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时洛阳慧远。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济阳镇宝。汲郡洪遵同。被诏至。则偕谒帝。於大兴殿接遇优渥。诏於大兴善寺安置。谘询问遗。冠盖相望。而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业者千数。虽慧远以老成自居。犹处轮下。横经禀义。自是摄论一灯。传者盛矣。盖真谛悬记。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噫信矣。
十年春。驾幸晋阳。诏迁从。夜复同榻行在所。察其地多私度僧尼。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间语迁。迁恐致骚动。对曰。此皆周武废教之时。逃窜岩谷。及陛下恩宥。或失际会而然者。惟陛下怜之。上默然久之。诏凡出家。虽私度不复问。寻诏京师。建胜光寺。起迁主之。并其徒六十余人。相与俱。仍诏皇子蜀王秀。为檀越。其供养之丰。施予之饶。兹不暇述。而或以迁过於沈痼声利。乃着巳是非论。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驾搜于岐从之。诏蜀王纵骑逐走兽。兽入故窑中。故窑中无所见。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王即具以闻。迁进曰。灵仪圣相。厄於前朝。陛下严饰。不为不多。而其遗余尚尔充徧。贫道触目增恸。莫之奈何。上怅然曰。弟子垂拱岩廊。而使尊像蒙冒霜露。朕之咎也。今日之事。殆天所以启朕也。如师之说。情实摧割。诏诸有旧像。仰所在官司。送置近寺。俾率土之内。口施一文。以完美焉。
十四年。驾幸岱宗柴祭。迁有奏请。复岱寺之废者。及无贯逃僧。皆俾安堵。故诏河南王。以朗公寺。为泰岳神通道场。齐王。以静默寺。为神宝道场。华阳王。以灵岩寺。为宝山道场。诸王悉奉诏。以檀越从事。且诏天下寺。自一僧已上。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上出天竺沙门。於龙潜时。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诏迁相与枚计之。以定其数。虽彼此专意。至再三。辄增减不能当。上问其故。迁曰。如来法身。过於数量。上悟。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起塔。分遣大德。安置舍利。而迁始以蜀王故。将之梁益中。以道险。非老人所宜。遂请易岐。乃於凤泉寺。东北二十里而塔焉。函石四段。光润如玉。倐忽变化双树状。枝叶宛转。鸟兽龙象。异色相宣。上闻而悦之。二年春。益诏以舍利。分五十余州起塔。四年又诏三十州。至是合一百余州。起塔如前指。其感应祥瑞。语具各传。皆自迁发之也。
献后之丧。创禅定寺。荐冥福。堂盘万础。塔耸七层。工费殚极。观者以为侈。诏曰。自稠师之灭。禅门不开。今所立寺。既名禅定。宜於海内。召禅师百二十人。各许侍者二人自随。庶嗣前尘。尚光末运。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有司以礼迎致者。仍诏迁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有光景。上问迁。迁辨答祥允。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以风瘘疾作。禅坐而卒於胜光寺。春秋六十六。葬於终南之北麓云。
迁美容仪。器宇恢雅。谈吐应对合机要。疎财慕义。薄於奉己。而厚於恤物。能自慕圣。至禅定。所获施予。不可胜纪。而随以尽。其所济多矣。停柩之际。忽有一白犬。号叫柩侧。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既葬乃失所在。且其将终也。或梦禅定佛殿倾者。俄而沙门专诚。梦净土严丽。於既卒之后。呜呼其亦伟矣。着摄论疏十卷。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明等章。华严明难品玄解等。二十余卷。
隋净辨
齐之韦氏子。少为书生。非其志也。乃从迁禅师。受大乘学。息缘静处。泊如也。或有诟詈毁訾于外者。终不顾问之。则曰。此予少年刎颈交也。第念久要之义厚矣。一旦忘之。岂人情哉。
仁寿置塔。送舍利葬于衡州岳寺。岳寺即陈思禅师所建大明寺也。胜迹尤多。辨因合集前后所见闻者。为感应传一部十卷。行於世。
隋道判
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三岁丧亲。十五年。始知读书。十九年投外兄落染。既具戒。即誓结朋西游。以观灵迹。齐乾明初。二十一人。出邺行迈。才臻周塞。夜为逻卒所得。执见武帝而释之。仍令於大乘寺安置。即周之保定二年也。明年上表。乞如所志。许之且给国书资粮诸物度石碛千五百里四顾绝无水草。饥行七夕。至高昌国。盖突厥附庸也。益西抵可寒所。可寒怪其非类。将杀之。而未也。徒增防卫。而禁其饮食。势必使之饿死尔。会周使者谏。以为此佛弟子也。所在之处。羊马且繁盛。可寒喜。勑日给四羊充食。判等纵之。而蔬茹如故。未几。遣骑乘。送还长安。住乾宗寺。留五年。遇静霭法师。慧业冲邃。事之又五年。大法寻废。与霭等二十六人。逃难岩居太白山中。不忌讲授。依承霭德。始终一十五年。逮霭舍身。护法风烈遐被。判有力焉。天元嗣历。创立百二十人。为菩萨僧。判预其数。住陟岵寺。隋开佛法。改大兴善寺。诏摄僧务。开皇初。结庵终南交谷东领池。七年示微疾。诏度支侍郎李世思。将天竺医工。就庵视疾。遂改庵龙池寺。大将军云定兴。为檀越。侍郎独孤机。别筑斋宇於宅之后园。请时栖息。薛国公及其夫人。风奉训诰。间或至山。咨承疑义。大业十一年。五月四日。卒于山寺。寿八十四。
隋罗云
姓刑氏。南郡松滋人。出家隶上明东寺。时扬都道朗。於兴皇盛业四论。因钻仰焉。年十六。与其徒。论常无常义。而辞色和祥。宾主允畅。众咸嘉尚。朗乃以所服帔赏之。闻誉由尔益进。后从福缘寺亘法师所解亦然。於是以三论奥旨。未被荆南。乡里之念。有不能免。而栖禅寺陟禅师者。定慧兼修。注心利益。又力助之。方当六合混一之初。玄侣竞臻。郁成盛席。总管。宜阳公王世积。诏使舍人萧子宝。尤加敬慕。居龙泉寺。余五十年。常坐不卧。岂非模范之不易得者哉炀帝承名。诏邀至。固以疾辞。
道士俞氏讲庄老。妄用内典。云命门人。慧成道胜。往折之。坐定道士曰。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成曰。脱珍御服。着毙垢衣。习近穷迷。将开渐化。又俞讳成呼先生。成谓。如是则请去先字。仍依姓。呼之俞生。可乎。道士惭。云轮下众盈五百。皆成胜类也。
神山云所生地。一夏安居。养母其上。始开四经三论於上明东寺。其法堂十二间。盖道安昙翼所造。云兄道颙亦隶寺出家。尝造重阁於安公驴庙之北。古老传以为安公乘赤驴。自襄阳檀溪。一夕返上明。捡校东西两寺。及四层塔。驴庙即系驴处也。
云兄弟五人
俱出家为法师。而云其季者。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端坐迁神于龙泉寺房。寿七十五。弟子椿诜澄憩等。荆南经朱粲寇扰。寺多残毁。独龙泉完美至今。
隋法智
出家居天台山。每谓人曰。经言。犯一吉罗。即堕地狱一中劫。又言。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灭八十一劫生死重罪。是两者吾将安所信哉。佛无妄语。吾其念佛乎。乃於国清寺。兜率台上。精勤课持。积昼夜。傲寒暑。不变常度。一日忽徧辞诸所往来者。且戒亲戚。为设斋。顷之有金色光。明照数百里。时夜方半。近远皆谓天晓。於是智遂无疾而终。
隋德山
姓山氏。年方壮。忽弃妻子。入益州之天勑山。不剪须发。而务息缘静念为日用。其相状澹泊。如得定者。尝游竹林龙池。开悟道俗。其说曰。佛法尚清简。而黜烦乱。故政烦则国乱心烦则意乱水清则鱼石可见。神清则想倒可识。学清简者。犹恐烦乱。而况一向汩没於烦乱哉。后徙马鞍山。地产毒蛇。螫人必死。然山往来。未尝有所害。虽僮侍朝夕行。亦无遇之者。或尝践之。而被其螫山洗以水即愈。及还天勑夏坐树下。或为虎逐。趋避山床下。虎蹲以待。不肯去。山因解衣。卧虎前曰。床下佛。子。肉味岂胜贫道邪。虎竟去。一日其俗氏所生子来省。山曰。汝何来。子泣曰。久别。生死不相知。故一来耳。山曰。汝急去。各自觅活。再来当与杖也。间数年复来。山遽取杖将捶之。子辄执其杖。不使捶。且泣且言曰。阇黎意以为遇儿。如他人在他人可捶耶。山大笑。年九十终。旭上者。亦益州草堂寺僧也。出家业禅诵。炉香缾水。终日燕默。而四众敬慕之。土俗每岁。以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士女驰骋游遨。诸僧治具接待忙遽。惟旭则晏然如故。终年九十八。
隋法显
宁氏。雍之扶风人。出家事法开为师。开於元魏之季。住京兆之王寺。沈默寡欲无累於世。其禅定之趣。人莫能测。显既久於咨承。则其所得可知矣。仁寿以日岩寺主。诏送舍利。置塔於泷州药王寺。反终年且八十矣。
隋明璨
生莒之沂水韦氏。家世儒素。幼习经史。年未志学即出家。逮具戒。则弱冠矣。然於住持。则论之成实。经之涅盘。讲演不少置。周废教。虽遁林泽。而明侣相从。未尝忘所敷演。开皇初。名闻遐被。诏住京之大兴善寺。仁寿初。诏送舍利。葬蒋州之栖霞。即今之摄山寺也。然尝於江表。获故梵经百余卷。念欲翻译入藏。而乏赀费。故汲汲焉。走悬箔不少怠。其弘法之志伽此。卒於唐初。
隋僧盖
恒州人。始业涅盘於汾洛。后计以慧浮戒。滞专攻定学。乃杖策京师。徧访禅侣。大兴善寺者。阛阓之地也。而盖处之。终日燕默。有山深林密之想。於是论者举高之。仁寿二年。诏送舍利塔於沧州。四年又送舍利塔於沂州。后不知所终。
隋道顺
具州人。学释涅盘。尤有悲拔慈予志。尝以自劾系狱中。诸囚化其讲解。而善良者不胜既吏以无罪见收。非法也。因强之使去。开皇初。入京住玄法寺。诏送舍利于宋州。置塔之际。瑞应极多。
唐法应
会稽王氏子也。蚤年颕悟。出家事沙门昙崇。究研禅业。崇公化洽周朝。从者如市。而应为称首。既而遁迹终南。饭衣松萝。以避废教之祸。用心空寂。弥厉。屡感鸷兽驯狎。为授归戒。崇公深加印可。於是委其徒五百人於应听教戒。隋开皇十二年。诏天下。妙选三学之尤者。唱导五众。而崇於禅学。得二十五人。使远行化。而独推应京师宝塔寺。领三百众。受上供养。自是声闻益。播武德初。卒於清禅寺。春秋八十。
唐绍阇黎
姓蒲氏。梓州玄武人。其未出家时。尝山行见子母虎。於涧中取虾。虾细不复可得。纵得亦莫足以止饥。绍意以为业缘所迫。其苦如此。乃叹曰。吾身先后。等一死耳。不如捐以济其饿。为有益於物也。乃裸卧虎前。虎辄避去。无所损伤。
既剃落受具戒。尤谨操行。大业初。汝州境。多虎暴。道路非三五十人群聚。不敢行。绍闻之。因至其地。苫覆久坐。以待噬。虎远引。境遂安静。年百九岁而终。其将终也。谓弟子曰。吾欲露尸。以施诸虫鸟。然生且嫌我。而况死乎。必樊之无遗尽。弟子不忍用其言。而用其志。委尸月余。凡异类卒莫侵败。竟收之以葬。
唐保恭
姓崔氏。青州人。晋永嘉南渡。居建邺。父超道。本州刺史。恭年十一。炅法师使诵观音经。初夜一时即能覆诵。遂许出家。会炅逝去。顷之梦。两蛇从炅足出。入恭足。而觉。自尔神志异常日。即依开善彻法师。听成实论。而彻以义疏。使习复之。其文如蝇头。一领八纸。曾无遗忘。同学五百。莫不推伏。既受具。禀定业於慧晓禅师。又问成实疑沮於高昌嵩公。因从究地持十地。不逾年。大义洞明。而前疑冰释。乃约地持以制行。而专讲法华。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归自北邺。相邀造栖霞寺。以弘禅宗。布亡诱掖加谨。隋仁寿末。献后崩。诏入京。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任。齐王暕。乞授戒。施衣五百领。皆分散无所畜。国初避地蓝田之悟真寺。武德二年。诏仍旧僧任。改禅定。为大庄严寺。且举十大德统摄。当时犹顾望。未遽应。诏高祖使趣起恭而诸公稍进。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大庄严寺。寿八十。葬于京郊之西南。秘书监萧德言铭。其碑。
初恭尝山行。直过虎所踞地。无少惧色。杨玄感之乱。或诬恭预其谋。方升座竖义。而兵刃突入捕逮。众惊骇欲散。恭徐曰。自省无他。俟讲罢。当就辨也。其度量如此。
唐法祥
同州人。童稚出家。冠年登具。逮周废教。即于禄以自活。而诵礼不辍。僚佐嘉。其诚其使长将上名台省。显擢之。固辞。隋兴。重剃染。住大兴国寺。性高爽。不事幽蔽。所居房。悉使洞开前后门。坐卧一床。当风而处。寒暑不易。余三十年。道俗问讯。非俟其诵经终卷。不敢。辄尔虽问。亦不加答。尝染伤寒。或劝之药疗。弗受。又患痢。劝者如之。乃曰痢者水也。我能治之。便啖乾饭。武德七年。久病起坐。微有声曰。佛像佛像。侍者回视之。则见西壁尊仪。光明宛具。又闻香乐。少时卒。葬城东隅。
唐僧定
丹阳人。始学成实。讨索劳剧。遂感风疠。因叹以为形既癈於世矣。盍亦归心禅寂乎。居锺山。日啜粳米白粥一杯。常坐不卧。以待殂殒。阅数年。所苦悉瘥。支体面目。一时光洁。须发并生。而眉特秀异。长可寸许。室中虎迹成蹊。略无詟忤。或想虑乍浮。则通夕游步。不间榛莽。犷兽鸷禽。见等同类。隋初诏住京师新道场。不赴。既而又诏。授上归戒。亦辞不赴。尝伤寒剧甚。而悉屏饮食。危坐如故。至三日。弟子保恭恐其殆。请稍以饮食自持。亟挥去。徐曰。以法为药。顾不可欤。满七日所苦顿痊。大业之季。徙居终南太和寺。盗夜入其室。定坐不为动。盗曰。岂闻世有奴贼乎。定曰。吾郎贼且不惧。况奴贼哉。盗剥其衣。即脱予。无吝色。将挽取其所坐毡。定辄不肯。曰吾一冬惟赖此尔。乡欲持去。宁杀我。盗相视而止。武德七年六月。以微疾坐逝。寿八十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