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明年抵嵩少挂锡岳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岳中雨不愆候。或以为珪之德所感云。开成初。赞皇公入相。请阐化於洛之龙兴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灭。寿八十六。会昌元年八月十日。迁全身於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铭。
唐全植
姓芮光州人。幼依州之荣光禅寺沙门大智诵习。而卒获剃染。受具后。即游洛阳禅会。洞彻心法。然后结茆於淮之都梁山。以聚徒阐化。既而太守卫文卿迎於治之长寿寺。以便瞻礼。文卿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植曰。真实之物。振古振今。未尝败坏。有为之法。四相迁流。因当堙厄。君侯翘足可见。此盖预言武宗之毁教也。顷之终。年九十三。门人建塔立碑。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乃克葬。
唐齐安
宗室子也。其先播迁。於是生安於海门郡。始娠终娩。皆有瑞相。童时。有异僧[款-士+止]门求见。为摩顶曰。凤穴振仪。龙宫藏宝。绍隆之业。其在斯乎。稍长亟请於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祝其发。年满登具。诣南岳智严律师。进毗尼学。后从大寂禅师於南康龚公山。妙领心地法门。元和末游越之萧山法乐寺。寺虽古制。然楹堵靡完。补坏扶倾。聊复燕坐。时杭之海昌法昕者。缁林之翘楚也。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堧废地。以拟偃息。闻安在越。遽迎之而举。以让焉。
僧问。如何本身卢舍那。安云。与我将净缾来。僧即取净缾。安云却安本处着。僧安缾於旧处。再理前问。安云。古佛过去久矣。
有座主来参。安问云。蕴何事业。座云。讲华严经。安云华严法界有几种。座云。广说则重重无尽。略有四种。安竖起拂子云。者个是弟几种。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虑而解。是鬼家活计。日下孤灯。果然失照。
安一日唤侍者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须弥为椎。是什么人打得。众无对。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杂堂众安默识之。命为记室。尝使撰疏语以丐。而所获尤丰羡。安叹其福气之盛。且曰时至矣。母滞泥蟠。因以佛法嘱累云。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极。闻而怆悼。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唐恒政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乡校。然於儒书。略不加意。见佛经则玩味莫释手。后就郡之延和寺诠澄法师剃染。既登戒。问道嵩少。遁居三峰。以养圣胎。无几何。入太乙山。受徒阐化。
大和中。上嗜蜃蛤。太官每以进沿海诸郡并缘为民害。一日其壳。有力擘之而坚莫能开者。上异焉。焚香以祷。俄而自开。现观音菩萨像。仅寸许於内。仪容服饰。比世所塑画者。尤可爱。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玉绵锦帕。赐兴善寺供养。因集群臣宣问。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进曰。此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尔。若其他佛法大意。则有终南山恒政禅师在。於是诏问政。政对曰。贫道闻之。物无虚应。此所以启沃陛下之信心尔。故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也。上曰。菩萨此身则已见矣。然所谓说法则未之闻。政曰。今陛下见此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上曰。非常之事。朕深信焉。政曰。如是则陛下已闻说法矣。上大悦。因留政内道场中。累辞还山诏居圣寿寺。武宗初即位。谓人曰。吾仇至矣。可不避乎遽遁入终南山。久之卒於山舍。寿八十七。阇维获舍利四十九粒。会昌三年九月四日。塔葬焉。后诏废教避仇之语果验。
唐普岸
姓蔡氏。汉东人也。弱龄颕慧。性修洁。荤膻之物未尝入口。出就师传。通经义。秉翰摅辞。有可观者尝入僧舍。览佛经。味玩不能已。叹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辞亲。造百丈山怀海禅师。咨询心要。久之落发登戒品。寻受记莂。已而出世安六寿山院。
示众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东游天台。遍览形胜。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参。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适来造次。僧却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礼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个师僧。今日败阙也。又尝有偈云。大道虚旷。常一真心。善恶勿思。神清物表。随缘饮啄。亦复何为。会昌三年。集弟子垂训而灭。寿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约等。
唐神鉴
生浔阳韩氏。父为齐安掾。事佛尤诚恪。尝陈像唱呗。饭僧众於廨署。鉴方童穉。喜溢颜面。恳求出家。亲戚不能夺。卒依东林寺贞素律师剃落。学通涅盘。时大寂以心宗唱豫章。即往参究。后卜居怀安西北山中。山先多鸷兽。自是暴害弭息。远近赖之。有见伟男子。戴平帻。望法座致礼。而忽尔隐去者。七日后。有见冠裳至方丈前。升空赞曰。此大师者真法宝也。开人天眼目。故此相报也。会昌四年。入灭。八月入塔。
唐志远
汝南宋氏子。幼孤。母明敏能诵法花。稍通其义。年二十八。使依荷泽下禅德剃染。经营僧事。凡六年。既而辞去参礼。又八年。然后於天台止观之道。知所归向。於是瘁志劬躬。行四三昧。日中一食。不受别请。岁歉。或咽炁漱流。貌无馁色。体有疮疥。手不爬搔。如是仅四十年。会昌四年二月。忽辟谷燕嘿。十七日诫门人曰。吾平生进修。逮兹获梦觉安隐。岂非其所感之报耶。复以天台一宗文疏。传之弟子元堪等。且曰。将践圣阶。降兹罕及。遂奄尔而逝。寿七十七。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素师事远。及武宗汰法。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藏之屋壁。未几宣宗兴复。重葺旧居。别为远大作影堂。而取其部文。并置於内。六时行道。以终其身。则诚无负其所嘱。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唐灵佑
姓赵。福州长溪人。童稚时嬉戏庭中。俄有云气盘礴。天乐清亮。神圣仙真之状。出没空际。顷焉一叟貌类罽宾。挹其父而谓曰。汝子来处高胜。必当重光佛运。此群灵所以标异也。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佑执役於法恒律师。弱冠剃落。越三年具戒。学毗尼於钱唐沙门义宾。游天台之国清寺。遇寒山拾得。为说偈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一日侍立次。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佑拨云无。丈躬起深拨得小火。举以示之云。者个聻。佑有省。礼谢呈所解。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方知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若是心法。元自备是。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可往沩山否。答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然非和尚所可住也。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答云待历观之。丈乃令侍者请首座。唤典座来。头陀见首座不许。见典座云。此正是沩山主也。首座有愠色。丈即指净缾。问云。不得唤作净缾。你二人唤作什么。首座云。不得唤作木突。典座踢倒净缾。丈笑曰。首座输却山子也。首座即华林。典座即佑也。丈遂遣佑住沩山。既营梵宇。连帅李景让。奏寺额号同庆。相国裴公休。亦尝咨询玄奥。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便唤作无事道人。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修否。答云。若真悟得本。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犹有无始以来习炁。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皆当。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计时也。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佑问仰山。从何处归。仰云田中。佑云。禾好刈也未。仰云。好刈也。佑云。作青见。作黄见。作不青不黄见。仰云。和尚背后是什么。佑云子还见么。仰拈起一穗禾云。和尚何曾问着者个。佑云此是鹅王择乳。
佑睡次。仰山问讯。佑面向壁。仰云。和尚何得如此。佑转身云。我适来得一梦。试与我原看。仰山取一盆水。与佑洗面。少顷香严来问讯。佑云。我适来得一梦。寂子原了。汝更原看。香严点一椀茶来。佑云。二子见解。过於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盥漱毕。趺坐而灭。寿八十三。腊五十九。葬于山之栀子园。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进士李商隐题额。
唐玄策
会稽之鲁氏子。幼随父贾。至天台。见乡呈为光明会盛甚。盖隋智者禅师所创始也。其法於每岁九月。合远近黑白之众。无虑数千万。而策心独伟之。遂依禅林寺智广师出家。游方见大寂於江西。顿去平日碍膺之物。后以黄之九井山。奇秀可爱。因结茅其上。以致学者。或以其地之邃僻。而谓策曰。子亦恶能堪此寂寞哉。策曰。吾方以为乐。未见其寂寞也。大中八年示灭。谥圆寂。塔号智觉。
唐希运
闽人。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黄檗山。具戒后。参询徧至。尝偕一僧。行天台道中。娓娓谈笑。皆颕脱可念。目光闪烁。旁射注前。遇大溪横沮。方过雨湍涨。不可揭厉度。於是运乃卸笠支杖而伫。其僧趣之。曰度去好。久伫奚为。运诡曰。要度自度。毋督我。俄而其僧竟度。如履平陆。既登彼岸。招手曰。度来度来。运遥咄曰。自了汉。早知如此。必斮折汝胫。其僧隔水礼谢曰。真大乘法器也。我不如。我不如。竟去不复见。
又尝游京师。午则分卫檀越家。久候屏着间。未有所得。闻一姥谇语其内曰。太无厌生。运意以为未有所施。而谓之无厌。其必有说焉。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问曰。师亦曾见百丈山海禅师乎。当今第一善知识也。且老妾五障之身。忝於慧忠国师处有省。以师巍巍堂堂之相。宁自弃哉。自是见百丈。问曰。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运云。恁么则后人断绝去也。丈云。将谓汝是个人。遽起入方丈。运有省。随后入云。希运特来。丈云。若尔则他后不得孤负老僧。
丈一日问运。什么处去来。运云。山下拾菌子来。丈云。还见大虫么。运便作虎声。丈拈斧子作斮势。运打丈一掴。丈吟吟而笑。即上堂云。大雄山下有大虫。老汉今日亲遭一口。汝等诸人好看。
运在南泉。普请择菜。泉问。什么处去来。运云。择菜去来。泉云。将什么择。运举起刀子。泉云。大家择菜去。
一日泉谓运曰。老僧偶作得牧牛歌。请长老和。运云。某甲自有师了。运辞泉。泉门送。提起运笠子云。长老身才没量大。笠子太小生。运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泉云王老师聻。运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海众奔辏。相国裴公休方廉问其地。迎至州问道。且作传心法要一编。示运。运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云会么。公云不会。运云。若便恁会去。犹较些子。裴公由是深加尊奉。凡仕官所在。必执弟子礼。邀致阐演。尝赠之诗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章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大中间。终於所住寺。诏谥断际。塔号广业。事具传灯录。
唐寰中
姓卢氏。河东蒲阪人。少为书生。年二十五。偕计中甲科。然未惬所志。欲再试礼部。而适丁母忧。因庐墓所。服阕竟。出家於北京童子寺。岁未二周。而诸经通习。遂造嵩岳。受具戒。复淹贯律部。后诣百丈山谒大智海公。而究见性之指焉。俄结庵南岳常乐寺之绝顶。谏议大夫崔公。尤推重。为别创方丈。一日南泉至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苍天苍天。泉云苍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会即便会。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钱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卤砂砾。无所得水。将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饮。识者以为神。而众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会答话。只能识病。有一僧出前立云。远有病么。请师识。中便下座。归方丈。赵州问。般若以何为体。答云。般若以何为体。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见赵州扫地次。中问般若以何为体。州置帚大笑抚掌。中便归方丈。有僧辞往江西。中云。我劳汝得否。僧云劳什么。中云劳汝将取老僧去。僧云。更有过於和尚者。亦不能将去得。中便休。其僧后举似洞山。山云。阇梨争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将得。洞又问其僧云。大慈别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时示众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说取行不得底。行取说不得底。会废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诏除前禁。复仪相。太守刘公加礼敬。丛社之盛。不减畴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嘱累毕。怡然坐逝。寿八十三。腊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唐宣鉴
剑南周氏子。幼不群。稍长出家登戒。习复经律。乡里誉之。时达磨之道。方盛行襄汉间。龙潭信禅师名尤振。鉴因挟复造之。见则遽曰。久向龙潭。及乎到来。潭又不见。龙又不现。鉴曰。子亲到龙潭来。一夕久侍立方丈上。将出索烛焉。信授以纸烛。鉴拟接次。信即吹灭之。鉴礼拜。信云见什么便礼拜。鉴云。从今向去。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明日即辞去。信谓诸徒曰。可中有个汉。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