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正统

  所谓贤首教者。初杜顺和尚弘范华严宗旨。着法界观以授俨师。俨师传贤首藏师。藏师立五教判经。一曰小乘教。二曰大乘始教。三曰终教。四曰顿教。五曰圆教。几百年而清凉澄观国师追宗其学。造华严疏。圭峰密嗣之。号贤首五祖。
  所谓慈恩教者。唐奘三藏游天竺。遇戒贤论师传瑜伽师地唯识宗旨。归授慈恩基师。基师造疏钞。依戒贤三时判教。一曰有教。二曰空教。三曰不空不有教。又其谈八识缘境广狭。及论转识成智。束智成身。与夫造业受报等说。发明蕴奥。钩抉细微。所谓高揖群言。执神之机者。功盖多焉。
  所谓南山教者。始优波离结集毗尼藏。至曹魏时。僧祇四分等律迭来此土。唐澄照宣律师屡感天神降现。商摧律相等事。遂参诸异部以四分为宗。而撰述疏(戒业)钞(事)。亦号三大部。破斥诸家。大弘厥旨。我皇佑元佑间有堪(会正).照(资持)二师。接武而出。各述记文。后因生师与照争论。旋绕左右。衣制短长。分两派焉。
  所谓密教者。初金刚萨埵於毗卢遮那前亲受瑜伽五部苏悉轨范。转相传授。及金刚智始来东土传之不空。不空复入师子等国从龙智阿阇棃受十八会金刚灌顶。及大悲胎藏建坛之法。天宝中召至阙下。明皇特见高仰。及肃代二朝皆为灌顶国师。暨没。赠台司空传慧朗。厥嗣遂微。今但特有瑜伽佛事者存耳。先是空弟子慧果授与日本空海。传授不绝。近俊芿来云间从北峰印学者。即其遗派。学术行业真海东翘楚也。
  所谓禅宗者。始菩提达磨远越[葸-十+夕]岭。来乎此土。初无不立文字之说(南泉普愿始唱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惟面壁习禅而已。又以楞伽四卷授之慧可。谓可曰。籍教悟宗。又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可度世。可持之以为心要。随行不爽。遗委洎黄梅五祖弘忍。易以金刚传授曹溪慧能。是谓六祖。尔后南北分宗。五家柝派。始各辟户庭。侈大其道。於是称禅宗者类。以扫荡掀翻为尚。凡经论所诠事理解行。一切斥为纸上之谈。诘其所以然。则曰。我宗无修无证。吁。安得天台六即之义。以药其病乎。盖能有二弟子。一曰南岳让。二曰清原思。南岳下分沩仰.临济二宗。沩仰虽绝。临济独盛。迨至石霜。又分黄龙.杨龙.杨岐。今黄龙弱矣。而杨岐三佛最为竞爽。清原下分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法眼当五季时高丽国王遣沙门三十六人传永明之道。相次以归。遂以开宝八年绝乎中国。而传乎高丽。令仅存曹洞.云门二家焉。然启禅关者。虽分宗不同。挹流寻源亦不越乎经论之禅定。一度与今家之定。圣一行也。复次如来善巧方便。深观此方众生身.鼻.舌根则钝。眼.耳.意根则利。就三利中耳根为最。所以诸大菩萨於佛灭后。显化娑婆。虽妙德现於清凉。徧吉彰於岷峨。然俱不若观音本证耳根圆通投合此方机缘。救苦说法。厥功尤多。是故如来称赞。非止一经。慈悲感应如普门品。圆通自在如首楞严。总持秘要如消伏三用。相好庄严如观无量寿。至於指其处也。则见於华严大经。所谓南海岸孤绝处有山名曰补恒落迦。观音菩萨止住其中。铠庵赞固是尘尘俱法界。此方独选耳圆通。复次如来临灭。勑诸罗汉留身住世。或四。或十六。或九十九亿。如基之布。散影十方。或海岛。或山间。不可得而知也。按宝云经。列十六大士之名。各有百千眷属。及其住处。然后乃云。如是圣人皆不涅盘。应人天供。为世福田。於刀.疾.饥三灾之时。人寿十岁。佛法尽灭。而众生寿复更增至百岁时。十六罗汉与诸弟子下阎浮提。说法教化。乃至人寿至七万岁时。弘法乃毕。时诸罗汉以佛经典。及舍利等收聚起塔。乃共集会。结跏趺坐。围绕是塔。当入涅盘。与世宝塔俱没于地。不复出现。于时佛法一时尽矣。又於此时。千亿支佛出现于世。说法利物。乃至减劫。人寿八万岁时。弥勒佛出。又法华信解品四大弟子述偈。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於诸世间。天人魔梵。普於其中。应受供养。又法华论。有四种声闻。一曰决定性。二曰增上慢。三曰退大。四曰应化定性。若到法华则名元住小。元小退大。得记之后。并堪受佛遗嘱。住世应供。据法住记。诸大罗汉各承佛嘱。住一世界一方所。为后人津梁。今永嘉雁荡.天台石桥.眉阳中岩.西蜀牛头。皆化现异迹之所。又宾头卢曾为树提长者。现通。佛摈不容涅盘。勑令为末法四众作大福田。然妙觉果人。究竟十号。方有应供之名。令诸大士。本证小法。亦同藏佛。得此名者。盖已断见思。出分段。即能应彼人天供养。况经法华开显。进破无明。所谓真阿罗汉者乎。所以勑其久住世者。盖若如来住世无异也。禅者颂云。五百小乘痴龊汉。一生把定死蛇头。神通妙用不如汝。佛法须还老比丘。兹盖不知圣贤以权引实之化。法华开显之旨故云。铠庵疏。位居已辨。虽现声闻之形。惑破无明。实秘菩萨之行。已受上.中.下之记莂。长为正像末之良因(云云)。又末代比丘.比丘尼三惑浩然。诸戒多犯。亦称应供者。盖祝发。染衣。实住持三宝之一。犹假儒衣冠非儒。而何所以与彼真僧同称良福田也。故如来留白毫一分功德。供养末世弟子。又受两国三千宝盖。独留其一覆护末世弟子。令得供养。岂无自耶。复次如来灭后。宝志现於梁朝。僧伽来於唐代。布袋化於鄞水。猪头显於双溪。襄阳啖蛤。姑苏饵虾。罗什吞针。童进饮鸩。隐峰倒卓。灌溪步归。或大吼而休。或翻舡而往。此皆菩萨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者也。今之人往往窃服假形。叨滥上圣。能为其易者。不能为其难者。犹负涂之豕。蹑应龙之足。其可得耶。
左溪(八)
  新罗纯英  理应  法融支硎道遵
  灵源  道欣  法盛  灵输  慧照  灵彻  智昂

僧统神邕
  进明

  婺州清辨  行宣  圆净  法开  会稽大义  法源  明州道源  衢州道宾  慧从  常州守真  杭州法灯  法真  弟子传礼  王元福

  法华(六)教主(四)
  天竺真观  国清普明  天台智越  华顶波若  天台法彦  福林大志  国清智璪  佛陇智晞  法忍等观  玉泉道悦  玉泉法盛  国清普朗  九江智锴  国清慧威  碧闲法俊  兴皇慧奘  金陵法慎  南岳慧稠  当阳抱师  玉泉关王  天台山龙王  得深心三十二人  得门千数

  北齐(二)  龙树(一)南岳(三)
高丽玄光
  入水光三昧二人  入火光三昧一人  升堂受莂一人  高闲慧旻

南岳大善
  县令陈正业

  南岳僧照  枝江慧成  悟真慧超  云峰慧涌  仙城慧命  江陵慧威  钟山智瓘  枝江慧瓘  般若方合净人  影堂二十八人  南岳帝君  大都督吴明彻  业高四百  信重三千

章安(五)
  玉泉道素  荆州弘景  南岳大慧

  天宫(七)  荆溪(九)
荆溪
道辽
  素师  最澄广修
  维蠲  光韶  敬文  良谞物外
慧凝
  玄广  处原

  敬休元琇
常操
义从
德俦
  慧[(文*民)/(〦-一+贝)]  修雅

清竦
义寂
行靖
  契能  庆文

  瑞先义通
清晓
遇成
  守仁
有基
  定祥

  异闻  体源  知礼遵式
祖韶
元净
若愚
  义诚

  梵光

  可升  居白慧辨
从雅
仲元
  慧观

  德贤  慧日  思尚永堪
  子琳

  思义

  清鉴  法润  本融  思悟  胡则文昌
  天授

  宝翔  澄或宗昱
  觉明  智臻  怀庆  晓乘  悟真  萧闲  志伦  怀玉
  觉弥志因
  可荣  义清  怀赞晤恩
  洪敏  文备源清
智图
  智仁  继齐咸润
  善明
  庆照  德聪  庆峦

可严
  蕴常
  行满  普门子  梁肃  李华  田敦  崔恭  受业身通三十九人  智度元皓
  智净  仲仪  子瑜  道如  仲良  尼悟极  智真  道巽  识彻

  无姓  怀远

法智
广智尚贤
神智鉴文
空相思恭
  戒澄

  延庆宗正明智中立
  晁说之  陈瓘  法维  法中  慧照法邻  延庆觉先
  温州全教  明州蕴恭超果惟湛
  海慧若圆

  处州义询扶宗继忠
  温州法诠  神智从义僧正处元
息庵道渊
净社处廉
法明文节
闲林子真
  法明师昶
  寿昌法舟  天台法云  妙慧师楷  水陆文炳

圆辨道琛
月堂慧询
  悦庵净慧  逸堂法登

一庵处躬
  正庵端信

  雪堂戒应  清湛  指南仲韶止庵法莲
  环庵戒枢  镜庵景迁

  杭州如吉

  明州本圆浮石崇矩
  守孜温其
  善嵩  居式

  日东  怀月

  衢州文智三学则全
  若水

广慈慧才
  希最  子良  思辨  惟清  法宗

  慧舟  志豪  越州觉琮神照本如
  能仁法宝  白莲处咸○神悟处谦
北神净梵
通照慧明
  报慈蕴尧

超果慧道
  德藏从进

  顶山子文  飞英智忱  北禅慧深

  婺州子方  白莲善珪  德藏择瑛寿安良弼
  教藏有全
楂庵有严
  法麟  应通

  宝纤  元璪  台州怀雅  杭州义全

  广严莹  南屏梵臻净觉仁岳
  慧勤  可久  子昉  乃仁  尚能  慈梵灵照
  静仁  觉圆  静智

  胡宿

文粲后身道因
  梓庵有伦  道时  薛清归

  俞源清

南屏
群峰太初
梵慈智普
东灵钦
扬尖初渊
  崇先了生  杨尖法钦

  龙华方

  南屏灵玩南屏用文
宪章仲闵
  余庆道存
  杭州宗正超果会贤
精微彦伦
清辨蕴齐
  景德法云

  宝积彦端
  温州景初  文诩  如询慈辨从谏
圆觉蕴慈
法照中皎
能仁道山
白莲法希
  海空法英

白莲法雄
  东山祖意
  则庵明哲  醴泉行环  布金觉先

  神敏慧齐  文首座  能行人

  法云宗敏  圆明智贤车溪择乡
祥符道忻
  悟空善荣

牧庵有朋
  显庵法昌  隐学本然  浮石子慧  永福智敦  天王道用能仁怀宝
  艹堂如宝
竹庵可观
  智行守旻  神辨清一北峰宗印
  日本俊芿  古云元粹

  明义首座佛智慈云
  法照净通

普明如靖
  圆通思梵  普圆善期

慧觉齐璧
  北禅文俊  北禅法荣  慧照道伦  圆觉净珪慧解昙应
  慈室妙云  痴绝希颜

  清修法久  密印修慧澄觉神焕
觉庵简言
  总庵妙心  常齐法灯  鉴堂思义
假名如湛
  车溪智钦
天竺应如
  法灯道遵  崇先怀志  宣秘慧仙  普圆普证  余姚澄

  慧觉清月佛照智贤
  神辨觉宁  等慈慧序

白莲咸
白莲道乡
  台州净侁

  明州净景安国元慧
智涌了然
  延庆智连  泽山与咸  赤城中益  白莲智圆  山堂元性  白莲妙璘  白莲清悟  白莲子眸  虚堂本空

  梵章首座真教智仙
证悟圆智
都录若讷
  等庵士衡  虚庵有宏  上竺妙珪  中庵师安  上竺师觉  石磵从戒  晦案慧明

  或有功法门。或章藻相涉而未详承禀者。
  金华方岩[禾*止]  志远元堪二师  抱玉楚金二师  宝王论飞锡  十祖玄烛及皓端师  虎丘智琰  万州行满  终南善师  玉泉恒景  栖霞法向  终南法诚  剡溪明旷  悟真法盛  宝藏利赟  天台道暹  钱唐善信  空相有圭  嘉禾子玄  天台元颕  佛智道如  温州觉津  无相法勒  日本源信及寂照绍良二师  司封锺离松  铠庵居士吴克己  宝积实讲师  姑苏开上人  四教仪谛观  宗元录元颕  宝云威  普照因  会稽仲  括苍聪  广化明  广慧宾  普慈晖  慈门熙  空相融  清方二师
  统图如右。夫佛之设教也。尤致谨於小.大.偏.圆之辨及其施化也。则大小俱谈。偏圆并列。无一机见弃。无一法或遗。四教以网罗之。三接以神明之。迄於无一人之不成佛。吾祖亦然。先说思议。后说不思议。以十境.十乘配对四教。为四百乘。观法以契佛心扶之。余宗弘小则弃大。赞圆则毁偏。皆着荣执枯。分河饮水耳。果得统耶。非统耶。先佛大医王也。四教遣病药也。三接行药汤使也。吾祖医子克家者也。诸师传克家子方法者也。虽其间不能无优劣。劣者亦能以家法示人。况优者乎。独列正统。未见其非也。

  塔庙志

  依正相须其犹地利人和之不可缺乎。非人何以弘道。非处何以安人。法智载严於誓戒。慈云广纪於金园。凡以此也。天造地设。物护神钦。轨范攸闻。兴衰所系。其可忽耶。撰塔庙志。
  如来既往。悲愿恒存。特留舍利。饶益世间。故当时则有八国共分。后世则有无忧兴建。所谓八国共分者。按菩萨处胎经云。佛灭度后。乃有舍利八斛四斗。八大国王严兵竞争。乃至天龙八部皆兴夺心。时有智臣谏曰。诸王若争。须有胜负。如来舍利。不成利益。我当分为三分。一分奉诸天。一分与龙神。一分分八国。由是众心悦随。各将金坛盛贮迎归本国。建塔供养耶。旬传亦云。先为三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复分为八。所谓无忧兴建者。按无忧王传云。东天竺国阿恕伽王。尽收西域诸塔。及龙宫舍利。夜后鬼神碎七宝末。造八万四千塔。命尊者耶舍舒指放光八万四千道。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置一塔。於一日中足满其数。徧瞻部洲。界在震旦国者。十有九所。今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者。十九之一数也。又三国之初。吴人未信释典。天竺沙门康僧会始入吴地。缔构行道。孙权以为矫异。诬俗摄会。让曰。佛有何灵。尔独改形。会曰。佛身虽灭。遗骨舍利应现无方。外国先王建塔八万四千。表遗化也。权谓。绐己。俾祈舍利。严宪缓期至三七日。会徒将死。舍利乃降。铿然盘中。上烛虹霓。吴之君臣。相顾而悦曰。至哉。奇瑞也。始立建初寺。仍呼其地为佛陀里。时赤乌十年也。然今所陈八国及无忧等事。此则如来施化之迹耳。若以天台教旨判之。则有四教互为有无。及分段.变易。存没不同。生身.法身全碎有异。学者又宜深究焉。谓四教俱有。四教俱无。藏通有别圆无。别圆有藏通无。法性无分段有。及全碎俱有也。四教俱有者。妙玄云。双树入无余涅盘。薪尽火灭。留舍利为一切人天作福田等。此是通佛舍利也。大经云。如来受长者八斛四斗供。入灭留八斛四斗舍利。此约藏教而言也。若别圆有者。此表常住。身虽入灭。留此舍利。以表不灭也。四教俱无者。藏通言无。此表二教灰断不生义。别圆言无。此表二教常住不灭义。藏通有.别圆无者。藏通实有生灭。故云有。别圆不谈生灭。故云无。别圆有.藏通无者。利根菩萨受别圆接。见有舍利。当教钝根住空菩萨。见无舍利。法性无.分段有者。机息应转为灭。故知界外法性身佛则无。若界内者。既是分段生身。有生灭故有。全碎俱有者。如多宝全身舍利。释迦碎身舍利也。复次。此方古之儒礼。追远祖宗之仪。七庙乃有寝。无庙但以本主寓神迎尸居位。初无后代。范金合土。刻石织文。乃至缣索绘画等像也。若夫释氏之教则不然。按观佛三昧经云。佛升忉利天上既久。时优填王不胜恋慕。铸金为像。闻佛当下。以象载之。仰候世尊。犹如生佛。及遥见佛。足步虚空。踏双莲华。放大光明。佛语像云。汝於来世大作佛事。吾灭度后。我诸弟子付嘱於汝。若有众生。造立形像。种种供养。是人后世必得念佛三昧。佛告阿难。持我语。遍告弟子。我灭度后。造佛形像。及画佛迹。令人见之。心生欢喜。能灭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若据帝释造像经乃木为之。盖如来赴机不同耳。又毗奈耶律云。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画何物。佛言。於门两颊。应画执仗药叉。次傍一面画大神变。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两颊画持鬘药叉。讲堂画耆宿讲说。食堂画持饼药叉。库门画持宝药叉。水堂画龙王持饼。浴堂.火堂画天使者(亦五天使.亦五官。即生.老.病.死牢狱)。经法堂画菩萨并地狱相。瞻病堂画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画死尸相。僧堂画自骨相。又正法念经云。昔有国王夫人生千子。欲试当来成佛次第。拘留孙佛探得第一筹。释迦第四筹。乃至楼至当千筹。第二夫人生二子。一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次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据经惟一人。今状於伽蓝之门而为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又五分律云。佛四面有五百金刚。今状其二。无可疑也。又前文云。於门两颊。应画执仗药叉是也。今殿中设释迦.文殊.普贤.阿难.迦叶.梵王.金刚者。此土之像也。阿难合掌。是佛堂弟。理非异仪。迦叶擎拳。本外道种。且附本习。以威来象。盖若以声闻人辅。则迦叶居左。阿难居右。若以菩萨人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今四大弟子俱列者。乃见大.小乘各有二焉耳。梵王执炉。请转法轮。金刚挥杵。卫护教法也。或设三佛同殿。右弥勒.天亲.无着者。当来补处之像也。左弥陀.观音.势至者。净土之像也。窃尝论之。若据娑婆化主。止立释迦之像。辅以文殊.普贤可也。若夫极乐教主。虽辅以观音.势至。然当以别殿处之可也。当来下生。既在补处。未有辅佐。岂得与释迦.弥陀并列而为三耶。兹岂一佛独化之道乎。又见以佛侍佛。又未成道。未转法轮。即预居万德世尊之位。既招多过。良为不可。又有以菩萨居正殿者。道场之建。本为菩萨设。如天竺观音是也。初五季时。僧翊得奇木不能名。刻为圣像。僧勋又以支佛舍利。纳置顶间。其后像现光怪。降祥于下。又熙宁中。曾鲁公感异梦。复因祷雨孚应。遂敷奏朝廷。加号灵感。建炎中高宗皇帝。圣驾南渡。驻跸临安雨晹。祈祷厥应如响。别圣相仍。至今不绝。若夫灵验事迹。则有智觉禅师之赋。边公侍郎之传。欲知菩萨为我父师。请自览焉。又有菩萨一百签。及越之圆通一百三十签。以决群迷。吉凶祸福。祷之诚者。纤毫不差。叙其事者。谓是菩萨化身所撰。理或然也。或依仿而作。则多名目。但以菩萨迹示等觉.正遍知。不思议神力挟之。则或验.或不验。可见矣。复次诸方梵剎。立藏殿者。初梁朝善慧大士(传翕玄风)。愍诸世人虽於此道颇知信向。然於赎命法宝。或有男女。生来不识字者。或识字而为他缘逼迫不暇披阅者。大士为是之故。特设便方。创成转轮之藏。令信心者推之一匝。则与看读同功。故其自誓曰。有登誓藏门者。生生不失人身。又能旋转不计数者。是人所获功德即与诵经无异。今称龙宫海藏者。乃约龙树入海而言。又称天宫宝藏者。乃附慈氏居处而说。然一切如来只令口诵。心惟转我法轮。饶益群品。今大士特兴慈悲。在在处处。创此机轮。运转不息。欲俾一切含灵同沾利益。尽未来际成等正觉。大哉神力。讵可思议耶。先民所谓智者创物。大士其有焉。若夫诸处俱奉大士宝像。於藏殿前首顶道冠。肩披释服。足蹑儒履。谓之和会三家。佛印禅师(了元)为王荆公赞其所收画像曰。道冠儒履释加沙。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又列八大神将运。转其轮。谓天龙八部也。又立保境将军。助香火之奉。谓是在日。乌伤宰也。兹三者[弓*ㄆ]录无文(录六卷。弟子结集。进士樱颕修定)。不能自决。直俟龙华会上。庶可问津耳。抑尝究之。大士既示迹同凡。则其所服者。必随当时在家之服。况萧梁既废五斗米道。专奉西圣之教。当时衣缝腋者。亦多归向真乘。又何俟大士冠履加沙。以和会之耶。承讹袭舛。若是者多矣。复何怪乎。复次精舍所踞。号曰仁祠。式警群迷。聿形悲济於彼坊佐。或临江湖川。泽污沼堤防之处。多有因高就下。普化博施。捐以为放生池者。滥觞虽兆於真经。渗漉实推於佛陇。自天台海曲买沪梁之地绵丘三百里。敷奏王家。全宥潜蛰。因艹庵日海上渔人截流一网。巨尾孅鳞。皆为所有。一日何止万死耶。智者尝[井*刃]放生池於海涯。当其放之也。则为授归戒。说大法。然后纵之海中。圉圉洋洋得其所也。而不知日活几千万亿乎。智者没。至唐末。中国台道渐息。而海东诸国极炽。忠法师谓智者缘在此方。而道敷于海东者。此必放生诸鱼所致耳。闻者莫不笑之。以余观之。其语若诞。教理有凭。流水十千天子。即脱鱼报。岂非此乎。中兴以来。祥开延庆。化广葛川。金塘大堤。歌於刘礼部之颂溍浔渌浦。酬於王丞相之恩。故教行录.金园集。各有放生仪轨。鳞番迭幅。率土化之。佛生之旦。众大和会。浮泛彩鹢。演唱竺坟。悟流水胜因。识衔珠善报者。举袂扬尘。挥汗成雨。固不待於百年而后。胜残去杀也。况动以祝圣为名。则忧国爱君。顾不韪欤。复次伽蓝中事有若微。而所系至大者。刻漏是也。正因出家。必有众法。礼念而不失限。斋粥而不愆期。皆众法之微者也。滁阳庆历集施昌言赠开化觉诗。坐久铜莲。几番沈注。远公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铜叶为器。状如莲华。置水之上。其底沈水。半之乃沈。每昼夜一十二沈。为行道之节。此与释氏要览释莲社名义大同。若夫允合众论。推穷理道。则有沙门瑞新之壶。更记文曰。湛卢制钟无声。陆断犀兕。将补履不如两钱之锥。贤丈人预半千之历数。是其兴亡。若风雨司晨。不如僆鹍之口。夫物无全用。人难尽善。故尺短寸长。蓍龟诚不能知。事亦可信也。吾党谨先人之遗训。粥则见乎掌文。斋则过午不食。奈屏居丘园。凡阴霾昼起。密云夜作。而秉爨者耳不闻铜乌之声。目不辨曦辔之位。时有失节。一夫失准。多士咸苦。余病之亦旧矣。乃创一石壶。连足高一尺过半。广二尺许。壶内有水。水外有山。山有十二峰。外间列小峰亦十二朵。以象二十四位也。壶心立台曰若阳。中有司乌丈人而处焉。台面相对。有建大竿举于水中。刻太阳之形悬于竿。表高出群峰之巅。壶下置一木囊。内有钟。渠有流。权有欹。槩有合。最儿有大轮。有旋车。有乎舆。尝实水于钟渠。以曲诸漏。入流权中。权与欹槩相应合。最儿坐权槩之末。执阴阳箭。履端持漏以射於满大轮。轮得箭而轻举矣。大轮举则旋车行。车行则平舆转。平舆载转。若阳台上司乌丈人乃移一位。以正曜灵之所临。一百刻中。总四十八箭。以占二十四时。分方定位。日月与之期。明阴洞阳。天地不能欺。昼夜消长。山川昏黠。而早晚之节。能使人之不惑。故命之曰壶。更虽媿银龙之先。巧华漏之奇制且贻。则雪庭以解颠倒之刺耳。年名景佑。太岁甲戍。仲秋月望日记。宏智禅师宗门达者。尝仿其制。而立於太白。后备其文。而刻诸坚珉。抑又以见壶更之制。可以范围伽蓝。弥纶众法者也。后又有以盘摹香篆。号无声漏者。缔创若易。而久久之后。末香有燥湿。山童有勤堕。岂若壶更之罕失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