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庚戌 光宗。改元绍熙。在位五载。持盈守成。钦崇圣教。然后李氏。悍而妬。亟立子嘉王为储嗣。
  乙卯 宁宗。改庆元。元年旱。驾幸明庆观音殿。祈祷有感。中外咸悦。
  戊辰 嘉定元。四年。岁辛未。
  大元太祖皇帝。继天立极。
  嘉定十三年。岁庚辰。
  太元太祖皇帝即位。
  嘉定十四年中秋。宁宗特书孤峰二字。赐福州新东禅寺主僧德秀。禅师上表。举僧问曹山雪覆千山因甚孤峰不白。臣着语云。乾坤独露。以此仰报 圣恩万分之一 又二偈谢 中宫。皇后。常礼观音。
  含元殿里显家风。作略天然逈不同。遍界纤尘俱不立。良哉何处不圆通。
  叨蒙雨露异恩沾。铁树开花色转鲜。万蒙森罗齐作舞。咸呼万岁圣人前(本录)。
  乙酉 理宗即位。改元宝庆。四年旱。诏保宁寺主僧慧开禅师。入文德殿。升座祈雨。获应。赐佛眼师号。
  丁酉 嘉熙元年。太后土氏上仙。诏径山主僧师范禅师。上御修政殿引见。赐金襕。仍宣慈明殿升座。赐号佛鉴禅师 恭圣仁烈皇帝上仙。仍诏升座。罢乞归山林。赐圆照师号。
  嘉熙间。朝旨令天下僧道。请买金环紫衣象简。随处住持。灵隐寺僧中元。上书谓。佛老之教。为救世计也。其所以与儒道。相参於天地之间者。以其能悟性真不堕邪见。其功未易量也。我朝太祖皇帝曰。释氏之道。有补教化。孝庙亦曰。以佛治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张文定公谓。儒道淡泊。皆归释氏。而关洛诸公。亦必玩味释氏之书。而后能接续洙泗之传。其俾助世教。要非小补。今行服号之命。中间不无利害。以清净自居。而为利欲交征之地。似非国家之福(云云)。书奏。遂寝。元字双杉。闽之福清人。密庵三世孙○上可其奏。即为住行所赖。枢相陈公。为表里。乃献偈曰。景纂星枢赞密机。忘身抗疏犯天威。所忧祖道轻於叶。不为朝家惜紫衣。诸老俱惮之。所赖圣上不忘付嘱也。
  辛丑 淳佑元年。上梦观音生于竹石间。图形刊石赞于上曰。神通至妙兮。隐显莫测。功德无边兮。应感奚速。时和岁丰兮。佑我生民。兵寝刑措兮。康此王国。仍书广大灵感四大字。於观音圣号之上。又书心经一卷。制感应事迹。皆亲书赐上竺。刊石○又赞千佛偈云。一佛不二。千佛兮奚别。如处处水。见在在月。无去无来。不生不灭。梅花开后。前村深雪。
  庚戌 淳佑十年。金人归附。
  大元宪宗皇帝。就大金城即位。今大都旧城是也。
  宋理宗。梦游一山寺。诏天下名山寺院。各图其所进入。上观即明之雪窦寺。乃大书应梦名山四字以赐。时偃溪广闻禅师主是席。特旨敕黄住持。师先住明之小净慈日。相国郑公清之。拟就寺后营寿穴。师因献偈云。黄蘖山中话裴相。独龙岗畔忆舒王。相公留得溪边寺。千古佳名在郑卿。公即别营迁。师住雪窦。后移育王。净慈。灵隐。径山。五捧。勑黄。屡承诏旨。三宿观堂。对辩秘殿。赐号佛智禅师。景定间遗奉闻○上哀悼。赐钱助葬。特书大明二字。名其庵。给田以食守者。余泽及其亲。勅赐佛母林氏之坟于福之水西。师三山人。嗣淛翁大慧三世孙也。
  灵隐痴绝道冲禅师。有敕夺菜地。为嬖者造坟。师鸣鼓升堂云。欲去不去被去碍。欲住不住被住碍。本无碍。十洲三岛鹤乾坤。四海五湖龙世界。下座包腰便行。朝议追请住持。介然莫夺其志也。后资相赵公节斋汝愚。於太湖建法华寺。请为第一祖。复捧敕住双径。
  庚申岁 宋理宗。景定元年○大元世祖。中统元年甲子 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元年。
  乙丑 宋度宗。咸淳元年。度宗嘉熙庚子。生於八大王荣邸。三旦后。日夕啼号不止。乳母抱行至一书院间。见往年育王山苦行化缘所粘塔影。哑然而笑。母喜甚。离则复啼。再至[(厂@?)*页]视而笑。因取致手。遂不复啼。大王喜问其故。乳母以实对。父王始悟前苦行注疏。修舍利塔之因。乃下本寺。问其事。主僧具言。自府断臂归。血流不止而终焉。计其年月日。即帝诞生之旦也。父王遂指帑。新其塔。后理宗立为皇太子。帝在东宫。夜梦。神人告曰。玉帝愍汝断臂。修舍利塔之功。报为十年大平天子也(出野史)。
  乙亥 宋幼主显。度宗子。即位改德佑元年。明年丙子正月大兵至临安。谢太后垂帘。举国归附。
  大元封为瀛国公。弟广益二王入闽。丙子冬。大兵攻福建。广王至碙川而崩。益王驻崖山。己卯。大兵攻崖山。陆秀天抱王。赴海而死。
  宋。自庚申开国。至靖康丙午九主。汴京陷。二帝北狩。金人夺其地。江北州郡。一百三十二州。
  高宗南渡都杭。自丁未。至丙子。亡国。七主。通前三百一十七年。
  夫宋之艺祖。负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措身无所。乘危而发。履天下而室家矣。岂期中道失於戏笑之间。使金人长擒夺之智。高宗南渡幸。中兴之功。虽据一隅。犹赖殿百余年之景。国运已终。噫。盖太平之业。天将启。
  圣人而授之。非人谋之所能及也。
  大元肇兴。六合混一。天下大治。伟哉盛欤。未之有也。
  香积院永道法师。东颕毛氏。业唯识百法二论。天宁恩例得宝觉号。宣和二年。诏下改僧为德士。偕律师明悟。华严讲师慧日。与道士林灵素。抗辩邪正。诉于朝。忤旨。流道州。二年六月。依赦量移由长沙。见寂音尊者。遗以诗曰。道公胆大过身躯。敢逆龙鳞上谏书。只欲祖肩檐佛法。故甘引颈受诛锄。三年窜逐心无愧。万里。归来貌不枯。他日教门纲纪者。近闻靴笏趂朝趋。寻令遂便。七年五月。奉旨前宝觉大师毛求道。累经赦宥。特与依旧披剃。自尔屡蒙恩渥。无何建炎初。京师留守元帅宗公。服道德业。令借补宣教郎充留守司招谕。官兼总管使司。参谋军事。护佐军旅。俾往淮颕。劝慕豪右。得钱数万。助国瞻军。累蒙召。赴行在都堂议事。於是宰执力勉返。初补受文官兼带武财。分领兵权。以佐王室。以偈辞曰。昔年为法致遭黥。天使监防用将兵。禁锢南行经半纪。往还万里计途程。冰霜未易松筠操。炉炭难移铁石情。愿与佛陀为弟子。不谋补佐作公卿。寻淮三省。枢密院赏功司创子奉旨。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尚书礼部公据云。前件师号据祖宗法。系是试鸿胪卿。崇观之后。改六字师号。比视资品。又承都省旌其护法。赐名法道。又诏绍兴三年二月。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等正祈祷道场。所斑次。其札略曰。缘崇宁大观间。道士王资息林灵素等。叨冒资品。紊乱朝纲。由是起例道压僧班。窃见靖康建炎已来。所有道士。官资已行追毁。无官荫合遵依祖宗旧例。伏望朝廷明降旨挥。特赐改正。颁行天下。以正风俗。是时未蒙施行。逮绍兴十三年十月。再行整会。僧道班次。僧并居东。永为定制。法师。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化○道士林灵素。以左道得幸。势倾一时。而道法师。与之抗辩。略无挠辞。其扶卫教门。益利有情。真不孤初志耳(东都事略)佛果勤禅师。建炎初召对。旨下住云居。后归蜀住昭觉紫岩。张公浚问道於师。师云。上智利根。惟务确实研究。当研究时。先机而动。绝物为转。岩头云。却物为上。逐物为下。若能於物上转。得疾一切立在下风。擒纵卷舒。悉归掌握。示以偈云。收光摄彩信天真。事事圆成物物新。内若有心还有物。何能移步出通津。公伏膺投偈云。教外单传佛祖机。本来无悟亦无迷。浮云散尽天元在。日出东方夜落西。师然之曰。公异日辅相。毋忘卫教之心也。
  大慧杲禅师。出世住径山。知府请就灵隐。开堂下座侍郎冯公楫问。和尚尝言。不作这虫豸。为什么败阙。师云。尽大地是杲上座。作么生摸索。冯拟议。师便掌。时僚众失色。冯大笑曰。某与长老。佛法相见也。公先见龙门远禅师。及见杲师。造微妙旨。施财印施大藏经一百一十八藏。有偈云。我[贝*我]耽痴癖。有财贮空虚。不作子孙计。不为车马逋。不为玩用具。不买声色娱。置锥无南亩。片瓦无虚庐。所得月俸给。唯得赎梵书。万里遣玠迎。崎岖涉长途。奉安大剎中。开示诸迷途。庶几披阅者。皆得入无余。古佛为半偈。尚乃舍全躯我今以财施。痛楚不侵肤。以我较吾佛。苦乐万倍殊。所以不惜财。非是本性愚。借问惜钱人。终始较锱铢。无常忽到来。宁免生死无。公号不动居士。蜀人。
  侍郎张公九成。参善权染旨。谒胡文定公。问治心法。胡公曰。但读孟子。将仁义语句。类作一处看。一日登厕。因念侧隐之心。仁之端也。忽闻蛙鸣有省。复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栢树子。不觉汗下浃背。述偈云。青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与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因谒尚禅师。见妙喜真赞云。黑漆粗竹篦。佛来也一棒。乃曰。佛法有人。遂登径山。一见妙喜。言合询格物之旨。学莫先於致知。能致知然后能格物。师曰。公只知格物。不知有物格。公曰。岂无方便。师曰。小说载。唐朝有与禄山谋叛者。曾为阆守。有画像在。明皇幸蜀。见之怒。令侍臣拔剑斩其首。其人在陕西。首忽坠地。公闻此悟曰。子韶格物。昙晦物格。欲识一贯。两个五百。
  眉庵王式卿。谒云庵庆禅师。语合。献偈云。听说法王法。诸方尽苇麻。独余钟阜寺。旷劫现昙花。师然之。师年登十四五时。知习禅于松根。忽有所见云。大地全彰解脱门。十方何处不称尊。今朝喜见天然像。脱体浑无斧凿痕。乃辞亲习杜多行。登双径见妙喜。后住蒋山唱道。支倾恩信孚合。咸谓宝公再来也。
  丞相正献公陈俊卿。知建康日。大会诸禅衲。勘问有句无句之话。诸山一时向对。未免太涉途程。末上保宁真道者云。张打油。李打油。不打浑身只打头。公大悦。迁师住蒋山。真乃安西人。见妙喜於回雁峰。
  遂初侍郎尤公襄。闻释氏有出世法。心向慕之。见归宗赤眼禅师。欲谋隐计。朱文公寄诗。有逃禅公勿遽且毕区中缘之句。出守丹丘日。孝庙临轩亲遣曰。此南台地理图中有何胜槩。曰。太平洪福国清万年。上甚悦。上曰。闻石桥应真是五百强。汉时忽出现。卿以何法处之。公竖起拳云。臣有金刚王宝剑在。上喜而书遂初老人四字赐之。公到台。一以慈爱温民。然南台多旱涝。公有诗云。未雨一朝成汗漫。才晴三日便忧乾。人人尽道天难做。天到天台外难。
  状元王公十明。因游天台山万年寺。主僧光一夜梦。神人语之曰。明日严首座到山。次早报接即王公也。主僧唤云。严首座汝来也。公於是时犹昧真性。问其故。已而到石桥。读其碑。乃悟前世事。因遂留咏云。石桥未到已先知。入境还同入梦时。僧唤我为严首座。前身曾写石桥碑○天台山。乃佛仙所都之地。昔人用一顷笔力。再世感报。魁於天下。然遂初侍郎早参知识。晚守丹丘。莅民以慈爱。护教以崇敬。易世获报。岂易量哉。所谓有金刚王宝剑在。岂虚云耳。
  侍郎韩子苍。问道於草堂清禅师。致书云。近阅传灯。言通意料。颇合千心者。但世缘万绪。情习千端。未易消释。须有切要用心处。毋吝指教。答曰。欲究此事。善恶二途。皆勿萌於心。能障人智眼。文字亦不必多看。举目悟门(云云)。子苍得此向导。述意云。钟鼎山林无二致。闲中意趣静中身。都将闻见归虚照。养性存心不问也。师得之大喜。乃示众云。鸟啼幽树报中春。有眼如盲耳绝闻。门外桃花开欲尽。不知谁解继灵云。
  中书潘公良贵。谒虎丘隆禅师曰。道若为而得达。师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但如此参。自然得达。曰。未晓玄言。乞师再指。师曰。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於此见得。许公具一只眼。示以偈曰。未举先知落二三。可堪说破要人参。老僧已是舌头短。且听虚空作对谈。
  侍郎李公椿年。开莞山(张禅开基)延应庵华禅师云。高峰顶上小天台。法席于今为展开。二百年前有禅子。先驰曾向此中来。师和云。此山已是胜天台。峰顶寥寥正眼开。无限水云难凑泊。却容扫地相公来。公再韵云。乞身潇散脱三台。佛祖玄关愿击开。杀活拳头须展出。免人道是赚吾来。
  直阁约斋张公镃。见密庵杰禅师。后以书告其悟由。某曩造筹室。蒙口垂示。归来应接外。常以此事鞭策。一日静坐。因举狗子话。忽胸臆豁然。如太虚空。了无障碍。乃祖师言句借人入道之门。守着不放舍。为大病也。自此尘缘世念。不着排遣。自然净尽。古人公案。昔所茫然。今亦无疑(云云)。师为集众上堂云。居於贵富中。不为贵富所误。赤手挨开解脱门。四方八面俱独步。咄咄咄。力[囗@力]希。闻见觉知齐合掌。铁牛生得凤凰儿。
  丞相钱公象先。延此庵元禅师於护国问道。师曰。欲究此事。须得心忘法。法忘心乃可。法执未忘。契理亦非悟也。公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如何得不落意思。师曰。本自无疮。勿伤之也。公曰。呼为心印虚言。师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公涣然有得。师示以偈云。眉毛目睫最相亲。鼻孔唇皮亦近邻。至近因何不相见。都缘一体是全身。
  内翰曾公开。见佛海远禅师。呈偈曰。咄这瞎驴。丛林妖孽。震地一声。天机漏泄。有人更问道如何。拈起拂子蓦口截。远曰。也得一橛。
  相国李公。见福严乘禅师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三回问乘。乘三指庭栢对之。欣然契悟。呈偈曰。出没云闲满太虚。元来圆相一尘无。重重请问西来意。唯指庭前栢树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