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正统

续藏经 释门正统
 宋 宗鉴集

释门正统序

  编年者。先圣旧章也。王有德。官有守。能使列国遵行。赴告策书。天下如一家。中国如一人。而旧章举矣。洎三光五岳气分王制。尚存同盟。岁聘间朝。再朝而会。再会而盟。从政者严於诸侯之事。择能知四国所为。辨其大夫族姓班位。贵贱能否。善辞令者而使之。故虽法不昭明而行事可覆。圣笔约以备之。微显志晦惩恶劝善之体犹在。降此而下。司马君实掌握时英。以局自随。半生仅成一书。岂迁.固所能企及。释氏岩居穴处身屈者名愈高。位下者道愈肃。四海万里孤云身特。乌论所谓编年者。若门户颓圮。称戎侮我。烝然来思。不有不似罪使谁。当其用迁.固法。诚有不获已者。法虽迁.固而微显志晦惩恶劝善。未尝不窃取旧章。此正统之作也。本纪以严创制。世家以显守成。志详所行之法。以崇能行之侣。诸传派别而川流。载记岳立而山峙。以耕以战。谁主谁宾。而能事毕矣。宗鉴学浅识暗管见狭。闻狂斐之罪。亦自知之。道重身微。利害奚恤。皇宋嘉熙改元三月十日沙门宗鉴序。

  释门正统目录

    良渚沙门 宗鉴 集
卷第一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世尊本纪
  大迦叶  阿难  商那和修  摩田地  鞠多  提多迦  弥遮迦  佛陀难提  佛陀密多  胁比丘  富那奢  马鸣  毗罗

天台高祖龙树菩萨本纪
  提婆  罗睺罗  僧佉难提  僧佉耶舍  鸠  摩罗驮  阇夜那  盘驮  摩奴罗  鹤勒夜  那  师子

天台祖父北齐南岳二尊者世家
  大善  玄光  慧成  慧超  慧旻

  天台教主智者灵慧大师世家

卷第二
山门结集祖师章安尊者世家
  普明  智越  波若  法彦  大志  智璪  智晞  等观  道悦

山门传持教观法华天宫左溪三尊者世家
  神邑  道遵  大义

山门记主荆溪尊者世家
  普门  元皓  梁肃  无姓

山门授受邃修外琇竦宗通七祖师世家
  最澄  修雅

  中兴教观法智大师世家

卷第三
  身土志  弟子志  塔庙志  护法志

卷第四
  利生志  顺俗志  兴衰志  斥伪志

卷第五
荷负扶持传
  远端恩三师  孤山  文备  庆昭  继齐  咸润

本支辉映传
  忏主  思悟  慧辨  元净  从雅  若愚

扣击宗途传
  净觉  神智  灵照  可久
卷第六
中兴一世
  则全  崇矩  慧才  本如  有臻  慧舟  莹公  文璨  道因

二世
  从谏  覃异  温其  若水  希最  继忠  惟湛  处谦  处咸  有严

三世
  中立  梵光  思恭  净果  择瑛  净梵  蕴慈  宗敏  择卿  齐璧  应如  蕴齐  仲闵
卷第七
中兴四世十五传
  法邻  觉先  宗肇  道琛  智仙  了然  如湛  法久  神焕  思梵  中皎  有明  可观  晁说之  陈瓘

五世五传
  圆智  智连  与咸  慧询  善荣  景咨  宗印

六世二传
  若讷  端信

七世
  慧明

护法内传
  法诚  法向  恒景  飞锡  楚金  智琰  行满  王安石  子昉  杨杰  能公  思净  元颕  钟离松  江公望  吴克己
卷第八
护法外传
  昙鸾  刘虬  傅大士  僧稠  抱玉  皎然  延寿  赞宁  戒珠  法端  义天  永道  子光  叶适

禅宗相涉载记
  菩提达磨  慧可  慧能  怀海  玄觉

贤首相涉载记
  法顺  法藏  澄观  宗密  子璇  净源  义和

慈恩相涉载记
  玄奘  基

律宗相关载记
  道宣  元照

密宗思复载记
  金刚智  不空  无畏  一行

补遗
  后序  慧命  慧耀  法素
  释门正统目录(终)

  

  释门正统第一(元本三卷今为八卷故安此题)
  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世尊本纪

  诸佛应世。并有体用三身。一曰清净法身。体也。梵语毗卢遮那。此曰徧一切处。二曰圆满法身。亦曰胜应。亦曰尊特。梵语卢遮那。此曰净满(自报)。亦曰光明遍照(他报)。三曰千百亿化身。亦曰劣应(大机指为化身。小机则成劣应)。梵语释迦牟尼。此曰能仁寂默。皆用也。又此娑婆世界成.住.坏.空。各二十增减。劫名一大劫。今住劫号贤劫。有千佛出世。前八劫中空过无佛。於第九减劫中自南阎浮提人寿八万四千岁。百年减一岁。减至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四万岁拘那含牟尼佛出。二万岁迦叶佛出。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如是减至十岁。复子年倍父。增至八万四千岁至第十减劫中。八万岁时。弥勒佛出。如是至第十五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而出。乃至二十增劫中有楼至佛兴。洎减劫已。方入坏劫。又此贤劫过去名庄严劫。未来名星宿劫。并有千佛出世。具如三千佛名经。今依世尊垂胜劣两应。施渐顿两教。各见八相。撰世尊本纪。

  释迦牟尼佛者

  劣应也。劣应八相。应声闻。所谓下生。托胎。初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入灭也。藏通三乘及博地凡夫皆见此身。今独称声闻者。就能禀佛教而根性尤钝者言之。若胜应。自云卢遮那佛。胜应八相。应菩萨。所谓下生者。托胎。住胎。初生。出家。成道。说法。入灭。而菩萨则别圆人也。下生。小如普曜经云。菩萨生兜率天上。为诸天师功德志就期运之。至当下作佛。托生天竺迦维卫国。大如华严经云。菩萨从兜率天将降神时。有十佛剎微尘数菩萨皆与菩萨同愿同行。乃至普贤神通行愿。悉皆同等。又以神通普现一切兜率天宫。一一宫中悉现十方一切世界阎浮提内受生影像。小托胎者。中天竺国净饭王。姓瞿昙氏。夫人摩耶梦人乘白象。贯(亦作冠)日之精。自兜率天宫入於右胁。因是怀妊十月。天则华严云。毗卢遮那菩萨已从此没。生於人间净饭王家。乘旃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又夫人云。善男子。如今世尊。我为其母。往昔所有无量诸佛。悉亦如是。而为其母。又大经云。菩萨下兜率天时。欲色诸天悉来侍从。故法华句记云。二应之相。经文各有生法。二身生相。当知两处相望。不可以乘旃檀楼阁。滥同贯日之精。不可以种智圆明。同正习俱尽。复以十方七步不同而表胜劣。故知两处皆无久成。又大乘住胎者。表常恒不变。故知华严云。菩萨於母胎中。现大宫殿。种种严饰。悉皆妙好。而令母身安稳无患。又曰。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无错乱。又夫人云。彼诸菩萨於我腹中。游行自在。或以三千大千世界而为一步。或以不可说不可说佛剎微尘数世界而为一步。又经云。在母胎中。示现住兜率天。初生为童子。处王宫。出家。苦行。成道。转法轮。般涅盘。又曰。或有见佛种种说法。或见在於兜率天上。或见来下处於母胎。或见初生。或见出家。或见成道。或见转法轮。或见入涅盘。荆溪云。皆言或者。一一相中皆八相。故小乘无常生灭。不立住胎。而诸经或说住胎者。修非八相之数。初生小者。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夫人白王游蓝毗园至无忧树下。举右手欲折华枝。而太子悉达多遂从胁下降生。即感九龙降雨。沐浴身躯。乃自行七步。举右手而言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大论云。言竟便默如诸婴孩。不行不语。乳哺三年。诸母养育。渐次长大。然佛身无数。过诸世间。为众生故。现如凡人。又大经云。太子生七日。其母命终。生忉利天。若华严云。夫人攀金园树子而生菩萨。诸天王众各持香水。共以洗浴。又大经云。菩萨初生之时。於十方面行七步。又云。难陀龙王等以神通力浴菩萨身。此大乘生相也。此之诞日。依周书异记及传教法王本纪若汉法本内传辨正论像正记则以为周平王戊子岁。或曰桓王.惠王.定王者。天台智者正取二庄之时。即周庄王.鲁庄公也。皆机见不同。故有多说。三岁。净饭王携太子谒天神庙。神象致敬。王惊曰。我子於天神中更尊。因号之曰天中天。又往见阿夷道人以卜休咎。道人见太子三十二相。四体金色。顶有肉髻。乃曰。处国当为转轮王。若出家学道当得作佛。恨我年暮。不见佛兴。五岁。王为辨象.马.牛.羊之车。凡是童子所玩好具无不给与。七岁。王所起学馆。令太子乘羊车诣师门。招婆罗门跋陀罗尼以教太子。而太子所读之书曰韦陀五明天文地理射御书数图谶等。十岁。常在宫中。未曾外出。始与二弟调达难陀试艺。穿七铁鼓。及掷象。捔力。相扑戏等。十一岁。游勤劬园戏射。与提婆达多争雁。十四岁。启父王游四城门。见老.病.死人。即回车还宫。痛念三患。无由脱免。忧不能食。最后复游北门。获逢沙门。思惟出家。十五岁。二月八日。大臣云集。以四大海水灌太子顶。授以宝印。立为国嗣。十六岁。出游王田。看诸耕人。时净居天化作壤虫鸟来啄之。太子曰。众生因缘。互相食啖。即更思惟。念脱生死。王闻其语。虑其出家。欲急婚聘。以悦其意。十七岁。纳婆罗门摩诃那摩女耶输陀罗为配。及瞿夷.鹿野为三妃。虽行住坐卧朝夕相同。而无夫妇之道。多於静夜。修习禅观。十九。岁二月十五夜乘天马踰城出家。行十二由旬。至雪山。跋陀仙人苦行林中。即以利剑自落须发。念得加沙被服。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衣加沙。盖西域师子不害衣加沙者。故猎师窃此服以入山邑。太子见已问曰。汝着此何为。答曰。我着以诱麋鹿。太子曰。若如所言。身衣法服乃资杀盗。非为解脱也。我以加尸七宝衣与汝贸易可乎。猎者脱之而去。憍陈如等五人随侍太子。始习不用处定。二十岁。从阿蓝迦兰仙人习无所处定。二十二岁。再迁郁头蓝弗大仙处。习非想非非想处定。二十五岁。至尼连禅河侧修诸苦行。於是诸天奉献麻米。太子日食一麻一米。或七日一食。又父王敕车五百乘。载资生之具往遗太子。太子悉皆不受。经云。悦意天子见地生艹穿菩萨肉上。至於肘。或云。芦芽穿膝。蛛网挂眉。未见所出。若鹤巢安顶。蛇虺缠身。乃世尊行因故事。非今日苦行也。厥后六年行满。形神枯瘠。即诣河沐浴。出已难陀.难陀婆罗二女乳糜。时释提桓因名吉祥。执持净艹以授太子。敷为艹座。三十一岁。当穆王五年甲申二月七夜。降伏魔军三十六亿。然小中列降魔者。谓三藏菩萨既出同居。将欲成道。为欲界天魔所恼。故须降之。若地住菩萨分破无明。所有身土并约界外焉。有贪着五欲天魔可降乎。所以八中无此相也。菩萨降魔已。放大光明。即便入定。八日。明星出现。豁然大悟。得成正觉。号曰世尊。是日堂弟阿难生(或曰十日)。先是。世尊以手指耶输云。却后六年。汝当生男。至是生子。名罗睺罗。二仙於道场前七日而没。世尊叹其不遇法轮之转。二七日为耶输父授五戒法。四十九日受提谓长者麨蜜。为授三归及五戒法名。提谓经受四天王各一石钵。梵王起七宝堂。帝释建七宝座。劝请说法。若据大乘者。华严云。又见出家诣道场。成等正觉。坐师子座。又见如来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於诸佛所。恭敬供养。梵网云七岁出家。般若云。舍利子问最胜言菩萨。何缘先现苦行六年降伏天魔。后成正觉。答曰。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方便善巧。通达法性实无苦行。为伏外道。故示现之。而破天魔是欲界主。禀性调善。实不应坏。为化有情。故示降伏。谓诸外道。自称能修苦行第一。乃至或见菩萨卧於棘刺。或卧牛粪。或着树皮。或复露形。或食艹根。或食木叶。或六日一食。或饮水度日。或无所食。如是等种种苦行。经六年一无亏失。然实菩萨无斯苦行。应度有情而自见有。据此等文。似是大乘苦行。然终是渐中开出之大乘。非化仪顿施之大乘也。降魔亦然。若大经云。於南阎浮提生七日已。又示剃发。又曰。又见如来往昔修行菩萨道时。於诸佛所。恭敬供养。又曰。菩萨当以苦行自试其心。日食一胡麻。经七日粳米.绿豆等亦复如是。各一七日。都无利益。私谓此与小乘苦行何异。但小乘谓苦行实苦。大乘达苦无苦。盖苦即法界也。今但藏圆相对。作如是说。当知更有四教迭论之理。成道大者。华严云。於菩提道场始成正觉。梵网云。三十成道。大经云。既成道已。梵天劝请。惟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荆溪云。若太子十九出家。则二十四成道。若三十成道。则二十五出家。机见不同。不须和会。复次世尊受请已。三七日中仍未说法。妙经云。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过去因果经云。初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当闻法。即至波罗奈。为五人说四谛法。玄签云。初七思惟法说。次七思惟譬说。三七思惟因缘说。皆无机。故息大施小。此偏就圆为语。若通约大乘语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次七思惟欲说别。三七思惟欲说通。皆无机故。但说三藏。复次说法中。应论二始五时化仪。化法各四教。顿始者。一华严时也。有秘密。有不定。兼别兼圆。人法俱开。经云。於菩提道场。始成正觉。故居初四教仪云。尔时如来现卢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言顿教。若约机.约教。未免兼权。又云。诸声闻在座。如聋若哑。合论亦判此经是如来成道十日后说。至二七日往他化自在天宫。天王请说。十地经玄签云。华严经在龙宫中有三本。上本十三世界微尘数品。中本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七处八会。乃龙树菩萨入龙宫所诵出。兼说别圆者。签云。如是处会不出别圆。但经意兼含。义难判定。始从住前至登住来。全是圆义。从第二住文相次第又似别义。於七住中又辨一多相即。自在至行向地。又是差别次第之义。又一一位皆有普贤行.布二门。故知兼用圆接别也。乃至善财於诸知识但解一法。未解余法。此定属别。若不尔者。何有圆人只知一法不解余法耶。聋哑者。旧译经云。时舍利弗从祇园出。不见如来自在庄严神变功德。亦不乐说。不能赞叹。又出现品。一切二乘不闻此经。何况受持。即所谓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圆顿教也。四教仪集解云。华严初分永无声闻。后分则有。故列舍利弗.目犍连诸大声闻等。虽有在座。如聋如哑。不入其手。非其境界。此以旧本三十七卷以前为前分。自三十七抵尽经为后分。复次渐始者。二鹿苑时即三十二岁以后也。有秘密。有不定。但说藏教。人法俱开。妙经云。脱璎珞服。着粗弊衣。故知居次。四教仪云。次无三乘根性。於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是岁二月八日世尊於波罗奈为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及一呼善来。须发自落。得具足戒。亦名见谛戒。加沙在肩。钵盂在手。威仪具足。如二十夏比丘未几证阿罗汉果。於是魔王三请世尊。愿入涅盘。答曰。四众尚未具足。所应度者未得究竟。若欲涅盘。今未是时。魔王乃还天宫。耶输携罗睺罗诣世尊问讯。先是王臣怀疑太子去国十有二年。何从有子。世尊语群臣曰。耶输守节无瑕耶。输以印信环(亦名欢喜环)与罗睺罗。罗睺罗直以环授世尊。王臣曰。真佛子也。三十三岁。度优楼频螺迦叶三兄弟。并弟子一千人出家。亦得善来戒。证初果。及大迦叶得自誓戒(亦名上受戒)。以其年百二十。有大威德。名大迦叶。八日证阿罗汉果。三十四岁於象头山上为龙王鬼神说法。又告乞食比丘。度须提那子出家。受三语戒。即归依佛.法.僧三宝也。始以宝刀翦剃须发。又付嘱憍陈如及诸阿罗汉。徧三天下。为诸沙弥授戒。三十五岁摩竭国迦陵长者。奉世尊竹园。即於园中为私呵昧说法。及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二百五十人。亦得善来戒证果。是时弗年十六。十五日得道。连七日得道。冬分因须提那子与其故二(二偶也谓故妻)共行不净。犯此一条。遂制淫戒。许开初犯。未与结罪。三十六岁。舍卫国须达长者营太子祇陀园造精舍。凡一百二十处。讲堂七十区。楼阁五百座以奉世尊。又请问欲彩画诸殿堂。廊壁作何相状。世尊一一答之。冬分第二半月。因檀尼咤盗王飞梯制盗戒。第三半月制杀戒。第四半月制妄语戒。自后直至鹤林。随犯随制。梵志优陀那及叔父子调达.优婆离难陀出家。难陀四月九日生。身长一丈五尺。调达七日生。长一丈五尺四寸。阿难长一丈五尺三寸。时优婆离是阿难陀家仆。因先出家。难陀不肯设礼。佛因制但据受戒前后。不在贵贱。须达多精舍成。外道云涌。请舍利弗修威仪。弗制令尼师坛左肩上庠序入众。三十七岁於拘耶尼国为婆陀和菩萨等八人说般舟经。三十八岁於柳山下为伅真陀罗王弟说法。又度一百一十阿罗汉。受三五戒。阿难年八岁。出家得白四羯磨戒。佛涅盘后始得阿罗汉果。三十九岁。说八关斋戒。罗睺罗年九岁。世尊令出家。不乐听法。为说未曾有因缘经。得受十戒。即证四果。令阿难落发。舍利弗为大师。目连为阿阇梨。耶输爱子不忍割舍。佛制今后父母不听不得出家。又因毕陵伽婆蹉与十七群童子授戒。不堪忍饥。唤呼求食。佛制年满二十者方可剃度。又以说戒。众集疲劳。许僧伽蓝各结大界。应尽集不得受欲。又祗园楼至菩萨请立戒坛为比丘受戒。佛令就园外院东南建立。又往秽泽为陀崛摩说法。四十岁还摩竭国为弗迦沙王说法。四十一岁於恐惧树下为弥勒说本起经。四十二岁还迦罗国为差摩竭及父王说法。王出四十里奉迎。度释种八万四千人。得初果。自成道来凡十二年。於十六大国等处行化度人。说长.中.增一.杂四阿含经及亲说略戒。略戒者。即四分戒本。后七佛所说戒经偈也。至是说恒水经付诸弟子。说广戒。广戒者。即四分戒本比丘二百五十戒尼本五百戒也。佛在瞻波国白月十五日。僧说戒时。佛於众中默然不说。初夜已过。阿难请说。佛言。欲令如来於不净众中说戒者。无此理也。目连以天眼观犯戒者。檀尼咤再盗佛座中金莲华叶於腋下。即手牵出来。白佛言。众已清净。应得说戒。佛终不说。复次渐终者。三方等时。即四十三岁以后也。有秘密.有不定。对藏说通.别.圆。人法俱开。大集经云。如来成道始十六年。故在鹿苑后。四教仪云。弹偏折小。叹大褒圆。四教俱说。是岁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明胜鬘等经。楞伽云。菩萨不应食肉。若别圆人。梵网已制。当知楞伽乃阿含后为渐制始。四十四岁。阿难劝请度姨母憍昙弥(大爱道)。以八敬法为比丘尼。八敬者。百夏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尼不得骂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尼犯僧残求僧忏悔式叉摩那。尼从僧受具戒。尼半月於僧请教戒不得无僧处安居。尼夏竟依僧自恣。四十六岁。於欲色天二界中间化七宝坊。说大方等大集经。复次。顿渐俱终者。四般若时。即五十一岁以后也。有秘密。有不定。带通别说圆。法合人未合。仁王经云。如来成道二十九年。日为我说摩诃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后。亦知仁王在大品后。四教仪云。转教付财。融通淘汰。带通别二正说圆教。是岁说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六十岁。纳阿难为侍者。六十九岁赴王舍国王请食讫。令罗睺罗涤钵。失手扑为五片。时有比丘白佛。皆扑钵破为五片。佛言。表我灭度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亲将铅锡钉缀。故云五缀。复次非顿非渐者。五法华涅盘时。即七十二岁以后也。非秘密。非不定。人法俱合。妙经云四十余年。大经云临灭度时。是实显。据盖法华开前四时。三教悉入一乘圆教。涅盘追说四教。即施即废。涅盘正显常住佛性。止明根本戒。扶小乘律制为最后诫。勖楞严唯愿圆顿一乘。亦止明四根本戒。足显是同。所以然者。楞严云。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十轮经云。若不先学小乘。即学大乘。无有是处。乃至无力饮河池。讵能吞大海。是故未开显前。则或顿或渐。有所不同。一经开显。则一切菩萨。皆当先学声闻。唯不究竟证小身。是岁先说无量义经。次说法华经。后说普贤行法经及首楞严等经。孤山谓。成道四十九年。说楞严真际。谓四十五年。未知所据。七十八岁。於尼连河侧先说方等泥洹经.四童子三昧经.大悲经莲华面经.延寿经。然后说大般涅盘经。复次入灭。小见佛七十九岁。二月十五日受优婆塞纯陀供已。於拘尸罗国娑罗双树间北首而卧。将入涅盘。先是。舍利弗.目犍连不忍佛入涅盘。遂请别佛先入灭度。佛因为比丘说月光菩萨经。又大爱道及五百比丘尼俱现十八神变。亦先灭度。外道须跋陀罗年一百二十岁。闻佛涅盘。来至佛所。即听法音。得善来戒。证四果。亦不忍佛涅盘。先自灭度。佛於中夜说遗教经。又曰。我今有疾。文殊汝等当为四众广说大法。今以妙法付嘱於汝。乃至迦叶.阿难等。当来应展转付嘱。佛说已。右胁而卧。以迦叶七日前。先在灵山化度众生。灭后方知。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罥。垂灭方来。阿难经云。佛在波罗阇头园。有长者名周那。请佛及比丘僧别为佛煮栴檀耳羹。以世奇故。独奉於佛。阿难白长者。设供无福。佛最后於其舍。入般涅盘。又摩耶夫人从忉利天下来诀别。佛重於金棺内出来。合掌问讯说偈。故名为佛临涅盘母子相见经。洎迦叶将五百弟子从波波国来。欲见佛身。佛从重棺内双出千辐轮足示之。厥后阿难与诸弟子如转轮王葬法。以香汤沐浴。及新劫贝五百张。[迭*毛]缠裹其身。纳金棺内。周以栴檀木椁。积众名香於其上。时大臣末罗各路几亲执炬火。欲爇众薪。而火不然。由是金棺自绕拘舍大城。出三昧火。阇维之。得舍利八斛四斗。分布天上人间。起塔供养。即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也。后七日。迦叶与阿难等结集法藏。其后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藏经。皆悉流移至鸠尸那竭国。而阿耨达龙王尽请归大海供养。净尽无余。若大乘灭相者。大经云。我於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盘。又曰。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乃至上下行七步。又曰。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於涅盘。还源品云。大觉世尊入涅盘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渐渐枯悴。摧折无余。净觉助宣记云。然大小机见不同。则表佛法有异。若大机所见。四方各双。皆一荣一枯。即表四德以破八倒。东方表常无常。南方表乐无乐。西方表我无我。北方表净不净。二双各一表常无常等。二而不二。即真常等四德之义。垂覆宝床。即是佛住秘藏也。小机所见。唯一双者。荣以表常。枯以表断。佛於中灭。离於断常。入无余也。又妙玄云。大经明声光所集。始诸弟子。终于蝮虿。及无边身菩萨弟子之位。身量无边。岂有大师倚卧背痛。此乃生身示病示灭。法身无疾常存。不变签云。倚卧背痛及北首等。亦三藏佛相。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座中无央数众。各见不同。或见如来入涅盘。或见如来住世一劫。或见如来住世无量劫。或见丈六身。或见小身大身。或见报身坐莲华藏世界海。为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或见法身同於虚空等。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日若垂没亦应余耀辉峻岭。善矣哉。清凉要策曰。譬如澄江一月。三舟共观。一舟停住。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设百千共观。八方各去。则百千月去住见殊。诸有知人。自晓玄旨。倘不达此。唯取长阿含第一文传七佛者。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五处徒胶。犹未免夫倍蓰什伯千万之不知。以此弘持。远之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