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唐满意
史未详其姓氏。乡里武德之季。邺都法砺律师。方作疏解。昙无德律。意遂抠衣从之。见闻既博。造诣亦深。於是致徒讲导者。余三十载。而观音大亮。越州昙一。出其门矣。
唐慧暠
陆安人。幼入道门。即怀远量。希崇大品。情阻未申。时苞山明法师继绪兴皇。世称郢匠。因从之谘禀焉。年方有立。遂为众弘演。自尔受业分镫。不可胜纪。然以为楚服既殷。岷邦未洽。隋大业间。泝江而上。道于成都。大张法席。或徙梓绵随方开导。俦侣之繁。愈於前日。稍有谤其以异术惑众者。语闻。武德初。诏穷治。事虽不实。而暠亦南归矣。仍厌乡里嚣烦。寻屏迹西山之阴。阅五载。陶练中观。未几。道俗思慕。造山迎致。贞观七年。卒於乡里之方等寺。寿八十有七。
暠行己严洁。日止一粲。随得輙啖。不限朝中。不待营丐。
其体羸瘁。若不胜衣者。在蜀时。门人道勤。患其不任。阴告外。辨厚供。供至。暠怪其异常。诘知其由。即斥勤出。不共住。曰邪命之食。恶可御也。故平居凡檀越送供丰美。悉命入僧如律。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忍辱学
摄念科(二)
唐慧萧
世出彭城刘氏。后徒许之长葛。今为长葛人。祖父袭儒素。萧年十八。以诗礼充郡赋。非其志也。遂依师於嵩高山出家。戒捡严洁。尤为乡里宿硕。所推许。开皇初。游学邺中。贯练众部。偏宗四分。久居泰山灵岩寺。后还中岳。侍养其师。而龙门明朗。河东持律之有声者。闻萧之风。不远从之。朗於萧齿加长。而常以兄视萧。其相忘於道如此。既而萧之师。获以天年终。於是朗请俱返龙门定林寺时马头山僧善禅师。方习静定林。因与弘畅毗尼。殊有可乐者。仁寿中。尝坐夏黄颊山中。或亡命从求匿。事发觉。督逮萧急。会朗善并物故。孑然莫解援。晋川道积神素道杰者。法门之英彦也。乃南迈投之。留连累载。大业之季。法令猬毛起。萧既以罪削除名贯。因复徧游中条王屋诸山。河东郡承丁荣。请居仁寿。使於中原版荡之际。开护生止教之科。则其用心亦仁矣。义宁中。剧盗陷河东而仁寿阐演自若。贞观十四年终。寿七十三。萧素笃谊襟每念朗善之好。虽登高眺远。以散情结。然情之所向。愈益悲恸。
平生开涅盘。仅十过。犹恨於大乘无功。读华严数年。有请为众敷弘者。则曰吾尚未知经意。於戏谅哉。
唐空藏
姓王氏。其先晋阳人。及藏之时。乃徙於雍州之新丰古藉焉。藏在孕。母於荤酒鲜腥。无所御。及生。岐嶷异常。年十九。从父母求出家。父母不许。因俛伏其前者七日。父母患之。听其所往。即入蓝田。负儿山中剃落。得面六斗。日啖不辍。历三年犹有余。由尔禅诵。罔替昼夜。后依判法师。住龙池寺。探穷涅盘三论之指。日诵万言。计其亿持。前后总得三百余卷。大业初。诏住禅定寺。皇朝创建金城坊之会昌寺。又诏居之。然藏性嗜幽僻。志静嘿。每岁仲春。辄优游山水间。遂卜筑玉泉。为投老计。说导不疲。开悟愈广。后以亢旱祷祈。枯泉复涌。夏分常行方等忏法。日礼贤劫佛名。坐而不卧。垂二十年。贞观十六年五月十二日。终於会昌。春秋七十有四。遗命以尸施飞走。后复收其余骸。起塔於龙池寺侧。金紫光禄大夫卫尉卿于志宁述文树碑。
唐法护
其先赵郡赵氏。祖康为济阴守。子孙家焉。隋初有赵恒者。以秀才。偕清河崔汪擢第。时号四聪。即其父也。年十二。连丁父母忧。哀恸气绝者数四。服除。欲造河北。从名儒受业。遇胜缘。辄剃落。无难色。七日覆诵净名。寻听毗昙於志念法师。听成实於法彦法师。登具之后。随究律部。复从嵩论师於彭城。采治摄论。由是以摄论命家大业三年。应诏住化远寺。俄又诏住慧日寺。时年三十二。常讲中观涅盘摄论。今上在秦邸。别请名德五人。护居其列。始摄论新本出。或以其确削。不足依任。而护独得於心。及唐论行良合。人以为有先见之明云。贞观十二年。诏住天宫寺。仍知寺任。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卒于寺房。寿六十八。撰摄论指归二十余篇。行世。
护性朴直。而好道术。每服金石药。至是大发。闷乱者数日。门人慞惶。夜诡言他物。以饼滓进。后闻其然。正色曰。吾之见欺。当自克责。且陷师於非义。是何理邪。嵩山沙门。智大者。年九十余简傲恬素。不下山三十年。讣闻杖策而至。哭尽哀曰。经论之士。代未尝乏。至於纯直。唯斯人而已尔。
唐慧斌
姓和氏。兖州人也。世习儒。斌博通经史。年十九。为乡助教。二十三即从剃染。徧历经庠律肆。俄入台山。修诸静虑。如是八载。又练业於泰山。灵岩诸寺。年三十四。始隶公贯。住秦州梁父甑山存道寺。隋朝为献后。构禅定。以进冥福。诏与诸硕宿数。而斌夏腊最小。声称弥隆。亦像季之杰然者。后充弘福寺主。贞观十九年十月六日。以疾终。时年七十二。
唐慧休
生瀛州之乐氏。世业蚕渔。而休蚤知自拔。年十六。遇沙门巡里乞食。而感发焉。遂违亲。遁投勖律师出家。时灵裕法师。有重名。方居邺下。开导。勖命从之游。始研华严。至五十余徧。卒无所入。住渤海。听明彦法师。成实论。无几何。而彦化去。乃受小论迦杂婆沙於志念法师。各数徧。念曰。予於小乘。岁月多矣。今而值子。可虚度乎。乃为休区别部类。着杂心玄章钞疏等。然冥府虽开空宗。尚梗惟识之旨。取悟无方。会裕师入关。与昙迁禅师。尼论师等往来。扬摧摄论。领略义趣。周涉三遍。即造章疏。自尔大小诸藏。统绪可寻矣。然独律部。未遑精阅。复习四分於洪律师。一坐席间。经三十余徧。而冈测涯涘。顾谓其徒曰。予於经论如彼。於律如此。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砺律师。见其暮年尤勤至。尝曰。法师大德犹尔疲劳。休曰。吾忆吾始脱尘樊。遂获陶铸。敢斯须离邪。所居寺凡四翻秽。武德间。刘黑闼叛。休率弟子二十人。守相州及天策府。以曹公徐世绩。领兵讨诛。又能出私积。继餫饷。寇平。曹公为闻。上诏贼所发地。除相州依旧外。其余州郡僧尼。止留三十人。贞观九年。诏入京师。固辞寿。九十有八矣。住乡里之慈润寺。门人昙元灵范克诏其业。
元高洁慕禅悦。隐林虑山。
范居弘福寺。振名京邑。
休康健至今。上伐辽。亲幸其室云。
唐慧璧
生苏州嘉兴弘氏。七岁依流水寺出家。剃具之后。访道四方无惮夷险。三经四论。咨询老复。靡所底滞。乃归乡里。以勖来学。常坐不卧。四十余年。老凭曲几。门徒数百。诲诱未尝见惓色。贞观末。七十余卒。
唐宝相
生雍之长安马氏。年十九出家。住罗汉寺。学专摄论。尤务行头陀。以伏妄识。夜诵阿弥陀佛经。七过。称佛名号六万口。昼读藏经。六时礼悔。如是四十余年。未尝废息。后又读涅盘。一千八百过。复兼诵金刚般若经。然而身无患恼。衣食随缘。亦可谓善於修己者。己将终。嘱累道俗。必使先於念佛。且曰吾尸当烧散之。凡建塔勒铭等事。愿弗讲也。言讫而逝。寿八十三。腊六十二。
又同寺法达。素勤俭。每赴斋供。得衬施。辄用以书缮华岩经。焚香躬读八部。般若百余过。平居不畜门人弟子。年七十。归隐云阳岩。四载乃终。
唐道会
犍为武阳。史氏子。器宇高简。逸群。初出家。住严远寺。为四方道俗所归向。然意以蜀僻陋。见闻不广。乃入京求访师友。益研究经论史籍。如是十年。且将还乡里。讲演以利导晚辈。属时乱离。不果行。
义宁初。朝廷使詹俊李兖等。如蜀招抚。会致笺於丞相唐公曰。会有弟。性姿不肖。家门衰坠。其封爵除赠诘诏尚在。门生故吏子孙成列。并奋臂切齿。思效力用。即日剑门虽启。巫峡负固。会请躬率徒隶振锡启途。折简宣威。开怀纳款。军无矢石之劳。主有待成之逸。此亦一时之利也。惟公图之。唐公不能用。所在多私度僧尼道士。而宋冀尤道士之杰然者。檀於隆山县。创逮观宇。度三十人於内。会遽投牒总管段伦。请以为寺。属安抚大使李袭誉。引兵巡察州县。偶过之。道士惊以为逐己。一时走散。观遂定以为寺至今。
贞观初。游京师。因参琳师。修辨正论。间有人诬告安州暠法师。在蜀以讲演聚。众谋返者。且指会觇候。有司逮捕下狱。会志气无所詟变。常为诸囚。开阐经论。自春至冬。未尝辍。诸囚之久系者。或褴缕不胜寒酷。会又以书抵檀越。无尽藏致裘履。及事释还乡。三辅名僧。皆送别郭门外。会赋诗曰。去住俱为客。分悲损性情。共作无期别。时能访死生。闻者泣下。俄法曹裴希仁。以门学求见。谈论之顷。微若陋其地之人物者。会曰。蜀虽僻远。然由汉西都来。士之能以文章事业。显名天下者。视中州。诚不多逊。明公当虚心。礼下贤俊。岂宜以闻见之狭。自鄙薄哉。希仁媿谢。贞观末。卒年七十。
唐弘智
生始平槐里乡之万氏。隋大业十一年。入终南山。为道士。绝粒服气。期於羽化。久之则形体枯悴。心神疲苶。偶趋京之静法寺。从慧法师。问所以进道之方。慧曰。生以食为命。道以身为本。有食则可以养生。有身则可之谋道。此古今之通论也。未闻捐弃其生。穷乏其身。而事乎道者。故夫仙神修练之术。皆如系风捕影。鲜克成就。无惑也。於是示以安心遣累之法。义宁初。脱黄冠治业。如慧师之说。及武德天下大同佛道二门峙立。知乃诣省。请隶释门。宰执听之。且许随意居住。然性乐幽寂。以至相寺尤深僻。而托迹焉。讲华严摄论等。其陶甄庸俗。延纳饥虚。资之粮粒。赒之具泉。虽公格寺制所禁纳。犹携引匡护。靡或畏避。此其出於至诚。可知已。永徽六年。五月九日终。春秋六十有一矣。
唐明隐者
少学次第观。十一切入。而所居专在五台。始则中台。木瓜谷寺。三十年。又佛光山寺七年。又大孚寺九年。志道之徒。相从不绝。缁白供事。填委山林。永徽二年。代州都督。以隐先隶昭果寺。於是追还。俾领寺任。龙朔元年。十月卒於寺。端坐熙怡。如在禅定。
唐明解
姓姚。住京师普光寺。精爽敏悟。心游才艺。琴诗书画京师有声。然负气傲物。渐渍污俗。为长者善类所不取。龙朔中。诏凡三教之有学术伎能者。策试东都。第其优劣。以备擢用。解即罢道。欲因此际。以趋贵显。遽褫去其所着袈裟曰。吾今脱此驴皮。与在人教矣。遂置酒集诸士友。赋诗曰。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归。不久病卒。后见梦於僧之相善者曰。解以不信故。生恶道中。愿以畴昔纳交之情。恤其饥渴。僧为设食祭之。又梦致感谢意。
而当时画工。有同役者。亦梦之曰。我生处极恶。思得功德。无由以办。以卿之力。傥能书经一两卷耆。则所获多矣。且复诵其所作诗。使习熟。而忆持之。乃已。画工性殊钝。诵凡十八过。其诗曰。握手不能别。抚膺聊自伤。痛矣时阴短。悲哉泉路长。野林惊晚吹。荒隧落寒霜。留情何所赠。性斯内典章。嗟乎。明解一念之失。万劫之累也。悲夫 洺州宋尚礼。家世儒者。其文章。好为谲诡轻薄语。所处素窘俭。屡乞贷戒德寺。久而僧益厌苦之。尚礼作伽斗赋以诮。流俗争诵。以为口实。贞观中。尚礼病甚。怅惋扰攘。两目圆赤。现饿鬼相。见者咸畏。少时绝。
周神楷
姓郭氏。太原人也。汉林宗之裔。后以父宦。遂僭籍于京兆焉。伯仲六人。楷其季也。幼志不群。遂师事明恂法师剃落。恂即大乘恂也。年满受具。凡大小经论。靡不研究。遂阐摄大乘俱舍等论。后讲净名经见古师判处。因叹以为未尽者。乃於安陆白兆山。撰疏以明己意素巧慧。尝於剡溪南岩之下。映池水塑己像。切肖焉。后诏天下高行才学大德。赴京师。豫翻经论。楷配居崇业寺。天后朝。遂卒於寺。弟子树塔于南逍遥园。寔大乘基之法门犹子也。
唐诠律师
世居五台县。出家受具。即习毗尼。姿性渊静。其平居不为外物挠乱。惟匡训诸徒而已。然远近事。靡不豫知。凡有教门关系者。必以告人。而使之修饰备防。时谓得他心通云。三衣一钵外。无所营治。寝室虚寂。客至但清晤良久。一挹去。虽汤茗不设也。入灭之日。祥自郁密天乐铮鏦。阖寺皆闻。异香纷馥。乃垂语辞众。趺坐而瞑。
唐法玩
生钱塘之冯氏。其先本闽之长乐人。祖宦游于江东。遂家焉。世慕净名之道。每置丛林之士於别室。以齐施之业。而祈得嗣续。俄彦玩。克歧克嶷。性姿异常。稍胜衣。即白父求谢尘累。父讶而许之。剃落受具。探讨大乘。无所底滞。独念以为慧非定不发。五兹於定。其可小怠乎。乃於所居之灵智寺侧。别构兰若。以事寂嘿。同志之侣。造门请益。启迪良多。天宝二载。十二月十三日。告戒侍者。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五。僧腊减二十。以其月十九日。迁塔于寺之山原。塔则白衣弟子。俞法界。子怀福侄希秀等。所建。
唐玄嶷
姓杜氏。不知何许人。始为道。士号杜炼师。主给都大恒观。俄剃落住佛授记寺。或问之曰。子何遽信佛邪。嶷曰。吾固易之所谓不远复亡祇悔者矣。且生死飙疾。宜蚤图之。苟临衢整辔。中流伫枻。其能免於车覆舟溺者。几希。若朝真拜斗劾鬼求仙。非用心之极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