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释氏资鉴

  知县萧公。从见灵源。作认贼为子颂。是亦不是俱不是。亦无不是谩劳推。两头截断归家坐。独露乾坤更是谁。又日用堪亲颂。灵鉴高台听说时。是非曲直自然知。更於此外求玄旨。政术还应问祖师。
  司谏陈瓘莹中谒灵源禅师。执闻见求解会。师曰。执解为宗。何日得偶谐。离却心意识参。绝却圣凡路学。然后可逾年开悟。一日寄师偈云。书堂兀坐万机休。日暖风柔草木幽。谁识二千年远事。如今只在眼睛头。答权上人。示以不舌超情之说。云何名壁观。壁观欲谁传。少林得髓士。默拜受何言。酬珪楞严则曰。尘尘世间说。剎剎本来人。止止休分别。翛然一病身○了翁谪官岭外。以偈寄寂音尊者。欲其为负华严经入岭曰。大士游山兴尽回。自家风月绝纤埃。杖头多少闲田地。挑取华严入岭来。寂音和云。因法相逢一笑开。俯观人世过飞埃。湖湘岭外休分别。圆寂光中共往来。寂音崇宁元年夏。於长沙云盖后坐。与公游而获谴○靖康元年诣刑部。陈词段正。是时朝廷多故。未果举行。明年寂音委顺於同安。舍人韩子苍为铭。其谓其友贤招怨。真知言矣。
  不如贫。贵不如贱。特未知死。如。
  东坡居士曰。本朝君子。惟范景仁。欧阳永叔。司马君实。不好佛。然而聪明之所照了。德行之所成就。真佛法也。诚斋仲益。谰词诋佛。为虚诞之说。裕标二师。开以即心趋善之言。稍知脚踏实地。一读法藏碎金。方知归宿之处。刘元城世安曰。古今大儒。因着论毁佛法者。盖有说也。且彼尾重则此首轻。今为儒佛弟子。宜各主其教。使无於轻重而已。三教犹鼎足。令一足大可乎。则必覆矣。且所谓佛法者。果何物也。凡可以言者。皆有为法也。谓之有法。则有成有败。然万物之理。盛极必有坏。故佛法太盛。不独为吾儒患。亦为佛法之大祸也。彼世小儒。不知此理。见前辈毁佛法。亦从而诋之。以为佛法皆无足禾。刍荛之言。圣人择焉。且佛法。岂不及刍荛之言乎。或问东坡称先生喜谈禅何也。公曰。北归时。与东坡同途极欵曲。故暇日多谈禅。其常患士大夫每以此事为戏剧。且此事乃佛究竟法。岂为之资乎。
  黄太守。与胡少汲书曰。公道学颇得力。治病之方。当深求禅悦。照破生死之根。则忧患淫怒无处安脚。疾既无根。枝叶无能为害。投子聪。海会演。道行高重。不媿古人。皆可亲近。若从文章之士。学妄言绮语。只增无明种子也。诸老犹喜接高明士大夫。开怀议论。便穿得诸儒鼻孔。若於义理。得其宗趣。却观旧读诸书。境界廓然。六通四辟。极省心力也。然有道之士。须志诚恳切归向古人。所谓不人不精。不得其真。此非虚语。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十
  历朝释氏资鉴卷第十一

    闽扆峰沙门 熙仲 集

  宋下

  丁未 高宗。改元建炎。幸维杨。诏佛果禅师克勤。诣行在引对。时军国多故。有司未暇习仪。上遣八辈翊师。升殿赐坐。顾问佛法。词旨明亮。帝云。朕一一记得。昨遇泗洲。见普照佛心长老。称是师弟子。朕亦素知师道高妙。可得闻乎。师云。陛下以仁孝治天下。率土生灵。咸被光泽。虽草木昆虫。各得其所。此佛祖所传之心也。此之心外。无别有心。若别有心。非佛祖之心矣。帝大悦。赐号圜悟。次奉旨。就杨州雍熙禅寺演法。奏对罢。问。师居金山如何。奏曰。臣老且病。而金山在大江之中。多风寒。恐病寖剧。愿归山林以尽天年。乃救住云居(宋编年)。
  上初至镇江府金山禅寺。留题云。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武士每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
  次南渡微行至温州江心数雷。闻行童寅朝唱礼云。两宫北狩。愿早回銮。次祝今上皇帝圣寿万安。上感慨流涕。后建都定。有旨。普度为僧。江心元有两塔。东曰禅寂禅寺。上临幸之地。西曰普济。乃律居。晋太守谢灵运所游之处。
  建炎庚戌 有旨。命真歇禅师清了。并为一寺。於是捧勑。正月初四日。合港龙王献地。土沙遂涌。潮落基平合而为一。赐额龙翔兴庆禅寺。瑞安县置田一庄。以充香灯。拨小船百二十只。以供差使。每岁度行童二员。以酬不忘圣恩。御书清晖浴光四字。揭於寝堂方丈。御墨迨今耀於泉石也。
  辛亥 绍兴元年 三年正月。诏下江州召子元法师 朕闻。子元专修净业。委有道行。宣示彼处守臣可赐。俾令回禁苑讲演。故兹奖谕。想宜知悉。仍勑八字。宗师到处。代朕亲行 赐金襕诏书 朕常具悉。极乐圣人。悲愿深广。誓接群生。信乐归依。常存观想。澄神静虑。无出显扬。敷畅者乎。朕尝观九江之奏。一僧名子元。习效白莲之净社。会集庐山之大缘。化七万之缁流。修十六之妙观。久无间断。未有不如所愿。而得往生也。即今召赴德寿殿。讲演净业大义。可赐褐蕃罗青界相金襕仙花袈裟一顶。金拔折罗环钩一副。令宗师赴诏披奉具奏闻。故兹诏示。想宜知悉。春暄。师比安否。遣书旨不多及。二十一日。
  十二年二月。停给度牒。虽特旨。亦令执奏。先是临安府。乞度牒。修观音殿。上 特给钱伍阡缗。上曰。朕观人主欲消除释老二教。或毁其徒。皆不适中。往往而炽。今不放度牒。可以渐清。而吾道胜矣。
  十三年五月。张九成得朋党之谤。既而右司谏詹大方言。顷者鼓唱浮言。九成实为之首。径山主僧宗杲从而和之。九成编置南安军。宗杲流衡州(又按绍兴正论云。秦桧当国。宗杲不附和。议坐与张九成谤讪还俗。[纟*局]管衡州。又从梅州。桧死。故还复为僧。住径山)。
  二十七年八月。收诸路给余僧道度牒。用三省请也上曰。昨推礼部侍郎贺允中上殿。朕问即今僧道之数。允中言。有僧二十万。道士才万人。朕见士夫奉佛。其间议论多有及度牒者。朕谓。自今田业多荒。不耕而食者众。犹有二十一万人。若更给度牒。是驱耕夫为僧。且一夫受田百亩。一夫为僧百亩之田不耕矣。佛自东汉明帝时。流入中国。终不可废。朕亦非有意绝之。然僧徒多。则不耕者众矣(以上并编年)。
  假堂俊禅师。福之宁邑人。因览横渠张正蒙书。中标八说。破佛之教为邪。师虑向去芜没正教。着决起信论。诣阙进表曰。良田之内有稂莠。芟夷不早。无以养嘉禾。大林之中有荆棘。剪伐不及。无以育奇材。正蒙破佛之说。真福田之稂莠。道林之荆棘也。芟夷剪伐。其可缓乎。佛教东流震旦。千二百年。其显迹明验。载诸典籍。可谓详矣。其为化也。以慈悲变暴恶。以喜舍变悭贪。以平等变冤憎。以忍辱变嗔恚。传此化风。和光四海。实有辅於皇政也。正蒙指为邪。不其谬欤(云云)。高宗览罢。志以御宝。晓示朝门。毋得再有异议。
  上赞法华经 要入如来功德林。法华经上好留心。三车喻品慈悲大。七卷言词利益深。曾搅长河为酥酪。能令大地作黄金。斯经斯典难遭遇。万劫千生无处寻。
  上赞布袋和尚 碧汉片云。长空孤月。能栖物外。如是幽绝。惯隐市廛。奇哉真杰。随身兮唯拄杖布袋。量机兮何妨酒肉腥血。别别。玉殿琼楼更加雪。
  孝宗在潜潘和云 袋贮乾坤。杖挑日月。藞藞苴苴。圣中之绝。憨憨痴痴。僧中之杰。令行兮。一棒一条痕。逗机兮。杀人须见血。别别。分明一点炉中雪。
  保峰真道者。和布袋赞 量包太虚。眼悬日月。住天宫兮。天中之绝。在人间兮。人中之杰。放下布袋兮。坐断四大部洲。拈起柱杖兮。且得大地流血。别别。明明有理难分雪。李公为献。二帝大悦(三赞丛林盛事)。
  二十九年。径山宗杲禅师。移梅州。得旨自便。次年三月。赐牒再为僧。又次年住育王。又次年再住径山(见前)○孝宗在潜藩。亲书妙喜庵三字。赐杲师。及即位。首问道。诏师。适师卧疾。赐大慧禅师。
  癸未 孝宗改元隆兴。明年给僧牒一万道。付都督府。分下诸路。又给二万道。付诸路出鬻。陈良翰上言。昨者住卖度牒。二十余年。人民聚而不为无益。辛巳春。边事既作。费用寝广。乃始放行。令下之初。往往争卖。且唐人有言。十户不能养一僧。今放行者。已十余万。与旧所度者。无虑三四十万户。不得休息也。不知国之所利者能几何。而今三四十万户。不得息肩。又且暗损户口。侵扰齐民。奚止十万。其为害岂浅浅哉(编年)。
  乙酉 改元乾道。是时上游下竺寺。见佛国山。厨中滤水囊。行道观音三事。问僧。皆不能加答。遂召灵隐寺豁堂远禅师问之。上曰。山既从佛国飞来。何不飞去。远曰。动不如静。又曰。水中众生。以囊滤之。火里众生。将甚么滤。远曰。他家自有通霄路。又曰。众生有难念观音救苦。观音手捻数珠。念个甚么。远曰。求人不如求己。帝大悦。有旨命师。革讲肆为禅林。师奏云。教乃明佛语。禅乃悟佛心。因佛语而见佛心。其揆一也。乃寝。下竺。奉师像於佛国山前。遇忌晨设齐自此 圣上。神曜得道。虚心应物。屡召豁堂禅师入内。奏对称旨。赐佛眼(师号)。诏育王山德光禅师。以二月渡江。上问。闻古有浮笠而渡者。奏云。昔黄栢。路逢异僧同行。乃一罗汉。至天台。值江涨。不能济。植杖久之。异僧以笠当舟。登之浮江而去。黄栢指而骂曰。这自了汉。我早知汝。捶折其胫。异僧稽首暵曰。道人猛利。非我所及。上曰。可谓神通。奏云。宗门下不贵神通。只贵眼明。上曰。须是如此。赐佛照师号。勅住灵隐○一日召对。帝问曰。朕心与佛心。是同是别。师云。直下无第二人。上曰。任么则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师曰。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上问。自古帝王英雄者多。能信此道者寡。师云。非陛下不委。愿陛下始终其道。上曰。竞竞业业。当如禅师之言○一日召师。问曰。释迦老子。入雪山六年。所成者何事。请明说。奏曰。将谓陛下忘却。皇情大悦○御札和佛照禅师颂云。欲言心佛难明别。俱是精微无碍通。跳出千重缚不住。天涯海角任西东。又偈曰。床头一拂子。举放悉皆非。百丈仍迟钝。一喝入精微(并赐佛照禅师。刊石于灵隐)。
  甲午 改元淳熙。七年。上召问佛照禅师。十地菩萨修行渐次。师条具以闻。上复赐御札云。禅师所奏十地。乃是菩萨修行渐次。从凡入圣。夫复何疑。方知脚踼实地。十二时中。曾无间断。以至圆熟。杂染纯净。俱成障碍。作止任灭。脱此禅病。当如禅师之言。常挥剑刃。卓起脊梁。发心精进。犹恐退惰。每思到此。竞竞业业。未尝敢忽。今俗人。乃以禅为虚诞。以语为戏论。其不知道也如此。兹事至大。岂在笔下可穷也。聊叙所得耳○佛照禅师。与上神交道合。频奉诏旨。屡宿观堂乾淳。御札宣问。佛祖修行微妙。举扬般若。所谓竞竞业业。未尝敢忽。岂虚语哉。此一时之际遇也。
  是年三月。召净慈嗣清禅师。入文囿殿赐对未。上问曰。欲赞卿平生得力处如何。奏云。正表陛下与臣僧相见亲切处。赞曰。百丈竿头平进步。杀人须是猛烈汉。弊衣粝食未为贫。中有明珠价亿万。师云。陛下今日。赐斋赐茶。又蒙赐赞。口占一偈。谢陛下之万一。皇帝特赐贫道赞。赞出宝山数无限。衲僧要续祖师灯。直截机前高着眼。上大悦。赐佛慧师号。是时高宗。宴佚德寿殿。取赞观览。用玉锦制轴回赐。自此缶麝喷香。囊锥露颕矣○上幸大圆觉教寺。题诗云。古寺春山青更妍。长松修竹翠含烟。汲泉拟欲增茶兴。暂就僧房借榻眠。(又)坐久方知春昼长。静中心地自清凉。人人圆觉何曾觉。但见尘劳尽日茫。又书归云二字。以赐主僧德信。自此屡召净慈水庵一禅师。上竺讲主讷法师入内。俱赐辨才号○上赞法华经云。妙法莲花七轴经。能令智慧了真明。斩钉截铁除疑惑。卸甲倒戈须志诚。圆觉声闻俱集会。国王帝子尽标名。为人不念如来句。死后将何破铁城。
  癸卯 淳熙十年二月乙丑。以御注圆觉经。赐径山别峰禅师宝印刊行。具表谢。仍进颂曰。古佛与今佛同一广长舌。於无途辙中。为物启途辙。拨开千峰云。放出一轮月。普令大地人。言下悉照彻。觉亦无可圆。幻亦无可灭。只此无亦无。红炉一点雪。稽首佛与佛。字字无别说。既经乙夜之览。皇情大悦。已而宣对。御问曰。庄老何如人。印奏云。只作得佛门中。小乘声闻人。盖小乘人。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正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也。於是称旨。赐号慧辩禅师○上在重华宫。观韩愈原道论。乃作原道辩曰。朕观韩愈原道论。因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绌。未有能辩之者。且文繁而理迂。揆圣人之用心。则未昭然矣。何则。释氏专穷性命。弃外形骸。不着名相。而於世事。自不相关。又何与礼乐仁义哉。然尚立戒。曰不杀。不盗。不淫。不饮酒不妄语。夫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淫礼也。不饮智也。不妄信也。如此於仲尼。夫何远乎。夫子从容中道圣人也。所为孰非礼乐。孰非仁义。又乌得而名焉。譬如天地运行。阴阳循环之无端。岂有春夏秋冬之别哉此圣人强名之耳。亦犹礼乐仁义之别。圣人所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彼杨雄谓。老氏槌仁义。灭礼乐。今迹老子之书。其所宝者三。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曰。温良恭俭让。又曰。唯仁为大。老子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曰不敢为天下先。岂非逊之大者耶。至其会道。则互相偏举。所贵者清净宁一。而於孔圣果相背驰。其通三教末流昧者。执之自为异耳。夫佛老。绝念无为。修身心而已矣。孔子。教以治天下者。特所施不同耳。譬犹耒[耒*目]而织。机杼而耕。后世徒纷纷而惑。固失其理。或曰当如之何去惑哉。曰以佛修心。以老治身。以儒治世斯可矣。唯圣人为能同之。不可不论也○上即祚以来。欲极己证修。以明佛法言。拔济群迷也。