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合论纂要
华严经合论纂要
善变化等十化乐天王。表第四焰慧地十波罗蜜。以精进为体。此天常以变化以自悦乐。表此位以三十七助道法门庄严慧业。对治三界邪见等障。炼磨心地令更明净。用化众生以为自乐。为焰慧也。
得自在等十他化天王。表第五难胜地。此天依他起化以为己乐。在欲界顶魔王住处。明菩萨欲境难超五地以来五欲境界未全自在。但为观照诸波罗蜜修行力故不没其中。未同八地无功法流自在。故以禅定为体。修十谛观。治三界染净惑障余习。得工巧明门教化众生。令他得乐以为己乐。若不尔者是魔眷属。此天身长十六由旬衣长三十二由旬。寿命日月岁数悉与前倍。
尸弃等十大梵天王。表第六现前地般若中十波罗蜜。梵以音语得名。尸弃天王发大梵音。其诸梵众各各自谓唯与我语。於大千界而最自在。颜如童子。身白银色。长半由旬。衣如金色。无男女形。禅悦为食。寿命一劫。乐修禅寂。此位以毗瑠璃宝磨真金转明净作喻。明此菩萨以十种十二缘生观及十空三昧为毗瑠璃。用磨智慧转转明净。明观无明成根本智更明净也。
可爱乐光明等十光音天王。表第七远行地方便中十波罗蜜。光音是二禅。已灭忧苦。出语口中光生。表七地菩萨大悲行满。自苦己无常度他苦。而教光破暗也。
清净名称等十徧净天王。表第八不动地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三禅天。禅悦喜动。风灾犹至。表八地功用已终。无功智现。无生法乐智净习气犹在。诸佛加劝令忆本愿。方随智行广利众生。
爱乐法光明幢等十广果天王。表第九善慧地力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四禅天。无出入息。三灾不及。色果意识虽在。而已无欲界意识。象此地说种种法无心意识。为大法师任智法明一切具足。
妙焰海等十大自在天王。表第十法云地智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此天一众皆勤观察无明之法。明十地无相智成。缘真法执内外习亡。大自在天居四禅之顶色。究竟天中。表十地智悲自在之极。此是引进方便托事表法。故摄化境界。渐渐增胜。如实而言。一乘法界。理事同参。一微尘内诸佛国土人天同处。身尘毛孔如影相入。十玄门该之。不可随化相说。已上十众寄同天位。表佛自行十地一百个波罗蜜门。
如是菩萨神王诸天。总明如来自行五位因果行门。以智如虚空。无形无色而大用徧周。不往而速。不来而至。不作而用。应物而成功。号之为神。以无作智性一念徧知十方同异差别。而於诸境自在无碍。号之为王。体净无垢。非质所留碍。而隐现自在。号之为天。是故寄位同神同天同人。乃至十方异生悉同其事。而非天非人非鬼神之神。如佛实非牛王龙王象王。但托事表法以令易解。此下从大自在天王直至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四十一众。各序所得解脱门。各说十颂。初颂皆纯赞佛。后九颂皆每颂三句赞佛。一句自庆所得同佛。唯海月光众。但赞佛德与自所入之法相似。而总序四百二十个解脱门。四十一众主伴四百一十人。以普贤一人自得十解脱门。九个普菩萨加净德妙光自为十人。故得四百二十个解脱门。以明同得佛解脱同入佛知见。以明不悟是凡悟即同佛。以与后学作样式令仿之也。
大自在天王至忉利天王十众主伴百天王。得百解脱门赞佛十地行果。
日天子至阿修罗王十众百王。得百解脱门赞佛十回向行果。
主昼神至主稼神十众百神得百解脱门赞佛十行之果。
主药神至海月光大明菩萨等十众百人得百解脱门赞佛十住行果。
普贤一人独入十解脱门明独当等觉位中十法。一即一切。一多自在。延促自由。总摄之义。普贤众中九人加净德妙光一人为十。得十解脱门。净德妙光是文殊别号。明等觉位中因果理智万行圆融。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一切庄严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尘数菩萨。其诸上首各兴供云说颂赞佛。各随方面化座而坐者。明以法身为座体。普贤万行为座上庄严。无作智为座上佛。座出菩萨是古佛旧行。明今佛合古行古行合今佛。古今不二。亦明因果不二。故於本行报得果内。还出本自行因之众。又座外普贤众是佛利他之行。座内之人是佛自行所契普贤之众。此之大众。古今诸佛一道无二。众生乘之。即名乘如来乘至於道场。以一切法。皆道场也。
尔时佛神力故其地六种十八相震动者。明常随佛众。诸天神王众。及座内古今诸佛同因众。树内流光众宫殿内十悲众。当佛自众来集得益贺佛众心喜动。故地随动。此明自众大集一终。然后面门放光普集他土亦来。明无自他中之他。化仪主伴龙行云应法事合然。以真法性尘剎普周。一剎那中三世同际还以一多相含不同门该括。如是放光集众。意令知佛境界相参无二。已上是初成正觉显示五位行门一终因果。
○如来现相品第二
如来现相者。以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默念佛地佛境界等三十七疑。乃於供具中出声说颂致问。而如来心即知众疑於齿间放光。其光徧於十方。出声说颂云集十方众海。是现佛境界自在相也。供具说颂。明心境无二。以一切法总是法界不思议体也如来知众所疑。以法界心同众生心也。现齿光相。以口齿是吐纳言音之处。表告众令集也。十方世界蒙佛光明皆有佛剎尘数菩萨从其佛所而来。皆兴十种世界海尘数供养云者。此他土来众。是无自他中之他。以成化仪主伴。其十种供养云表十波罗蜜行也。此诸菩萨身毛孔中一一各现世界海尘数光明。一一光中现世界海尘数菩萨。一一菩萨徧入法界安立海所有尘。一一尘中悉有佛剎微尘数剎。一一剎皆有三世诸佛。其诸菩萨一一悉能往诣同事利生者。明法界不思议体性身心境界。自他无碍。能同能异。如帝网境界。重重参映也。如来眉间毫相放光名普照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萨智满中道教行之光。光所出众上首名一切法胜音。即是十地满足中道果行。将此中道觉行悲智圆满法界行门毫尘剎海无障碍法。答前大众三十七问。使令现在及以未来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门行满十方咸令获益故经云欲令一切大众得於如来无边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间光。其光还入佛足下者。足下是初信发行之际。欲令大众所信所行。是佛果海理智体用不相离法也。上首坐莲华台诸眷属坐华须者。表万行主伴。与前菩萨毛孔流光所出之众相似。明法界理智中圆满自在之行。无体可碍也。
○普贤三昧品第三
普贤菩萨入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者。毗卢此云光。遮那云种种遍照。如来是法性之体藏身是含容众法之智。明以理智教行随根利益。三云正。如寅月三阳生为正月。又一止为正。以一心止。其道自正。昧云定。五蕴情识冥昧不行。即真智现前。故三昧是正定也。普贤入者。普贤三昧恒无定乱。如十定品中灌顶大士起诸想念而求普贤。则普贤常在三昧。定乱俱真。但以普贤绍佛法界大智之家。为佛万行徧周克家之长子。将谈佛家果海。及众生业报海。故须入定以成化仪轨则也。普贤入此三昧时。尽法界虚空界一切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尘数佛剎。一切剎中有世界海尘数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尘数普贤。皆亦入此三昧。一一普贤皆有十方物现摩顶及与智者。明普贤行徧周法界。如天帝网光影交参。重重无尽。以差别智与根本智相契为十方佛现以二智相及为摩顶。相印可为与智也。从三昧起者。以将举佛果海及众生海。故从果体起其行用也。
○世界成就品第四
普贤菩萨举世界海种种形状种种依住。及诸苦乐净秽皆随众生自业所成。众生业转变。则剎海转变。众生业成坏。则剎海成坏。众生业染净。则剎海染净。以众生心行无边。故诸剎海无有边际。佛菩萨於如是剎海。皆以大愿大悲大行及不思议变化之力而得清净庄严。以众生业海无尽。故佛菩萨广大身语智行果海亦无有尽。明佛菩萨普贤行海。皆从众生业行海起。令诸修学之士知众生境界即佛境界。众生心界。等法界虚空界。光影相入重重无碍。非彼人天权学所有一异净秽自他往来诸曲见也。
○华藏世界品第五
华藏世界者。普贤菩萨举佛五位行业报得庄严果海。开廓众生知见。以此广大报土是莲华所持。而含藏一切世界。名为华藏也。此华藏世界下有十种风轮持载者。是大愿波罗蜜中十波罗蜜所成之报。以法身无性。若无志愿。则一切行皆不能成。如无舵舟随波漂转。故以大愿智轮持诸万行。报感风轮持诸世界也。世界在莲华藏。是法身随行无染无依智报。华名种种蕊香幢。是差别智不倾惑报。香水海是无量无边大慈悲报。香水河是进修不息报。金刚地是平等性坚固行报。轮围山是大慈防护戒行之报。众宝妙华是开敷万行报。宝树是覆荫众生行报。夫报不虚得。故云皆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於世界海尘数佛所净修世界海尘数大愿所严净也。世界种者。三千大千世界数至一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海世界数至一恒河沙为一世界性。性世界数至一恒河沙为一世界种。此华藏中有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种。最中心香水海内世界种有二十重世界。上下相去各佛剎尘数世界。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最下第一重有一佛剎尘数世界围绕。次第增至最上第二十重有二十佛剎尘数世界围绕。此世界种外十方环列有十个世界种。亦各有二十重。其高下相去其围绕渐增。悉与中心世界种同。此十个世界种外周围有一百个世界种。此一百个世界种内最近轮围山十个世界种。上下略举四重。重数虽少。还与二十种者高下齐等。其九十个世界种不言重数总计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其间重重世界如日月星等。以风持载而处於空中也。此诸世界种以何因者。中心一个世界种是佛根本不动智报。其外十个世界种是佛五位法门一因一果之报。一一有二十重是十波罗蜜一因一果之报。重重中所有佛是胜进之果。次外一百个世界种是五位中五十个波罗蜜一因一果所成之报。其内十个世界种只四重是四摄法利生之报。以四摄法即是十波罗蜜之行。故还与二十重之高下齐也。此华藏中杂类世界种种分别者。是所摄之众生各随自业所成之报。以众生自业差别。故同在一处而境不同众生妄想业风所持国土。与佛菩萨大愿智风所持实报国土。本是一土。佛菩萨行徧众生界。则其报土亦自徧众生界。但由众生行业差殊。自不能见。如世灵神鬼物与人同处而人不能得见也。此华藏世界圆摄三世者。以三世即一念。一念即无念。於无念中不坏诸念无时中不癈诸时。故佛及众生三世行业报境总於其中互相显现。如百千镜四面俱悬。前后影象相参彻也。此华藏世界隐现自在者。顺法身则万象俱寂。随智用则万象都生。随大悲则恒居生死。随理智则生死恒真。是故隐现万端而纯杂无碍也。夫佛国本空。而此华藏如是广大者。为二乘滞寂废行。及权教乐生他土。及怖空众生。随境存业。不能解脱。是故彰此福智愿行广大境界。令知佛土无生无灭但为利益众生而以本愿力故常住其中。
○毗卢遮那品第六
此品来者。以前五品举现在毗卢遮那佛果恐诸后学意疑古无旧迹。今何所来。故此品引古佛应世道迹。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相袭不异。引古以成今信。还以今佛之号名品。还是普贤说。以来文未足。故此品无结终处也。此上六品经有三法六周徧义。毗卢遮那如来是无相法身。文殊是大智。普贤是大行。此三法是五位进修之体。其世主妙严品明佛智身周徧。如来现相品齿光十方告众。明佛语业音声周徧。普贤三昧品明佛体用行门周徧。世界成就品明佛身行周徧。华藏世界品明佛智悲万行圆满报土周徧。此品明佛无时智体三世周徧。学者体此三法六周徧义。信佛所行规式。以成自己信心。方是悟佛知见不差谬也。此上说菩萨众生染净业报及佛报土。是答前世主所疑佛海佛境界海菩萨行海波罗蜜海众生海等默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纂要卷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纂要卷中
唐太原长者 李 通玄 撰
明 携李 比丘 方泽 纂
○佛名号品第七
前初会举佛果海。令诸学士信诸佛所得之法。此二会之初遂。举众生本不动智本有之法。令诸学士自信自心是佛。与诸佛不异。此下直至如来出现品。中间举五位加行进修之法。是学者自心成佛之规范也。佛名号者。信自法界根本智印。普印一切诸法一切名言。皆自体性离。皆即法界性。诸佛皆以称此诸法性离之法成佛。则一切法一切名言。总是自法界性成正觉相。如举不动智等十佛。及十住中十个月佛。十行中十个眼佛。十回向中十个幢佛等。皆是自体根本智随行所成之号。乃至於众生界中为佛为天为神为王为人为仙。徧一切处转化众生之身皆亦法界智对现色身之号。以如是等佛名号义令诸众生直下自信自佛。不乐权教他净土佛。不滞小乘三僧祗劫所成佛也。重叙菩提场始成正觉而坐普光明殿者。菩提场是法界体。普光明殿是法界报宅。法报二体性相一真。本末无异。不移本处而徧诸处故重叙也。诸菩萨愿。佛开示四种佛剎。及十住十行等三十二疑念者。与初会中世主疑念相似。但此会要信自心是佛。於自心法中应再问也。四种佛剎者根本处是圣凡共住处。名佛住佛剎。五位中进修之法庄严法身智身名庄严佛法性佛剎。示成正觉转法轮名清净佛所说法佛剎。神通应现随根出世名体性佛威德佛剎也。世尊知诸所念。即随类为现神通者。随一切国剎一切众生各现名号。如下文殊所说佛号及五位中随位所现行果之号是也。於是十方各过十佛剎尘世界外於金色等十世界不动智等十佛所。有文殊等十菩萨各与十佛剎尘菩萨俱来诣佛所。各於所来之方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座者。超过十使中莫知涯际之业。名为过十佛剎尘世界。信自法身白净无染及法身随行之法。名为金等十色世界。信自根本智及智身随行之果名为不动等十智佛。文殊此云妙德。信自根本智中择法妙慧及随法异行之慧名为文殊等十大菩萨。以智身周徧主伴无尽名为各与十佛剎尘众俱。无边佛土不出微尘毛孔。本无内外远近去来。但以昔迷为隔。今悟为来而诣佛所。一切诸法不离本法名为各於所来之方。无染名莲华。无畏名师子。含藏众法而无染。处世利人而无畏。名为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会万即一而不拘。散一即万而不乱。名为结跏趺座也。东方金色世界不动智佛所菩萨名文殊者。东方为初明。为震动。为春生。金体白而色黄。表内契无垢白法。外现应真和气黄相。金位在西。而云东方金色。以金胞於寅。胎於卯。成形於辰。生於巳。养於午。冠带於未。相於申。旺於酉。表信心为圣胎。至初住方生佛家。故东方为金色。於正动中而无所动。故佛号不动智。一切妙行皆慧而生。故文殊为诸佛母也从智南方妙色世界无碍智佛所菩萨名觉首者。南方为虚无。为火。为日。为目。为文章。达法虚无。则法自妙。故名妙色。法本虚明自无留滞。故佛号无碍智。了诸法性。超然尊贵。名觉首也。西方莲华色世界灭暗智佛所菩萨名财首者。西方为白虎。为刑杀。为昏暗。於不善处而无所染。名莲华色。於昏暗处而不能昧。名灭暗智。既不自昧。则破他暗。有法财利物之义。名财首也。北方薝葡华色世界威仪智佛所菩萨名宝首者。北方为玄武。为坎水。坎为陷为险。水外黑而内明。象以明德施刑政为君。就卑而润物。象设教於童蒙为师。薝葡是黄色华。黄是福庆之色。於愚诈乖背之际以智德转化。而成福庆名薝葡华色。以诸范轨引接庸凡名威仪智。以贵重法普应众求名宝首也。东北方菩萨名德首者。东北方为艮为山为止。为小男。象以庄重不迁之德启发蒙幼也。东南方菩萨名目首者。东南方为巽为风化。为长养万物。象智眼观根而教化成就也。西南方菩萨名勤首者。西南方为坤土。为信顺。为安静。为生育。为负戴。象大悲恒顺好生之德。荷负利生重任无疲倦也。西北方菩萨名法首者。西北方为乾金。为刚徤。为君。为父。象以高明刚徤之德君临众生而抚字之也。下方菩萨名智首者。下方为风轮。风甚坚密。象力波罗蜜善说诸法无摧破也。上方菩萨名贤首者。上方为日月星宿。处空照物。象智波罗蜜照明众生最贤最胜故名贤首。如是十方之义。在方无方。但取其法。以无定法。则无定方。一一方法。交含圆摄。如云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菩萨则非世间之定方也。世界皆名为色者。乍信自佛之心。犹是生灭色心。未生佛家。非能实证也。举十方各百亿万种佛名号。令诸众生各别知见者。以佛名号徧一切法。徧一切名字。平等清净。不可取舍。总是法界中诸法性离佛号。皆令悟入自法界自佛知见。以成信位。故文殊童子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