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编年通史
- 续佛祖统纪
续佛祖统纪
释通达。住京师律藏寺。一裾一帔。布纳重缝。所着麻鞋。经三十载。缯帛杂饰。未曾冠体。冬夏一服。不弊氷炎。仆射房元龄。以父师事之。正观以来。稍显神异。往至人家。欢笑则吉。愁惨必凶。或索财物。即须依送。若违其语。后失过前。将军薛万钧。迎之供养。百余日后。欲入内宿。薛打之。达曰。身血不净。可作汤洗。乃脱衣入沸镬中。状如冷水。遂合宅惊奉。时逢米贵。欲设大斋。命寺家多令疏请。至旦赴者数千。而供度阒然。忽有食膳。连车而来。食讫人车不见(本传)。
庚午(咸亨元)
辛未(二年)
西京法海寺英禅师。有异人来谒曰。弟子知有水陆斋。可以利益幽明。自梁武殁后。因循不行。今大觉寺。有具僧义济。藏此仪文。愿师往求。以来月十五。於山北寺。如法修设。苟释狴牢。敢不知报。英公寻诣义济。得仪文以归。即以所期日。於山北寺修设。次日曛暮。向者异人。与十数辈。来谢曰。弟子即秦庄襄王也。又指其徒曰。此范睢穰侯白起王剪张仪陈轸。皆秦臣也。咸坐本罪。幽囚阴府。大夜冥冥。无能救护。昔梁武帝。於金山寺设此斋时。前代纣王之臣。皆免所苦。弟子尔时亦暂息苦。然以狱情未决。不得出离。今蒙吾师设斋。弟子与此徒辈。并列国诸侯众等。皆乘善力。将生人间。虑世异国殊。故此来谢。言讫遂灭。自是仪文。布行天下。作大利益(赜禅师苇江集)○义净法师。年三十七。往西域求经。
壬申(三年)
五祖弘忍大师。开化於蕲州黄梅破头山。时六祖乃岭南卢居士。名慧能。年三十二。来参祖曰。来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曰人有南北。佛性岂然。祖异之曰。着槽厂去。能入碓方服劳。经八个月。师告众。各述一偈。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神秀上座书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遣惹尘埃。师见曰。依此修行。亦得道果。能闻之。亦令人於秀偈侧书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师见之。故曰此谁作。亦未见性。即於是夕。潜呼能至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随机小大。而引化之。遂有三乘等法。然以微妙秘密正法眼藏。付于迦叶。展转传授以至於吾。吾今授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能跪受毕。又曰。衣止汝身。勿复传也。且当远引。俟时行化。逢怀且止。遇会即藏。能礼辞通夕南迈。师由是三日不上堂。众疑问之。师曰。吾道行矣。又曰衣法谁传。师曰能者传之。众知卢居士也。寻已不在。相率追之。赶至大庾岭头。能置衣钵於石。慧明上座先至。举之莫能动。即曰。我来求法。不求其衣。六祖乃曰。不思善不思恶。正当恁么时。还我明上座本来面目。明大悟曰。密语外还更有意旨否。六祖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六祖令向北接人。六祖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晦迹於四会怀集之间。四年隐於猎人中。常为猎人说法。猎人悟者甚众。
癸酉(四)
神僧万回法师。初幼时。能三千里致兄书。朝往暮归。因号万回。帝乃度为沙门。
甲戌(上元元)
乙亥(二)
五祖弘忍大师。忽告众曰。吾今事毕。时可行矣。即入室安坐示寂。寿七十四。塔于东山。代宗谥大满禅师(据五灯录。及正宗记。谓师武德甲申。七岁遇四祖。至此年示寂寿七十四。必讹误也。若谓此年寿七十四。则甲申年二十三矣。若甲申年七岁。则此年止寿五十八。非前误。则后误)。
丙子(仪凤元)
正月六祖。到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旛动。一云风动。祖乃云。非旛动。非风动。仁者心动。二人言下大悟。印宗询之。即执弟子礼。乃为六祖落发。请智光律师。授以大戒。
丁丑(二)
六祖。徙居韶州双峰曹溪宝林寺。刺史韦据。请於大梵寺。说法。座下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刺史官寮等。三十余人。是日广说顿教。门人法海抄录流行。今坛经是也。
戊寅(三)
涅盘经茶毗后二卷。乃南海波陵国。若那跋陀罗(此云智贤)。为沙门会宁。於波陵国也。麟凤年。自南海寄归达交州。后附经入京。是年沙门灵会。方於东宫。启请施行(释教录)。
己卯(调露元)
正月信士杜行顗。译出佛顶胜咒经一卷。顗京兆人。仪凤中行鸿胪寺。典客署令。顗妙通梵语。因罽宾僧佛陀波利。献尊胜经。帝乃诏令译之。今在藏。
庚辰(永隆元)
辛巳(开耀元)
南天竺有菩提流志。为西域宗师。帝闻风而悦之。因使西域。有诏敦请○太子文学权无二。述释典稽疑十条。以问兴善复礼法师。礼乃撰十门辨惑论二卷以释之。众疑顿遣。此虽一时之酬答。实为万代之龟镜也。见行于世。
壬午(永淳元)
五月。日照再译最胜陀罗尼经(此本多误)○慈恩法师窥基卒。寿五十一。有诏伤悼。御制画像赞。勑葬樊川北渠。近奘公之茔。基貌硕心慈。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皆获瑞应。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每薄基三车之玩。不甚为礼。基尝访宣。其日过午。而天馔不至。及基辞去。天神乃降。宣责以后时。天曰。适见大乘菩萨在此。翊卫严甚。故无自而入。宣闻之大惊。於是遐迩增敬焉。先是。奘公亲授西域戒贤瑜伽师地唯识宗。而基尽领其妙天下目为三乘法相显理宗。谓之慈恩教○隐士孙思邈卒。善庄老阴阳医药之术。尤重释典。世称孙真人焉。
癸未(洪道元) 十二月高宗崩中宗即位。
初北印土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此云觉护)。仪凤元年。至五台清凉山。逢一叟问曰。尔来何为。曰欲礼文殊。曰曾持佛顶尊胜咒来否。曰未也。曰此土众生。犯四弃者多。能回取咒。以流此土。作大利益。弟子当示师文殊所在。叟忽不见。波利乃返本国。取咒至於长安。有旨。命杜行顗及日照三藏番译。译讫赐利嚫绢三十疋。至是利又将梵本。访西明寺。僧顺贞奏共译出。名尊胜陀罗尼。乃第三出也。与杜令译者。大同小异。比诸众译。此最弘布。波利即入五台。后不知终○法师元晖卒。晖字道世。撰法苑珠林一百卷。今在藏。
则天皇后
甲申(光宅元年)
二月。废中宗为庐陵王。则天临朝称制。
乙酉(垂拱元年)
幽中宗于房州○怀义修白马寺。
丙戌(二年)
泉州黄守恭宅园中桑树。忽生白莲花。因舍宅为寺。今开元寺是也(方舆胜览)。
丁亥(三年)
天竺地婆诃罗(此云日照)。自天皇仪凤初。至京译密严等经。至是年共译十八部三十四卷。天后亲制序。今在藏。
戊子(四年)
后延神僧万回入宫。赐锦衣。令宫女给侍。
己丑(永昌元年)
于阗沙门提云般若(此云天智)。是年至京。谒帝于洛。勑於东寺番经。
庚寅(天授元年 九月改国号周)
沙门法明等十人。诣阙上大云经。盛称则天当代唐主阎浮提。则天大悦。赐十沙门紫方袍银龟袋。颁经于天下诸州。各建大云寺。
辛卯(二年)
勑升释氏。在道教之上○天智至是。共出经论六部。
壬辰(长寿元年)
□仁俭禅师。师至见。乃仰视帝良久云。会么。帝曰不会。师云。老僧持不语戒。言讫而去(一云天册万岁乙未年)。翌日进短歌十九首。后览而嘉之。厚加赐赉。今唯了元歌一首。盛行于世。师即腾腾和尚也。
癸巳(二年)
天竺达摩流支(此云法希)。天后改为菩提流志(此云觉爱)。初天皇遣使邀之。是年至京。即於佛授记寺。译经一十九部二十卷○沙门释慧智。父乃印土人。故谙两土言音。三藏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宝思惟等。所有番译。皆召智为证。兼令度语。是年自译赞观音颂一卷(释教录)。
甲午(延载元)
乙未(太后加号慈氏改元证圣)(又加天册金轮大圣皇帝)(改元天册万岁)
勑释明佺等。刊定经目撰录十五卷(今见在)○后闻于阗国。有梵本华严大经。即遣使往求之。并请善梵学者一人随来。於是于阗国主。以实叉难陀(此云学喜)。妙善华严宗旨。遣赴命。则天见之大悦。是年三月。诏入大遍空寺。同菩提流志复礼等番译。后移於佛授记寺译经。则天时幸其寺。亲受笔削。时施供馔焉○五月义净法师。还自西域。所游三十余国。往来二十五年。得经论四百部。舍利三百粒。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幡乐导引。安置佛授记寺。勑令番译。初共实叉难陀。译华严经。久视已后。方自番译。
丙申(万岁通天元)
诏沙弥康法藏。於太原寺。开示新华严宗旨。方绪经题。感白光自口而出。成盖停空。万众叹异。有旨。命京城十大德。为藏授满分戒。赐号贤首。诏入大遍空寺。参译经(本传)○诏嵩岳惠安禅师。与神秀禅师至都。肩舆入殿。亲加跪礼。奉于宫禁。朝夕问道。尊为国师。勑当阳山。创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及京城士庶。闻风争来谒见。望尘拜伏。日以万数(旧史)○诏有番僧乐住者。所在配住。时泗州大师。不欲异凡。乃於楚州龙兴寺隶名。适议建佛殿。大师忽言。吾助五百贯。问在何间。答言非远。乃到江畔。见数舡至。师招住后舡责云。无心济物。已是愚迷。何故劫人更加伤害。若不舍施。汝必遭刑。舟人遂舍五百贯。哀求救护。寻遭杨子县擒捕。囚在囹扉。欵问已实。甘心待死。惟想江边大师。疑是观音圣者。乃志心想念。师忽现云中。慰曰。但知专念。不必它忧。罪欵既圆於案中。恩赦忽流於天下。实为寒灰发焰。朽骨生肌矣(本传)。
丁酉(神功元年)
泗州大师。或宴坐於深房。或振钖於长路。水洒石师之口。尽疗于母牙疼。瓶掷裴公之房。顿瘳辛氏疢疾。施扇则毕令风涛无害。慈幼则赵母病苦自痊。不施骏马。则孙令坠马而亡。不施钞锣。则裴氏浣锣而没。后与门人慧俨。誓愿游方。离山阳。而道俗攀依。到淮阴则舟航稽首。莫不停帆献供。息棹焚香。请降临而不来。无邀迎而忽至(本传)。
戊戌(圣历元年)
召庐陵王还。
己亥(二年)
十月。译新华严经。成八十卷。则天亲制序。御太极殿。宣示百官(本经)。
庚子(久视元年)
诏敛天下僧钱日一文。聚作大像於白马阪。狄仁杰等。上疏切谏。则天不纳(旧史)○八月婆罗门李无謟。译出不空罥索经一卷。乃秘教总持之要。
辛丑(长安元年)
则天将建大像。御史张廷珪。上疏切谏。则天召见。赐以金帛。而慰喻之(唐史)○诏贤首法师法藏。於东都佛授记寺。讲新华严经。至华藏世界品。感大地震动。即日召对长生殿。问帝网十重六相之义。藏敷宣有绪。又就指殿隅金师子为晓。则天豁然领解。由是集其语。目为金师子章○(初俨尊者。传杜顺华严宗旨。藏侍俨尽传其教。及俨去世。藏以巾帻说法。於是耆德抗表。乞度为僧。凡藏落发受具。皆则天特旨。藏没清凉国师澄观。传其教。学者宗之。目为一念圆融具德宗。谓之贤首教)。
壬寅(二年)
万回公。所至显化。玄宗在蕃。尝私谒回。回抚其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可自爱睿。宗为相王。每将出。回必告市人曰。天子来。少顷而相王至。其神异类如此。
癸卯(三年)
义净法师。以久视元年至是年。译光明等经。二十部百十五卷。天后制新番圣教序○则天铸像之费将具。李憍疏谏。后不纳。是冬像成。率百僚礼祀(旧唐史)。
甲辰(四年)
正月。实叉译入楞伽经七卷。功毕(今在藏。此比诸本。尤为详明)○实叉至此。总译经论一十九部一百七卷○实叉难陀。辞还于阗。诏遣御史霍嗣光送还○睹货逻国沙门弥陀山(此云寂友)。初共实叉难陀译经。是年译无垢净光经一卷。乃辞帝还邦。帝厚遣之。
中宗
乙巳(神龙元)
正月。大臣等请太后。传位太子○中宗即位○太后徙居上阳宫。帝帅百官。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复国号曰唐○流宰相房融于高州○四月。中宗降御札。召曹溪六祖入京。其辞曰。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云。南方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以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当旨禅定。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耶。简曰。弟子回朝。主上必问。愿师指示心要。令得明道。祖曰。道无明暗。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生死凭何出离。祖曰。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机。简曰。何谓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性相如如。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住。妙用恒沙。简礼辞归阙。表上祖语。帝咨美久之。寻遣使赐袈裟瓶钵等。谕天子向慕之意○天竺般剌密帝(此云极量)。於广州制止道场居止。五月二十三日。於灌顶部中。诵出一品。名楞严经。弥伽烁佉(此云云峰)。译成一部十卷。宰相房融笔受。沙门怀迪。证译。传经事毕。密帝乃泛舶西归(出译经图记。一云融遇密帝赍楞严梵夹至。乃请之宣译。译毕。密帝复携梵本。归于天竺)。○义净法师。至是又出孔雀等经四部六卷。帝制序。号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十一月。则天崩。年八十二○十二月。勑改韶州古宝林。为中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