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纲

  第二偈文重颂。有十一偈。初一偈赞能说。次一偈颂前。次四偈颂所修行体。后五偈颂行所成德。分二。前三颂所成因德。后二结因成果德。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於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佛子。汝住实法。发人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於如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於中说其少分。
  第二正答文中。先赞问利益。能问具德诫听许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此下正答文中。先答所成行体。后答行成德用。初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习。后三十句答令佛欢喜。今总标。不放逸徧下十段。皆由不放逸成。是修习相。不守根门是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初答第一段修习有二十句。前十句始修。后十句终成。今初始修。文有标征列结四节。后皆仿。此。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於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於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三答修习终成。谓此十种清净。皆由不放逸成。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於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无依处。於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次答令佛欢喜。有三十句。初十句结前生后。即牒前十种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诸利养无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此十句答正成行相。前明即前修习。故令佛欢喜。今更别明修相。於中法印。疏有多释。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后有十句显纯熟究竟行。修行成熟故云安住。亦由前十成此十种。但生熟异耳。
  上答初问五十句竟。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於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此答第二入菩萨所住处问。文有三段。初有十法起入地行。次有十一句明住地观修。后九句明地要胜。今初。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二复次下。明住地观修。言住地观修者。梁论云地者对治我。皆言随其者。诸地非一故。皆自心者。智与心相应故。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三佛子下。显地要胜。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如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着。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第三答大行清净问。有二十句。初十句是因。后十句是果。今初行成出障。故云清净。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得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佛子。是为菩萨十增胜法。
  第二菩萨既得下。由行净因得胜法果。十皆增胜法。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第四答大愿问。有二十句。初十起胜净愿。后十励志令满。今初。全同初地十愿。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於一切乐心无贪着。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二令愿成满者。由斯十句。能满前十及余多愿。於中五深心则可久。六悉成则可大。可久则菩萨之德。可大则菩萨之业。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第五答获菩萨藏问。谓由前行愿蕴集成藏故。文有十句。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於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佛子。菩萨云何於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着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於诸言说心无所着。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第六答随所应化常为说法问。文分三。初菩萨得是下四句。结前生后。次云何下征以标起。三所谓下正解其义。於中初所谓下知器。次贪欲多者下授法。次为说法时下具德成益。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则能净檀波罗蜜。具持众戒而无所着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悉能忍受一切诸恶。於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於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於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於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钵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於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盘。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徧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徧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第七菩萨如是下。答恒不舍离诸波罗蜜问。於中二。先结前生后。则前正说法时便具十度。谓自修此亦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次是时菩萨下正是不舍度相。十度即为十段。皆先辨相。后是则下结名。於中禅波罗蜜。疏有广释。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着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钵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第八佛子下。答前所念众生咸令得度问。於中初结前生后。次堕恶道者下正明化度。后如其往昔下结如本誓故能真度。师子吼者决定度故。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於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第九佛子下。答前绍三宝种使不断绝问。文分三。初仍前总标。次所以下征释所由。由化众生入三宝海。故能绍前令不断也。文有四番。为成十句。前九别明。后一总结。谓弘法奉戒。三学兼修。则不断三宝。化化不绝。
  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於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第十菩萨如是下。答前善根方便皆悉不空问。先略后广。略中分三。初结前生后。次随有所作下三业无瑕。后无瑕玷故下明不所作。言瑕玷者。玉之内病曰瑕。瑕谓体破。外病曰玷。玷谓色汗。以显三业内外无失。
  上略明。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何者为十。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心庄严。於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佛剎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涅盘地庄严。於一处成道周徧十方悉无余故。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菩萨成就如是庄严。於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第二菩萨如是下广明不空。文有二段。初明自业不空。次若有众生下明利他不空。初中虽明不空。义兼无失。以一切清净离烦恼故。又此无失即自业不空。顺止寂故。又有标征释结。次菩萨成就下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