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 华严纲
华严纲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孟夏月 空净无云曀 赫日扬光晖 十方靡不充 其光无限量 无有能测知 有目斯尚然 何况盲冥者 诸佛亦如是 功德无边际 不可思议劫 莫能分别知 诸法无来处 亦无能作者 无有所从生 不可得分别 一切法无来 是故无有生 以生无有故 灭亦不可得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 斯人见如来 诸法无生故 自性无所有 如是分别知 此人达深义 以法无性故 无有能了知 如是解於法 究竟无所解 所说有生者 以现诸国土 能知国土性 其心不迷惑 世间国土性 观察悉如实 若能於此知 善说一切义
第三胜林。悟胜义甚深之法故。叹佛深广无涯之德。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如来广大身 究竟於法界 不离於此座 而徧一切处 若闻如是法 恭敬信乐者 永离三恶道 一切诸苦难 设往诸世界 无量不可数 专心欲听闻 如来自在力 如是诸佛法 是无上菩提 假使欲暂闻 无有能得者 若有於过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两足尊 而作世间灯 若有当得闻 如来自在力 闻已能生信 彼亦当成佛 若有於现在 能信此佛法 亦当成正觉 说法无所畏 无量无数劫 此法甚难值 若有得闻者 当知本愿力 若有能受持 如是诸佛法 持已广宣说 此人当成佛 况复勤精进 坚固心不舍 当知如是人 决定成菩提
第四以信乐力闻深不畏。名无畏林。叹信向益深德故。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若人得闻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欢喜心 疾除疑惑网 一切知见人 自说如是言 如来无不知 是故难思议 无有从无智 而生於智慧 世间常暗冥 是故无能生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为一 智无智亦然 其体各殊异 如相与无相 生死及涅盘 分别各不同 智无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无有败坏相 智无智亦然 二相非一时 如菩萨初心 不与后心俱 智无智亦然 二心不同时 譬如诸识身 各各无和合 智无智如是 究竟无和合 如阿伽陀药 能灭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灭於无智 如来无有上 亦无与等者 一切无能比 是故难值遇
第五拒妄崇真拒迷崇智。名为惭愧。赞如来大智胜益。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诸法无差别 无有能知者 唯佛与佛知 智慧究竟故 如金与金色 其性无差别 法非法亦然 体性无有异 众生非众生 二俱无真实 如是诸法性 实义俱非有 譬如未来世 无有过去相 诸法亦如是 无有一切相 譬如生灭相 种种皆非实 诸法亦复然 自性无所有 涅盘不可取 说时有二种 诸法亦复然 分别有殊异 如依所数物 而有於能数 彼性无所有 如是了知法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数法无体性 智慧故差别 譬如诸世间 劫烧有终尽 虚空无损败 佛智亦如是 如十方众生 各取虚空相 诸佛亦如是 世间妄分别
第六勤观理事同无差别离身心相。故名精进。十颂总叹佛此德。前即无差之差。此乃差之无差。二章相接显非即离。亦互相成。
尔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世间非自作 亦复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复得有坏 世间虽有成 世间虽有坏 了达世间者 此二不应说 云何为世间 云何非世间 世间非世间 但是名差别 三世五蕴法 说名为世间 彼灭非世间 如是但假名 云何说诸蕴 诸蕴有何性 蕴性不可灭 是故说无生 分别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义 众生既如是 诸佛亦复然 佛及诸佛法 自性无所有 能知此诸法 如实不颠倒 一切知见人 常现在其前
第七智了三种世间性相。诸边不动故名力林。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十方界 一切诸地种 自性无所有 无处不周徧 佛身亦如是 普徧诸世界 种种诸色相 无主无来处 但以诸业故 说名为众生 亦不离众生 而有业可得 业性本空寂 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 亦复无来处 如是诸色相 业力难思议 了达其根本 於中无所见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议 种种诸色相 普现十方剎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为身 通达一切法 若能见佛身 清净如法性 此人於佛法 一切无疑惑 若见一切法 本性如涅盘 是则见如来 究竟无所住 若修习正念 明了见正觉 无相无分别 是名法王子
第八照理观佛而起正修。故名行林。叹佛体相普同德。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终不离於心 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於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第九照心本末。名为觉林。十颂显於具分唯识。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所取不可取 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 一心不思议 有量及无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毕竟无所得 不应说而说 是为自欺诳 己事不成就 不令众欢喜 有欲赞如来 无边妙色身 尽於无数劫 无能尽称述 譬如随意珠 能现一切色 无色而现色 诸佛亦如是 又如净虚空 非色不可见 虽现一切色 无能见空者 诸佛亦如是 普现无量色 非心所行处 一切莫能睹 虽闻如来声 音声非如来 亦不离於声 能知正等觉 菩提无来去 离一切分别 云何於是中 自言能得见 诸佛无有法 佛於何有说 但随其自心 谓说如是法
第十鉴达诸佛逈超色声。心言路绝。故云智林。颂显此德。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上
初来意有二。一前序此正故。二前辨所依佛智。此辨能依之行。故次来也。二释名者。随缘顺理造修名行。数越尘沙。寄圆辨十。仁王名为十止。就三学中定心增故。梵网名为长养。长道五根故。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
此品长文有七分。一三昧分。二加分。三起分。四本分。五说分。六现证分。七重颂分。今初入三昧分。言善思惟者。谓巧顺事理。拣择无碍。无心成事。名善思惟。
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剎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剎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剎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此加分也。文中有三。一加因缘。二加所为。三加相。今初句标加因。次十方下加缘。告功德林下赞有加因。善男子下双显加定因缘。
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
二为增长下辨加所为。文有十一句。前十别明。后一总结。
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着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尔时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
三正辨加相。谓加三业。命说口业。与智意业。摩顶身业。
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
四起分。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
第四本分。有二。初明行体。次明行相。此初体也。若约所依。即前善思惟三昧为体。若约所观。即二谛双融。若约能观。即悲智无碍。行即深心所修行海也。
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着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第二明行相。征数列名也。此十行相。大约依波罗蜜以立名也。一施悦自他。故名欢喜。二三聚净戒亦益自他。故名饶益。三忍顺物理。名无违逆。四勤无怠退。名无屈挠。五以慧资定。离沉掉故名无痴乱。六慧能显发三谛之理。般若现前故名善现。七以方便智不滞事理。故名无着。八成大行愿乃能得故。故名难得。九善巧说法名善法行。十言行不虚。名真实行。又称二谛故故名真实。下说十行即分十段。初欢喜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於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假使於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惟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於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於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盘。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於无余涅盘。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於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此下正释欢喜行。体即是檀度。有随相离相二行。先释随相行。从此至后三菩提有二十四行余经。皆明随相行。於中此菩萨为大施主下至离苦得乐六行半经。略辨体相。次修此行时至三菩提有十七行经。广显名相。现行财施。於中先明施行。后以此善根下回向行。后如是利益下至安隐快乐有十一行半经。明离相行。於中初无我想等。明人空观。次但观法界下法空观。三作是观时下二观之益。次观去来今下愿行法施。后是名下结名。於中梵云摩纳婆此云儒童。即少年有学者也。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於色声香味触心无所着。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着。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於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诸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於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於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着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於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无余涅盘。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於颠倒内有众生。不於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盘。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盘。令他涅盘。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着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