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然访庞居士见女子灵照。取菜次。然云居士在否。女子放下菜篮。敛手立。然又云居士在否。女子提菜篮去。然上堂阿你浑家。切须保护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貌得。更说什么荐与不荐。阿你自看。善巧方便。不从外得。善巧是文殊。方便是普贤。你更拟趂逐甚么物。如今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我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若识得释迦只者凡夫。是阿你须自看取。莫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夜里暗双陆。赛采若为生。无事珍重。长庆四年六月。趣门人备汤沐曰。吾有远役。竟戴笠策杖蹑履。垂一足。未及地而逝。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镏轲撰碑文。谥智通塔号妙觉。

  唐如会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於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於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赞-贝+日]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於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着文勤铭。

  唐道树

  唐州闻氏子。年近不惑。始获礼州之明月山大光院沙门惠文。而剃落焉。既受具。观方问道。无所不历。晚於洛得北秀宗指。即入寿之三峰山。结茅以居。而学者麕至。有野人每来。辄能化作佛仙菩萨罗汉之形。或放神光。或呈异响。如是十年。后忽寂然。树因告众曰。野人以许多伎俩。务欲眩惑。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尽而吾不见不闻无尽。宝历初示疾而终。寿九十二。明年正月。塔葬其全身焉。

  唐太毓

  生金陵范氏。年才一纪。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往雍京安国寺受具。戒。未几谒太寂禅师於洪府。而获法印焉。元和十三年。止毗陵之义兴芙蓉山。感动悦随。户屦盈万。居士庞蕴。三到其地。一日行食与居士。居士接食次。毓云生心受施。净名早呵。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居士云。当时善现。岂不作家。毓云。非关它事。居士云食到口边。被它敚却。毓便下食。居士云。不消一句。居士又问。马大师着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毓云某甲尚未见它。作么知它着实处。士云只者见知。也无讨处。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士云。一向言说。师又失宗。若作两向三向。师还开得口否。毓云。直是开口不得。可谓实也。居士抚掌而出。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以禅定请居之。宝历元年至禅定。明年归齐云山。九月示灭于山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十月塔葬院庭。大和二年。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诏谥大宝禅师。塔号楞伽。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唐道行

  姓杨。桂阳人。南岳般舟道场出家。游学锺陵默有证入。得自在三昧。俄就澧阳西南山中。营小室以居。布衲蒲鞋。或坐或寐。无所滞虎豹杂处床榻间未几。忽有辇材槖费。愿大构缮以施者。其栋宇之盛。未旬浃已备。既辞去。问其名氏爵里於人。而卒无知者。然后意其为神助云。顷又太守以郡治之开元寺。固召居之。即告终。元和十五年。寿六十九。

  唐昙藏

  未详姓氏乡里。而於大寂之传。尤得旨要。复见石头。加陶淬。贞元二年。居衡岳。栖止峰之绝顶。晚年苦足疾。固徙山下之西园中。世称西园伽蓝云。参礼之徒。亚大寂。太和元年。终于所居。寿七十。藏性姿乐易。与物无伤忤。尝夜行遇巨蟒。数文张口向之。若将吞噬者。侍者掖藏趋避。藏不肯曰。死可逃耶。彼以毒来。我以慈受。毒无自性。慈亦无缘。冤亲平等。生死一揆。法性空故。蟒竟俛首徐去。又尝有偷入其室。藏语之曰。诸君之来。第此中无物耳。有则但拈去。终无靳也。群偷遽惊散。

  唐惟俨

  姓寒氏。晋之缙县人。童齓俊敏。年十七。从南康湖阳西山慧照禅师落发。大历八年。依衡岳寺希澡律师。受具戒。未几谒石头迁禅师。证心法。一日俨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者里作么。俨云。一切不为。头曰。恁么即闲坐也。俨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俨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名。头尝垂语曰。言语动用勿交涉。俨云。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头云。者里针札不入。俨云。者里如石上栽花。头深肯之。住后看经次。柏岩云。和尚休猱人得也。俨卷却经云。日头早晚。柏云。正当午。俨之。犹有者个文彩在。柏云。某甲无亦无。俨云。汝太煞聪明。柏云。某甲只恁么。和尚尊意如何。俨曰。我跛跛挈挈。百丑千拙。且么过。有僧再参。俨问曰。阿谁。僧曰常坥。俨呵曰。前也是常坦。后也是常坦。一日院主。请俨上堂。大众才集。俨良久便归方丈。闭门。院主逐后曰。和尚许某甲上堂。为什么却归方丈。俨曰。经有经师。论有论师。律有律师。又争怪将老僧。
  俨问。云岩作什么。岩曰檐屎。俨曰。那个聻。岩曰在。俨曰。汝来来去去为谁。岩曰。替它东西。俨曰。何不教伊并行。岩曰。还曾檐么。俨坐次。有僧问。兀兀地思量个什么。俨曰。思量个不思量底。问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俨曰。非思量。僧问。学人拟归乡时如何。俨曰。汝父母徧身红烂。卧在荆棘林中。汝归何所。僧曰。恁么即不归去也。俨曰。汝却须归去。汝若归乡。我示汝个休粮方。僧曰。便请。俨曰。二时过堂。不将咬着一粒米。僧问。学人有疑请师决。俨曰。待上堂时。与阇黎决。至晚上堂。众集定。俨曰。今日请决疑上座。在什么处。其僧出众。俨下禅床。把住云。大众者僧有疑。便托开归方丈。僧问。祖师未到此土。此土还有祖师意否。俨曰有。僧曰。既有祖师意。又来作什么。俨曰。只为有所以来。俨看经次。僧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俨曰。我只图遮眼。僧曰。某甲还效和尚得么。俨曰。若是汝看。牛皮也须穿透。
  朗州刺史李翱躬入山谒俨。俨执经卷不顾。侍者屡言。太守在此。俨终不顾。翱性褊急。怒曰。见面不如闻名。俨徐呼太守。何得贵耳而贱目。翱因谢之。问曰。如何是道。俨指上下曰。会么。翱曰。不会。俨曰。云在天水在缾。翱述偈曰。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缾。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俨曰。贫道者里无此闲家具。翱良久。俨曰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合中物舍不得。便成渗漏。一夕登绝顶。时雨新霁。天色澄莹。仰见云披月出。光彩迸射。因而大笑。澧阳远在九十里外。而居人之闻其声者。如近发东西家。於是互相推问。始知其远自药山也。太和八年二月。忽大呼云。法堂倒法堂倒。众皆持物柱撑之。俨举手曰。汝不会意。乃寂。寿八十有四。腊六十建塔于院之东隅。曰化城。谥弘道。

  唐宁贲

  姓李氏。其先陇西人。今占籍於亳之蒙城县。贲生不待教。而心合菩提。既见马祖於洪。祖即以大乘法器许之。俾落发受戒。入室为弟子。久之辞往天台。至越之吕后山。爱其崄僻曰。是非诸佛应真住处耶。何必天台。於是结茅而止。未几村豪里宿。睹貌生善。闻言起敬。醍醐一味。有疾皆瘳。加以寇攘静谧。犷鸷扰驯。兹诚所谓佛德力也。先是所居隘陋。兼无殿堂。方议经营。而输材售巧。工佣檀信毕集。而遽落成。大和二年六月七日。或闻道场内。有[鞥-合+(白-日+田)]鼓丝竹声。夜二鼓。泊然而化。寿七十五。腊四十一。五年九月。弟子举舆以茶毗之。塔舍利於道场之巽山。稿遗教也。

  唐崇信

  史不言其姓。生渚宫之卖饼家。而适与天皇寺邻。时悟禅师方为寺住持。信以弱龄。日挟饼笥入市。必先馈悟。悟每食毕。辄留其一。以遗信。信念曰。饼固我所遗者。而返以遗我。岂别有指哉。尝间问焉。悟曰。是汝持来。复汝何咎。信闻而有省。即求出家。悟因而摄受之曰。汝昔名崇福。今信吾言。宜名崇信。由是躬操井臼。以事悟。
  一日问悟曰。某甲自来不蒙和尚指示心要。悟曰。若是心要。吾未尝不指示汝。信曰。何处指示。悟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合掌。何处不是心要。而须别指示耶。信俯首良久。悟曰。见则便见。拟思即差。信因问曰。如何保任。悟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后居澧阳之龙潭。从尚书李翱请也。僧问。鬓中珠谁人得。答曰。不赏玩者。进曰。安着何处。答曰。有处即道来李尚书问。如何是真如般若。答曰。我无真如般若。尚书曰。幸遇和尚。答曰。此犹是分外之言。德山鉴既嗣法。以起其宗故龙潭之宗。至于今不衰。

  唐昙晟

  生钟陵建昌之王氏。昉临蓐。胞衣缁色。若右袒状。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学之岁。遂令依石门剃染。既登具品。即执侍大智海禅师於百丈山。历二十年。续见药山俨禅师。一日药山问。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处来。晟云到广南来。山云。见说广州城东门外。有一团石。被州主移。却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国人移亦不动。山又问。闻汝解弄狮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几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几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沩山。沩山问。承长老在药山。弄狮子是否。晟云是。沩云。长弄耶。还有置时。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沩云。置时狮子在什么处。晟云。置也置也。僧问从上诸圣。什么处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问。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却。晟煎茶次。道吾问。煎茶与阿谁。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岩后。一日诸众曰。有个人家儿子。问着无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无。洞云。争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问。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无灯时。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会也我会也。晟云。作么生会。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扫地次。沩山云。太区区生。晟云。须知有不区区者。沩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竖起扫帚云。是第几月。沩低头去。晟问僧。什么处来。僧云。石上语话来。晟云。石还点头否。僧无对。晟代云。和尚未问时。却点头。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与阿谁去也。洞云。良价无。晟云。有汝向什么处着。洞无语。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灭。谥无相。塔号净胜云。

  唐甄公

  姓鲁氏。江陵人。世为儒生。七岁诵诗能通大义。益壮与计偕。三上礼部。仅一中第。而未及释褐间遇沙门谈论空法。乃投福寿寺辨初师。求披剃。始业经论。尝於洛之昭成寺。升座阐化。复礼嵩山寂禅师得心要。南游丹阳茅山。寻挂锡於苏之楞伽山。参扣者四远而至。时乐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见。必披襟解带。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阃阈。因坚请出山。居流水寺。不乐也。未几还旧隐。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终寿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唐灵彖

  出兰陵萧氏。自梁亡。子孙分适四方。而彖生长长沙。然资禀颕异。剃染后独嗜禅学。凡诸法会。靡弗参访。久游青潍。长庆元年。或建寺於百家岩。迎居之。未几。复振锡江陵太守王潜。以永泰招说法焉。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终于寺。寿七十五。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阳人。先依鹤林素禅师。天宝二年。化行抚州。获印化於大寂云。

  唐元观

  姓袁氏。长安人。父为河中府掾。先是兄出家。有道行。见观爱之。使投兴善寺诵经。趋有司试。及格得度。又善律俱沙论。后入禅会。有所证寤。遂止衡山之东台。以匡导来学。日有神人送供。随众寡。未尝缺乏。一日神忽现形再拜曰。我以二十年送供功德。已遂超度。故来决别。观因问。其昔日以何业所致。曰我前身尝为知识。妄受信施。坐为神此地尔。久之观示寂。春秋七十九。大和四年七月二日。迁于塔。

  唐惟则

  其先京兆长孙氏。祖洌仕鄂州司马。父利涉因居金陵。则姿性恬憺。力学治儒术。尤嗜佛书。每曰。此诚能尽得吾心之妙。既而出家。从牛头慧忠。得心法。遂南入天台佛窟岩居焉。服薜荔。荐落叶。木食涧饮。兀如枯株。神凝而气化。又讵可以世间情识。窥其际哉。后有樵者见之。转相告语。於是缾锡趋傅。卒成丛社。示徒云。一心无物也。万法无物也。然未尝无物。斯则天地如影。今古如梦。孰为生死哉。至人以是独照。能为万物之主。吾知之矣。汝等知之乎。僧问如何是那罗延箭。答云中的也。坐四十年。如一日。岁次庚戌。夏六月十有三日。召门人垂教戒。至十又五日。跏趺而逝。是夕也山下之人。闻有声。若山崩者。且见彩云贯岩如缬。寿七十八。腊五十八。建龛塔於本院。河南尹韩乂撰文勒碑。则有着述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