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经合论简要
华严经合论简要
○第二明依宗教别
夫大觉出兴。称真智而自在。法身无际。等群品以同躯。任器现形。应根施教。如空谷响。应击成音。谷响无心。亦无处所。如来设教亦复如是。且如毗卢遮那之教。无始无终。称性无方。无断无绝。随其根类。自见入胎出家说法始终教行入寂涅盘。其实如来本不如是。但随一期同而且异。约立先德十家教行。第一后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第二陈朝真谛三藏立二教同时。第三后魏光统律师立三种教。第四齐朝大衍法师立四种教。第五护身法师立五种教。第六陈朝南岳思禅师智者等立四教同时。第七唐朝海东新罗国元晓法师。造此经疏亦立四教。第八唐朝吉藏法师立三种教。第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教。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师立二教。已上十家所释。并依今唐朝吉藏法师所集。同异各是一家。并是当世英才。智超群品。皆为统贤灵之法将。开佛日之明灯。不可是非加其名也。只如佛说内外中间之言。遂即入定。后有五百阿罗汉。各解此言。佛出定后。同问世尊。谁当佛意。佛言并非我意。诸人问佛。既不当佛意。将无得罪。佛言虽非我意。各顺正理。堪为圣教。有福无罪。况此诸德所说。各有典据。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参圣教。随己管窥。以述意怀。用呈后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种。何者为十。
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三时说解深密经。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契假即真教。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第六时说法华经。明引权归实教。第七时说涅盘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第八时说华严经。於剎那之际通摄十世圆融无始终前后通该教。第九共不共教。第十不共共教。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者。为诸凡夫系着世法以为实有。随於色尘。作诸不善。以不善故堕於苦趣。还将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护制诸不善。故名纯有教。於小乘中。还说无表性戒等。通其大体。但随根性。用事不同。如菩萨戒亦尔。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亦以性戒论之。又云。如是千百亿。各接微尘众。俱来至我所者。所谓初以化身化报引接。后以令归法身实报。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时为依本故。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设小乘实有。令成轨范。制共身语意得住善法。即说生空等观。方说法空教。破彼系着。渐向法身。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为和会空有教者。为於前空有二教和会。令边见者不滞空有二门。为不空不有教。为二乘人灭识证寂住寂无知。为回彼故。寄说第九阿陀那识为纯净识。五六七八等识。常依彼九识以为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瀑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故。渐回二乘之心达识成智。何故安立九识为净识者。为二乘人久於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故。恐彼难信。方便於生死种外。别立净识。渐渐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灭。使令悲智渐渐得生。深密经云。如是菩萨。虽由法位。以智为依止。渐令空见达识成智。
第四时说楞伽经。云说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经。直为大乘根。顿说第八业种之识。名为如来藏识。又云。得相者曰识。不得相曰智。起信论亦同此说。此教虽说无明业种成智。犹希出俗未现同缠也。
第五时说维摩经。明即俗恒真教者。为维摩经中。不以声闻二乘。及三乘菩萨为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於毗耶。弥勒光严息芳言於法席。此经破前四种教中菩萨声闻染净未融常欣出俗。即以净名身居俗士。明即俗常真。坏彼净相常怀染净。故说有身为如来种。无明有爱为种等。使令三乘之众。净相心亡。出俗入缠。平等无碍。方明实德也。
第六时说法华经。引权归实教者。为罗汉随空会寂。缘觉会十二缘生法。皆无体性。以明六根识及名色心境三事自性无生。如是二人。皆心识灭。三界业灭。智慈不生。又为析法明空。以空破惑。乐生净土。及留惑润生菩萨。并不了一切众生无明诸惑。皆从一切如来根本性清净普光明无中边智之所生。皆有净土秽土自佛他佛欣厌等诸邪见。不称真理。引此三根。令归本智故。即以妙法莲华。令知无明生死性。本唯智体性自无染。但迷悟不同。无有二性。以莲华像之。引彼三根令归本故。是故法华经明世间相常住。
第七说涅盘经时。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者。此经中。明一切有情皆有佛性如佛无异。但为无明覆故不见。涅盘经是三乘中舍权就实相。法华即是舍权就实智。二部经俱是三乘中第六时教。但为化相门中说时前后。故分涅盘为第七时教。然其智境。无有次第古今时也。
第八说华严经时。於剎那际。通摄三世及十世圆融教者。如经说云。入剎那际三昧。降神受生。八相成道。入涅盘总不移时。为依本性理智。本无时故。非权依本也。故名为入。非是本法性中而有出入三昧。以化仪轨则。施方便言。是故。诸明人莫随其言。言佛世尊一人入剎那际三昧。此经教门。无始无终。是佛实报果德。性相圆周。若求其头尾长短。始终路绝。出此法外。别生情量。总是权门。非究竟说。如此法门。佛不出世。亦无涅盘。诸性一性。诸智一智。诸相一相。诸行一行。三世一念。一念三世。乃至十世。如是等法无始无终。名为常转法轮。如圆珠无方。如明镜顿照。如虚空无隔。如响无依。如影不碍。如化人所生。若人了得此法门者。佛智自然智无师智之所现前。为此法无出没故。还以自然无出没智而自能得之。非情计思量之所能得也。一切权教法门。总在其中一时而说。为诸权教不出法界。无三世故。各依自见无量差殊。
第九共不共教者。为说诸大乘经。人天三乘同闻。得益各别。经云菩萨在一小众生身中。成等正觉。转法轮。度无量众生。其此小众生不知不觉。此乃常与众生共。及以大小乘共在佛海中。身之与心本无差别。然见佛不见佛。闻法不闻法。解脱知见大小。及苦乐各各不同。是故。名为共不共教。又经云。入剎那际三昧。示现从兜率天降神母胎出现转法轮入涅盘。此乃於无时之中。诸众生等。自得时分。见初中后。於一音法内。自得天人小乘大乘佛乘。自得道果。各各不同。见佛住劫寿命长短。各自差别。而实如来性无造作无生无灭。然以无作法性无垢白净之智。自体清净。能称彼念。令无失时。如是与佛。共法共智共时共身共心共乘。以知见解脱。各各不共。故言共不共教。亦如五百声闻。共在华严会。而如聋如盲。是其事也。
第十不共共教者。如华严经中。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佛国土。所从来方不同各别。所共同声说法。总同闻法。获益能同能别。又於会中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各各差殊。同得毗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自在。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二
唐沧州长者李通玄合论
明温陵长者李 贽简要
明吴兴后学董广[目*署]阅正
○第三明教义差别
夫三界大雄。应真寂寞。身心性相都无所为。然以性起大悲。称法同体。从无作智。随缘教生。一雨普滋。任生各异。或名同而义别。(即渐教十地圆教十地等)或言别而义同。(十方世界法门皆是四谛法门)或理事两乘。或体用相彻。或初或渐。或顿或圆。法不自施依根教立。根羸则法劣。器广则道圆。称物所宜。大小随见。或乐门前之驾。废游露地之乘。且约最上之徒及渐渐之众。粗陈十法。使始学之流不以滞权而妨实也。
一佛日出兴教主别。此教即以毗卢遮那为教主。梵云毗者种种。卢遮那云光明徧照。又毗之云徧。以大智种种光明照诸众生根机。此即以法身悲智为名。不同权教以姓为号。牟尼者。此云寂默。但且赞法体无说。不言智悲。
二光明表法现相别。除如来十身相海品中九十七种相中所放光明。亦除夜摩天等所放光明。但且直论表法光明。始终有十。一一皆表因果次第。不同余教化佛放光。或放多光。或放一光。或全身悉放而无次。或放果光而无因。或放因光而无果。如法华经。直放眉间毫相果光。而无足轮下信位因光。如大品经中。佛放足轮下光直从下向上放光。以成渐次从凡向圣。多劫积修行满之后。方成果德。不同此经放光。从果成因。以因成果。因果一体。不坏进修也。
第一先放齿间十种光明。庄严法界一切道场为初登正觉。十方告众。使令咸集。此为庄严告众云集光。
第二放眉间果光。入足轮中。以果成因。起信之首。
第三还从足轮下放出所入果光。用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以彼眉间果光入足轮中。即是以果成因。还以足轮下所入之果光。复出照金色世界不动智佛。即是用因成果。因果顿示。用成初信之门。即以智首等十首菩萨。用成信位。
第四又说十住品时。升须弥顶上。如来於足指端放光。以明发足之始。见道之初。以三昧力。住法之顶。从前信位。入真实证。故十住位菩萨。皆名为慧。
第五如来升夜摩天上。放足趺上光。以明用成行位。此天离地际。故说十行。表依空起行用也。明先证法身根本智慧。始行万行。
第六升兜率天宫品中。如来膝上放光。说十回向。表此天处欲界之中。理事无碍。故名回向。初发心住时。理事无碍。非独此处方有回向。但以次第名言法须安立。然实体中。一一位中皆具足也。膝者明屈伸回旋自在。故说回向义也。表真俗自在故。生死涅盘自在成智悲故也。
第七他化自在天中。放眉间毫相果德光明。为十地菩萨因果位终。还像此天。依他起化无自心化故。表十地菩萨但为众生所须教化。自无业化。又於欲界之际。即无欲故。还同四禅及出三界法门。异彼小乘。修生涅盘。出三界惑故。又异权教菩萨。於第四禅中。成十地故。又从兜率天超过化乐天至他化自在天者。表十地位法徧法界故。不须次第。上界四禅亦在其会。不来而到。不动而见。上下诸天皆处其中。十方世界悉在毛孔。但以表法阶降如是。实无上下彼此往来。十一地普贤佛华三昧会。在第三禅天说。来文未足。
第八如来普光明殿。说如来出现品。放眉间毫光灌文殊顶。明前他化天上十地果终。第三禅中等觉位毕。设法已成陈施本教。后方出现。若未说法门。何名出现耶。又世主妙严品中。始成正觉出现。后出现品中。自己称法所见出现。明从初始终。於佛法界体上。安诸地位次第之门於始於终。长明出现。本来一际。无前无后。放光灌文殊之顶。以果光灌果法。以文殊是佛法身根本智。欲令文殊普贤菩萨共相问答。文殊菩萨知而故问。经云。谁为佛长子。我今当问谁。於是如来。放口中光。灌普贤口。
第九如来口中放光灌普贤口。口中光者。是佛教光。欲令普贤以差别智说佛出现果德法门。文殊因佛放光。始知问法之处。夫圣智本自相知。今以佛法印成。用成后则。此乃九度放光。以成一部经之始终法则。结会已前五位因果体用之门。此之三人始终不相离故。以明如来是文殊普贤二人之果。
第十复於给园之内。更放眉间毫相果光明。已上五位因果已成。还将果法。用利众生。故入法界品中。令人天凡夫。六千比丘。五百优婆塞。五百优婆夷。五百童男女等。皆令於此法门得道成佛。从此已上。十度放光。表德圆满。具足其十。不同化佛所放光明。说一部经时。或一度放光。或即全身。未曾有如此经中圆周始终。一一成备。德具其十也。但言说十。备德无尽。十为圆数故也。
三问答所诠主伴别。说此一部经之问答。总相具德有三。一佛二文殊三普贤。佛表果德无言。不可说。不可修。不可得。不可证。文殊成赞法身本智。普贤成其差别智之行德。一切诸佛。皆依此二尊者以为师范。而能成就大菩提之极果。或说普贤为长子。或说文殊为小男。为最初证法身本智佛性。为初生诸佛圣性智慧家故。为启蒙发明之首。故为小男。主东北方。为艮卦。艮为小男。又为山为石。在丑寅两间。表平旦创明。暗相已无。日光未着。像启蒙之首。故指文殊师利在东北方清凉山也。且取此阎浮之洲境位。托法在於世间。使令易解。普贤长子。位在东方卯位。为震卦。震为长男。为头。为首。为青龙。为吉庆。为春生。为建法则之初。表像日出咸照万物悉皆明了。堪施作务随缘运用。故普贤为行首。为长男也。观音为悲首。位在西方。住金刚山之西阿。说慈悲经。酉为酉位。酉为兑卦。兑为金。为白虎。为凶危。为秋煞。故以慈悲观音主之。佛法无言。以世间法托事表之。有言说者。皆是世间法也。若也无言。启蒙何达。以此义故。用佛文殊普贤观音三德。互为主伴。以成法则。佛收一切果。文殊收一切所行因果法身本智。普贤收一切因果行身差别智。以此义故。或说文殊普贤为一切诸佛之师。文殊为始见道初法身本智之门。普贤即为始见道之后行行之门。佛即二事之中无作体也。化佛教中无此所表。涅盘经中佛隐身不现。大品经中。萨陀波伦菩萨求般若波罗蜜门。具六波罗蜜。未有方便波罗蜜愿力智等十波罗蜜。但为引声闻人天小器未堪闻方便愿力智等波罗蜜也。六波罗蜜中无方便波罗蜜者。为方便波罗蜜行於非道。彼小器不堪闻也。何以然者。有畏爱故。及於彼经中。多有声闻人。共佛为问答。非大菩萨故。设有菩萨。非文殊普贤故。设有文殊无普贤者。表未具行故。设有普贤无文殊者。明不见法身本智慧故。设有文殊普贤。不自相问答。明理事未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