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佛祖统纪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以法付菩提达磨。偈曰。心地含诸种。因心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即於座立。舒左右手。放光二十七道。踊身虚空。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正宗乃甲午年化)○释惠简。译五天使者等经十部。
戊戌(二)(四)
  时释僧诠。精练三藏。化洽江南。性好檀施。周赡贫乏。居无缣币。屡造金像。禅礼无辍。孟顗。张畅。张敷。戴颙。戴勃。并师事之(僧传)○上诏法师昙宗忏罪。上因曰。朕何罪而劳卿为忏。宗曰。舜称予违尔弼。禹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陛下履道思冲。宁得独异。帝大悦(统纪)。
己亥(三)(五)
  释道汪。初师远公。究经律。尝行梁州道。为羌贼所围。汪念观音。有顷觉如云雾者覆汪身。盗寻不见。於是获免。后止成都。化行巴蜀。孝武帝闻汪德行。迎为中兴寺主○二月释僧庆。於净名像前焚身。众见一物如龙。从[廿/积]升天(僧传)。
庚子(四)(广州献三角牛河南献舞马)(和平元)
  十月八日。路昭皇太后。造普贤像成。於中兴禅房设斋。所请二百僧已集。忽有异僧预座。气貌秀发。举众惊嗟。斋主问往何寺。曰天安。言对之间。倐然不见。众乃悟其神僧也。时释道温。敕为都邑僧主。京兆尹孔灵符以事表闻。诏仍改禅房。为天安寺。温后开讲。数感神异。帝悦之。赐钱五十万(温传)○西域功德直。至荆州。释元畅请出念佛三昧等经。畅刊正文义。辞旨婉切。畅能舒手出香。掌中流水。莫之测也。
辛丑(五)(二)
  释僧镜。初止京讲法。徐湛之重之。请为门师。后化洽三吴。声驰上国。世祖钦风。敕止定林。频建法聚○释慧通。麈尾一振。轩盖盈衢。孝武厚加宠秩。敕与海陵建平二王为友。
壬寅(六)(三)
  释僧远。初於青州讲法。道俗悦服。琅琊王僧达。延止众造寺。远周贫济乏。身无留财。敛死抚生。恩加骨肉。孝敬王子鸾。造新安寺。诏远居之。九月右司谏言。臣闻。佛以谦卑自牧。以忠顺为道。不轻比丘。逢人必拜。目连大士。遇长即礼。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耶。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礼敬之容。则朝徽有序。帝虽颇信法。而尤自骄纵。奏上之日。诏即可焉。远叹曰。我本出家求道。何关帝王。即日谢病拂衣。隐定林山(理有可行。则万古不易。理不可行。则一朝难通。制旨虽下。众竟不遵。逾年制。还复旧矣)。○释法瑶。讲法有声。是年敕吴兴郡。礼致上京。与道猷。同止新安寺。使顿渐二悟义各有宗。至便就讲。銮舆降跸。百辟陪筵(本传)○魏释昙曜。欣三宝再兴。於北台寺。译付法藏传等经○初魏帝。於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北面。镌石崖。立灵岩寺。龛之大者。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人。镌诸圣像。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寺。常供千人。太武虽毁败。而此龛不毁也。
癸卯(七)(四)
  天下大旱。帝请求那跋陀祈雨。陀即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诵经咒。明日晡时。风震云合。连日降雨。敕见慰劳。嚫施相续○释慧益。数年却粒。唯食香油。誓欲烧身。是年四月八日。於钟山。置镬辨油。自至云龙门辞帝。帝躬出门益以佛法。凭嘱而辞。帝亦续至。道俗满山。益入镬。以吉贝自缠。上加一帽。以油灌之。手自执烛。以然帽。诵药王品。火及眼乃声绝。时闻空中笳管。异香芬苾。帝夜梦益振锡至。更嘱以佛法。帝明日为设会度人。烧身之处。谓药王寺也(本传)○释僧璩。译十诵羯磨。
甲辰(八)(五月帝崩太子子业立)(五)
  制沙门复旧。免致敬人主(通鉴)○天竺阿那摩低(此云宝意)。至京。常转侧数百贝子。立知凶吉。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世祖施其铜唾壶。忽人窃之。低以席一领空卷之。咒上数遍。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道俗敬异焉(本传)。
乙巳(景和元)(十一月大臣废君乃奉太宗明帝或即位)(改泰始元)(六)(五月高宗崩显宗即位)
  杨州瓦官寺释慧果。常诵法华。一日於厕见鬼。礼云。昔为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地狱。出生啖粪鬼中。愿师拔济。昔有钱三千。埋在柿树下。愿取为福。果因告众掘钱。为造法华设会。后梦见鬼云。已得改生胜处(感通录)○释慧亮。讲席有声。颜延叹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声於后。清言妙绪。将绝复兴。至是於庄严寺。学徒盛集。敕亮与斌。递为法主(本传)○魏高宗文成帝。五月崩。帝度僧尼。三万余人。广兴佛教。修复诸寺。
丙午(太始二)(魏显祖宪文帝)(共)(天安元)
  释僧瑾。初宋孝武。敕为湘东王师(王即太宗)。王从请五戒。甚加优礼。至是即位。乃敕瑾为天下僧主。给队仗车舆。月俸三万。瑾性不蓄金。皆充福业。起灵根灵基二寺。元徽中卒○宝志大士。往来皖山。剑水之下。发而徒跣。着锦袍。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初金陵东阳民。朱氏之妇。闻儿啼鹰巢中。梯树得之。举以为子。七岁依锺山僧俭出家。专修禅观。至是显迹。以剪尺拂子。挂杖头。负之而行。经聚落。儿童哗逐之。或微索酒。或累日不食。尝遇食鲙者。从而求之。食者分啖之。而有轻薄心。志即吐水中。皆成活鱼。时时题诗。初若不可解。后皆有验(本传)。
丁未(三)(皇兴元)
  释道猛。学造渊微。初止京寺。太宗时为湘东王。深相崇荐。及登祚。倍加礼接。帝创寺于建阳门外。敕猛为纲领。帝曰。人能弘道。道藉人弘。今法师非直道益苍生。亦乃有光。世望可目。寺为兴皇。敕猛於寺开讲成实。序题之日。帝亲临幸。公卿皆集。帝久之诏曰。猛法师。风道多济。朕素所宾友。可月给钱三万。使史车舆等。猛随有所得。皆施贫造寺。元徽三年卒○释智林。宋明敕下京寺讲说。申明二谛义。有三宗不同。时周颙又作三宗论。与林意符。林乃致书於颙谓。此义无人得者幸。已建明斯义。便宜广宣。故三宗之旨。传述至今○周颙字伯伦。累迁直侍殿省。明帝惨酷。颙不敢显谏。輙诵经中罪福因缘之事。帝为少沮。颙於锺山西。别立精舍。休沐则归之。终年蔬食。虽有妻子。而远居山舍。宰相王俭问曰。卿山中何所食。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萧子显戏问。菜食何味最佳。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嵩。其标致如此。挂冠盛时居山。以寿终(本传)○魏於常安北台。起永宁寺。七级浮图。高三百余尺。又於天宫寺。作大像。高四十三尺。用铜十万斤。黄金六百斤(通鉴)。
戊申(四)(二)
  正月天竺求那跋陀罗。朝辞天子。公卿言。将示灭。帝亲临决别。陀谈笑而逝。寿七十五。陀蔬食。终身香炉。未尝离手。每食辄分食飞鸟。鸟皆集手取食。祈译经论五十二部。一百三十四卷○帝造湘宫寺。新成大开讲肆。妙选英僧。敕请法瑗。为法主。帝降跸法筵。公卿会坐。一时之盛。观者荣之(僧传)。
己酉(五)(三)
  释弘充。思入玄微。口辨天逸。王臣皆重之。明帝起湘宫寺。请充为纲领。时湘宫又有法鲜。聪哲有力。与充齐名○释超进。诏征至都。讲法鼓经。后还会稽。元徽中卒。寿九十四○七月赵泰死。十日复苏云。有二人。弘入黑门。见绛衣人。次第叫名。问生时行业。主者言。常遣使者在人间。记人善恶。以相检校人死。有三恶道。杀生祷祀最重。持佛善戒。则死在福舍。又到地狱。案行见泰。父母弟在泥犂狱。又见受狱报已。更受变报者。又见供佛修福。得脱生者。又入开光门。见佛度诸地狱。地狱即空。泰乃问天道地狱道门。相去几何。曰天道地狱道门相对。又间人死何者为乐。曰唯奉佛持戒者乐耳。又问未奉佛时造罪。今奉佛其过除否。曰皆除。主者乃召都录。问泰何死。令取籍看。有余算三十年。横为鬼所取。令放还。由是一家发心奉佛。为祖父母弟。制幡盖。作福会也。
庚戌(六)(四)
  东海何敬叔。少奉法。因得栴檀。制以为像。而无圆光。屡求不获。因梦沙门杖锡来曰。檀非可得县后。何家桐盾可求之。次早因求买之。何曰曾未示人君何得知敬。叔以事告之。何氏惊喜。奉以制光。后为湘府直省。又梦像现(感通)。
辛亥(七)(魏孝文帝延兴元)
  魏显祖。即位六年。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深信释氏之学。每引朝士及沙门。共谈玄理。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六月乃禅位於太子宏。是为高祖孝文皇帝。宏时年五岁。乃尊显祖。为太上皇帝。上皇徙居崇光宫。宫在北苑中。又建鹿野寺。於苑之西山。与僧居之。时谈禅理(北史)。
壬子(泰豫元)(二)
  四月太宗崩。在位八年。至治克昌。造丈八金像。旦食常斋。日诵般若。爰感舍利。造弘普寺(六帖)○魏西域吉迦夜(此云言可)。番译宝藏等经二十四卷。
癸丑(苍梧王 元徽元)(三)
  沙门邵硕。康居国人。与志公最善。出入经行。不问夜日。意欲求之。则去游益州。以滑稽言事。能发人欢笑。因劝以善。家家喜之。至人家眠地者。家必有死。能分身於数处。刺史刘孟明挹事之。忽着布帽诣明。少时明卒。先是孟明长史沈仲玉。改鞭杖之格严重常科。硕谓玉曰。天地嗷嗷从此起。若除鞭格得刺史玉除之。及明卒。仲玉果行州事。是年九月将亡。谓沙门法进曰。愿露骸松下。然脚须着屐。进诺之已而化。舁其尸露之。明日往视失所在。俄有自郫县来者曰。昨见硕公着一履行市中曰。为我语进公。小儿见欺止为我只履。进惊问。沙弥答曰。舁尸时一履堕行。急不及系也。
甲寅(二)(四)乙卯(三)(东莞人徐垣妻怀身儿在腹中啼)(五)
  释昙斌。讲法有声。孝建初。敕王谟资发出京。止新安寺。讲顿渐之旨时皆悦服。至是示寂(本传)。
丙辰(四)(承明元 太上皇崩)
  魏造建明寺。自后建福度僧立寺非一。北台有百余寺。僧尼二千人。四方诸寺。六千余所。僧尼七万七千余人(北史)。
丁巳(五)(七月苍梧王遇弑顺帝准立)(改升明元)(太和元)
  时逸士顾欢尚黄老。以佛道二教。学者互相非毁。乃着夷夏论。略曰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返。或和光以明近。或耀灵以示远。道济天下故。无方而不入。智周万物故。无物而不为。其入不同。其为必异。各成其性。不易其事。是以端委搢绅。中华之容。剪发旷衣。西域之服全形。守礼继善之风。毁貌易形。绝恶之学。无尽世界。圣人代兴。或昭五典。或布三乘教。华而华言化。夷而夷语寻。夫圣道虽同。而法有左右。泥洹仙化。各是一术。佛号正真。道称正一。一归无死。真会无生。在名则返。在实则合。但无生之教。赊无死之化。切切法可以进。谦弱赊法可以退。夸强佛教文而博。道教质而精。精则精人独能。博则粗人广化。佛言华而引。道言实而抑。佛经繁而显。道经简而幽。幽则妙门难见显则正路易遵。此二法之辨也。圣匠无方。方圆有体器。既殊用教。亦异施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兴善则自然为高。破恶则勇猛为贵。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宜用为己。优劣之分。大略在兹○欢虽同二法。而意党道教。司徒袁粲。为文驳之。略曰。孔老教俗为本。释氏出俗为宗。发轸既殊。其归亦异。又仙化以变形为尚。泥洹以陶神为先。变形者。白首穷玄。而未能无死。陶神者。尘惑日损。而湛然常住。泥洹之道。无死之地。陶神若此。何谓其同○时何常侍镇之。睹欢和同二教大不平之。以书抵欢。剧言道教不足以拟释氏。又重与书。略曰。太极剖判形识谬。彰识以流染因。结形以爱滞缘生。及其沉欲沦波触涯思济。思济则祈善。祈善则圣应。圣者何感。而遂通者也。夫通不自通。感不自感。感常在此。通每自彼。自彼而言悬镜高堂。自此而言万像斯归。故知天竺既中土。於大千斯感通於至圣。圣应既彼声被则此云行法。教雨施华夏。道者一也。形者二也。道者真也。形者俗也。尽二得一。宜一其法。灭俗归真必其违俗。是以孔以全形守祀。恩接六亲。老以摄生养性。自我外物。乃为尽善。不为尽美。盖是有涯之制。未鞭其后也。何得拟道菩提。比圣牟尼哉○时复有朱常侍昭之作难夷夏论。朱广之作谘夷夏论。并章分句。解以破顾。欢之蔽於浅也。汝南周颙高僧慧(通)并着驳夷夏论。欢之作遂不胜其谬矣。复有法师绍正。着二教论。略曰。佛明其宗。道全其生。守生者蔽。明宗者通云云(南史)。
戊午(二)(二)
  升明三年四月。顺帝禅位于齐。王萧道成○宋六十年中。寺一千九百十三所。僧尼三万六千人。译师二十三人。所译经律论四百九十卷。释教隆盛。笃信倍多(方志)。
  齐 萧姓 都建康(七主二十四年禅于梁) 魏。
己未(太祖高)(道成)(建元元)(太和三)
  四月齐太祖即帝位。钦崇三宝。博济群生。用心以仁。垂化以俭(六帖)○彭城宋王寺。有丈八金像。北境兵起。像輙流汗。是年像忽流汗。冬魏宼淮。时兖州驱迫。沙门助其战守魏军。诬以助乱。须及斩决。像大汗流。地魏徐州刺史。梁王奉法。王使数人以帛拭。随出不已。王乃拜曰。众僧无罪。誓自营护。必不加罪。若幽诚有感。当随拭即止。言已自拭。应手而燥。王具表闻。下诏皆见原宥云(感通录)○王琰久奉观音金像。初寄扬都南涧寺。琰忽梦像立于座隅。即驰迎还。其夕南涧。失像十余。为盗毁铸钱也。宋大明七年。放光三尺。合家同睹。后以此像。寄多宝寺。琰适荆楚十载。不知像处。及还扬都。梦在殿东诘旦造寺。如梦便获。是年七月十日也(琰冥祥记)释元畅。自宋末适成都。是年至民岭齐后山。有终焉之志。四月二十三日。建剎立寺。名曰齐兴。正齐祖受命之辰天时人事万里。悬合时傅。琰镇成都。钦畅风轨待。以师敬琰。因以畅迹表闻。敕蠲百户。以充俸给(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