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会天后崇尚大法。阐扬上乘。闻其能舍邪归正。出浅入深。诏充寺之都维那。嶷既浃洽禅教。益媿初失。乃设主客问答。着甄正论一部。后不知所终。
唐元崇
姓王氏。其先琅邪临沂人。自晋丞相始兴文献公之子。荟居勾容。遂世占其籍焉。
崇幼孤立。志夷简。年十五。捐谢尘累。从陶许游。然独以其至理未融。乃复究心竺典。研微探赜。妙绝名谓。吴越缁素。举餐德风。采访使润州刺史平阳公齐映。闻其行业。虚伫久之。会恩制度人。贡以充赋。开元之季。谘受心要於瓦棺寺。璇禅师。自是声闻益以远矣。金陵诸德。钦渴尤甚。请移配栖霞寺。至德初。杖锡游京师。时右丞王公维。方治别业於辋川。与舍人萧公昕相往来。焚香啜茗。酬唱般若。曾不知天下之治乱。主上之安危也。崇入终南。偶过之。抗论弥日。王萧叹曰。佛法政自有人。俄而涉河洛。陟嵩少。所在辄邀请住持。崇亟引去。无留意。东历天台四明。遐观胜槩。搜抉殆尽。如是数年。而后归老锺山。亦其首丘之仁欤。大历五年。刺史南阳樊公。顺风稽首。访求宗要。并徇道俗志。屈主寺事。阅二十年。栋宇新好。既而退处高顶。四方学侣。辐凑。十二年八月二日。示疾而卒。寿六十五。越八日。葬于摄山之阳。弟子等共树丰碑。以纪化迹於寺之门首焉。
唐灵一
生广陵吴氏。九岁即剃落。弱冠受具。遂习毗尼有成效。家本货殖。诸昆弟以侈靡相尚。一独纳衣锡杖自若。始从惟扬法[怡-台+贞]师学相部律。又依禅者隐空乾靖於会稽山南悬溜寺。以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及余杭之宜丰寺。而足迹不入俗姓之门。天台道土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皆引分愿交。扣襟尚友。其所尤善者。慧凝明幽灵佑昙一义宣。诚同门之三益。住世之四衣矣。然工辞章。乐吟咏。既着法性论。或遇良辰胜境。必掇笔申楮。以遣兴趣。好事者录之。名间气集。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示灭於杭州之龙兴寺。寿三十五。弟子以遗命。行阇维法。树浮图。以表其地。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反。相与悼梁木之坏。虑陵谷之迁。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
唐亡名僧
善诵华严经。然放旷不拘细行。上元中。遇洛中广爱寺律师於荣阳逆旅。从主人。购酒肉相劳苦。律师大诟怒之。其僧饮啖自若。不为意。薄暮求水漱盥。遂趺坐床上以诵。始发题则有金色光明两道。自其僧口角出。律师遂媿污。竟就卧。顷之觉经声愈宏畅。而光明徧庭宇。於是律师起候之。则诵且四帙矣。及五帙。天欲曙。其光渐收。而其僧亦假寐。如禅定。且则律师具威仪。泣拜忏悔。然终莫能识其僧何人也。
唐洪正
姓常氏。未详何许人。居岷蜀间。嘿持金刚般若经。昼夜不辍。时沙门守贤。与邻房。偶夜坐不能寐。闻隔壁声。若有二人相语者。其一曰。我受命摄洪正柰何其旁有善神拥护。虽欲近傍。不可得。然而违限之罪。其何计以免之。其一曰。我知免矣。东门之地。有姓名相类者。今固民也。且尝为僧。必将摄之以塞责。既而皆寂然。贤遽出门徧索。无所见。明日贤以语正。复往东门讯常氏。常氏之名洪正者。果昨夜死。贤始专业弥陀经。至是亦改从金刚般若矣。
唐惟寔
姓阳氏。富阳人。天宝中。游四明之远蓬山。乐其静僻。遂有终焉之志。岩洞深杳。上有佛迹。始见於开元时。居无何。会海寇袁晁。放众劫掠。寔方禅坐洞中。寇至恶之。於是合二三百人。共举大石。窒其洞。使不得出。俄寔从定起。喑呜作声。用掌擎石。如欲投以击寇者。寇大惧。罗拜乞免。邑人重之。为立精舍。大历八年也。太守裴儆。请署香山额。仍奉诏。度僧七人。以隶名其寺。贞元二年。冬跏趺而化。寿六十二。腊三十一。
唐志鸿
姓钱氏。湖之长城下若人。本名俨。志鸿字也。少出家于乡里之石门寺。即梁之静林寺也。纳具后。依茂苑道恒师。研核律部。与昙清省躬相切磋。意以为先德之释南山钞。未尽善。乃着搜玄录二十卷。尽囊括大慈灵岩已下。四十余家之说。华严疏主澄观。於大历间。为作序引。以冠其首。春秋百有八岁。矣尚无恙。诏号长寿大师。世不敢以名而以字。则其尊之可知。
唐严峻
潍州之樊氏子。父硖州刺史昭王府司马。峻材赡而学富。年十九。应进士举。以丁父艰。投南阳佛寺出家。俄从遇真禅师於荆州玉泉兰若。学观法。入城憩大云寺。众以其素究毗尼。力请临坛。模范季世。黾俛承命。后顿悟心要於观净禅师。大历初。将往青原。证所见於思禅师。未达庐陵。会真卿颜鲁公。一言而契。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以疏请。四年洪州刺史李花。迎止大明寺。是年三月。沐浴更衣。望空合掌而逝。寿五十九。既迁塔。弟子圆约立碑。
唐志玄
河朔人。善诵五天禁祝。悲愿济物。虽捐躯命。弗恤也。尝行林野间。见一狐。方於古冢内。戴髑髅。服草莽。婉然靓妆美妇人也。薄暮独立驿道傍。会少年车从至。因问。妇人何为者。妇人泣曰。妾家易水。父母嫁妾绛之张氏。未几而夫死。舅姑老而很。妾身无所依托。父母虽存。念道远。莫之归省。是故徘徊於此。而思以自尽也。少年惊遽。下车跪曰。我易水军也。今方以出戍。受代以归。夫人诚有意。幸得以乡曲。奉[衔-金+缶]辔则足矣。复奚至於自尽哉。妇人喜谢再三。将就车。玄呵止之。振锡诵祝语。妇人忽复狐形。前伏不能去。徐视之死矣。
唐慧灵
史未详其姓氏乡里。太中七年。上幸庄严寺。礼佛牙。因登大塔四望。见西北有废址。曰此昔总持寺也。怅然久之。诏耆年问往事。众推灵对。上嘉其详尽。即赐紫。且诏修复总持寺。三月十一日。三教首座辨章勾当修寺。六月毕工。诏灵为纲任。既居厥职。清众成序。上每加优奖焉。寺岁贡梨华蜜。色白而味佳。世所珍贵。灵竟终于寺。
唐大义
字元贞。姓徐氏。会稽萧山人。生而秀朗。甫七岁。父以经典训之。日可忆数千言。年十二。投山阴灵隐寺。习内法。开卷辄通。见者叹赏。属中宗以龙飞。恩度天山僧道。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第一。获剃染。配贯昭玄寺。自兹听习尤勤至。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就乡里开元寺深律师。究四分学。深公既亡。乃游京师。法华玄俨律师。爱其俊迈。谓之曰。于今传法。非子而谁。未几。乡里称心寺超律师。请任寺职。开元中。以亲丧。转藏经於天台佛陇山。天宝中。筑室於故支遁沃州之地。以居。俗称为北坞者。
始梦。二梵僧告曰。汝於此有二十日缘。宝应初。复梦前僧曰。本期二十日。今过矣。魔贼且至。不宜更住。既而袁晁。据剡丹丘。被害滋甚。义因与大禹回律师。诣左溪朗禅师所。练治止观。於是朝野士大夫。归心焉。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狐峻。洺州刺史徐峤。其子浩。皆厚善。大历己未岁。五月终於称心。寿八十九。腊六十二。殡于北坞旧居。
唐清江
会稽人。未详氏族。少即抗志物外。沮於父母之爱。故久而从落染焉。师事昙一律主。讽诵通利。识者以为释门千里驹也。俄从守直律师。於淛阳天竺坛登具。仍依一公。习南山律钞。且研究相疏。皆通畅无遗憾。善辞章。或赋咏。辄擅誉一时。性褊躁。虽尊长犹掁触不已。一公每优容之。后竟去。莫之遮挽。既游历迄。无所遇。乃悔归。拜一公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一公悯其诚。遂为师资如初。大历八年。江於汝濆以乡曲。见南阳忠国师。尝。有所传授云。
唐雄俊
姓周氏。成都人。学博材伟。然无戒检。每开讲。得施利。辄以他用。且尝纵须发。窜名军伍中。及有罪。又遁去剃落如初。大历中。以疾卒。
时有暴亡而苏者。云见俊於阎王所。王怒敕使入狱。俊抗声呼曰。雄俊若入地狱。则三世诸佛。皆妄语矣。且观经所谓。造五逆者。犹得以临终十念。属下品往生。况俊未尝犯五逆。而念佛莫知其数乎。语毕。即有宝台。从西至。俊遂乘之而去。
唐潜真
字义璋。姓王氏。太原人也。后徙夏州。朔方崇道乡。考珍。生二子。真其仲也。弱冠投迹空门。开元二十六年。隶名剃染于乡里之灵觉寺。明年纳具。探讨律藏。经章论句。无不研究。代宗朝。新出文殊师利菩萨佛剎庄严经。诏造疏。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三卷。以进。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十善法戒。共一卷。且复禀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入曼拏罗。受成佛印。显密二部。於是兼焉。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属疾。寻集门人。遗戒切至。二十一日。右胁累足。诵弥陀佛号。终于兴善寺。寿七十一。夏四十九。
唐神皓
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齐景陵王西邸学士。其子陵。梁尚书左仆射。有文章。与庚子山齐名。陈亡佐治吴邑。遂家吴。皓吴产也。姿性耿介。矫矫欲脱俗。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天宝六年。诏精择修洁者。每州许度三人。皓获隶籍包山福愿道场。初从兴大师进具。后读南山律钞於昙一大师。未几。复归隐包山。乾元初。诏以天下二十七寺。各选大德七人。使长讲律法。众请住开元寺。晚年究心圆宗别置西方净社诵法华经九千余部贞元六年十月疾。至十三月疾亟。顾谓弟子维亮曰。必归我於洞庭置塔。是夜天无云翳。而星陨如雨。遂卒於开元寺。寿七十五。腊四十三。其窆也。霅昼作碑颂。
唐灵彻
禀赋纯粹。笃学善属文尤工诗章居越溪之云门寺。成立之岁。即声誉远播以毗尼讲训。从之游者。如趋阛阓。秘书监严维隋州刺史刘长卿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岂徒谐黄绢色丝 辞。亦且悟翠竹黄华之指。过吴兴杼山。时皎然如昼。方获重名。一见遂定林下交。尽予包佶中丞书。推致殊甚。及彻见佶。礼貌非常人所得。后权德舆。又移书问彻於昼。昼答之。如前书。其为侪辈所许如此。着律宗引源二十一卷。
唐少康
姓周氏。缙云人。母梦鼎游湖峰。遇玉女。以青莲授曰。此华吉祥。寄於汝所。他日生贵子。当保惜之。及生康青色光明满室。香气如芙蓉。稍长。碧眸朱唇。皓齿可画。然七岁矣犹不语。佛生日。姆抱游灵山寺。因指佛问之曰。识否。遽答曰。释迦牟尼佛。闻者异之。父母知非世俗器。遂舍出家。年十五。诵经已。能尽五部。既剃落。卒於越之嘉祥寺受戒。习毗尼学。复听华严经瑜伽论於上元之龙兴寺。贞元初。至洛。驻锡白马寺。忽见物。有放光照殿上者。趋视之。则善导和尚修行净土文也。康喜不自胜。遽祝曰。我於西方。果有缘者。此文当再发光。语毕而光益盛。又现无数化佛菩萨於光中。未几。竟走长安善导影堂。致所祈祷。善像倐作佛身。语康曰。利乐众生。同生安养。惟我与汝有是夫。顷之遇一僧其江陵果愿寺。谓之曰。汝缘在新定。可速往也。即隐去。於是康造新定。日分卫聚落间。苟得钱。则悉乞小儿。使唱佛。一钱一声。如是月余。小儿群逐康。唱佛觅钱。声徧市肆。一年则见康辄唱佛。虽男女老幼皆然。不独小儿矣。乃建净土道场於乌龙山。筑壈三级。制二十四赞。昼夜行道。以称扬净邦。遇斋日。康则升高座。集所化弟子。三千余人於座下。教之曰。汝等可志诚观我唱佛。康则抗声曰。南无阿弥陀佛。俄有一佛。从康口出。连唱十声。则十佛出口。状若贯珠。康复谂於众曰。汝等於今还见佛否。若见佛者。必得往生。贞元二十一年十月。跏趺放光而逝。狂风四起。百鸟悲鸣。乌龙山色。为之变白。塔于州东之台子岩。
唐上恒
姓饶氏。临川南城人。志学之年。从舅氏出家。日诵佛经。计千言。逮壮从南岳大园师得戒。而听禀虽勤。惮於远涉。大历中。请隶景云寺。以便侍养。亟淹岁序。修习无亏。尤於南山事钞讲贯通畅。贞元初。徙居预章龙兴寺。与庐阜法贞。天台灵佑。荆门法裔。兴果神凑。建昌慧琎。友善。又相国姜公辅。鲁公颜真卿。杨冯韦丹。四君子游故四分迁善灭罪之说。所利益者多矣。坐甘露坛二十许年。剡浮震旦男女。获度者。一万五千余人。元和十年。示微疾。十月己亥。化於庐山之东林寺。葬全身於南冈石坟。住世七十七年。安居五十五夏。门人等。树松栢。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
唐清彻
初莫知何所从来。周游律肆。密护根门。然学无常师。惟善所在。则服膺焉。始亲吴之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其造诣深远。而华望硕德。无不推称。元和八年。乃摭诸家要当之说。解南山钞。着集义记。凡二十卷。至十年告毕。今豫章武昌晋陵多传诵之。
唐惟则
少游京师。三学外。尤务雕塑像貌。以起敬慕。曰即像貌以资成观道。此修行要术也。会宪宗太皇太后郭氏。元和中。造奉慈寺。以追福其母。齐国大长公主。则与选入。以艺自效。未几。复振锡淛东。礼阿育王塔於四明之鄮县。塔盖东晋刘萨诃。所尝礼。其功德不可备述。於是则用七宝末。和胶漆。以模范之。及脱模范。切肖。众叹其有缘。则遂负以归。充奉慈寺供养。京师莫不信向。后终於奉慈焉。
唐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