知故。又云。智起佛境界故。又如分中不思议佛法。又如鸟迹所依大空为果海等。二随相十地。菩萨所地。菩萨所知。名为因分。是则果分。云玄绝。当不可说。因分随机。是则可说。(此义通一部经中大意)。
  问若尔。菩萨证智。岂可说耶。
  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是也。二云十地有二分。一约妙智。正证智如镜故。离相言故。名果分。则不可说。如彼鸟迹同於虚空。不可说也。二约方便寄法。显地差别。如下文。初二三地寄同世间。四五六地同二乘等。又寄禅支道品诸谛缘生。以显地别。令众因此表解地义。故名因分。如空中迹。约鸟说异。名为因分。同空无别。名为果分。一迹通二。故为二分。
  问约鸟约空。迹皆离相。云何有说有不可说。
  答迹虽离相。就鸟就鸟得说得说。所说常离也。迹同虚空。理不可说。所况地智准此可知。(此释局其地)远公云。地位开合不定。或一或二。(乃至说十。亦可品类无量。别章可见)今据一门。且论十种。此十难分。故经与论。十门阶别。其十是何。一者趣地地方便不同。如地持说。菩萨。先於解行地中。依世俗禅。修习一切菩提分法。广兴大愿。转恶趣报。入欢喜地。余方便。如地经说。修十直心。入离垢地。修习十种深念之心。入第三地。起十思量。入第四地。修十平等深净之心。入第五地。修十平等法。入第六地。十方便慧发起胜行。入第七地。总前诸地。以为方便。及修十种无生忍行。入第八地。修十自利利他之行。入第九地。总明方便。为满地分。入第十地。二初住有异。欢喜地中。菩提心生以为初住。第二地中。律仪戒净以为初住。第三地中。修护烦恼。护小乘心。方便摄行。行以为初住。第四地中。十种法智教化成就以为初住。第五地中。成就十种顺如道行。以为初住。第六地中。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世生灭。以为初住。第七地中。修无量种无功用行。以为初住。第八地中。无生忍净及得胜行。以为初住。第九地中。得智成就以为初住。第十地中。三昧满足以为初住。三正住有殊。欢喜地中。修信精进回向善根。以为正住。第二地中。摄善戒净。及摄众生方便之行。以为正住。第三地中。修世八禅以为正住。第四地中。道品行观以为正住。第五地中。修不住道以为正住。第六地中。广观因缘以为正住。第七地中。二行无间以为正住。第八地中。修净佛土及十自在。以为正住。第九地中。善知十一稠林之行。以为正住。第十地中。受佛智职以为正住。四地果有别。欢喜地中。起十大愿。修行十行。以为地满。第二地中。摄生戒成以为地满。第三地中。得四无量五神通等。以为地满。第四地中。离烦恼业。起增上欲。报恩精进。本心界满。以为地满。第五地中。摄德起修。化生随世。以为地满。第六地中。对治惑鄣。修三昧不坏自在。以为地满。第七地中。业净三昧。过地胜行。以为地满。第八地中。大胜之行以为地满。第九地中。智成口成法师自在。以为地满。第十地中。智慧解脱三昧总持神通行等。以为地满。(广如经说)五据修以分。初地修愿。二地修戒。三地习定。四地修习道品之慧。五地修行谛相应慧。六地修习缘起之慧。第七地中。修无量种及功用。第八地中。修净佛土。第九地中。修习说法智行。第十地中。修习微细智行。六就行以别。行谓擅等十波罗蜜。(准之可知)七就报显异。初地多作阎浮提王。二地作转轮圣王。(乃至)十地多作摩酰首罗天王。八寄数彰别。初地得百三昧。知佛神力等。(乃至)十地得十不可说百千佛国土微尘三昧等。九就喻论差。喻别有六。谓胎藏练金山地海珠。胎藏一喻。论家为说。后之五。经家为譬。十对鄣以彰异。鄣有十种。始从凡夫我相。乃至第十於诸法中不得自在鄣。(广如论说)。
  问何时说耶。
  答佛成道已。第二七日。即便宣说。
  问在何处说耶。
  答在他化天自在王宫摩尼宝藏殿。
  问何人说耶。
  答是金刚藏菩萨宣说。
  问何人说主耶。
  答谓解脱月菩萨。
  问入何三昧说耶。
  答入大智慧光明三昧。亦名大乘光明三昧。
  问何人加耶。
  答十方各过十亿佛土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佛。同名金刚藏。相与加被。
  问证人为谁耶。
  答十方各过十亿佛土微尘数界。有十亿佛土微尘数菩萨。同名金刚藏。云集作证。(十地之义辨之云尔)。

  华严经文义要决问答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