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诸宗通传
-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
唐灵默
毗陵宣氏子。成立之岁。本期射策登第。以荣亲里。闻预章马大师聚徒说法。因往观焉。目击道存。遂求剃染。受具后。乃谒石头迁和尚而悟旨焉。贞元初。入天台山中。居隋智者之白沙道场。阅二载。虎依以产子於近林。意颇驯扰。初智者之来建道场。凡一十二所。记之曰。此地妙严。非杂器所居。若能居此。与吾无异。故默盘桓不忍去。后又徙东道场。地愈益深僻。俄夜雷震。大树摧压崖谷。人以为必累及默所止庵。旦视之。无损也。尝游东白山。中毒。邻翁为召医。谢遣之。独闭门燕坐。出污而愈。既化浦阳。乃赴阳灵戍将李望五泄之请。元和初旱甚。默偶循涧而步。见青蛇大矫润旁。瞪视过客。略不动。默咄之曰。百姓且渴死。汝宁无慈悲心耶。夜果大雨洽境内。会平昌孟简。以中承廉问淅东。下教悉废管内寺院之学徒散逸者。暨阳令曹胄状举默德行。足以庇民社。许重造院以示尊显。
僧问何物大於天地。答曰。无人识得伊。僧曰。还可雕琢也无。答曰。汝试下手看。僧问此个门中。始终事如何。答曰。汝道只今底。成来得多少时也。僧曰。学人不会。答曰。我此间无汝问底。僧曰。岂无和尚接人处。答曰。待汝求接。我即接。僧曰。便请和尚接。答曰。汝欠少个甚么。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澡盥焚香嘱累。端坐而逝。寿七十二。腊四十一。高僧智闲。录其平生事迹行世。
唐智常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驻锡庐山之归宗院。参访之徒群拥。乐天白公。以司马贬江州。获往来咨决心要。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迁。尤加悦服。一日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固其理也。又谓芥子纳须弥。亦岂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读万卷书。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顶放踵。身不过若干尺尔。万卷书向何处着。渤俛首。顷之。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从前只是依它知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你。亦无汝用心处。珍重。僧问如何是玄旨。常曰。无人能会。问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无汝用心处。僧曰。岂无方便。常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曰闻。常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常打趂。常与南泉行脚。一日煎茶相别次。南泉问曰。从前与师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问。毕竟作么生祗对。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作么生祇对。常乃翻却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僧问。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带曰。还会么。官曰。不会。常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常入园取菜次。画圆相围菜一株。谓众曰。辄不得动着者个。众不敢动。少顷常来。见菜犹在。便以棒打趂众僧曰。者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来参。忽蛇过其前。当镢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常曰。座主归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为己祸福也。曰熏摩。以求灭去。而目为之赤。世号赤眼归宗。
唐神暄
生建阳之留氏。幼沈静。有问而后有言。稍长客婺女。遂以净人。入开元寺出家。一日婺守过之。见曰。此儿精神卓朗。异时必围绕千众。利益世间。宜趣剃落。以务进修。既受具。乃止息金华山北百家严石穴中。常昼夜持诵七佛俱胝咒不辍。上无屋庐。下无床榻。雨露霜雪之变。则有紫云覆之。如盖状。久之徙居赤松洞之东峰。祯瑞尤着见。贞元二年。遇志贤禅师。为说心法。获证悟。而持诵益效。元和八年。中丞范扬遣使。施乳香毡罽器皿。而暄即以散之。无所受。中书舍人王仲。请就大云寺。授四众菩萨戒。十二年尚书孟简。请说法於会稽。固辞不往。八月竟归。示寂开元寺。春秋七十六。
唐隐峰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呆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於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缾云。铜缾是境。不得动着境。与老僧。将缾中水来。峰便拈净缾於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着。泉便休。到沩山。於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徧阅灵迹。乃复倒植於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袴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唐智藏
本西印土人。入华冒姓皮氏。其先尝官庐陵。因占籍焉。藏少辞尘俗。从林下游。留心三学。而尤善律藏。大历三年。隶名豫章天宫寺。众请登坛秉法。每升座提唱。辨名理。析微言。堂盈席满。听者无厌。时号律虎。贞元中。见大寂禅师警策有省。遂筑室于会稽之杭坞山。着法华经妙义。学者归焉。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卒。寿七十九。塔舍利于院之北峰。俗谓杭坞为杭乌。盖声之讹尔。
唐道行
会稽梅氏子。父为衙吏。行少知书。卒以造秀贡天府。有僧。分卫过其家。行与语。妙得禅指。遂辞父母。学空法。仍禀四明山保寿院智幽为师。既游南岳。闻江西大寂之道。又往依焉。后居罗浮山石室中。木精水怪。往往变现。行视之蔑如也。有老人。容貌端肃。衣冠华楚。再拜稽颡。谓行曰。我居是间。仅二百载矣。今乃获脱苦受乐。皆师化力所及也。宝历九载疾终。寿九十五。寻於别峰。树塔以葬。
唐甄叔
不详姓氏乡里。幼而出家。聪敏绝伦。扣玄机於大寂禅师。乃曰。群灵本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灭。金流[噗-口+石]散以常存。性海无风。惊波自涌。心虚绝兆。万象齐彰。体斯理者。不言而声徧恒沙。不用而功资玄化。如何背觉。反合尘劳。於阴界中。妄自囚系哉。叔见宜春阳岐山。群峰四合。叹曰。坤元作镇。造我法城。一言才发。千岩响答。天开月殿。地拥云廊。清净域中。化出金界。於是宴坐。四十余年。而化缘毕已。元和庚子。正月十三日。忽尔坐逝。如入大定。弟子如坦良宝等。心没悲海。哀动愁山。积群木为香楼。以茶维之。获舍利七百粒。建窣堵波於东峰而葬焉。上足运命请志闲作文于碑。以纪盛德。
唐自在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於钱唐之径山。受具於新定。遂徧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於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鎌。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徧游历。而无所恋着。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着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於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余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唐南印
姓张氏。出家受具。游学深得曹溪之旨。然无以为证。净众寺会师曰。落机之锦。濯以增妍。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独以为然。乃由江陵入蜀。庵于蜀江之南堧以勖众。而寺宇崇成。额名宝应。贞元初司空高崇文既平镏镏。辟易额为元和圣寿。长庆初入灭。塔葬其寺中。弟子义俛嗣。
唐惠涉
会稽谢氏子。晋大傅安裔孙。大历初。於金陵庄严寺。遇牛头山忠禅师。语合许入室。悉倾法蕴。逮忠谢世。踵武化风。如是迄五十年。长庆二年终。寿八十二。门弟子惟宴等。建塔寺之西北。勒铭纪德。
唐无业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闻空中有声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异光充室。童年不戏弄。行必直视。坐必跏跗。见者知其为法器。九岁即依郡之开元寺。志本禅师。习诵金刚法华维摩思益华严等经。年十二乃剃落。阅讲席。晓寤越流辈。满年受具於襄州幽律师。明年夏。乃为众阐四分律疏。兼演涅盘。自尔紬译经律。冬夏无所倦。俄闻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礼。业躯干素颀硕。大寂见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无佛。业於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尝穷其说。至於宗门即心是佛。实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别更无物。盖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则众生。悟则是佛。佛固不离众生。离众生别无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业由是顿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谓佛道旷劫方成。始知今日亲见法身实相。一切具足。法从心生但有名字。无有实者。大寂曰。如是如是。业既受记莂。寻诣曹溪。礼祖塔。徧游庐岳天台及诸名山圣迹。自洛抵雍止西明寺。众欲举充两街大德。非其志也。时则相国李抱真。以节镇上党。慕贤嗜善。未尝有倦色。坚以币请。业顾语其门人曰。吾本以避京国浩攘。而来於此今又重烦迎接。可怜哉乃复遁於绵上之抱腹山。又读大藏于清凉山之金阁寺。凡八历寒暑。俄振锡西河。寓众香寺。州牧董叔缠。迎徙开元寺。从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复有它志。岂吾缘法在尔耶。遂领徒说法。垂二十年。化旺并汾间。宪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玺书起之。辞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辞。穆宗即位。尤渴瞻礼。命两街僧录灵准喻旨。准曰师绝尘物表。秕糠世务。因其理也。然法委国王。请师熟虑。业笑曰。贫道何德。累纡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於是剃发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见闻觉知。性同太虚。不生不灭。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一为境惑。流转不穷。汝等当知。心性非因造作。犹如金刚不可破坏。一切诸法。如影如响。无有寔者。故经云。唯有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常了一切空。无一物当情。是诸佛同用心处。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寿六十三。腊四十二。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谥大达国师塔号澄源。
唐天然
不知何许人。先以冠带见石头迁禅师於南岳。执爨三年。始遂落发。复得戒於岳寺之希律师。即造江西大寂法会。大寂甚奇之。俄居天台华顶三年。寻诣径山。礼国一。元和中。登龙门香山。善伏牛禅师。尝客惠林寺。时天大寒。因取木佛像烧之。以自燠。或讥其拨无因果。曰吾欲以茶毗舍利尔。曰木头安从得舍利。然笑曰。若是则可更取几尊来焚。
元和三年。游洛阳晨。出横卧天津桥上。会留守郑公驺从过之。呵不为动。公使问何人。然徐仰视而应曰。无事僧。公异之。乃奉束帛袭衣。月给米面。自是归信者益众。十五年春。乃结庵南阳之丹霞山。以便林泉之乐。一日谒忠国师。先问侍者。国师在否。者云。在即在。只是不见客。然云。太深远生。者云。佛眼亦觑不见。然云。龙生龙子。凤生凤儿。国师睡起。者以告国师乃打十棒趂出。然闻之云。不谬为一国之师。明日却往礼拜。见国师。便展坐具。国师云。不用不用。然退步。国师云。如是如是。然却进前。国师云。不是不是。然绕国师一匝便出。国师云。去圣时遥。人多懈怠。三十年后。觅此汉也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