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唐无等
生东京尉氏之李氏。小年侍父官南康。徧游庐山梵剎。而乐居之。遂白其父。愿出家。既剃发受具戒。即习最上乘法。时大寂禅师。方聚徒龚公山。等负杖造焉。其扣击之顷挺然。非侪类可拟。后住隋州土门。尝谒州牧王常侍。而退将出门。王呼之云和尚。等回顾。王敲柱三下。等作圆相。复三拨之。竟行。元和七年。结茅武昌黄鹄山。日分卫以自给。於是巴蜀荆襄尚玄理者。无远不至。大和元年。属相国牛公僧孺。出镇三江。闻等名。命驾至。且虑其兰若之不隶名籍。特为奏请。赐大寂。一日晚参。众人皆於等前道不审。已而等谓众曰。适来声。向什么处去也。有一僧。竖起指头。等曰。珍重。明日其僧上参次。等转身面壁。作呻吟声而卧。谓其僧曰。老僧两三日来。不多安乐。大德身边。有什么药。与老僧些少。僧指净缾曰。者个净缾。什么处得来等曰。者个是老僧底。大德底在什么处。僧曰。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四年十月乃示寂。享年八十二。弟子誓通等塔全身。
唐明觉
其先河内猷氏。祖官岭南。因徙家。为建阳人觉素习儒业。而於玄学。尤所慕尚。宿闻大寂唱禅道於佛迹岭。遂往。依以出家焉。因即游历诸方。徧尝法味。留径山数夏。躬樵汲之劳。而无所惮。复禁足杭城之大云寺。顷之庵居太湖青山之巅。会范阳卢公。自中丞出守钱唐。迎居大云。领住持事。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遁於天目山檀信趋向。卒成梵宇。长庆四年春旱。至五年二月。犹不雨。野烧四逼。且及院。溪涧尽涸莫可扑灭。其徒惶懅。请它徙。觉曰无遽。吾於此山有缘。已而雷雨骤作。闻者叹异。大和五年。七月十九日入灭。
唐圆修
闽之潘氏子。蚤年祝发。即纳戒於嵩阳会善寺研穷经论。俄礼大智海禅师於百丈山。遂明心要。居无何。浮杯抵吴越。入秦望山。见松有盘屈可坐者。因跏趺其上。风雨霜露无所避。虽鹊巢其旁相安也。如是阅四十寒暑。世谓鸟窠和尚云。每郡太守至。闻其名。计不可以屈致。必躬造其下见之。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爱。始治庵其地。请为众说法。且造招贤伽蓝。以待燕息。太和七年。癸丑岁九月二十二日。凝然归寂。寿九十九。腊八十。葬之石甑山下。南岳沙门惟贞铭其塔。
唐普愿
姓王氏。郑州新郑人。至德二年出家。依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祝发。大历十二年。愿且壮矣。寻从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戒。律藏教部。靡弗究研。而卒定宗於大寂门下。一日为僧行粥次。马大师问桶里是什么。愿云者老汉。合取口。作恁么语话。自余同参之流无敢征诘。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之南泉山。蘘薜以衣。畬牧以食堙谷刊木。以辟所处。毳袍之侣。交进互退。填拥庭宇。
示众云。道个如如。早是变了也。今时师僧。须向异类中行。归宗云。虽行畜生行。不得畜生报。愿云。孟八郎。又恁么去也。有时云。文殊普贤昨夜三更。起佛见法见。每人与二十棒。趁出院。赵州云和尚棒。教谁吃。愿云。具道王老师。过在什么处。州礼拜而出。愿一日游庄庄主预备礼相待。愿问庄主曰。争知老僧来排辨如此。主云昨夜土地见报愿云。王老师修行无力。被鬼神觑破。僧便问。和尚既是善知识。为什么却被鬼神觑破。答云土地前。更下一分饭着。
有时云。江西马大师。说即心即佛。王老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恁么道。还有过么。赵州出礼拜。时有一僧随问。州上座礼拜。意作么生。州云。汝却问取和尚。僧问愿适来谂上座礼拜。意作么生。答云他却领得老僧意。一日捧钵上堂。黄檗先居第一座不起。愿问曰。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檗云。空王佛时。愿云犹是王老师儿孙在。下去。一日问黄檗云。黄金为墙堑。白银为壁落。此是何人居处。檗云。是圣人居处。云更有一人。居何国土。檗叉手立云。道不得。何不问王老师。檗却理愿前话而问。答云可惜许。又问黄檗定慧等学如何。檗云。十二时中。不依倚一物好。云莫是长老见处么。檗云不敢。云浆水价且置。草鞋钱教阿谁还。一日遇两堂首座争猫儿。愿提起猫儿。问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即斩之。赵州自外归。愿举似前话。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愿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陆亘大夫问云。弟子从六合来。彼中还更有身否。答云分明记取。举似作家。陆异日又谓曰。弟子亦薄会佛法。愿问。大夫十二时作么生。陆云。寸丝不挂。愿云犹是阶下汉。陆一日向愿道。肇法师甚奇怪。解道万法同根。是非一体。愿指庭前牡丹花云。时入见此一株花。是梦相似。
示众云。王老师卖身。阿谁要买。一僧出云。某甲买。云不作贵。价不作贱价。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后来卧龙代云。属某甲了也。一日与归宗麻谷约同。参礼南阳国师。及行。乃於路上。画一圆相云。道得即去。归宗坐圆相中。麻谷作女人拜。愿云恁么即不须去也。归宗云。是何心行。愿乃相唤而回。大和初宣使陆公护军刘公北面申礼。迎请下山。
八年甲寅十月二十一日示疾。俄有白虹贯后峰。巨石自压。声闻数十里。虎绕林木昼号。识者忧之。十二月二十五日旦。忽戒门人曰。星翳灯幻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奄尔而逝。春秋八十七夏。腊五十八。弟子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执心丧礼。奔赴会葬者。相继於路。哀号之声震林谷。越明年乙卯。乃克奉全身於灵塔。膳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轲撰文勒碑。追颂德美。
唐智藏
姓黄氏。豫章上高人。父为州掾。尤嗜出世学。尝携藏入报国寺。听供奉皓月讲涅盘。辄能微解经意。即辞父母。从开元寺宗法师剃染。时年才十三。久之谒大寂禅师。证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长安元颢卢公素尊事之。举奏入内供养。诏住华严寺。於是四方参请之侣。飙驰云凝。其利益於天下。有不可以语言尽者。大和九年。终於寺而塔焉。
唐圆智
姓张氏。豫章海昏人。幼事涅盘和尚获剃落。建受具。即扣禅门。后佩记莂於药山之室。
药一日问。子何处去来。智云。游山来。药云不离此室。速道将来。智云。山上乌儿白似雪。涧底游鱼忙不彻。
智与云岩侍立次。药云。智不到处。切忌道着道着则头角生。智头陀怎么生。智便出去。云岩问药山。智师兄为什么不祗对和尚。药云。我今日。背痛。是他却会汝去问取。岩问智。智云。汝去问取和尚。岩迁化时。遣人送书到。智览之云。云岩不知有。悔当时不向伊道。虽然如是要且不违药山之子。
卧次椑树问云。作什么答云。盖覆。椑云。卧是坐是。答云。不在两头。椑云。争奈盖覆。答云。莫乱道。智见椑树坐次云。作什么椑云和南。答云。隔阔来多少时。椑云恰是。乃拂袖出。因沩山问云岩菩提以何为座。岩云。以无为为座。岩却问沩山。山云。以诸法空为座。沩山又问智。智云坐也。听伊坐。卧也听伊卧。有一人不坐不卧。速道速道。沩山问。智什么处去来答云看病来沩云。有几人病答云有病底。有不病底。沩云不病底。莫是智头陀否。答云。病与不病总不于他事。一日到五峰。五峰问。还识药山老宿否。答云不识。峰云为什么不识。答云不识不识。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智下禅床作女人拜云。谢子远来。都无祗待。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 答云。东土不曾逢。石霜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作么生向他道。智唤沙弥。沙弥应诺。智云添却净缾水着良久却问石霜。适来问什么霜再举智便起去。太和九年乙卯九月。示疾。僧众慰问其苦。智曰有偿无受。汝知之乎。众皆愁然。十一日谓众曰。吾今西迈。理无东移。言讫告寂。寿六十有七。阇维获灵骨数片。金色玉声。[疗-(日/小)+土]于石霜山之阳。谥修一大师塔号宝相。
唐法融
姓严氏。阆中入。童穉时。父使秉笔习书。即画佛像颇肖。年甫十三。见沙门辄持经卷问义。竟去事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登具后。诵南山律钞。及游方见普寂禅师於嵩岳。密付心印。遂戾止戈阳福宁寺。四方学者。从之如归市。大和九年。示寂春秋八十九。
唐法常
出襄阳之郑氏。幼於荆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於龙兴寺。貌清峻。资禀刚敏。衲衣缀钵。冷然世表。性慕禅悦。时大寂方王化锺陵。乃趋其座下。而问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贞元间。自天台之四明。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而居焉。地深僻。衣食无所从致。乃啖松花。以充饥。制荷叶以被体。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迹。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会中。入山求主杖者。见之遂以闻大寂。大寂令僧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马师。马师召大众云。梅子熟也。於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无汝下口处。士以口作嚼势云。百杂碎。常伸手云。还我核子来。自此学者渐臻。道誉弥着。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自如如。万法亦尔。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参礼。便举问常。未审二者见处。孰亲孰疎。常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问。常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一日忽谓其徒云。来莫可遏。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言讫而逝。寿龄。八十八。腊六十九。阇维获舍利无数。以葬而塔其上。碑则进士江积文也。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四明胡受举刊)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慧学
传宗科(五)
唐崇演
生东平段氏。出家为龙兴寺慧超法师弟子。游方见普寂禅师于嵩阳。获印心地。后居都梁山。受徒扬化。山当淮泗之会。商旅骈拥。毳袍之客杂处焉。时李相国绅镇广陵。负材学。凌轹侪类。见衲子辄唾去。或有以演名闻者。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顷之其语嘿背神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绅世俗之学。所可企及也。乃大降叹。请居慧照寺。以使承问。四海玄侣。相寻而至者。仅千辈。开成二年终。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唐好直
姓丁氏。会稽诸暨人。幼而修洁。凡肥醲腥荤物。皆未尝及口。即事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於天竺寺。徧探经律论钞疏源委。忽杖策访祖师西来之指於洪之马祖。获记莂。居乡里之大庆寺。方来之士云拥。如是二十载。利物为多。虽名公乡之以廉问护戎过越者。靡弗承接。而启迪之。故其声誉之美。播天下。大和中游五台道京邑。一夕而去。於是前护戎郄志荣宋常春二内侍知之。必欲招徕。以温集曩训。开成初。再至辇下。二贵人以安国寺方丈馆之。龙象莫不趋附。无何召补供奉大德。非其志也。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嘱累弟子讫。遂趺坐而寂。寿六十五。夏三十二。丧殡浐水东。费悉出郄宋二氏。门人鉴诸后。起塔於崇山南之华严。而归葬焉。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碑。
唐宗密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剃染。顷之进具於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於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於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着华严圆觉涅盘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证。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余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於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於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着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唐崇珪
陕之姜氏子。其先以儒术致显贵。自天宝来。乱离相继。父因商贾巩洛间而丧焉。珪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试经得度。无何游南岳。栖息者数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栖霞寺。声誉益起。会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延见於慈和寺。与语意相得。珪曰。吾有幽忧之疾。城隍聚落。可久处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