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合论简要
华严经合论简要
八大集经。以守护正法为宗。
九涅盘经。佛性为宗。与华严经。有十种别。
一说法处所别。涅盘经。在拘尸那国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说。华严经。在摩竭提国菩提场中宝菩提树下说。
二境界庄严化报别。说此大涅盘经时。诸佛世界诸大菩萨。悉来集会。又文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佛神力故。地皆柔软。无有丘墟沙土砾石荆棘毒草。众宝庄严。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说华严经时。有十莲华藏世界海。广说如此庄严即是如来自身实报之所庄严。非如此涅盘经中以佛神力为众生故暂化令净。所以然者。为此涅盘经。来众三乘根众杂故。若不以佛神力持。无由自见。如华严中。一乘根纯。无有杂众。如声闻为根别故。在其会内元来不见。经中虽然还有以佛神力。下文还有法如是力。所言神者。应真曰神。非同实是凡夫。加令暂见。名之曰神。当知华藏庄严本明实报。涅盘神力暂尔权施。
三大会来众别。说此大涅盘经。所有来众。总是人天种性三乘之众。除诸大菩萨众。余者皆是忆念如来。涕泪盈目。荷奉香薪。嗟苦悲哀。恋承佛日。华严经所来之众。皆性智海中佛果位内诸菩萨众。纯是一乘。更无别种。人天神众皆悉同根。入佛智流。具佛知见。初会之中。十佛世界微尘等诸菩萨众。皆从如来善根海生。善根海者。是即如来法身智海大智所生。一切诸佛。以法身根本智为根本所生。若不如是。所有行门总属有为。如此之众。从初发心。入佛智海。寄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六位。当知涅盘会三乘菩萨声闻人天等众。不同华严。此是一乘位中菩萨众。初发心位皆同佛位。入佛智流。同佛知见。为真佛子也。
四所建法轮主伴别。涅盘经劝请之首。即是迦叶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师子吼菩萨舍利弗等。为法轨度劝请之首。魔王波旬。劝请如来入般涅盘。如华严经建法之首。即是普贤文殊觉首法慧功德林金刚幢金刚藏等。如是十首。十慧十林十幢十藏佛果位内大菩萨等。建立五位佛果之行相法门。以诸位即佛佛即诸位。明位位中有佛果故。是故不同涅盘经中。迦叶菩萨。声闻舍利弗。生在人家。示同凡位。引彼三乘之种。见佛涅盘。而生悲感。涕流盈目。而来集会。
五所来之众闻法别。此涅盘经。为诸声闻二乘权教菩萨。行诸观行。未离执障。乐着诸行。执持行相。於此行相。迷无作法身无证无修本来自体也。如来为此根故。於此涅盘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行善行及能证菩提是生法故。所证涅盘是灭法故。既心存能所。生灭不休。以生灭不休。便滞真理。故说诸行无常。如来隐身不现。及诸能所心尽。名大涅盘。是故涅盘经中。纯陀向文殊师利菩萨言。莫谓如来同於诸行。复次文殊师利。为知而说。不知而说。而言如来同於诸行。若言如来同於诸行。则不得言於三界中为人天中自在法王。是故大般涅盘。令彼三乘令知诸行菩提能证所证涅盘悉是无常。生者本无。不证诸灭。无行无修。名大涅盘。是名圆寂。如华严经所有他方来众。此土人天。沾其会位。从始发心。即达理事自在理行无碍。文殊理。普贤行。一时顿印。如印印泥。无有先后中间等。若存始终。因果先后。皆是凡情。皆是生灭。有成有坏。皆是随根破系。不关成佛正宗。此华严经。直为最上大心者说。如将宝位直授凡庸。如夜梦千秋觉已随灭。如涅盘经所说。雪山有草。名曰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最上大心众生亦复如是。顿见佛性。便成正觉。不从小位渐渐而来。是故。今言来众闻法别。以涅盘经摄末从体。未论智慈真俗并用无碍。
六报土净秽所居别。涅盘经。佛报土指在西方。过三十二恒河沙佛土。有释迦报土。为三乘权学垢净未亡。见此娑婆秽恶不净。如来於是。权指报土在於西方。华严实教法门。即此娑婆世界。清净无垢。为实教菩萨垢净尽故。境界纯净。权教菩萨。无垢净处自见秽故。故指报土在於西方。
七佛身权实别。如涅盘经中。三十二相如来是权。涅盘圆寂真理是实。为一切报相无量庄严皆依真而有故。如华严经毗卢遮那佛三十二相入涅盘佛俱实。理事无二。不坏法身。而随相海无量无尽。即相即性即报即理。如光如影。自在无碍。
八出生灭度现相别。涅盘经。为诸人天声闻缘觉二乘之人施设。从兜率天降神受生及入涅盘八相成道。亦为诸大乘菩萨说。不从兜率天降神母胎。说常乐我净。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且隐身不现。仍推报土在於西方。以此娑婆为化土秽境。华严经即不然。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见。无始无终。三世相绝。一圆真报。不生不灭。不常不断。性相无碍。自在果海法门。直授上上根人。不同权学依次第渐渐而成。只如登峰九仞。不可以绝其踪。履十层之级者。不可以亡其迹。常见官阶一品。但以为臣。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顿照。普见无方。泽淋大海。渧渧皆满。一尘空性。法界无差。品类有情强生留系。根器不等。权实不同。以此教门千差万别。须知权实。识假修真。不可久滞权宗迷其实教者也。
九示教行相别。涅盘经。十住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即从凡夫十信心后十住之位。少分而见渐渐而修。等觉位中。方明果行圆满。妙觉之位。方是如来。当知此经还有五乘六乘七八九十乘等法门种性。除声闻乘缘觉乘外。有三种菩萨乘。通彼二乘为五乘。并取人天五戒十善。即为六乘七乘。又三乘之人。同闻各得自法。互参有九乘。其三种菩萨乘云何。一修无我法门乘。二从十住至十地渐见佛性乘。三如雪山肥腻草牛若食者纯得醍醐乘。不从乳酪生熟酥等渐渐方成。如如来性品中。说菩萨摩诃萨。既见性已咸作是言。甚奇世尊。我等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无我之所惑乱。即是法华华严经中。说有诸菩萨。经无量劫。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读诵通利八万四千法藏。犹故不信此甚深经典。是其例也。所得神通。不依性起。为修众善及无我等观。报胜诸天。又如北郁单越人。先世亦修无我所观。报生彼国寿千年。衣食自然。粳米七寸。火珠熟之。香所及处皆来共食。无有佛法。不得解脱。皆是过去行解讹谬。故致斯咎。令其所得永不得亡。如此涅盘经中十地后佛果法门。乃是华严经中十住初心之所见处。即雪山之草。名为肥腻。牛若食者。纯得醍醐。无有青黄赤白黑色。如华严经中。十住菩萨。初心见道。顿见自他。无始无终。无古无今。本来是佛。身心性相本是佛故。以此佛门。以为解脱。乘如来乘直至道场。龙女善财一万诸龙八千之众总是。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子。五百童女。都为八千。顿彰五位。总齐佛果理智之门。初住即十地。初住即佛位。若初住不即佛位者。如世卿臣。从初九品。至阶一品。但得为臣。不得名王。若不名王者。当知权教安立五位诸地次第。一一而登。至三祇之满劫。但为菩萨。不名佛乘。不名为乘如来乘直至道场。但为修无我观悲胜二乘。不见佛性。名为菩萨。若少见性者。亦得佛乘。如大海中。一毫之渧乃至多渧。一一渧中皆得大海。如是菩萨五位之中十住十地。一一位内皆有佛果。从初发心十住之始。顿见如是如来法身。佛性无作智果。徧行普贤一切万行。随缘不滞。悉皆无作涅盘。经云。佛性非是作法。但为客尘烦恼所覆故。是故今从十住初位。以无作三昧。自体应真。烦恼客尘全无体性。唯真体用。无贪嗔痴。任运即佛。故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何须劫数渐渐而修。多劫积修。三祇至果。心缘劫量。见障何休。诸佛法门本非时摄。计时立劫非是佛乘。
十从初为友轨范别。涅盘经中。说雪山童子遇罗剎而发心。重半偈而轻命。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言佛性涅盘。不可以行修。不可以心证。不可以行修。行是有为。是无常故。不可以心证。有能所故。是故。行不可以修其性。心不可以证其理。为心即性更无能所。是故纯陀言。莫谓如来同於诸行。如华严经。善财童子所立轨范。从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至末后普贤菩萨。五十三善知识一一皆云。我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教我学菩萨道行菩萨行。不云诸行无常等事。何以故。为此华严经明缘起法界门。理事无二。无缘不寂。无事不真。国土境界总为性海。为一真法界非有情无情随业说故。为华严中纯真境界总为智故。十住菩萨以慧为国。十行菩萨以智为国。十回向十地以妙为国。不说情与无情二见差别。以华严经为彰本法。异三乘权学是无情是有情有生有灭故。是故。涅盘经中。以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者。为三乘根种性行下劣。便於所说。计行成实。障无作性。废契真理。以是义故。说诸行无常。不同善财一念发心。顿无能所。了三世性。性绝古今。自觉自心本来是佛。不成正觉。不证菩提。身心性相无证修者。不成不坏本来如是。随缘动寂。不坏有无。所行诸行皆唯智起。是故不说诸行无常。
十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有十种甚深广大无比法。与诸经别。若有大心众生。於此法门深生信心。不读余经。初发心时。十住之首。位齐佛果。如来出现品中所说云。设有菩萨。於无量百千那由他劫。行六波罗蜜。修习种种菩提分法。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已不信不解。不顺不入。名为假名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若得闻此如来无量不可思议无障无碍智慧法门。闻已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随顺一切如来境界。犹如大海。大身众生之所都止。此经亦尔。最上大心众生之所都止。泽沼之龙不乐其居。犹如大海不宿死尸。若有见闻信乐而能悟入。永离凡夫权学阐提死尸。直同如来法身智海。又如来出现品云。佛子。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无生无作无有分别。非入非出。但从如来功德法力。出於五种广大音声。其五者何。一曰。汝等当知。一切众生诸行皆悉是苦。地狱苦。畜生苦。饿鬼苦。无福德着我所苦。作诸恶行苦。欲生人天当修善根。生人天中。离诸难处。众生闻已。舍离颠倒。修诸善行。离诸难处生人天中。二曰。汝等当知一切诸行众苦炽然。如热铁丸。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涅盘是寂静无为安乐。远离炽然。消诸热恼。众生闻已。勤修善法。於声闻乘。得随顺音声忍。此是声闻乘。三曰。汝等当知声闻乘者。随他语解。智慧狭劣。更有上乘。名独觉乘。悟不由他。汝等应学。乐胜道者闻此音已。舍声闻道。修独觉乘。四曰。汝等当知过二乘位。更有胜道。名为大乘。菩萨所行。顺六波罗蜜。不断菩萨行。不舍菩提心。处无量生死而不疲厌。过於二乘。名为大乘。此是菩萨大乘。五曰。第一乘。胜乘。最胜乘。上乘。无上乘。利益一切众生乘。若有众生信解广大。诸根猛利。宿种善根。为诸如来神力所加。有胜乐欲。求佛果者。闻此音已。发菩提心。此是佛乘。佛子。如来音声。不从身出。不从心出。而能利益无量众生。佛子。是为如来音声第一相。当知如来音声。常随五乘众生应所闻故。犹如大海潮无失时故。是故。於此法中起信。发大菩提心。十住初首。便即见性。起法身佛智慧。便成正觉。然始即从性起智慧之位。行诸行相。教化众生。即觉行圆满佛。不同权教。先行菩萨行。学假真如等观。地前伏忍。十地已来。犹有十真如障故。为观当情。真如成障。所行之行并是有为。所发菩提心。并未离生灭。所有能断分别无明。由观折伏。十地之位方能见性。经三祇劫方始成佛。仍须百劫别修相好。若将此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所本乘。同彼化身。引彼权学上中下流。全非信解。去佛悬远。未解经意。久大旷劫。终无成佛之期。若上上根人。信解此经。明知不谬。即当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当所乘时。即是道场。更无可至。如法华经。亦是佛乘。即是化佛引彼三乘令知实法。即三界火宅门前三乘。羊车鹿车。大牛之事。即是上中下根三乘。为上根之人。有一分慈悲。胜余二乘故。为观假故。未有实见。名为不真菩萨。此三种上中下根之人。俱有恶三界苦。中下根人声闻缘觉。恶而求出。上根菩萨厌而不离。为慈悲胜彼二乘。故有饶益之心。此三种人。俱不知三界体相一真佛境。如出现品中广明。佛对此故。说佛所有功德报相皆是修生。令诸权学修治作意。经多祇劫终无成佛之期。是故门前之驾是佛权施。露地白牛方明法界。法界性相本唯真智。所有分别皆是智为。是故法华经云。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声闻及缘觉。不退诸菩萨。皆悉不能知。此等即是门前三乘也。为未明世间相常住。是法住法位。为三乘同有厌苦集乐修灭道之心。未明苦集本唯智起。不了灭道本自无修。无造无作。化诸群品。如幻住世。性绝无明。即是佛故。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何须苦死要三僧祇。但自了三界业。能空业处。任运接生。即是佛也。盖佛者觉也。觉业性真。业无生灭。无得无证。不出不没。性无变化。本来如是。即是佛故。随缘六道行菩萨行。变化神通接引迷流。佛非变化。净名经云。虽成正觉转於法轮。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故。以此善财十住初心。於妙峰山上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即便成正觉。然后始诣诸友。求菩萨道行菩萨行。当知正觉体用之时。即心无作处即是佛故。不须修行。设当行满。亦不移今故。如化佛示成化相之时。苦行麻麦。剃发持衣。舍诸饰好藉草等事。为化外道乐苦行者及三乘之根有放逸者。经中佛已和会。非佛自须。如是等行。无增上慢者。岂须如是。一念任无作性佛。智慧现前。无得无证。即是佛也。如善财证觉之后。方求菩萨道。行菩萨行。何以然者。为觉道之后。方堪入缠。处缠无缚。始能为众生说法解缚。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说时前后。法是一时。是故当知。若欲行菩萨行。先成正觉。问曰。法华经为佛乘。门前三乘大牛车。兴露地白牛之车。一种是牛。有何异也。答曰。门前三乘。对三界苦。且令离火宅所烧。权免火难。大乘权教菩萨。乐行悲心有饶益志。自离火难不离三界。有一分度众生心。胜二乘自求解脱。且得一分运载之心。故名为大牛。望二乘处大故。十地见性方成佛。犹经多劫始能真。故望彼二乘。但名菩萨大乘。非名佛乘。法华经云。佛乘唯有一。无二亦无三。即引彼三乘。总归一乘。小乘虽有信许成佛。回习稍难。故标远劫。龙女剎那之顷。便至佛乘。即明真证。达苦即真。无所厌故。是故。门前之乘对三乘设。露地白牛。方明至无依之处。露地者即佛地也。为佛智无依止故。故云露地白牛者即法身也悲智也。以法身无相。名之为白。智能观机悲心济物。名之为牛。为取牛能运载故。为以无作法身。悲智济物故。喻同牛也。门前之牛。观空增胜。三祇未满。未见佛性。不证法身根本智。不言白色。不言露地。为假真如及空观当情犹有所依故。不言白色。有所依故不言露地也。虽复回心信此一乘。至於佛地犹将未及。但随佛语而随信之。心未成坚信故。还索三乘。未敢欣大故。佛便诱引。令成信力。等与大车。故言非己所望今皆与之。此明即三乘回心。如门前牛车。不云白色。不云装饰。为有漏故。不同露地白牛之乘。具言高广装饰等事。此乃门前与露地之乘。全别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